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落花之美-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淡豁达每每引起我的共鸣。它不仅引领我对青春年华的感伤情怀产生无边的追忆,更引领我对人生的孤独无奈产生一种超然洒脱的处置心态。尤其让我陶醉其中的是他作品中对人物、对环境氛围的精彩描述……而这一切,又都依赖于您的同样精彩的翻译文本。( 李胜英,话剧团编剧,上海,2003?郾3 )
  ——我先看到《 挪威的森林 》,接着读了《 海边的卡夫卡 》,于是尽可能把二十一本文集买到手。每一本拿起来便不忍放下。其吸引人之处,不仅在于其极洗练的文字和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更在于其艺术形象背后对人生的终极思考。( 曾志开,退休理工教授,长沙,2004?郾8 )
  请大家猜猜写下这段话的人多少岁?八十五岁!写这封信时八十三岁,今年八十五岁!是读者来信中的首席长者。不仅写信,还上网,在网上有自己的网站,还给我发了E?鄄mail。说实话,我还从没接过如此年长的老先生的信,很有些诚惶诚恐,赶紧回信。不过我至今仍没理解他后来信中所说的自己久未破解的心头迷雾因了村上而豁然开朗( 大意 )究竟指的什么。当然,我想八十五岁的老先生仍对村上爱不释手并且买全了村上文集的人绝不至于成千上万,事实上这样的信我接到的也仅此一封。但不管怎样,村上的影响从十八岁一举推进到了八十三岁。
  下面再从上面提到的《 相约挪威的森林 》中硕士博士们的文章中选择几段。
  ——村上的小说世界是独具魅力的。现实与想像,回忆与梦幻,意识的流动,奇想的横插,音乐的伴奏;追溯、预言、直感、推测,唐突离奇的情节,话里话外的深意,村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进退有据,潇洒有致。( 付秀莹:《 我和梦有个约会 》,第278页 )
  书包 网 。com 想看书来
村上春树“热”在中国(4)
——说起村上最有名的小说自然非《 挪威的森林 》莫属。不过在这本小说最火的时候,我对书摊上抛来的媚眼视而不见,对周围人大谈特谈充耳不闻,想到自己既非小资又不标榜小资,更不乐意在人人追捧村上的时候做一个跟屁虫,总之由于对跟风和流行的怀疑和抵抗,我是直到2000年尘埃落定后才买了一本来看。如今判断一本小说的方法很直接很简单,如果能够让你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而且掩卷尚可思,基本可以肯定是不错的小说。虽然对于小说的阅读标准已简化至斯,但毕竟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有通幽曲径,有潺潺溪流,也有峭壁悬崖。信步走去,风光无限。( 刘延红:《 写给青春的墓志铭 》,第35页 )
  ——没由来的,很喜欢村上的文字。只是觉得在我们这个年龄里面应该读他的东西,就像我们应该呼吸,应该恋爱,虽然也许有人并不恋爱。( 张羽:《 井的深处·冰样的清风 》,第183页 )
  ——还是那个叫村上的作家,那么笃定地写那些“被上帝抛弃”的边缘人,写他们青春的悲哀,无聊的人生,梦想的幻灭,灵魂的悸动……他敏锐地洞悉到了,在人性的最深处总会有一处一丝阳光也照不到的黑暗罅隙。他在用他的小说告诉我们,某些生命体验是人类共通的。王尔德说:“如今是这样的年代,读得太多而没时间欣赏,写得太多而没时间思想。”不知何时,村上的文字却悄然滑进了我的内心,用他那敏感纤细的触觉,给了我们一场美丽的臆想。( 张妤洁:《 在清醒与幻想的夹缝中游移 》,第175页 )
  ——不知为什么我总喜欢在深夜读村上春树的书。夜深人静,只有枕边的台灯散出幽幽的黄|色光晕,同伴在深沉的睡梦中发出深沉而悠长的呼吸声,我被书中的一种久违而切近的韵味深深吸引着,我想努力从那种意境中寻找一个词语来表达它。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一个人找一个无人的角落独处。我喜欢那种寂静无声的感觉,抬头望天边的白云悠然飘过,听耳边的风轻轻吟唱,我就是云我就是风,孤独而自在。那仿佛是一种久违的感觉了,它在这个漆黑的静静深夜从心底缓缓泛起,毫无前兆。那是列克星敦的幽灵在向我召唤,那是村上春树的笔触在我心灵深处划过的声音。它像一只纤纤玉手轻轻抚过我的心弦,轻微的震颤令我陶醉不已。( 李成强:《 回归孤独 》,第215页 )
  好了,不再引用了,再引用下去不知是我的文章还是谁的文章了。不过以上这些引用,已经为我们大致勾勒出了村上春树在中国的形象,传达出了村上作品是以怎样细腻的文学之美抚慰着读者的心灵。
  
村上春树“美”在中国(1)
记得前年在东京同村上见面时,他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读者看我的书的过程中产生同感或共鸣,那就是拥有和我同样的世界。”那个世界无疑是以文学之美构成的。那么具体说来是由哪些美的要素构成的呢?结合上述读者的感受来看,我想是否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即文字之美、孤独之美、隐喻之美和深刻之美。
  文 字 之 美
  2002年6月我委托同事以我所在的外语学院116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可选多项 )。结果显示,116人之中没读过村上的仅11人,读过的人里读过《 挪威的森林 》的为93人,其次为《 舞!舞!舞! 》( 18人 ),再次为《 寻羊冒险记 》( 16人 )。关于读的起因,“朋友介绍”最多,为45人,约占38?郾8%,其次为“想了解日本文学”,为32人,占27?郾6%,再次为“媒体宣传”,为24人,占20?郾7 %。分十三项问及喜欢的原因,依次为:( 1 )“提供了认识世界和生活的另一种视角和方法”55人,占47?郾4%;( 2 )“翻译得好”44人,占37?郾9 %;( 3 )“对孤独和寂寞情怀、感觉的共鸣或契合”42人,占36?郾2%;( 4 )“气氛、韵味别致”37人,31?郾9 %;( 5 )“文笔优美”36人,31%;( 6 )“对日本文学日本文化有兴趣”20人,17?郾2 %;( 7 )“主题深刻立意新颖”17人,14?郾7 %;( 8 )“情节有趣构思奇特”15人,12?郾9 %;( 9 )“不像印象中的或传统的日本小说”14人,12?郾1%;( 10 )“小资情调”11人,9?郾5%;其他问项有“对主人公生活模式的认同或欣赏”、“好玩”、“酷”等。分11项问及不喜欢的原因,依次为:( 1 )“逃避现实、遁世倾向”35人,30?郾2%;( 2 )“被动、消极、颓废”33人,28?郾4 %;( 3 )“主人公精神空虚 胸无大志”26人,22?郾4    %;(  4  )“自恋、自闭倾向”22人,19  %;( 5 )“过于追求自我”13人,11?郾2 %;( 6 )“总的来说不喜欢日本文学”12人,10?郾3%;( 7 )“感觉错位”11人,9?郾5 %;( 8 )“情节单一、模式化”9人,7?郾8%。以及“故事荒诞,读不懂”7人,6% 、“黄” 5人,4?郾3%等。
  不用说,这里面包含种种样样的信息,堪可从许许多多方面解读。其中有一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喜欢的原因”之中位居第二的“翻译得好”和第五的“文笔优美”,两项相加,远远高于第一位的“提供了认识世界和生活的另一种视角和方法”。这两项实质上是一回事,即对文字之美或辞章之美或行文之美或语言风格之美的关注和肯定。换言之,多数人是因为文字之美才喜欢村上作品的。毕竟,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艺术,离开了文字之美,也就无所谓文学。
  这里所说的文字之美当然不仅仅指优美、华美、“美辞丽句”等通常意义上的美,而主要指文本的独特性。文本的独特性是文学最可宝贵的品格。而文本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字亦即行文( 文体 )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说白了,就是说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大而言之,相对于中文,日文在整体上显然有其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的独特性。黏黏糊糊絮絮叨叨啰啰唆唆藕断丝连拖泥带水,看中译本也一眼即能看出是从日文而非英文、俄文翻译过来的小说。正因如此,村上才下决心将贴裹在日语周身的“各种赘物冲洗干净……使其一丝不挂”。这“一丝不挂”,说起来似乎有点骇人听闻甚至不无Se情味道,其实就是黏黏糊糊啰啰唆唆的反义词——干净、利落、洗练、自然、清爽雅淡、玲珑剔透。一位读者来信说,读村上的作品“仿佛在一片明净的沙滩上散步,看远处一片碧水青天,爽呆了”!另一位读者说读他的作品“是一种快乐,将生活的每寸空余填满的快乐”。更多的读者引用《 挪 》中主人公“我”阅读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 》时的感想,“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可以说,这样的阅读感受惟有文字之美才能给予,只有通过细腻的文字之美才能获得。

()好看的txt电子书
  
村上春树“美”在中国(2)
那么,为什么中国读者对文字之美如此敏感如此情有独钟呢?我粗略看过日本读者和欧美读者的反响。日本读者诚然中意其“文体”的美妙,但反响没这么热烈;欧美则主要为作品的“奇异的想像力和现代人的疏离感”及“侦探小说手法”等所吸引,几乎未提及文字之美。相比之下,中国读者对这点差不多达到了一见倾心的程度。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里边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是诗国子民的遗老遗少,或者说是李白杜甫苏东坡的嫡系或非嫡系后代。我不是语言学家,没有做过调查,但我总觉得汉语言大概是世界最美的语言之一——尽管理论上任何语种都可以等值交换——至少是最讲究装饰美的语种,如平仄、对仗等应该是只有汉语才具有、才胜任的。加之由于古代科举这一以文取仕的“文官考试制度”的一脉相承,更使得讲究辞章之美的诗词曲赋蔚为大观,历代不乏“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 )的文人墨客。虽说现代人忙了浮躁了甚至礼崩乐坏了,没有那份背着酒壶倒骑毛驴吟风弄月的时间和雅兴了,但这样的文化基因毕竟还留在他们身上,使得他们对文字之美辞章之美依然格外敏感和心仪。文学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享受辞章之乐。那的确是惟独汉字这个古老媒介所能传达的妙不可言的乐趣。可以说,那是上天对操汉语言之人的特殊恩典。
  然而如今讲究文字之美辞章之美的文章少了——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原因——惟其少,也就格外渴求。遗憾的是,中国当今文坛上这样的美文这样的作品似乎供不应求。试想——也许我孤陋寡闻——除了史铁生、曹文轩、余秋雨等少数几位的文字,还有多少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字之美、文学之美的名篇佳构呢?更不用说鲁迅、钱钟书笔下那样风格独具的神来之笔了。举个例子,前些日子我在一家颇有名的散文选刊上,赫然读到“美丽而漂亮的女孩”之句。惊诧莫名之余,又深感庆幸:还好,总算没说成“美丽而漂亮的男孩”。不知可否断言,我们得天独厚的宝贝汉语正在低俗化、粗鄙化、猥琐化、打情骂俏化!曹文轩就曾在接受采访时对粗鄙化感到忧虑,同时加以抨击,指出“细腻是文学重要的品质”( 2005年3月30日《 中华读书报 》,舒晋瑜文 )。而具有细腻的文字之美文学之美的村上作品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文学审美需求。
  孤 独 之 美
  孤独,一如爱情与死亡,是文人尤其诗人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是一种孤独,旷世的孤独;“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李白 )是一种孤独,愤世的孤独;“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 )也是一种孤独,恋世的孤独。村上春树笔下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呢?一位读者在来信中写了她的感觉:“( 我 )喝着咖啡,伴着夜色,一页页细细品读。那时还是夏天,凉凉的晚风透过纱窗,舞起窗帘,吹散咖啡杯上袅袅的雾气……我的感觉好极了。细腻的笔触,孤独的生活,似乎就像写我自己。”是的,村上笔下的孤独是每个人都有的孤独,读起来就像写自己,因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普通人的孤独。而且给人的“感觉好极了”,是一种很优雅的孤独,很美的孤独。孤独者大多懒洋洋坐在若明若暗的酒吧里半喝不喝地斜举着威士忌酒杯半看不看地看着墙上名画仿制品半听不听地听着老式音响里流淌的爵士乐,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