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人都爱经济学-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题是,计划部门的人即使再聪明,也不能了解所有人的欲望,不能了解所有企业的状况;计划部门的人再多,也不过就是几百人、几千人而已。因此,计划部门根本没有能力处理一个庞大经济体的全部生产和消费活动,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所导致的无效率和失败是必然的。 
说到底,计划经济是一种由个别人说了算的经济,是一个公众不能自主决定自己事务的经济。 
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手段是市场,说得更直接点,就是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买什么、买多少,由消费者根据市场价格和自己的收入和偏好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看生产什么更赚钱。说得通俗点,市场经济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经济,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 
30年前(1978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 
为什么要改革?就是因为虽然计划经济在开始的时候也曾经创造了奇迹,但是它固有的弊端最终使它归于失败。完全的计划经济既不公平,又缺乏效率。 
在有些国家,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挨饿经常发生,人民生活困顿,国家生机全无。 
奇怪的是,计划部门的人都很聪明,是一个社会的精英,也都想把经济搞好,而且自认为有能力搞好,但是愿望终究只是愿望,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诗人赫尔德林说,总是使人间变成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使其变成天堂!世界就是如此奇妙。 
中国30年的市场经济实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最好的证明。 
那么,为什么我们以及很多的国家过去都实行计划经济,而另外更多的国家却选择了市场经济呢?除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之外,归根到底,是因为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不一样。有人认为有意识的管理、管制、计划更好,集体的力量更强大,应该由集体来决定资源如何配置,也就是由计划当局来规定人们如何行动。有人的认识却相反,他们觉得个人自发的力量更强大,应该由个人来决定自己的事情,而后者正是经济学的传统。 
这也说明,经济学很重要。 
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人民从贫困的泥淖中走出来,正在享有前所未有的生活福祉。笔记本电脑、ipod、互联网、出国留学、外国大片等都是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结果。 
由于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样,导致不同的经济学,不同的经济学导致不同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造成不同的经济后果,何止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经济学值得了解,还因为经济学很深刻,能够让人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认识世界。 
经济学可以帮助你澄清你从小就有的似是而非和难解之谜。比如为什么物以稀为贵?粮食是农民打出来的吗?利息就意味着剥削吗?浪费是否就是可耻的?虚荣奢侈就那么不好吗?为什么美国不生产电视,日本不生产药? 
经济学理论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微观经济学,一个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微观的行为,也就是一个消费者、一个厂商、一个市场是如何行为的;宏观经济学关注的则是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办。 
经济学不但伟大,而且有趣,读过本书 ,你就能体会。 
好了,开篇先说这么多。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2章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
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是人的行为。可是经济学常常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这使得经济学对世界的解释更精确,对于指导人类实践也更有效。 
物以稀为贵,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可是为什么物稀了就贵?毕竟,东西稀少的时候跟富余的时候,就表面,也就是物理性质来说,是一样的。到底怎么回事?经济学的边际效用原理,从人的心理出发,把其中的道理解释得透彻如水。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首先说这句话的,是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当你也这样说的时候,你可能误会了它本来的含义。它的本义是说,人家花钱请你吃饭,你没有买单,可是你是有代价的。因为你吃这顿饭的时间,可以用于做其他事情,这些事情,对你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你把时间用于白吃这顿饭,就失去了这些本来能有的价值。 
这就是机会考虑。它提示我们,做事的真正成本,不是为做一件事已经付出的多少,而是为做它所必须放弃的那些东西。当你面临两难选择的时候,你应该想想哪种选择所放弃的更多,两难也就不难了。 
我们知道事情处于暂时平衡或者相对静止的状态时才有意义。比如价格就是这样。这个状态就是均衡。均衡是各方利益都得到关照以后的结果,均衡的达成也是通过边际调整达到的。 
经济学家的想法跟常人不同,但更有力量,也常常让人茅塞顿开,也许没有什么能比解疑释惑后的那种愉悦感更让人舒畅的了! 
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且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是因为经济学家看世界的方式和常人不同,也与其他社会科学,比如社会学和政治学、法学不同,经济学家有一套自己的看问题、看世界的方法。这些方法,帮助人们更科学地认识了外部世界和人类自身,提高了人类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这里,我们就先说说几个经济学家的特殊思维方式吧,它们有助于矫正甚至可以颠覆你长久以来的思维定势。〖KH*3/4〗
第一个是边际考虑。 
边际原本是个数学概念,其含义是导数,是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影响程度,也就是两个变量改变量的比。 
在经济学上,边际的意思是“最后的”,或者“新增加的”。边际考虑就是只考虑最后的一个或者新增加的一个所引起的变化,从而判断事情的整体本质。 
最后的一个和新增加的一个,都是边际的一个。比如现在一共有99个东西,第99个是最后一个,它是边际的一个,而第100个,是新增加的,或者将要增加的,也就是边际。 
边际意味着微小的变化,所以,最后的一个,与新增加的一个,相差非常小。它们引起的变化的差异也非常小。在数学上,这叫“连续”。 
可能有人说,第99个和第100个可能差的非常多,那是单位太大的缘故,只要不断缩小单位,一定能做到相差非常小。 
边际考虑是一种只看现在和将来而不管过去的一种思维方式,因为过去了的事情就过去了,它对人们现在的决策没有影响。 
就像我们平时说的,覆水难收。我们不必总是记挂过去,那是没有用的,我们只需要考虑新增加的因素和它引起的后果就可以了。 
比如今天晚上要举行足球比赛,可是临近比赛的当口,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有两种情况:一是,你已经买了票,票价还不便宜,500块钱一张,是你近半个月的工资,而且不能退票。另一种情况是,别人送了你一张票,可是票不能转手,也不能退。在这两种情况下,你去还是不去看比赛,有没有什么不同呢?有人说自己买了票后去看的可能性,比别人送票的更大些。 
也许你真的这样想,可是你这样做是不理性的。其实,这两种情况,对你今晚是否去看比赛的决策的影响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也就是在这两种情况下,你看比赛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为什么?因为票不能退,买票的钱拿不回来了,在经济学上这叫“沉没成本”,即一旦支出就无法收回的成本。你晚上是不是去看比赛,仅仅取决于从现在开始将要发生的情况,所以,必须进行边际考虑,看新增加的成本和增加的收益的比较。 
在这两种情况下,增加的收益都是看比赛带来的愉悦感,新增加的成本都是淋雨带来的不舒服。如果你觉得淋雨不算什么,只要能看到比赛就高兴,则不管你是自己买票还是别人送的票,都会去看;反之,则不会去。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不要再考虑买票的钱,那些事情已经过去了。经济学认为,某种要素的贡献,也是由其边际的一单位的贡献决定的。 
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是关于农民种粮食的。 
假定只有一亩地,如果一个人种,可以打1 000斤稻米,但是两个人却不会打2 000斤,只能打1 800斤,三个人只能打1 900斤,等等。想想,如果是1万个人,能打多少斤? 
0斤!因为1万个人一块上去会把土地踏平的。 
从中可以观察到一个规律,第二个人没有第一个人打的稻米多,第三个人没有第二个人打的多,依此类推。总之,后一个人没有前一个人打的多。经济学家把这个规律叫做“边际产量递减”,也就是说新增加的人所增加的总产量越来越少。 
边际产量递减,没法证明,但是也不能推翻,它是个公理。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产量不递减,那就是递增或者不变。我们看看这是否可能。 
如果边际产量不变,那就意味着后一个农民的产量永远与前一个一样多,那我只要用一亩地,就可以生产出养活全中国人需要的粮食,只要不断地增加农民就行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递增了。 
回到问题上来。如果有100个人来种这一亩地,那么每个农民应该得到多少工资,也就是多少稻米呢?因为每个农民并没有差异,所以他们得到的稻米应该是一样多的。农民得到多少,取决于农民的劳动贡献有多大。 
那么,这个贡献是第一个人的产量1 000斤,还是所有这100个人的产量总和的平均数,抑或是其他呢? 
不可能是1 000斤,因为一共也没有这么多的稻米。 
所以,一般人会说是平均数,也就是把所有100个人的产量加起来,除以100。这似乎有道理,既然每个人得到的都一样多,当然得是平均数。不能给农民这么多!因为每个人拿走平均的产量,农民就把所有稻米都拿走了。土地的主人不会同意。 
每个人到底能分得多少稻米,必须进行边际考虑。也就是看最后一个人,即第100个人的产量是多少。比如是10斤,也就是说,由于增加最后一个人所增加的产量是10斤,这个产量就叫“边际产量”。 
经济学家说,每个人应该获得的稻米就是这个边际产量,即10斤。 
为什么?因为每个人劳动的贡献只有 10斤! 
最后一个人对粮食的贡献只有10斤,这一点,大家都不会有异议吧?那我说,每个人,包括第一个人的劳动的贡献也只有10斤。你信不信? 
首先,稻米能生产出来,不仅仅靠农民的劳动,还要有土地,因此,稻米是劳动和土地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土地对总产量也有贡献,产量不全是农民的贡献。 
其次,如果让第一个农民最后一个来,他能打的稻米也只能是10斤,而不再是1 000斤;让最后一个人第一个来,他打的稻米也将是1 000斤,而不再是10斤。原来的第一个人打的稻米多,惟一的原因在于他是第一个来的。 
第一个来的和最后一个来的,有什么区别?区别就是:第一个人自己用1亩地,而最后一个人只能用1%亩的地! 
因此,第一个人打的稻米多,是因为他用的地多;最后一个人打的少,是因为他用的地少。他们交换位置后,打的一样多。这说明,他们劳动的贡献是没有差别的,都是10斤。 
农民应该按照自己劳动的贡献分得稻米,也就是每人10斤。 
剩余的稻米都是土地的贡献,在第一个人的1 000斤中,有990斤是土地的贡献;在第100个人的10斤中,土地的贡献是0。劳动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土地的边际产量也递减。 
剥削是什么呢?就是地主给农民的粮食还不到10斤,低于农民的贡献。 
从小到大,很多人养成一个观念,那就是:粮食完全是农民打出来的。边际原理告诉我们,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土地不但有贡献,而且仔细想想,我们能吃到粮食,是劳动的作用更根本还是土地更根本?显然是土地!离开了土地,本事再大的农民,也生产不出粮食来;而没有劳动,土地自己也能长出粮食来,人类的祖先就是靠着土地的自然赐予过活的。 
有人还说,农民的劳动是最值得尊重的,因为它最辛苦。但是辛苦不是值得尊敬的理由,至少不是惟一的理由。创造新世界的劳动,也许不那么辛苦,但是也很值得尊重,比如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的劳动。 
记住,是最后一个人的产量决定所有人的产量和工资,不是第一个人的产量,也不是平均产量。这就是边际决定的原理。 
这是大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在《资本实证论》里讲的。 
再举一个例子。假定一个农民某年生产了五袋粮食,他要安排这五袋粮食的用途。他一定是按照重要性从大到小的顺序安排。 
第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