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井冈风云录-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季振同的请求被批准,显得十分感动,连声说:“谢谢!谢谢领导!”
  他说着大步离去。
  朱德望着季振同离去的背影,也未往深处想。因部队马上就要行动,他还有很多军情需要处理,就忙别的去了。
  毛泽东到了红一军团,有一股说不出的情感。红一军团是他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又从井冈山到古田会议,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红军队伍。红一军团中的中高级领导都是他一手培养和提拔起来的。他到了这里,才真正感到自己到了家。
  他指挥着这个家庭成员,千里驰骋,南征北战,东拼西杀,使这支革命队伍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多,愈滚愈强大3月18日,红军发出了今后行动方向的训令。
  这时,从洛阳回到南京的蒋介石,一直处在四面楚歌的氛围中。因上海的“一二八”事件,同日本谈判破裂,国内民众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一日,蒋介石在自己官邸里穿着浅兰暗花长衫,不停地在室内缓缓走动。突然停住,问一旁站立的何应钦:“怎么不讲了,接着往下说。”
  何应钦继续说:“‘赤匪’撤出赣州后,兵分三路。彭德怀率‘匪’三军团由良口渡过赣江;林彪率‘匪’一军团在赣江东岸,向北窜犯;朱德留在‘匪’五军团坐阵指挥……”
  蒋介石迫不及待地又问:“那位润芝先生,在何处指挥啊?”
  何应钦小心谨慎地回答:“据探知,毛泽东受到了批判,好像……”
  “不要好像,我要知道那位润芝先生现在干什么?在哪里指挥?”蒋介石紧追不放。
  何应钦自知失职,有些难为情地说:“委座,目前尚不清楚。”
  蒋介石脸上现出一丝奸笑:“他们兵力分散,由赣江流域向北窜犯,这正是歼灭‘赤匪’的有利之机。命令朱绍良兵团、陈诚兵团、余汉谋军团、公秉藩二十八师,寻机歼灭向北窜犯的‘共匪’!”
  蒋介石所关切的毛泽东,此时正随林彪、聂荣臻的红一军团从贡水北岸,沿赣江东向北出发了。三月的天气,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满山遍野都是青草、油菜花儿黄。
  毛泽东同林彪、聂荣臻在行军途中,边走边谈时局的发展,谈论更多的是红军目前的处境和今后发展的方向,观点基本趋相一致。他还找过参谋长陈奇函和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没想到他的意见和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对在心中酝酿已久的方案付诸行动,有了充分的把握。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行军,红一军团,来到了兴国、泰和与永丰三县交界处的一个村庄,毛泽东找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和陈奇函,讲出了自己埋藏心头已久的意见。他指着一张地图,详细地分析了当前敌对双方的形势。当前的局势是:从赣州到吉安,有蒋介石七个师,近十多万兵力;赣州南的信丰、大余和广东的南雄,有粤军三个师又一个旅,近七万多兵力;在广东东北与福建接合处有粤军三个师;福建从龙岩经金山到漳州仅有张贞的四十九师,力量最薄弱。根据这么一个态势,沿赣江向北没有多少发展余地,国民党“剿共”大本营就在南昌。如今向西发展,有赣江梗阻,大部队往返不方便。向南发展则必然会和粤军主力造成顶牛。只有向东发展最有力,向东一来有闽西老根据地作依托;二来闽南尚有很广阔的发展余地,是一个最好的发展方向。他把目光投向这几个凝思的爱将,问道:“你们看,是不是这么一种局势?”他讲完,离开地图点着烟只顾抽起来,目的是想给他们一个考虑的机会。
  聂荣臻首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当革命的力量处于劣势之时,面对强大的敌人,应该向敌人薄弱的地区发展,以求壮大自己。按着毛主席的战略意图,向闽西发展最为有利”
  罗荣桓指着地图说:“应该改变推进方向,向东发展,进军闽西。”
  “对!我就是这个意思。”毛泽东十分赞同。在当前,尤其是受到排挤、批评之际,难得遇上知音。
  “我们应抓住这个机会,向东发展,也就是说向敌人力量薄弱的闽西发展,夺龙岩,下漳州。这样一来我们的根据地就东西连成了一片,还可以筹到更多的粮饷,以备军需。”毛泽东讲到此,用右手在空中划了个大圈。他对这样一个前途,充满信心。
  林彪不仅在情绪上受到了毛泽东的感染,而且他也感到照这样再继续向北推进,势必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难得出现一次笑脸的林彪,这一次他那呆板的面孔却露出了笑意。最近几次的会议上,有些人向毛泽东发难,他是有看法的。只是出于一种明哲保身的目的,才有意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他摸透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带有总结的口气说:“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就是采取‘避实就虚’的打法,‘诱敌深入’,吃掉他的一部,造成敌人的恐慌,追上去再咬他一口。”
  陈奇函也同意红一军团改道向东发展的意见。
  在毛泽东的引导下,军团几位领导都同意了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毛泽东说:“我建议红一军团改道向东,到闽西发展。”
  林彪、聂荣臻听后,都同意向苏区中央局发报请示。
  在新田某地的五军团司令部里,季振同就要离开五军团去瑞金了。临走时,他将自己多年使用的手枪、望远镜,双手托着放在董振堂面前的桌子上。“振堂兄,我们相处多年,彼此是互相了解的。我这次离开弟兄们,是想到苏联学习,别无他意。我将我喜爱的东西留下,请老兄转交组织,还有那匹青鬃马,我也牵来了。”青鬃马温顺地立在院里。它知道主人将要离开他了,好像也有一种失落感,头伸得低低的,几乎都接触到了地面,立在那里一动不动。
  季振同又表示:“我也讲了,走时只带两个警卫员。我到瑞金,等待组织安排出国。”
  董振堂深情地握住他的手。两位相处多年又一同走向光明,关键时刻他要走了,董振堂心中很难过。俩人默默地握着手。
  季振同的要求,虽然被批准了,可他行动的本身难以让人理解。王稼祥在向周恩来反映季振同的情况。
  “季振同早年跟随冯玉祥,是手枪旅的旅长,这个人比较高傲。宁都起义是经过做工作勉强参加的。起义后入了党。在部队整编中他能积极配合。他这次思想的突然变化,与他一贯的思想分不开。”
  周恩来:“这么说,他的思想变化与他的历史原因有关。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我们改造旧军队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是呀,一个从旧军队过来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甚至几个月,一下子转变成无产阶级的革命同志,也是不客观的。他提出到苏联学习,是发自内心的话?“
  王稼祥:“最近在五军团传说很多。”
  周恩来警觉起来问:“什么传说?”
  王稼祥:“有的说他‘革命’是假,借道红区,经广东找冯玉祥是‘真’;还有的说他是投机分子,等等。”
  周恩来回味着他的话,少许,又问:“还有什么?”
  王稼祥:“在教育整编中,五军团就有逃离部队的,甚至有营级干部,一个连集体反水,虽被追回来。同时还发生了殴打军政委左权同志的事件。他和现在的十五军军长黄中岳很要好,是结拜把子……”
  周恩来一怔:“这样吧,你再找季振同同志谈一谈,让他到瑞金去,等机会出国。”
  王稼祥离去后,周恩来陷入了不平静的思索。他在室内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最后坐在桌前。刘参谋手拿电报稿走进农家院,房中亮着灯,他上前轻轻敲门。“进来。”室内传出周恩来的声音。刘参谋推门而入。
  “报告首长,一军团发来的电报。”刘参谋说着将电报放在周恩来面前。
  周恩来仔细阅读了电报的内容后,后背靠在椅背上,拿电报的右手也搭在椅子的扶手上。他静静地想了想,而后对刘参谋说:“你去把朱总司令叫来,说是有事商量。”
  “是。”刘参谋转身就走。
  “等一等。”周恩来站起身,对走到门口的刘参谋说:“还是我亲自去吧。”周恩来尚来作风严谨,办事认真,每事亲躬。
  这是一封事关全局的重要电报。他要亲自去,起码是对总司令的尊重。
  朱德在灯光下正在全神贯注地缝补衣服。周恩来进到屋里他都未发觉。
  “总司令做针线活,还是一把好手哩。”
  “哦,恩来。”朱德放下手中的衣服:“这么晚你还没休息?”
  “彼此彼此嘛。”周恩来把电报传递给他:“一军团发来了电报,要求由向北发展改为向东发展。”
  朱德看后说:“向东发展‘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实际上,这是一步活棋,也是一步妙棋。江口会议上,中央派来的同志,态度那么坚决,我这军委主席也不好说什么。现在看来,润芝是早就成竹在胸啰。”
  周恩来很谦虚:“打仗我不怎么懂,刚到苏区,情况还了解甚少。江西红军朱、毛不仅在国内有影响,就是在国际上,也是有影响的。八一南昌起义后,部队都打散了,革命的武装还是从井冈山壮大起来的。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战略思想,如果没有正确的指挥,江西苏区就不可能有今天嘛。”
  朱德深有感触:“四年来,我们历尽艰难,确实不易。”
  “这么说,我们同意他们的意见?”
  朱德口气坚决地说:“对,就这么办!”
  周恩来如释重负:“马上给他们发报。”
  朱德又担心地问:“中央代表那里怎么办?”
  周恩来停了一下:“以后再说吧。”
  在红一军团的司令部里,毛泽东、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和陈奇函正焦急地等待着总部的回电。就在这个夜晚,终于等来了。
  林彪看过总部的急电,脸上露出了难得的一笑:“周恩来、朱德二同志,同意我们向东发展,连同五军团一并改为东路军。”
  毛泽东更为兴奋,他清楚,红一军团是他多年带出来的老部队,指挥会得心应手,一旦到了闽西这个大舞台,他一定会导演出威武雄壮的戏剧来。他兴奋地把手一挥,铿锵有力地说:“挥师东进!”
  6。挥师东进
  红一军团改变行动计划的消息传到瑞金后,项英、任弼时、顾作霖他们三人大为恼火。他三人凑到一块,闷闷不乐地坐在那里。过了一段时间,顾作霖先打破了沉默。他认为红军分两路沿赣江北进,这本是“江口会议”决定了的事,他毛泽东仅仅是随军行动,怎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改变计划?他这不是同临时中央的指示相抗拒吗?任弼时认为他还是那老一套,“狭隘经验论”。顾作霖年轻气盛,心高气傲,说毛泽东是得寸进尺,推行的还是“从农村包围城市”。如此下去,怎样落实临时中央“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已不是遥远前途”的指示?他这是‘右倾机会主义’,我们党再也不能容忍下去,他建议要向上海临时中央报告,是该彻底解决的时候了。
  沉默中的任弼时看看一直不语的项英,项英作无可奈何状。
  顾作霖又埋怨起来了王稼祥,说他现在的思想有些暧昧,等东征胜利了就意味着“沿赣江向北发展”的失败。任弼时突然话锋一转,说是恩来同志电告五军团总指挥季振同想去苏联学习,已经从江口出发到叶坪来。并问对这个问题怎么看。顾作霖认为他是革命的投机分子,对他要警惕,认为他去苏联学习是假,绕道找冯玉祥是真。正说着有人进来报告。
  “五军团总指挥来了。”
  顾作霖一惊,问:“还有谁?”
  “一共三人,两个警卫员。”
  任弼时考虑后说:“你找他谈谈,安排好住处,要稳住他。”
  季振同一到瑞金,实际上是被软禁起来了3月底,红一军团到达了闽西的长汀。毛泽东因惦记着他的一位老朋友,就匆匆带上警卫员吴吉清去了福音医院。
  “傅医生,您好啊。”毛泽东同警卫员吴吉清,突然出现在傅连暲面前。
  傅连暲正埋头审查病历。听到熟识的声音猛然抬头,见是毛泽东,惊喜地站起。“主席,您怎么来了?”
  毛泽东笑着,随便地坐在一边的凳子上:“我来看您呐。
  老朋友,多日不见了。你好像也瘦啰。“
  “主席,你才瘦了哩。脸也晒黑了。”傅连暲忙倒上一杯开水,送到毛泽东面前,既心疼又关切地说:“主席,您要多保重。”
  毛泽东很乐观,看不出他受中央代表批评的痕迹。“你看,我这身体。只要一工作,啥子毛病也没有了。”这话一点不假。
  每逢毛泽东在政治上落难时,他的身体往往就出毛病,有时甚至还很厉害。
  傅连暲移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