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赵匡胤私密生活全记录-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农夫回道:“你这位老爷说得倒轻松!你知道官府的规定吗?开垦荒地生田,征税与熟田一样!甭说是这些盐碱地了,就是河岸边的那些荒地,也无人愿意开垦的!”
  赵匡胤大惊,转问赵普道:“竟有这等事?”
  赵普言道:“过去曾有耳闻,今日亲见,方知确有其事。”
  赵匡胤又大怒,不觉当着那农夫等人的面亮出了自己的身份:“真是岂有此理!朕早已颁布过诏令:百姓开垦荒田者,不许新增赋税!这些州县之官,对朕的旨令为何充耳不闻?”
  赵普回道:“州县之官这么做,当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百姓受到盘剥,朝廷也没得到好处,最主要的,许多田地都荒芜了!”
  赵普的话,无疑是火上浇油。赵匡胤立即命令身边的侍卫把当地的县令、主簿等一干官吏速速地唤来。他还气呼呼地言道:“朕要好好地教训一下这些只顾中饱私囊的贪官污吏!”
  但赵普却把赵匡胤劝住了。赵普言道:“皇上,臣以为,这种情况恐不是个别现象。即使皇上砍下这里官吏的脑袋,效果也不一定很好!”
  赵匡胤愕然问道:“赵普,难道你要朕对这些贪官污吏不闻不问?”
  赵普回道:“臣不是这个意思。臣的意思是,或许有更为有效的方法……”
  接着,赵普在赵匡胤的耳边嘀嘀咕咕了一阵。赵匡胤笑道:“赵普啊,你这方法还真的有新意!朕也正想活动活动筋骨呢!”
  只见赵匡胤,当即叫那农夫等人扛来一些锹、锄等农具。跟着,赵匡胤卸去外衣,露出里面金光闪闪的龙袍来。然后,向南找着一片荒地,赵匡胤就领着赵普及那几名侍卫埋头开垦起来。
  大宋皇帝在乡村亲自开垦荒地,这还了得?许贡庄一带的百姓扶老携幼地都跑到赵匡胤的身边,能干活的就跟着赵匡胤干活,不能干活的便挤在周围观看。赵匡胤呢,一边开荒一边时不时地与农人们亲热地打着招呼。那情那景,就是赵普看了,也着实感动。
  从上午到中午,赵匡胤足足干了有两个时辰的农活,却依然精神抖擞,额头与鼻尘沁出的汗珠和龙袍发出的金光交相辉映。赵普不行了,虽然他一直在干干停停,可到中午的时候,他依然累得气喘吁吁,连锄头都难以举起来了。
  赵普挪到赵匡胤的身边低低地道:“皇上,照这样干下去,顶多再过半个时辰,臣就要累趴下了!”
  赵匡胤“嘿嘿”一笑道:“赵普,这是你给朕出的主意,你能怨谁?”
  赵普“哎哟”道:“皇上,主意虽然是臣出的,但那些狗官的动作也太迟缓了……”
  赵普的话音刚落,“呼啦啦”地驰来了数十匹马,马上之人,不是州官就是县官。这些地方官吏闻听皇上在许贡庄附近开荒,哪个敢不来?
  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官吏在距赵匡胤二百多步远的地方一起下了马,然后连滚带爬地走到赵匡胤的屁股后面跪下了,动也不敢动。赵匡胤呢,就像没看见似的,依然挖着土。赵普却运足了一口气,冲着那些地方官大呼小叫道:“你们还不快来替换皇上干活?”
  那些地方官如梦方醒,一个个爬将起来争着去替换赵匡胤。赵普也当然趁机卸下了手中的锄头。不过,赵匡胤、赵普和几名侍卫加在一块儿也只有几个人,绝大多数地方官都垂着双手诚惶诚恐地看着赵匡胤。赵匡胤没好气地对他们道:“你们都看着朕干什么?那里正好有几十个老百姓在挖地,你们就去换他们吧!时已正午,他们也该回家吃饭了!”
  好家伙,数十个州县之官在赵匡胤的目光里排成一路纵队“哼哧哼哧”地锄草挖地。而数以百计的老百姓则围在赵匡胤的身边,有滋有味地看着他们的父母官在荒地上流汗。因为有赵匡胤的目光,所以那些地方官谁也不敢偷懒,一个个干得十分地卖力。
  赵普笑道:“皇上,这些父母官都比臣有力气!照此进度,在日落之前,这片荒地就要被他们开垦完了!”
  赵匡胤却低低地道:“赵普,朕有些饿了,能不能弄些吃的来?”
  赵普一拍脑门道:“微臣真是该死!”
  赵普忙着掏出一些钱来,对几个农夫说,要给皇上买些吃喝之物。这一说不大要紧,几乎所有的农人都一哄而散,只剩下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在“哇哇”乱叫唤。
  赵匡胤皱眉问道:“赵普,这是怎么回事?”
  赵普回道:“百姓们都回家为皇上拿吃喝的东西去了!”
  果然,工夫不大,那些农人们便都又回来了,几乎每个人的手里都捧着吃的或喝的东西。赵匡胤高兴地道:“赵普,就让我们与民同乐吧!”
  也真的是与民同乐。赵匡胤和赵普夹在农人之间,大口地吃喝,大声地说笑,几乎与农夫们不分彼此了。为了加强这种与民同乐的效果,赵匡胤还把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亲热地抱在了自己的怀里,感动得那小男孩的父母一个劲儿地掉眼泪。只苦了那数十个地方官了,忍饥挨饿不说,还得拼命地干体力活。
  赵匡胤吃喝得差不多了,便对一名侍卫言道:“叫那些大人们都来吃东西吧!”
  数十个地方官哆哆嗦嗦地走过来,一起跪在了赵匡胤的面前。赵普言道:“皇上不是叫你们来跪的,是叫你们来吃东西的!”
  地方官们只眼巴巴地看着赵匡胤,一时没敢动手。赵匡胤双眉一紧道:“当朝宰相的话,你们也不听吗?”
  再看那些地方官们,也顾不得什么面子了,当着老百姓的面,一个个狼吞虎咽起来。赵普“嘿嘿”一笑道:“各位大人听好了,你们吃的东西都是老百姓的,吃完了是要付钱的!”
  地方官们一听傻了眼,再也不敢伸手吃了,因为他们谁也没带着钱。赵普又笑道:“各位大人尽管吃!你们这顿饭,皇上请了!”
  地方官们一起三呼“万岁”,然后小心翼翼地又继续吃起来。虽然他们很饿,但终也没敢吃饱就相继住了嘴。
  赵匡胤笑问道:“各位大人,滋味如何啊?”
  众地方官七嘴八舌地说“香”。赵匡胤突然把脸一沉道:“朕是问你们这饭菜的滋味如何吗?朕是问你们先前开荒的滋味如何?你们为何一个个都答非所问?朕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何朕规定百姓开垦荒地官府不得征税,你们却置若罔闻,原来你们一个个都是瞎子,朕的诏令你们根本不看!你们一个个也都是聋子,朕说过的话你们根本不听!”
  龙颜大怒这还了得?几十个地方官慌忙趴在地上一边不住地磕头,一边不停地口称“该死”。当着那么多老百姓的面,这些父母官现出如此狼狈相,也着实可怜。
  赵匡胤又大喝一声道:“尔等都抬起头来看着朕!”
  几十个地方官又赶紧僵硬地仰起头颅看着赵匡胤。赵匡胤冷冷地言道:“尔等身为大宋的臣子,百姓的父母,却不思为朝廷效忠、为百姓谋福,只顾盘剥百姓、中饱私囊,朕就是将尔等碎尸万段,尔等也死有余辜!”
  吓得那数十个地方官战战兢兢,连磕头的姿势都不规范了。赵普轻轻言道:“各位大人听着:尔等违逆圣意,肆意盘剥百姓,依律当斩!但吾皇仁厚为怀,又念尔等毕竟为朝廷做过一些事情,所以吾皇决定给尔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尔等还不快快向吾皇谢恩?”
  这下子,地方官们的磕头姿势就很标准了,一个个五体投地,且磕得地面“咚咚”直响。赵匡胤言道:“尔等都起来吧!朕有话要说。”
  地方官们躬着腰身爬了起来,头颅几乎垂到了膝下。赵匡胤慢慢悠悠地道:“尔等大都是饱读诗书之人,文化水平都比朕高。不过,朕今日要在此班门弄斧一回。朕想背诵两首小诗给尔等听听!”
  几十个地方官一起竖起耳朵虔诚地聆听。就听赵匡胤低沉地诵道:“第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第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诵毕,赵匡胤问一个知县道:“你不会不知道这两首小诗是何人所写吧?”
  那知县慌忙道:“小臣知道!皇上所吟二首小诗乃唐朝文人李绅所写,诗名曰悯农……”
  赵匡胤高声言道:“各位大人,朕多想尔等都能做一个悯农的父母官啊!”
  众地方官连忙伏地磕头,争先恐后地向赵匡胤表态:一定要痛改前非,做一个为民造福的好官!
  赵普重重地言道:“希望尔等不要辜负了皇上的期望!”
  赵匡胤摆了摆手,几十个地方官便屏住呼吸四散而去。赵普低低地言道:“皇上,过一段时间,臣准备叫吏部和户部暗中派员来此考查,看这些人当中有没有口是心非者!”
  赵匡胤接道:“若有,定斩不饶!”
  “那是自然,”赵普捋了捋颔下微微的胡须,“皇上如此仁厚,如果他们还不知好歹,那就真的是罪有应得了!”
  实践证明,赵匡胤和赵普在许贡庄一带的巡游是相当成功的,效果也十分地明显。不仅那些遭到赵匡胤“教育”的州县之官再也不敢对老百姓开垦的荒地征税,就是其他地方的州官县官,在闻听了许贡庄发生的事情后,也不敢再打老百姓开垦荒田的主意了,这样一来,赵匡胤颁布的“百姓开垦荒田,官府不得征税”的诏令才算是真正地得到了落实,大宋天下的荒地也才算是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不仅如此。受此事的影响,不少曾经为非作歹的地方官或多或少地对自己的行为作了不同程度的收敛,因而,那些饱受地方官吏欺诈的百姓也就或多或少地看到了一些吏治的清明。
  赵匡胤短暂的微服私访历程就算是结束了。回到汴梁之后,赵匡胤兴犹未尽地对赵普言道:“如果有时间,朕真想到大宋的各个角落去走上一遭!”
  赵匡胤想周游全国了。然而,回到京城之后不到一个月,赵匡胤的这种想法就荡然无存了。原因是,他得到禀报:有三万多辽国的军队开到了太原一带,并有迹象表明,在此之前,北汉国的数万军队已经开始在陕北一带集结。看模样,北汉国是想趁蜀人叛乱而宋军久平未定之机对赵宋有所图谋,而辽国还同意了北汉的想法,决定与北汉联手,从陕北一带向南侵犯宋朝。
  赵匡胤一时紧张起来,蜀人之乱尚未平定,辽人和北汉又在陕北蠢蠢欲动,这局面不能说不糟糕。如果,辽兵和北汉兵真的联手从陕北向陕中、陕南侵犯,那么,正在蜀地平叛的宋军恐只能北上迎敌了,这样一来,蜀地就极有可能发生更大的变故。果然如此的话,赵匡胤灭蜀的计划就只能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赵匡胤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有大臣向赵匡胤建议:与其被动地等待辽人和北汉来犯,还不如主动地向陕北进军,或者干脆直接发兵去攻打北汉都城太原。
  不少大臣都赞同这种主动出击的意见,赵匡胤却摇头道:“朕以为不妥!虽然大宋还可调集不少军队,但军中精锐多在蜀地平叛,在这种情况下与辽人和北汉开战,那是难有胜算的,而若不能胜,则辽人和北汉的气焰就会越发地嚣张,我大宋的处境也就会越发地危险了!”
  又有大臣向赵匡胤建议:既然战之难以取胜,那就遣使去太原主动与北汉通好议和,以争取时间来平定蜀人之乱,待蜀乱平定之后再与北汉认真计较也不迟。
  议和的建议也得到了一些大臣的首肯。赵匡胤问赵普道:“你以为如何?”
  赵普回道:“议和之议虽有道理,但恐不现实。北汉之所以欲犯我大宋,就是因为我大宋尚未平定蜀人之乱。此时此刻前去议和,北汉必不答应。更何况,我大宋去太原议和,实有示弱之嫌,既如此,北汉不仅不会答应,还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发兵攻宋!”
  赵匡胤点头道:“朕以为,宰相所言极是!更何况,朕又如何能去向那北汉伪帝刘钧示弱?”
  赵匡胤的话可谓是掷地有声。但问题是,战恐不能胜,议和又不甘,那究竟怎样才能化解陕北一带可能爆发的危机?
  赵普又道:“臣以为,战不能战,和不能和,那就只有稳固防守了!”
  赵普的意思是:速速派一支军队赶往陕中,摆出一副稳固防守的态势,这样,辽人和北汉兵就不敢贸然南下。赵普言道:“只要宋军能在陕中与辽人和北汉兵对峙月余,那蜀人之乱就当彻底平定了!”
  大半朝臣都同意赵普的看法。实际上,赵普所言也是无奈之举。故而,一兵部大臣对赵匡胤言道:“臣以为,防守固然重要,但同时必须做好与辽人和北汉开战的准备!”
  赵匡胤思忖片刻,最终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把京城一带的数万宋军分成两部,一部向西开往陕中,与当地的宋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