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井冈风云录-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泽东看着报纸问:“赣州方面有消息吗?”
  吴吉清略一迟疑,眨眨眼,很认真地告诉他:“暂且还没有。听说部队都已运动到了赣州城下。”
  上海《申报》异常醒目的标题《蒋介石‘下野’,林森继任国民党中央政府主席》这虽是一个迟到的消息,可令毛泽东容颜大悦。又一张前不久的上海《大公报》,醒目的标题:《一二八事变》副标题:1932年1月28日夜间,日军由租界的闸北吴淞一带进攻,驻守上海的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率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和支持下,奋起抵抗,开始了淞沪抗战。
  毛泽东看后大为激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蒋介石下野,国民党将领起来抗战,将要揭开历史的新篇章了!”
  贺子珍走过来:“看你高兴的?”
  毛泽东:“快看,大快人心事呀!蒋介石下野,国民党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率军抗日。好兆头!”
  这事还要追述到去年年底,胡汉民、孙科、汪精卫和广东的陈济棠、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反蒋。打出的旗号是: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原因是蒋介石想当五院之上的总统。这几派势力很大,由于蒋介石正在对红军作战,他不得不采取妥协的手法,来缓和内部的矛盾。后来汪、胡又暴露出裂痕。在国民党的历史上出现了三个“国民党四大”。去年的11月12日到23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了国民党四大;同年的11月18日到12月5日,胡汉民和孙科在广州召开了另一个国民党四大;还是同年的12月7日,汪精卫在上海法租界大世界共和厅召开了第三个国民党四大。沈钧儒认为他们不顾民族危亡,只顾个人争权夺利,说他们是“你们那些纠纷以及谁是谁非,我不想听,因为都与人民无关,都只有害于国家。”宋庆龄对出现的宁粤两个政权,也公开发表意见说:“皆依赖军阀,谄媚帝国主义,背叛民众,同为革命罪人。”
  蒋介石不下台,宁粤两派不来京坐在一条凳子上,加上各地的抗日活动风起云涌,大学生还发起了请愿运动。蒋介石看到如此局势,迫不得已,只好在12月15日向中央常委会正式提出辞呈,将国府主席、行政院长和陆海空总司令以及所兼各职一并辞去。会后发表了辞职通电。通电上有如下言辞:“……权衡轻重,不容稍缓须臾,再四思维,惟有恳请中央准予辞去国民政府主席等本兼各职,另行选任贤能接替,以维团结,而挽危亡……中正许身革命,进退出处,一以党国利害为前提。解职以后,仍当本国民之天职,尽党员之责任,捐靡顶踵,同纡国难,以无负总理之教训。”
  按一般用词而言,都是“再三”什么的,他在这里“再四思维”,好像是给人以诚恳。实际上他不过是欺世盗名罢了。
  正在他政治上落难时,传来了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的事。在12月22日后,他携夫人飞往宁波,而后转道老家奉化溪口。
  林森成了国民政府主席,孙科为行政院长。
  蒋介石这一走,实际上给孙科留下了两个大难题。一是财政。连科员的工资都支付不了。仅一个月的军费就需1800万,而一个月的财政收入才600万。蒋介石密令何应钦天天给他要军费。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孙科想停付内债本息。这样以来,引起了政界和商界的反对;二是外交。孙科用陈友仁取代了顾维钧,要求张学良保卫锦州,公开同日本绝交。日本扬言要向中国的东南发动战争,并要长江中的日本军舰炮击南京。孙科政府在这两大难以逾越的难题上,朝夕不保。刚过1932年的元旦,招架不住局势的孙科就于元月2日举行紧急会议,要求蒋介石重返南京。他给蒋介石发了电报后,自己悄悄溜出南京去了上海。孙科政府就这样夭亡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汪精卫看到局势难以收拾,不管他出于何种目的,连着向蒋介石发报要他重新到台上来。蒋介石本想再难为他们一下,奈不住他们的再三恳请。于是,就在18日下午1时后,汪精卫、孙科、张继、张静江和蒋介石等在杭州的西湖风景区,一个叫烟霞洞的地方举行了会议。会议一是同意孙科辞职;二是成立以亲日派的蒋作宾为首的外交委员会;三是由汪精卫出面组织行政院。这就是历史上的“烟霞洞会议”。
  蒋介石于1月21日到达南京。28日,蒋介石主持了中政会议,通过了汪精卫为行政院院长。就在这一天的夜间,日军由租界向闸北、吴淞一带进攻。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蒋光鼐和蔡廷锴的率领下开始了淞沪抗战。南京政府也仓惶迁往洛阳。蒋、蔡的爱国行动受到了张治中将军的第五军的支持,同时也受到了共产党的支持,并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支持前线。淞沪战争坚持了一个多月,使日本侵略军受到了沉重地打击。国民政府不仅不支持,反而更换指挥官,扣压各地捐献的物资。致使日军3月初在太仓、浏河登陆,十九路军背腹受敌,只好撤出上海。在美、英、法、意等国的调停下,中日双方于3月3日宣布停战,24日开始谈判,5月5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协定》规定上海为非军事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苏州、昆山一带驻军,而日本可以在上述地方驻军。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贺子珍听后也很兴奋,忙接过报纸看视,轻声念道:“第十九路军将领发表通电表示,即使‘牺牲至一人一弹,也绝不退缩’。”
  嬉闹的警卫战士停止了嬉闹。
  毛泽东直夸奖吴吉清:“今天小吴同志办了件大好事。看了报纸就像吃了兴奋剂,值得高兴啊。”
  吴吉清不解地问:“国民党不是卖国吗?他们还抗日?”
  毛泽东笑了笑,说:“你这小鬼,不能简单看问题。国民党中也有爱国的。卖国的是少数,像国民党二十六路军,不是起义了嘛。只要他们爱国,我们就要联合他们,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明白了吧?”
  小吴和其他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毛泽东见状笑笑:“看来不全明白。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阶级成份很复杂,哪些是革命的,哪些是反革命的,哪些是同情革命的,我们都要区别对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壮大我们自己的队伍。不讲了。”
  毛泽东合上报纸,站起身:“今日是旧历年三十,习惯是要守岁的。你们想家不?”
  “不想!”
  有的回答。
  “为啥不想?”
  “跟着主席就不想家。”吴吉清回答。
  毛泽东有些不信,又问警卫员陈昌奉:“你想家不?”
  陈昌奉不好意思,半天才说出:“想。”
  毛泽东听后很满意:“嗯,这才是实话。不仅你们想,我也想家哩。”
  吴吉清有些不解:“主席,你也想家?”
  “对。我也是人嘛,怎么能不想哩?小时候,就盼着过年,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还放鞭炮,好玩得很哩。”
  毛泽东见大家都静静地听着,又说:“现在就不同了,革命不仅要吃苦,还要流血,甚至会牺牲。你们后悔吗?”
  “不后悔!”
  众人回答。
  “我们今天吃苦、流血、牺牲是为了将来多数人不吃苦、不流血、不牺牲。你们说对吗?”
  “对!”
  毛泽东把手一挥:“好,吃年饭去。”
  瑞金迎来了成立苏维埃政府后的第一个新年。街上到处张灯结彩,到处是鞭炮声。这是多年来少有的和平欢乐气象。
  初夜的叶坪,红灯高挂。谢家祠堂前的空地上,正在敲敲打打扭秧歌,四周围满了战士、群众,好不热闹。
  然而,在东华山的古庙里,却是那样的安静。夜已很深,警卫战士都睡了。毛泽东、贺子珍没有睡,俩人坐在常坐的岩石上,谁也不说话,望着天空,望着静静的群山。山下的村庄里,时而响起鞭炮声。
  吴吉清背枪立在不远处,也好像想着心事。
  毛泽东耳边的鞭炮声好似猛烈的炮火声。他关注着赣州战役的胜负,关心着党内的斗争。毛泽东暗想,临时中央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多次提出夺取中心城市,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军事冒险主义,势必给中国革命带来损失。他们不懂得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特点是: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二是中国红军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三是红军弱小,政权分散而又是孤立的山地或偏僻的政权,没有任何的外面援助;四是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土地革命的特殊性。党内很多同志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甚至党的高级领导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只知道尊重外国的经验,却不知道尊重自己的经验……。革命在发展阶段,真理不一定在多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是的,赣州战役完全像毛泽东预料的那样,易守难攻。赣州是历史名城,三面临水,又有坚固的城墙作依托。连续攻击了好多天,红军战士死伤甚重。赣州却依然矗立在那里。作为前线总指挥的彭德怀,比谁的压力都大。他望着被炮火摧毁的工事,心情沉重地走上高坡,举起望远镜观察城内敌人防守的情况。
  敌我双方在赣州形成了僵持状态。
  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
  毛泽东在古庙里已经居住近一个月了。这一天,毛泽东正在给警卫战士讲时事。警卫战士用心作笔记。
  “刚才讲了国际形势,现在讲一讲国内形势。在湘鄂西,有一个两把菜刀起义的将领叫贺龙。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大苏区;在鄂豫皖,有徐向前;赣东北有方志敏,还有广西的左右江,海南岛等,全国各地都有我们共产党领导的队伍……”
  “主席,我回来了。”吴吉清头上冒着汗进来。
  “今天下午就讲到这里,大家根据我讲的写好笔记,回头交给我批改。”毛泽东讲完,接过吴吉清递上来的一叠报纸。
  警卫战士各自离去。
  毛泽东展开报纸,一行大号黑体字跃入他眼帘。《申报》《伍豪等脱离共产党启事》。
  毛泽东脸上笼罩上一层阴云。毛泽东暗想,伍豪,这是恩来同志的笔名。恩来同志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在苏区指挥作战,怎么会登报‘脱离共产党’呢?显而易见,这是敌人的造谣。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顾顺章被捕后,投在了徐恩曾、戴笠门下,还专门在特工训练班上介绍对付共产党的办法。2月16日,顾顺章在徐恩曾的授意下,以周恩来的笔名伍豪在上海《时报》上刊登了一条消息《伍豪等脱离共产党启事》。17日的上海《申报》也以同样的内容连续刊出。
  毛泽东要为周恩来辩诬。
  毛泽东告诉吴吉清,要他今晚好好休息,明天早早再下山一趟。他要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名义发个布告,为周恩来同志辩诬。
  吴吉清应了一声,就回屋去了。
  毛泽东进到左边平房书桌前,铺开毛边黄纸,拈笔濡墨,奋笔疾书。在庙外,警卫战士议论今天毛泽东上的时事课,声音大了一点。吴吉清走了过去,示意他们小声些,又指指庙里。众人会意,各自找个地方坐下,将本子放在腿上,写学习笔记。
  这时天空起了一阵风。吴吉清看看天,天边有一片乌云。
  这时他看见上山的路上,有两骑人马往山上走来。他注视片刻,走进庙内。
  “主席,山下来人了。”
  “谁?”毛泽东放下笔。
  “看不太清楚,两个人骑着两匹马。”
  毛泽东稍加迟疑:“走,看看。”
  毛泽东在前,小吴在后走出庙门来到一边观察山路上的两骑人马。
  渐渐近了,原来是项英和他的警卫员。
  毛泽东迎上前:“欢迎、欢迎。是哪阵风把你给吹来了?”
  项英十分客气地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我是奉周恩来同志之命而来,专门请你下山的。”
  毛泽东猜出:“是不是为打赣州之事?”
  项英心情不快地说:“是的,打赣州很不顺利。所以,恩来同志请你马上赶往前线。”
  “来、来,屋里坐。”毛泽东把他二人让进庙内,贺子珍同项英打过招呼,端上白开水。
  毛泽东等项英坐下,自己点上香烟迫不及待地说:“说说赣州的情况。”
  项英简单介绍了攻打赣州的情况:1月10日,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了攻打赣州的训令,红三军团和红四军为主力作战,江西和闽西的七个独立师协助作战。2月4日对赣州实施包围,23日和3月4日两次大的攻击,都未能奏效,反而牺牲了许多战士。由于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残酷,又把红五军团调了上来。虽然遏制住了敌人的反攻,战果却无法扩大。在这种情况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