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迷失在星空-第1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嘿,外星人,不管什么模棱两可的东西,一切都会在实证面前露出它的真实面目,”计算机专家感叹完继续看新鲜。这篇文章里面除了常见的流言剖析和卡捷级的现场调查,还表示了自己的疑问。
  月球的内部结构一直是谜团,空心球说喧嚣日上,而这是月球人造飞船说的重要理论基础。NASA的专家辟过谣,说月球拥有一个固态的富铁内核以及一个液态外核,和地球非常相似。他们的数据都是来自月震仪的反馈结果,似乎理论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卡捷级重复了月震实验,ASA月球研究所的专家们面面相觑,因为跟NASA公布的有差异。
  几次人工月震实验和根据实验记录分析,都得到了类似的结论:月球内部有不小的孔洞存在,至于这是天然洞窟还是人造的,暂时不得而知,因为月球本身的地质非常特别。
  月球面对地球的部分在物质构成及地貌方面与背对地球的部分差异很大,前者地壳比另一面地壳薄不少,并拥有由玄武岩构成的广阔平原。这些平原被称为月海,天文学家们认为这是很久以前月球表面火山喷发的结果。后者地壳厚很多,有更多陨石坑,几乎没有月海。
  经过天体物理学家们的测算,月海中密度较高的玄武岩使月球的质量中心不在几何中心,偏离了约1。6公里,但迁移的发生过程尚不清楚。
  实心物体遭受撞击时,可以测出两种波,一种是纵波,一种是表面波,而空心的物体只能测到表面波。“纵波”是一种穿透波,可以穿透物体,由表面的一边经过物体中心传导到另一边。“表面波”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只能在极浅的表面传递。卡捷级的月震仪经过长时间的记录,发现表面波的数量远比纵波多。
  澳洲媒体就此事采访过ASA,陈德齐没有给出确切的答复,反而告知了另外一条消息,罗利级太阳系探测器在小行星带发现了疑似忒伊亚的残留物。
  “忒伊亚是假设的行星,火星般大小,跟月球的起源有关,完美度相当高的行星碰撞说的产物,这颗行星极有可能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就已经毁灭。不管月球是空心的还是其他结构,论证它不应该出现在现有位置比解释它的存在更容易。”
  李庄看到这不由得查了科普资料,因为陈德齐没有解释“行星碰撞说”,反而列了一堆的数据和计算公式,说明“行星碰撞说”的可信度。
  网上乱七八糟的资料不少,但计算机专家一般都是看科学机构的文章,因为掺杂私货的可能性要小很多,数据不容易出错。
  太阳系八大行星都拥有卫星,这是天文观测的结果,但是地球独一无二,因为它的卫星月球直径是自己的27%,而其他的行星卫星直径没有超过母星的5%。为数不少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彗星,而不是地球原始就有的。
  地球本身非常神秘,两个强壮的大哥木星和土星遮风挡雨,还引来彗星给地球海洋添砖加瓦,外加一个巨大的卫星帮助形成地球的生态圈。
  种种巧合之下让地球拥有了适合碳基生物生长和生活的环境,不过太多的巧合让科学家们有些怀疑地球是改造星球和月球是人造天体。
  抛开改造星球的猜测不谈,月球对地球的影响不容小觑,它是地球不可或缺的伙伴。主要原因有三条,首先月球引潮力能使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保持稳定,从而使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其次它对地球大气层有影响;三是让地球拥有一个巨型的磁场,如果没有这个磁场,宇宙射线足以将地球生命的幼苗扼杀在襁褓之中。
  人的想象力十分强大,人类中总有些智商超高的人物,没有什么理论是无法理解的,只是迟早。不管怎么猜,地球现在有人,月球就在它现在的位置,人类对地月系的研究已经进行了数百年,形成众多的理论。
  地球是否孤独,以目前的天文和宇航方面的研究来说未知,不能下结论,但这个经常看到的月亮引发了无数人的兴趣,它是最靠近我们的大型天体。
  月球到底从何而来?它的起源是个古老的问题。18世纪以来的月球起源假说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类:与地球同源说、地月分裂说、地月俘获说。
  “同源说”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月球起源假说,它认为月球和地球具有相同的起源,太阳系早期同时从星云中诞生的。
  “分裂说”则认为,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时,地球的转速相当高,以致于部分物质被甩出去后形成了月球,甚至有人认为太平洋就是月球分出去后留下的疤痕。
  继“同源说”和“分裂说”之后提出的“俘获说”认为,月球和地球是在不同的地方形成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地球把运行到附近的月球俘获,成为自己的卫星。
  这三种假说都获得了一些实验数据支持,但在某些问题上都难以自圆其说。
  随着观测宇宙学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花旗国天文学家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摆脱了上述三种假说框框的月球成因假说。该假说认为,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大约在相当于目前地月系存在的空间范围内,形成了原始地球和火星般大小的天体,它们在各自的演化中均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以硅酸盐组成的地幔及地壳。
  科学家推断,忒伊亚本是和地球同源的的运行在地球轨道上的一颗行星,运行方向和地球一样,但是比地球快或者慢60度角。这个位置在天文学上叫做拉格朗日点,是小天体在两个大天体间能够取得稳定平衡的点。
  这种行星共享轨道现象看上去很奇怪,其实即便在太阳系中也不少见。在木星的轨道上就有两群群小行星,特洛伊和希腊,分别位于木星前60度和后60度的地带。
  忒伊亚本有望成为和特洛伊小行星一样的小行星群,奈何自己初始体积较大,所以不断吸引周边的宇宙物质,个头日增,轨道因此变得不稳定,跑得忽快忽慢,偏离了平衡点,最终一头栽倒地球上。
  这个碰撞可谓惊天动地,忒伊亚自身完全毁灭,绝大部分被地球兼并,但地球也损失惨重,被撞出轨道。大堆岩浆在剧烈的碰撞后脱离了地球,飞离的气体、尘埃受地球的引力作用落在地球的周围,通过吸积,先形成几个小天体,然后像滚雪球似地形成了月球。
  “行星碰撞假说”兼容了三种经典假说的优点,能解释绝大部分地月系现象,并得到了一些地质化学、地质物理学实验的支持,但没有被最终确认。
  只要能找到忒伊亚的残骸,地月系形成之谜就可以破解,这些年包括ASA在内的宇航机构发射了近二十颗太阳系探测器,希望能找到明确的证据。
  ASA第一艘罗利级太阳系探测飞船于七年前发射,到去年为止共发射了七艘,重约五吨,功耗200~2000W,均使用了联合技术公司最顶级的技术,一艘比一艘先进。这些探测器到目前为止,均工作正常。罗利一号曾出现故障,但被船载智脑修复。
  罗利级探测飞船由ASA空间科学研究所罗利实验室负责管理,它传回的信息非常丰富,威州日报科技版因此销量惊人,罗利实验室与多家著名媒体同时建立了合作关系。搭载了多功能元素光谱分析系统的罗利三号是发现疑似忒伊亚残骸的飞船,它和罗利四号都是为探测小行星带而专门建造的。
  ASA拿到数据后联系了众多知名的天文学家,他们都认为极有可能是忒伊亚行星的残骸,因为能在太阳系中找到与地球内部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类似的星球暂时还没有发现过,但宇宙无穷无尽,不敢断定被发现的小行星就是要找的目标。
  科学家们的发言非常严谨,但媒体和普通人不太在乎这些限定严格的单词。“行星碰撞假说”大盛,本是偏门的“月球人造飞船说”几乎没有市场,但仍顽强地存在着,原因就在于月球年龄。
  月球有些岩石的年龄按照钾氩测定法超过了太阳系的年龄,即大于45亿年,这是“月球飞船说”的支撑论点之一。
  第四十四章 神秘的月球(二)
  原来只是NASA和RSA有月球岩石的记录,其他的机构拿到的都是赠送品,人类团体之间的信任度不高,但CNSA、JAXA、ESA和ASA的月球着陆探测器返回后,一切都归于平静。
  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经分析发现其中99%的年龄要比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硬加年长。“阿波罗”飞船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寂静海降落后拣起的第一块岩石的年龄是36亿岁。其他一些岩石的年龄为43亿岁、46亿岁和45亿岁。它几乎和地球及太阳系本身的年龄一样大,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年龄为53亿岁的月球岩石。
  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古老的岩石都采自科学家认为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区域。不过与周围的土壤相比,岩石还算是年轻的。据分析,月球土壤的年龄至少比岩石大10亿年。科学家进行化学成分测定后发现,这些土壤与岩石无关,似乎是从别处来的。
  ASA发言人被问到这个时,开了一句玩笑,“也许外星飞船曾经来过,或许是某种时空现象,我们是以工程为主的机构,并不擅长理论物理学。”
  此言一出,媒体便跑到顶级理论物理学家那边挖掘时空解释,奈何时空本就是超级复杂的课题,因为这涉及到宇宙的结构。解释的人头大,大多文科出身的记者傻眼,即使是理论物理专业毕业的记者也两眼直冒金星。
  同位素的衰变在特殊环境中能被加速,岩石年代鉴定中的钾氩测定法已经落后于时代,但完美时空模型没被建立起来之前,无法判断这些岩石的真正年龄。
  “也许史前人类或者外星人使用了某种加速同位素衰变的技术造成的,钾40会衰变成钙,可以被用作能源,这是我们现在已经能使用的科技,”有天体物理学家这样解释。
  “那月球有些扁是怎么回事?”记者问。
  “它仍是个谜团,也许上帝嫌太圆,便捏扁了。”这句本是玩笑之言,被神造论者大肆夸奖,搞得物理学家很被动。
  早在18世纪末,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就注意到,形状不规则的月球自转时会发生“颤抖”。
  “谜团在于月球太扁,”MIT学者给出了答案。月球不是规则球形,而是两极直径略小于月球赤道直径的天体。仔细观察月球形状,我们会发现它好像被人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两极“挤”过一样。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太空探测器发现,处于月球与地球地心连线上的月球半径被拉长,也就是说,如果沿赤道把月球分成两半,截面不是正圆,而是像橄榄球一样的椭圆,“球尖”指向地球。但迄今无人能就月球当前形状的成因给出完全令人信服的解释。
  一种假设认为,天体运行轨道半径与天体转速有关,因此1比1的自转公转周期比可以解释当前月球形状不规则的现象。
  还有科学家假设,月球形成初期的自转公转周期比为3比2,也就是公转2周时间自转3周,这种情况至多持续了几亿年,最后因为潮汐力而自转降速,自转公转比稳定为现在的1比1。计算结果表明,这段自转比公转快的时期可能提供足够的力,为月球形成目前的形状准备了条件。
  谜团还有很多,比如逃逸之谜和月球表面呈玻璃状之谜等,至于月球始终只有一面面向地球,可以用潮汐锁定来解释。这种现象常见,冥王星和冥卫一就属于这种情况。
  拉普拉斯在18世纪末发现月球形状不规则难能可贵,但他没有看到的是,月球正在逐渐远离地球,每年远离地球约3。8厘米。这个可以用角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堪称完美,至少在现有体系内可以用这个答案。
  阿波罗的宇航员们发现,月球表面有许多地方覆盖着一层玻璃状的物质,这表明月球表面似乎被炽热的火球烧灼过,正如一位科学家所指出的:月亮上铺着玻璃。专家的分析证明,这层玻璃状物质并不是巨大的陨星的撞击产生的,有些科学家相信,这是太阳爆炸产生的后果或者飞船频繁起降的结果。
  在所有的谜团中,以月球放射性之谜和磁场之谜最让人迷惑不解,而且比较敏感。
  月亮中厚度为8英里的表层具有放射性,这是一个惊人的现象。当阿波罗15的宇航员们使用温度计测量时,他们发现温度高得出奇,这表明亚平宁平原附近的热流温度的确很高。有人猜想,月球的核心一定更热,令人不解的是,核心温度并不高。这些热量是月球表面大量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可是这些放射性物质(铀、铊和钚)是从哪里来的?
  至于磁场,也是“月球空心论”和“月球宇宙飞船说”的重要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