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儿子,你尽管说-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意识地完善抚养功能,他就会理解并接受男孩的情感。比较研究表明,孩子们的父亲有目的地多照顾孩子,将会使整个社会的暴力行为大大减少。
父亲能够给小儿子的情感发展以很大的支持,他们的行为决定了社会对男孩的回应方式。个体是受社会规范制约的,如果重视男孩的情感成为一种风气,那每个家长就会做得很好。重要的是,在婴幼儿期,男孩需要和女孩一样得到情感映照和回应,而且个人和社会都应该把这一点当作是一个规范。
四到七岁
从成长的角度来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最我行我素的。斯坦利·格林斯潘(1993)把这个阶段描述为“世界在我手中!”他们平安度过了学步期(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独立自主(和幼儿园小朋友随心所欲地玩儿,而不希望家长在身边);玩伴的范围越来越大;而且根本不用顾虑青春痘和时装之类的问题(暂时如此)。虽然有了一点社会身份的意识,但是孩子们之间还是相当公平的。
皮亚盖特(1952)的认知理论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形容为处在跃跃欲试的、本能的阶段,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孩子是凭感觉而不是逻辑思维行事的。例如,如果孩子看见把瓶子里的水倒进一个大盘子里,他会认为水“少”了,因为“看上去就是这样”。而且,在这个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孩子们心里仍然时不时会冒出“神奇的幻想”来。小罗伯特知道梦里可怕的事并不是真的,但他还是要把所有的门窗甚至柜门都关起来,还要开着灯才敢上床睡觉——“以防万一”的心态。
这些认知方面的情况和情感发展究竟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把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联系在一起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本书的突出概念)。早期的情感本能依旧,但是心理轨迹不同了,现在他们可以更多地来思考自己的感受。所以在这个年龄段,在早期情感得以保持的同时,家长给予大量的情感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年龄的男孩在情感表达方面已经有可能受到“同流规则”的约束了,所以家长对所谓的规则无论是支持或是反对的说法都会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举个例子:卡尔文邀请了很多小朋友参加自己的6岁生日晚会,但是阿伦没有被邀请,于是阿伦感到很伤心,在家中闷闷不乐。家长此时的回应(阿伦的闷闷不乐已经侧面表达了他的情感)能让阿伦学会今后该如何解决不愉快的遭遇、弥补自身的弱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自己的感受所引发的家长的说法和做法会形成“极深的”印象,所以家长应该对他进行明确的情感指导。
在零到三岁,神经反应只是在大脑中留下印象,经验还仅仅停留在下意识的状态(肉体上的)。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四到七岁,男孩能够思考他们的感受,并且以一种本能的认知形式把从感受中得到的东西记忆下来。当听到“大小伙子了……不能哭啊”的说法时,这个年龄的男孩就会认定悲伤是不应该有的感受,并且即使感到悲伤也要装得若无其事。尽管他们还不明白什么表现规则(“同流规则”怎么要求的),但是开始意识到或许某种感受方式是不应该的了,所以会选择有所隐瞒。通常,这就是情感“消失”过程的开始。
虽然说世界都在他们手心里,但是由于对自己的能量并没有恰当的认识,所以常常也会把自己吓一大跳。例如,因为等不见父母亲回家,小卢克很生气,他大声哭喊着、咒骂着:“你们难道出车祸了吗?”然后跺着脚跑回自己的房间。但是当他平静下来,又开始感到极度的恐慌,担心事情“真发生了”。说到底,只有在玩耍的时候他才会觉得世界在自己手中。
这种可怕的经历曾发生在一个10岁的孩子身上,他后来找我做过心理调节。当时在他用车祸诅咒过不久,他的母亲真出了车祸。让这个孩子明白事故绝非是缘于他的情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费了很大的劲才让他恢复过来。其实,卢克在因果关系的认识上忽然又回到了早先的认知水平(像是个6岁的孩子)一点也不奇怪。总的说来,家长应该高度重视小男孩的情感可能引发的问题,特别要注意到这个年岁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天然特征。
成长过程中的男孩及其情感(5)
与四到七岁的男孩相处
与更大的孩子比较,四岁到七岁的男孩性别意识还不是很强,“同流规则”也还没什么统治力。但是“情感的种子”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会被种下,它将把孩子引导到被狭隘定义了的男子汉性别角色。离开家庭的时候,在学校、在运动队或在各种小集体里,这个年岁的男孩的情感表达都会受到不可抗拒的影响。以上这些经历和男孩的情感表达能力有着不可避免的联系,其中之一竟然是由于女孩的存在。
害怕沾染上女性化的意识初现
女孩怎么会和男孩的情感表达消失有关系呢?这是一种间接关系,女孩并没有直接去影响男孩,而是主流文化中“关于”男孩和女孩的认识导致的结果:“同流规则”明确表示女孩子不是“受尊重的”,所以,像个女孩子那样不是什么好事。一般认为,本来是男孩,如果被认为像女孩的话,那就不是一般的不好,而是糟透了。在这种社会认同气氛下,女孩成了胆小、脆弱以及所有“情感素材”的代名词。虽然这个时期的男孩女孩的关系很平常,但是女孩的行为符合传统意义上男孩的方式(诸如爱运动、喜欢冒险、崇拜体育明星),远比男孩按照公认为女孩的标准方式(诸如玩文静的游戏、喜欢打扮、爱哭)行事更让人接受。这非常突出地表明,在社会认同的前提下,在锻炼交往技巧和情感发展方面,女孩比男孩的机会要多得多。
在这个年龄段,社会似乎把男孩挤压进了严格的性别角色规范的墙角,“同流规则”有了广泛的发挥作用的机会,主流文化既传播了所谓的规范又充当了这种规范的仲裁者。
根据气质来塑造四到七岁的男孩
假设有一个出生在乡下的胆小的6岁男孩,他的家长也很内向并且沉默寡言,那么他可能在与人交谈时会很不自在,特别是谈到关于情感一类的私事,于是他也就得不到太多的交流“练习”。而另一个害羞的男孩,对于情感交流有过一些实践,他在与人交往时就会觉得比较有意思。但是谈论情感绝不是男孩自然而然的行为,一个男孩可以热衷于谈论足球,但绝不会因此就乐于说起自己害怕闪电和打雷。谈论情感是一种私密的交谈,它需要信任、合适的谈话对象并且要多实践才能做到。
情感表达实践 情感表达实践是在每一年龄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在四到七岁,这种实践行为大多是靠观察大人们完成的,如果儿子看到父亲在隐瞒自己的情感,他也会学着去照做。示范良好的情感表达是一种有力的教育手段,它不光让男孩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的感受,还让他知道应该怎样去应对。例如,一个父亲对他的儿子说:“你妈妈这么晚还没回家让我很担心……不过我想不会有什么事的……大概是堵车了”,这种示范会起到三种作用:(1)说出了(而不是隐瞒)他的感受;(2)描述了他的想法;(3)演示了处理焦急和恐惧心理的技巧。而且这也必然会拉近父子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所有这些都有力地、直接地教给了男孩情感并让他们懂得了处理方法。
害羞的和内向的男孩的家长总是在对抗孩子的弱点,而不是正视它,所以我就要从懦弱气质的孩子讲起。在巴顿的书《真实的孩子》中(1969),有一幅插图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它通过一个小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平时安慰孩子的方式总是掩盖了他们真正的需要。
这幅插图说的是,一个5岁的男孩由于他妈妈没有按时回家而感到非常焦急,由于想念妈妈,到了临睡觉的时候他开始哭闹不止,他爸爸一再告诉他“没什么事,妈妈很快就回来的”,而男孩听到这些反而哭得更厉害了(因为他的感受没有被理解)。虽然做父亲的想安慰孩子,但是孩子仍感到害怕,小男孩将会要么“让自己的感受消失”,要么一直哭到让父亲真正理解他的恐惧。理解可能是这样体现的:“是啊,妈妈不按时回家真令人担心,让人无法入睡。”先取得了认同,接下来的策略就好施展了。
情感映照必须正视男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真实自我。监护人不能正视男孩的情感,男孩就不能学会运用自己的情感(并不一定是情感消失)。通常,男孩的体会只能得到一半的认同:他可以获得安慰,但却掌握不了情感。
对男孩心理感受的日常关怀 作为演示和映照的补充,对于这个年龄段男孩的情感表达实践,家长应该采取的形式是直接说出男孩的感受并帮助他们自己也能说出来。日常的实践能使男孩非常熟悉并乐于使用情感语言。举个例子,老师注意到一个叫居伊的男孩对写字很没有信心,他的握笔姿势不正确并且写出的字总是不对。居伊也不说自己有什么麻烦,或许他也没有意识到错在哪里。他只是一个劲地埋怨家庭作业太多,而且总是搞得筋疲力尽。这种情形下的情感表达实践或许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居伊,你一定在为写不好字而苦恼,我可以帮助你吗?”根据每个男孩的不同特点,家长和教师得到的回答也不同。男孩有可能会说:“没什么……”,并且为他的沉重的苦恼而哭出声来,如果这样的话,那是因为有人说出了他的内心感受。我认为只要成年人对男孩说出了这种情感,男孩为此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并不重要。只要情感被说出来,目的就达到了。
成长过程中的男孩及其情感(6)
在这个年龄段,成年人可以做很多事来塑造男孩的情感反应和行为,而不论是对什么样气质的男孩。无论男孩的性格是“随和”、“听得进去话”或“固执”,都需要理解并表达情感的实践。“固执的男孩”可能会抵触任何想进入他内心情感世界的行为,这可能会令家长想放弃情感表达的实践。而那些“好动的、根本就坐不住的男孩”更少谈论“心理感受”方面的事情。但是,这两种类型的男孩都需要情感表达的实践,并且应该明白情感的意义及其真实感受。
家长怎样促进四到七岁男孩的情感发展
虽然这个年岁的孩子常常敢离开家到外面去玩耍,但他们依然遵循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作为家长,应该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同流规则”并没有把孩子带走(迄今为止),但是男孩“正在”越来越清楚“同流规则”对情感表达的约束。并且男孩能敏锐地觉察到家长说的话是不是符合那些规则。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建议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实践机会,特别是与情感感受有关的。
谈论感受 这种实践是对付“同流规则”的疫苗,它包括为男孩演示情感或与男孩的感受直接互动。对这个年龄的孩子,与之进行有关情感的日常对话是很恰当的。如果没有家长的指导,男孩(和女孩)可能就不会意识到他们内心感受的重要性,因为主流文化一直在漠视而且往往忽视情感表达,大概只有恐怖电影是个例外。
最近我给一个7岁的男孩测试智力的时候,发现他的智力非常优秀,但是在一个子项目中,他却不能描述“愤怒”一词的涵义(其实答案就是简单地把愤怒概括为一种情感或感受)。我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一个非常聪明的男孩居然不会用口头方式描述一种很简单的情感。看来,把那些没有被足够重视的情感的涵义教给男孩是十分必要的。作为“老式的”谈话方式的补充,现在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用来帮助教育这个年龄的孩子理解和解决情感问题的卡片游戏,而且多数是为家庭设计的。
别忘了演示正面情感 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千万要记住,在男孩的情感发展过程中正面的和负面的情感表达“都”很重要。确认并说出全部情感是极端重要的,正像我一直所说的,表现出正面情感不但是正常和健康的,而且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缓冲器。所以,当男孩感到骄傲、兴奋、幸福等时候,家长最好及时分享并给出恰当的回应,而且要与发现男孩的负面情感表现时给出回应同样积极(后者由于男孩的一些反常举动更容易引起家长重视)。
在这个年龄段后期,当男孩已经学会怎样形容自己的感受之后,对家长来说最简便有效的与儿子进行情感表达实践的方式就是一句简单的问话:“你对此有什么感受?”,这可以应用在有过某种体验或发生了某件事之后。这种直截了当的提问从这个年龄段(事实上也可以更早)一直到整个青春期都可以进行,还有一种等效的问法:“你是怎么想的呢?”后一种说法对于认知能力的发展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