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井冈风云录-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枪口发出的道道火焰都能看得见。山头与山头之间,交替射击。这是敌人的火力侦察。蜿蜒的山道上,红军战士悄声无息地西进。
  “咱们这是向哪里开拔?”一个战士担心地小声问。
  “向西。”一个声音回答。
  “向西?那不是和敌人对着走。乖乖,好险呐!”
  前方传来口令:“保持肃静。”战士一个接一个地传下去。
  战士们谁也不言语,只顾赶路。队伍走向谷底。两边高山,面目狰狞,脚下是淙淙的流水。行进的队伍突然停下来,战士们靠路边坐下休息。这时,前面走过一队人马。原来是刘参谋带着侦察员走在前面,毛泽东跟在后面。战士们望着黑暗中的高大身影小声道:“毛总政委。”
  “前面是侦察员,大概迷了路。”
  “只要有毛总政委,就不用担心。”
  毛泽东同侦察员又转了回来,从他们身边走过。毛泽东走到队伍前面,朱德迎上来,焦急而关切地问:“怎么样?”毛泽东告诉他:“此路不通。”
  刘参谋将地图铺在地上,点亮马灯。为防止暴露目标,有人脱下衣服遮住半边。毛泽东、朱德坐在地上,查阅行军路线。
  这时,旁边的山头上,敌人的机枪又响了,还有手电筒的闪光,忽明忽暗,加上山风的劲吹,更增加了紧张、沉重的气氛。毛泽东站起身,指着一边的山谷说:“部队从这里上山,翻过这个山一直向西。”
  朱德对身边的人员说:“吩咐下去,马上行动。”
  毛泽东带领队伍转过这道山口,蜿蜒攀登而去。
  天亮了,白茫茫的晨雾在山腰聚散。红军队伍经过一整夜的衔枚疾行军,爬上了目的地的最后一个山头。
  旭日东升,霞光万里。毛泽东、朱德和总部人员每人手中掂着一根竹棍立在山巅之上,望着对面山下的枫边,人人脸上洋溢着胜利而激奋的喜悦。郭化若松了一口气:“真担心呀,终于把敌人甩在了东边。”
  毛泽东把手中的竹棍一挥:“走!说不定群众刚割下的稻谷,还等着我们哩。”
  到了枫边,坚壁清野隐蔽在山林中的群众早已回来。他们看见红军来了,互相喊叫着冲出村,迎接自己的队伍进村。
  山头上响起了山歌:哎呀咧……
  唱起山歌情满怀,东山唱到西山来,哎呀咧……
  红旗滚滚过山来啰。
  同志哥,苏区人民好等待啰。
  战士们听到山歌,困倦全消,顿时来了精神。总部宣传队的战士互相推让,最后一个年轻的女战士放开了喉咙。
  哎呀咧……
  你唱山歌我来和,苏区人民好红火。
  哎呀咧……
  朱司令,毛政委,领导我们打白匪啰。
  红军队伍一批批高兴地冲下山来。毛泽东、朱德等人走在自动欢迎的人群中。毛泽东边走边对身边的老乡说:“老乡们,大家受苦啰,白匪闹得你们在山里没得饭吃啰。”一个老人挤过来,十分乐观地说:“不苦、不苦,苦的是白匪,他们才没得饭吃啰。”老人后半句也学着毛泽东的腔调,引起了大家的嘻笑。
  “你们看。”老人拉住毛泽东分开人群,走到一边,指着装满大米的竹篓说:“咱们苏区早就为部队预备好了大米。”
  盛满大米的竹篓,一溜摆了长长一排。
  朱德走过来,握住老人的手。“谢谢你,谢谢乡亲们!”
  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的带领下,安全到达枫边。而敌人,则像无头苍蝇,在黄陂地区没有找到红军的踪影。他们晓行夜宿,不断受到游击队地骚扰,走路怕,睡觉也怕;由于群众坚壁清野,吃无粮,喝无水。到了食不裹腹,席不安床的境地,真是苦不堪言。在君埠附近的陈诚部,因无粮下锅,只好派一个营的兵力,下到田里割稻谷。新割下的稻谷堆的像小山似的,只能围着干焦急,无法脱谷除壳。
  陈诚的一副墨镜罩在眼上,躺在树荫下的滑杆上小憩。此时此地,说不清他是养神,还是在生闷气。他的参谋人员跑过来:“报告,找不到锅碗瓢勺,连舂米的东西也没有。”陈诚坐直身子,带着无法掩饰的怒容,大声吼道:“再去找!”
  “全村都搜遍了,没有。”参谋无可奈何。
  陈诚愣了一会,只好无能为力地说:“那就各自想办法吧。”这时他的卫兵抱着几盒开启的罐头走来,放在陈诚面前。
  陈诚看看,随手拿起一盒。就在他不远的旁边,敌兵有的用手搓,有的用砖在石板上搓,搓一点捧到手中用嘴吹去谷壳,然后放到口里生吃。见到如此情景,就像见到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时期。
  陈诚吃完罐头,将空盒随手丢到一边。空罐头盒带着响声刚好滚到一个士兵身边,那个兵捡起看看,里面还有一点剩余,用手抠抠,将手放到嘴里吮吸。
  参谋长急冲冲大步来到陈诚身旁。尽管他想有意控制住情感,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惊慌:“总指挥,共军忽然去向不明。”
  陈诚惊问:“和友军联系上了吗?”
  参谋长又告诉他:“联系上了。”
  陈诚问:“他们也没有发现共军的行踪?”
  “没有。他们这两天也失去了目标。”
  陈诚从滑竿上站起身,看着四面群山说:“给抚州的何长官发报,让空军派飞机侦察。通知各部,原地待命。”
  “是!”
  参谋长应着匆匆离去。
  在抚州坐镇指挥的何应钦,接到陈诚的电报,立即给南昌的航空大队发电,要他们火速派飞机侦察。
  飞机从南昌起飞,没多长时间就到了白沙南的大山上空。
  飞机在山顶上空作低空侦察飞行,机身上的“青天白日”徽,在日光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甚至连飞行员头戴帽盔向下俯视,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机翼下的大山,苍茫辽阔,白云飞渡。飞行员突然发现目标,大山顶上几处有红旗和其他东西在摆动。为了看得更清,飞行员操纵飞机作盘旋飞行,机身向一边倾斜着,山上的景物和红旗看得更清楚。飞行员拉起飞机,跟踪飞行。兴奋异常地向地面报告:“发现共军目标,发现共军目标。”飞机里的通讯仪器中传出地面的寻问声:“请报告飞行地域?请报告飞行地域?听到请回答。”飞行员边操纵飞机边向下俯视,回答地面的寻问:“我现在飞行在二号地域,二号地域。”“发现多少共军?发现多少共军?”从口气中,显然能听出询问人兴奋激动的情绪。
  “十几里长的山头上,全是共军。是共军主力,是共军主力!”
  “继续侦察,继续侦察,随时同地面取得联系。”
  飞行员:“明白。”
  他所见到的情景,正是红军负责佯动的十二军三十四师。
  战士们望着天上的飞机,好不得意。
  “蒋介石的义务宣传员来了。”
  “以前总发现不了,这次发现了目标,敌人心中一定很美。”
  “好!他心中越美,我们就牵得敌人越痛快。”
  一个战士调皮地说:“我们一痛快,那敌人可就痛苦啰。”
  战士们被他逗笑了。前面传话过来:“拉开距离,多打旗帜。”
  一个战士问:“没旗子怎么办?”“死心眼。”一个战士嘟囔了一句。他用手折断一树枝,解下身上包衣物的花包袱,捆在树枝上:“看见了吧,这不是一面旗。”
  战士都学着他的样子,折好树枝,有包袱的用包袱,没有包袱的脱下身上的衣服,从两个袖筒中穿进木棍,往肩上一扛。
  战士们喜笑着把旗帜举得很高。有的战士干脆从地上捧起沙石,抛向空中。一时间,山顶上旗帜林立,烟雾腾腾,人喊马叫,好似有千军万马。
  飞机又飞过来,鸟瞰群山:旗帜招展,烟尘滚滚,连绵数里,气势浩大。飞行员操纵着飞机又一次作超低空飞行。由于飞机紧贴着树梢掠过,以至于飞机的强大气流,将树枝弄得东倒西歪,哗哗作响。战士们抬头望着远去的飞机,讥讽揶揄地说:“看你美哩,快送假情报去吧!”
  日当中午。仍在君埠附近的陈诚部都聚集在山林中休息。
  陈诚还在树荫下的滑竿上没动,不过换了个方向。他的参谋长满头是汗地快速走过来:“总指挥,何长官急电。”陈诚霍然起身,接过电报轻声念道:“红军主力已转移到中村以北地域,命令你部到中村一线集中,寻机歼灭共军。”他眼睛离开电报,吩咐道:“快!拿地图来。”随从人员马上将地图展开递到他手中。陈诚接过看视。参谋长也凑过来,看着地图指了指:“在这里。”
  陈诚死死地盯住中村那一块地方。中村曾是红军歼灭二十七师一个旅的地方。他轻蔑地笑笑,然后收起地图,交给随从。“立刻出发!电告罗师长,向中村集中。”
  陈诚率所部翻山涉水,至晚才到了一个山村前的路口停下。陈诚还在滑竿上打瞌睡,参谋长过来向他报告情况。陈诚这才下了滑竿,只见地上用白石灰标记着红军行动路线的三个大箭头。向右指示的箭头写着“红三军团”,向左指示的箭头则写着“红三军”,中间指向中村的箭头写着“红四军、总部”。
  陈诚毫不迟疑地把手一挥:“命令部队进入山村宿营。”他由参谋长等陪同走进山村。村中的墙上到处是红军书写的标语。“
  “欢迎白军弟兄当红军!”
  “红军优待俘虏”陈诚看了一眼,心中很不是滋味。
  向前又走一段,一条标语横在前面。
  “蒋军必败,红军必胜!”
  陈诚立在标语前气怒地看看,对属下大声说:“派人改过来!其他不能改的立即清除掉!”
  参谋长马上让人去办。这时,一位参谋跑过来报告,说是前面发现共军总部的住址。陈诚无言地率先走去。
  一家农舍的墙上写着“红军总部住址。”陈诚进了这家农院,五间正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原来这是一个殷富人家。陈诚打量后:“指挥部就设在这里。”众人忙着往院里搬东西。
  负责牵制敌人的三十四师在罗炳辉和谭震林的带领下,大张旗鼓的一路北进,摆开了攻打临川的态势。经过几天的急行军,来到了招携南面的山上。罗炳辉、谭震林和一0七团的团长、政委立在山头上。罗炳辉指着山下通往乐安的大道说:“你们团沿着这条大道,向乐安佯动。乐安城内仅有敌军的留守兵站,人数不多,相机攻取乐安。得手后,我们在南团汇合。”
  谭震林又补充道:“你们动作要快,声势要大,一定达到调动敌人的目的。”
  罗炳辉问:“还有困难吗?”
  团长、政委齐声回答:“没有!”
  罗炳辉:“好,立刻行动吧!”
  红十二军三十四师一0七团,在团长和政委的带领下,快速攻进乐安县城,冲进敌留守兵站。敌兵还想反抗,见一下子涌进无数红军,都吓得缴枪。
  在抚州左翼集团军司令部里,何应钦接到乐安的告急电报,令进到大金竹的卫立煌,火速率第十师回救乐安。共军有夺取抚州之迹象。要他在乐安得手后,即刻到抚州驻守。同时命令,第一、二路进击军和第三军团,快速赶到南团,消灭共军主力。
  在南团的丛林中,罗炳辉、谭震林正欢迎一0七团的胜利归来。
  长江,蒋介石乘坐的“楚有舰”正全速开进。这是蒋介石8月16日晚,离开南昌到上海作了短暂停留回到南京,处理了几件棘手的事情后,于22日又重登“楚有舰”携夫人宋美龄和三国顾问,第二次赴赣。在“楚有舰”的前甲板上,蒋介石接见了随军记者。
  蒋介石坐在临时放置的椅子上,面对行进的前方,遥望两岸山川,心中也说不清是个什么滋味。他的左边是宋美龄和三国顾问,右边是几位男女随军记者,他的身后是侍卫长和侍卫。蒋介石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讲道:“赣省‘赤匪’自进剿后,主力已完全失去战斗力,余‘匪’不难于两月内肃清,俟‘匪患’消灭后,国家当努力于建设,以完成训政工作。”
  蒋介石离开座位,走向舰弦,扶住拦杆,望着大江两岸,宋美龄紧随其后,不时指指划划江岸景物。三国顾问坐在那里饮茶观景。
  记者又围上来:“请问委员长,共军都采用了什么战术?”
  蒋介石收回远眺的目光,转过身,思索着讲道:“‘赤匪’战略,不外有两点,每见国军单薄,则集中主力于一处,以冀夺取枪支;若见国军势厚,则避而不见,不放一枪,隐匿山林。”
  记者又问:“国军采取何战术?”
  蒋介石脸上出现了一点喜色:“国军各司令官,窥破其诡计,故而厚集兵力,同时于各扼要处建筑工事,以资防守,使‘匪’无隙可乘!共军已弹尽粮绝,缺医少药,多有投诚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