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井冈风云录-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月17日,苏区中央局在周恩来的主持下,于福建的长汀召开了苏区中央局会议,传达贯彻临时中央的指示,同时讨论了取消东西路军的番号,决定仍恢复红一方面军的建制。
  在编制设置和人员安排上,与会人员又出现了分歧。恢复建制就意味着恢复毛泽东的总政治委员的职务。可是,毛泽东又受到了上海临时中央的批判,不要说临时中央不会同意,就是在座的一些人也不会同意。周恩来决定采取回避政策,恢复建制,不设总政委一职。但是,有人提出要周恩来兼任红一方面军的总政委。周恩来也曾考虑过这个问题,那样将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中国人谁都知道江西有一个“朱、毛”红军,就是在国外,也是很有名气。周恩来婉言否定了其他人的提议。毛泽东仍随军行动。
  毛泽东、林彪、聂荣臻、董振堂、肖劲光接到一、五军团千里回师的命令,在6月中旬,主力开始行动。
  当红四军到达武宁县北大禾时,王良军长、罗瑞卿政委突然听到前方传来的枪声,接着骑兵通信员飞马奔来,说是前方发现民团袭击,阻止我军前进。王良、罗瑞卿带领人员快步赶往前面出事地点。
  起伏的山峦,并不算高大,却是林密,战士正利用有利的地形组织还击。王良、罗瑞卿赶到爬上一座山头,观察前方的敌情。
  正在阻击红军的民团,突然看见前方一侧的山头上有人,立时朝着山头猛烈地射击一阵。正在观察地形的王良,突然头部中弹,他一手捂住,鲜血从指缝中一直流到胸前。罗瑞卿看见忙将其抱住。王良倒在罗瑞卿怀里,另一只手从怀中掏出第一次反围剿时活捉张辉瓒后,毛泽东奖励他的怀表:“罗政委,这是毛主席奖励我的张辉瓒用过的表,我交给你……”他没说完就牺牲了。
  罗瑞卿悲痛地呼唤:“军长,军长!”
  战士们痛心疾首地把王良军长抬下山岗。
  罗瑞卿百感交集地拿着王良交给他的怀表,止不住的泪水流下来滴在怀表上6月底红一、五军团到达信丰,粤军以6个团的兵力由南康到大余地区集中,企图乘红一、五、三军团未会合之际,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和湘军的配合下,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妄图把红军一举歼灭在赣江两岸。这时,彭德怀率领三军团主力到达大余东北的池江,于7月2日击溃敌人四个团;3日的上午,林彪和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进攻梅龄关,将一个团的守敌击溃,占领了梅龄关隘口。从4日开始,彭德怀率领三军团主力,连续四天攻击大余县城。因守敌凭险据守,多次进攻均未奏效,在有很大伤亡的情况下,撤出战斗。
  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十八军军长陈诚率领所属的十四师和五十二师,从上犹匆匆向大余集中。陈诚和谭祥元旦举行婚礼后,在上海度过蜜月,就匆匆告别新婚的妻子,回到了十八军军部。粤军的独立三师、五师接到陈济棠的急电,马不停蹄的由韶关日夜兼程赶赴南雄,四师也在张枚新的率领下,由信丰向南雄快速靠拢。敌人的企图很明显,妄想南北夹击红军。7月7日,三师和五师到达南雄,四师进到乌迳。敌人的行动为一方面军领导所掌握,决定集中三个军团,同时歼灭南雄和乌迳之敌。根据方面军领导的作战意图,一军团和十二军在中站和中坑负责解决南雄之敌;三军团一部在梅龄关、仙人岭,担负牵制大余之敌,主力进到中站的东北高地待命;五军团和独立三、六师担负消灭乌迳之敌。
  翌日凌晨,五军团从罗田、赤石直插乌迳,其先头部队到达黄坑时,前去侦察的人员回来报告,敌人已由乌迳沿浈水南岸去了水口。董振堂当即命令五军团改变方向,到水口截击敌人。
  在一方面军司令部,有线电话和无线电台都在忙碌着,值班人员大声呼叫着同前方联系。人员进出十分频繁。毛泽东、朱德正在听取叶剑英总参谋长关于水口战役的情况。叶剑英告诉他南雄县水口,敌人又增援六个团的兵力,这样水口达到了十个团的兵力,五军团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独立三师、六师赶到水口增援,同敌人进行肉搏,才勉强稳住战局……
  原来,五军团在下午3时左右,到达水口对岸的一个村庄,同敌人遭遇,迅速击溃敌军。敌人退守水口和附近的高地依山布防。到了9日,南雄的敌军独立三师和五师没有去正北的中站和中坑,而是改道去了水口。这一突然变化的情况没有被我军及时掌握,五军团仍按原计划实施攻击,结果造成很大伤亡。正在五军团十分被动的时候,独立三师、六师在陈毅带领下及时赶到,同敌人展开了肉搏,才算稳住战局。
  山中间的开阔地上,红军战士的尸体同敌人的尸体交织在一起,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有的抱敌而死,有的胸前还在流着鲜血;敌人的尸体上有的则插着红军的大刀,整个战场上空被烟雾笼罩,被炮火打断的树桩还在冒着余烟。整个战场,惨不忍睹。显然,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残酷。
  董振堂、赵博生在前沿阵地帮着战士们修补工事。工事中,不少轻伤员们仍轻伤不下火线坚持在阵地上。陈毅也在独立三师的阵地上,同战士一起修补被敌人炮火摧垮的工事。
  毛泽东听了叶剑英的报告,深有感触地说:“战场上千变万化呀,原先水口有四个团的兵力,后来敌人又增援六个团的兵力,这是没有预料到的。这一点很关键,应该把我们的主力拉上去。”朱德同意把一、三军团和十二军拉上去,火速增援水口,力求全歼该敌。
  林彪、罗荣桓、董振堂和罗炳辉、谭震林接到方面军首长的命令,迅速率军南下,到水口参加会战。
  各路兵马到达水口后,重新调整了兵力。
  这时,十八军的陈诚,已率军到达大余东北的青龙和杨眉地区的山中,依山傍水支起了无数个帐篷,他要在此静观其变。
  十四师师长周至柔来到军司令部帐篷,见随行人员懒洋洋的东躺西靠,显得很安然,根本没有打仗的气氛,他不由皱皱眉,走过去轻轻碰了碰帐篷门口坐在箱子上打瞌睡的军官。
  那人看来是个机要参谋。他见是周师长,忙起身立正。
  周至柔是浙江临海人,原名叫周百福,1899年生,是蒋介石前妻毛福梅的姨甥。他20岁在浙江中学毕业后,考入河北保定军官学校,学制三年,23岁毕业回到浙江老家,在浙军第二师任少尉排长。1924年投奔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任黄埔军校兵器教官。由于他和蒋介石有这一层关系,1926年7月参加北伐,历任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
  除下他和蒋介石这一层关系外,还有他的精明强干。1933年他奉蒋介石之命,到欧美考察航空和空军事务,第二年回国出任中航校教育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三年后,当上了空军司令。1949年跟随蒋介石去台湾,病逝于1986年的8月。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他身材瘦长,一挑帐篷门帘弯腰进到里面,只见空无一人。他一闪身出来问还在立正站立的机要参谋:“陈司令官呢?”
  参谋客气地告诉他:“陈军长到山上打猎去了。”
  周至柔二话没说立在帐篷前,望着前方的山坡。
  突然,山坡上响起了枪声,接着有人大声喊道:“打中了,打中了。”
  周至柔向着响枪的山坡走去。
  山坡上的树林中,陈诚的卫兵提着刚打死的兔子来到他们面前。陈诚身上冒着汗,没戴军帽,前胸衣服敞开,身边跟着替他背枪的五十二师师长李明。俩人并肩沿着山坡往下走,边走边谈。
  周至柔来到山下。陈诚、李明也从树林中钻出来,周至柔迎上前去。
  “陈司令官,你害得我找得好苦哟。李师长也在。”
  陈诚反问道:“周师长,坐不住了?”
  周至柔苦笑一下,没有表示什么。
  陈诚:“看过《三国》吗?”周至柔不解,一脸疑惑。李明师长在一旁高深莫测地笑笑。
  陈诚又问:“知道‘草船借箭’吗?”
  周至柔不知陈诚是何意,机械地点点头。
  李明帮他解开这个迷:“东吴利用诸葛亮借曹军的箭,咱们呢,用陈济棠、余汉谋的人借‘共匪’的人头。”
  周至柔似乎明白了陈诚的用心何在。
  陈诚阴险地说:“他陈济棠不是依据自己手中有人有枪吗?他不是敢同委座分庭抗争吗?那就让他同‘共匪’打打交道,试试他的半斤八两。”他一语道破了天机。
  李明又进一步解释道:“他们打赢了,咱们上去冲他一家伙,也沾点光;他们要是打败了,咱们也不能跟着吃亏。”
  周至柔担心地问:“要是何长官怪罪下来……”
  李明满脸不屑一顾地神色:“老兄,别说何长官,就是真的委员长怪罪下来,不是还有你嘛。再说你跟随蒋委员长多年,怎么连这都不懂,这不是委员长解决他所不信任的人的一种办法吗?”
  周至柔“哦”了一声,恍然大悟。
  陈诚脸上荡漾着难以掩饰的神色:“走,边吃兔子肉边等余汉谋的消息。”
  此时,正是10日的下午。水口阵地上红军吹响了冲锋号。
  团政委杨成武首先跃出战壕,高声喊道:“同志们,冲啊!”
  战士们一个个跃出战壕,向敌人冲去。满山遍野的红军潮水般地涌上敌人阵地。负隅顽抗的敌军,见红军如同山洪暴发般地冲过来,个个害怕地调头就跑。这时,三军团的先头部队七军赶到战场,敌人的十个团已被一、五军团、十二军和江西军区的独立三、六师击溃,正仓惶向南雄退却。
  远离战场的陈诚,正在帐篷内同李明、周至柔悠闲地吃着烤熟的野兔肉,无线电台已打开,从中可以听到红军的“冲啊!杀啊!缴枪不杀!”
  声。
  电台又传出独立三师师长李汉魂的呼救声:“张师长,我部受到了共军的包围,请你向我靠拢。”第五师师长张达的声音:“李师长,我也受到了共军的包围,希望你赶快突围,向我靠拢,向我靠拢!”
  陈诚停止吃兔肉,听着电台中传出的声音,好像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
  李明鄙夷地说:“他妈的,怎么不经打,叫人家一冲就垮了呢?”
  周至柔显露出十分惋惜地说:“唉,完了。”
  李明问陈诚:“司令官,我们下步怎么办?”
  陈诚胸有成竹地说:“我们以静制动,还要看看下一步的情况变化如何?在没有摸清‘共匪’的真实情况之前,绝不能轻举妄动。”
  这一战,虽然没有达到全歼之目的,但也打击了陈济棠和余汉谋入赣的嚣张气焰,起到了巩固苏区的效果。毛泽东、朱德、叶剑英刚从前线回来,在街道上和来往的担架队以及撤离战场的红军队伍擦肩而过。叶剑英遗憾地说:“南雄,水口战役仅仅击溃了粤军十五个团的兵力,没有达到全歼的目的。”
  朱德带着检讨的口气说:“这次战役,怪我们没有及时掌握变化了的敌情、军情,加上兵力过于分散,这次战役,只能算作消耗战。”
  毛泽东虽有同感,但他考虑更多的是今后:“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部队抓紧整休、筹款工作,准备打新的战役。”
  陈毅从战场上下来,赶到信丰方面军司令部来见毛泽东。
  他们好长时间没有见面了。他俩出了司令部,信步在桃江江边,俩人边走边谈。吴吉清同陈毅的警卫员远远地跟在后面。
  他俩走着走着,突然面对桃江停下来。清澈的江水,托浮着来往的鱼船。俩人找块地方坐下来。毛泽东拿出烟递给陈毅一支,自己点燃一支。
  毛泽东以赞扬的口气说:“你陈毅在后方,给前方组织了不少军需物资,征集了很多青年补充红军,发展壮大了地方武装,有力地协同主力红军作战,应该讲,你陈毅是立了大功的。”
  陈毅谦逊地说:“主席过奖了。”
  “西汉刘邦之所以能在前方安心打仗,主要是有萧何这个后勤部长。你陈毅是咱红军的后勤部长。”毛泽东把陈毅比成萧何,可见毛泽东对他的信任和器重。接着又关切地问:“你一定吃了不少苦。”
  “苦,是没少吃。不过那都可以忍受。”陈毅讲着有些激动了。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我们党内有些同志……”
  毛泽东宽怀大度地说:“那没有什么嘛。我以前曾讲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我们不仅同蒋介石斗,而且还要同党内的一些错误思想斗。这就是历史嘛。中华民族的历史,说穿了就是一部斗争史。”
  “好,讲得好。我陈毅明白了一个道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平江起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