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记录-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行人进了庄子,来到武家宽大的宅院里。武士彟亲自动手,伺候李渊洗涮一番,而后排开盛宴,招待李渊父子俩。
  席间,三人说古论今,评论人物,相谈甚洽。不一会儿,三人就有了酒意。武士彟抓着李世民的手说:“少将军可能还不了解我,我武士彟原本是卖豆腐出身。后来当今皇上大兴土木,筑建宫室楼船,我于是做了木材商人,发点小财。但这不是我的追求,我虽出身寒门,读书不多,但总想立志做一番事业。也算老天开眼,让我结识了国公。我也掂量不少当世的英雄,在我看来,只有国公勇健多谋,志向远大,能成就惊天动地的……”
  李渊摆摆手,止住了武士彟,武士彟也觉有些说露了嘴,急忙打住。李世民端起杯子与武士彟碰了一下,说:
  “既然你志不在求财,何不出去谋个一官半职?”
  武士彟眼望着李渊,真诚地说:“我一直在等着国公这句话。”
  李渊心下明白,况且武士彟确实聪慧机敏,眼下自己也正是用人之际。于是说道:
  “士彟弟若不嫌弃,可到我留守府任司铠参军。”司铠参军主管兵器的保管修造工作,官虽不大,但武士彟已感激不尽,因为这实现了他多年从政的愿望,忙离座施礼道:“士彟感国公知遇之恩,愿竭尽赤诚。”
  李渊大破突厥,声名大震,太原各界人士对他刮目相看,其威望也节节升高。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私下里却十分忌恨,依仗他俩是皇帝的亲信,处处想钳制李渊一把。在论功行赏的议事会上,大家纷纷推荐李世民任鹰扬府行军司马。王威、高君雅怕李渊父子势力由此扩大,阴沉着脸不表态。李渊心里明白,对大家说:
  “世民虽立了一些军功,但年龄尚轻,还需要历练。这样吧,让他到晋阳县令刘文静那里做一名参军吧。”李渊表明上不徇私情,降李世民使用,实际上他是有所考虑的。晋阳县令刘文静祖父刘懿是北周的石州刺史,父亲刘韶,隋时死于王事,赠上仪同三司,文静以父勋当上晋阳令。其人身材高大,风流倜傥,谋略过人,交结甚广,若通过李世民,把他笼络在自己的旗下,无疑是增加了一份可贵的力量。
  王威见李世民功高而位低,于是点头表示同意。但当李渊提议勇夺突厥千骑令旌的刘弘基为鹰扬府护卫郎将时,高君雅却大叫起来:“刘弘基逃避高句丽兵役,本是国家罪人,不抓他下大狱就是好的了。如今却升他为护卫郎将,纯粹是胡闹!拿国家法典开玩笑,我高君雅作为主管人事的副留守,坚决不同意!”没等李渊说话,列席会议的晋阳宫监裴寂厉声道:
  “如今国家临难,盗贼蜂起,正是求才用人之际。弘基勇夺突厥令旌,勇略过人,为大破突厥起了关键作用。若这样的人不用,谁还愿意为国出力?一旦边关有难,难道让你我这样的文弱书生前去抵挡?”
  旁边的刘文静笑着说:
  “高大人可不是文弱书生,乃是皇帝钦封的虎牙郎将,正牌的武将军。下次突厥来犯,可遣高大人前去征讨。”
  高君雅是嘴皮子功夫,最怕安排他打仗,一听刘文静说出这等话,心里恨得咬牙,嘴上却不吱声了,默默同意了对刘弘基的任命。晋阳县是太原的地方政府,县府与太原留守府一个城西,一个城东。不在王威、高君雅的眼皮底下,李世民更是有所作为。他虽为刘文静的部下,但两人很快成为了好朋友,经常博弈宴饮,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李世民也以晋阳县令府为据点,广泛结交朋友,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不管是耍把式卖艺的江湖客,还是到处化缘的穷和尚,他都热情交结,倾心相待。很快,在他的旗下,聚集了上百位能人才俊。李世民的妻兄弟、得力助手长孙无忌,饱读诗书,沉稳有谋,成为这帮人的幕后军师。
  大业十二年四月(616年),上谷“历山飞”魏刀儿窥视到太原这块风水宝地,派得力干将甄翟儿率二万人马进攻太原。隋朝将领潘长文在西河郡一带布兵抵挡,兵败被杀。军情似火,李渊迅速率领六千步骑,前去征讨。
  在这场战役中,李渊多年的卫士李铁以身护主,中箭落马,英勇战死。李渊的护身软甲也被敌将砍开了口子,在敌将的围攻下,他的体力损耗了大半,处境十分危急。幸亏李世民领着一彪人马杀将过来,替父亲解了围。李渊见儿子世民来了,眼泪差点下来了。父子俩来不及说一句宽慰的话,立即合兵一处,奋力冲杀。
  甄翟儿见大势已去,率轻骑翻山遁去。此役俘敌数千人,辎重资财无数。在瞬息万变,复杂的战场形势下,敢打敢拼,抓住时机,决策准确,显示了李渊杰出的军事领导才能。
  但这场战役也惊险万端。看见父亲背上带伤,李世民也后怕不已,埋怨父亲没有安排自己随军打仗。李渊望着李世民身后百余名高矮胖瘦、不穿军服的勇士,问道:
  “这些都是何方勇士,若非你们及时驰援,情势危矣。”
  李世民介绍道:
  “这些都是孩儿在晋阳县上结交的朋友,听说父亲领兵征讨甄翟儿,他们耐不住性子,都随我来了。”“天下不太平,乱世出英雄,若不嫌弃,可全部编入鹰扬府卫队,以后再量才擢用。”李渊说着,从身后拉出一个手持镔铁棍的黑大汉,对李世民说:“这也是一位英雄好汉,武功十分了得,乱兵之中,幸亏他左右护卫我。”
  那黑大汉冲世民一抱拳:“在下钱九陇。先父是南陈时皇家隶人。南陈败落后,我即流落山中以打猎砍柴为生。今遇留守大人,愿效犬马之劳。”
  李渊拍了拍钱九陇的肩膀:“你以后就做我的贴身护卫吧。”
  李渊大破甄翟儿,消息传到江都,隋炀帝十分高兴,下诏提升李渊为从三品的右骁卫将军。在军职上,李渊比王威、高君雅高了半级,从此在留守府里,李渊进一步摆脱王、高二人的制约,获得了更多的军权。于不显山不露水中,李渊也完成了经营太原的第二步计划,把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太原,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为以后的起后反隋,争夺皇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亏了我的“美人伎俩”
  进入大业十三年(617年),全国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民起义军遍地开花,在各个战场上,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纷纷称王称霸。正月,隋炀帝派大将陈稜镇压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鉴于起义军兵强马壮,两军对阵,陈稜不敢出战。杜伏威特地定做一套妇人衣服,派人送给陈稜,并“恭称”他为“陈姥”。陈稜气怒不过,领兵出战,结果一败涂地,损兵折将,连丢高邮和历阳。杜伏威的先头部队直逼隋炀帝的巢穴——江都。
  同月,活动于河北、山东一带的窦建德,见自己人马多了,地盘也大了。便在河间乐寿设立治所,自称长乐王,建元丁丑。二月,瓦岗起义军攻下隋朝的重要粮仓兴洛仓,开仓放粮。同时发表讨隋檄文,列举隋炀帝“弑父杀兄,巡游不息,穷凶极欲,残害百姓”等十大罪状,指出隋朝必然灭亡的命运。义军的行动,深得百姓的拥护,瓦岗军趁机招兵买马,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占据了河南境内的大部分郡县。
  李渊暗地里积蓄力量的同时,也密切注意着时局的发展,加紧了和太原府郡等头面人物的交往,同时写信让长子李建成在河东潜结英杰,让女婿柴绍暗作准备。
  银白的月光洒在地上,留守官邸的后园,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李渊坐在石桌边,陷入了沉思。如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隋炀帝龟缩在江都,对他李渊已没有多少威胁,在这样的时局下,自己应该是瞅准时机,施展抱负的时候了……
  想到这些,李渊心情十分激动,他仰望天空,夜色苍白而发黑,好像有许多无法测度的深邃。脚步声从背后响起,一个家人走过来低声说:“老爷,司铠参军武士彟大人来访。”
  武士彟是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作为自己的心腹,两人时常在家中密谈政事,但天色已晚,武士彟这种时候来访,一定有什么要事,李渊吩咐书房见客。
  武士彟手提着一个小木盒,走路轻手轻脚,显得神神秘秘。李渊把他让进书房,宾主落座后,献上香茶。李渊命仆人退下,关切地问:“武参军深夜来访,不知有何事?”
  武士彟也不说话,把小木盒放在书案上,小心地打开,从中拿出一摞书册和一只虎头符瑞。双手捧起,郑重地递给李渊。李渊接过书册,翻了一下,见是兵书,大吃一惊,在当时,兵书和符瑞都是违禁之物。李渊严肃地问:“这是何意?”
  武士彟凑近李渊,诡秘地说:
  “兵书是我研读兵法的心得,共三十卷,名为《古今典要》。虎头符瑞是我收藏多年的秦代古物,今献给唐公,以为举事之用。”
  李渊手拿兵书和符瑞,犹如捧着烫手的烤白薯,故作惊慌地说:“武参军不要乱讲,隔墙有耳,传将出去,你我性命难保!”
  武士彟坐回椅上子,端起盖碗,啜了一口茶,说:“今皇上无道,天下英雄蜂起,已占据隋朝的大部分江山。任谁都能看出,隋朝的末日快要到了。有识之士莫不审时度势,寻找明主。市巷流传《桃李章》曰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李氏当有天下,已早有谶语。明公若迟疑不前不早做准备,岂不令我等部下寒心。”
  李渊看着坐在桌对面的心腹密友,郑重地点点头说:“谢谢你的雅意,将来若得天下,当同享富贵!”
  接着,李渊把兵书和虎头符瑞拿到里屋藏好。而后和武士彟密谈起来。李渊指示武士彟要多和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接触,密切注意这二人的动向。以有备无患。武士彟点点头,又献上一计说:
  “晋阳乡长刘世龙经常出入王威、高君雅家,深得王、高二人的信任。而刘世龙和晋阳宫监裴寂最为要好,唐公可以通过裴寂把刘世龙争取过来,让其探得情报。”
  在太原的高级官员中,李渊和裴寂交往最早,俩人是属于玩乐上的朋友,友情甚笃。裴寂是蒲州桑泉人,少年丧父,随兄嫂过活。开皇时,当上右亲卫的小官,因家贫,常徒步到京师。大业中迁升晋阳宫监。晋阳宫中养着许多宫妃,隋炀帝长期不来,裴寂日常也无甚大事,经常到李渊处饮宴玩乐,宴后博奕通宵达旦。裴寂也常找刘文静叙谈,一日俩人闲谈至深夜,便同榻而眠。刚刚睡下,就见远处的城楼上举示警的烽火。黑暗中裴寂叹息道:“贫贱如此,又逢乱世,如何是好!”
  睡在床那边的刘文静笑道:
  “你是宫监,清闲自在又不需要出征打仗,每日游乐宴饮,如何不好?”
  “京都长安、洛阳都快要完蛋了,何况我这个小小的晋阳宫,真不知到时候如何是好啊?”刘文静话里有话地说:
  “裴兄弟但可放心,你我交好,不忧贫贱。天下大事可预知。”
  裴寂也明白一些刘文静的意思,于是问:“你和李二郎交往甚深,听说此人虽然年纪不大,却常怀青云之志,连轻易不夸奖人的唐公,提起二儿子,也常掩不住内心的得意和喜悦。”
  说起李世民,刘文静更是没有了睡意,索性披衣坐起来说:“二郎胸怀大志,为人豁达大度,在我晋阳县上,不出几月,就结交百余名英雄豪杰。连一向看不起人的龙岭令高斌廉也向他靠拢。他聪睿机智,目光高远,且武艺高强,颇类汉高祖和魏武帝。”
  “你是说此人有帝王之相?”裴寂忙坐起来问。
  刘文静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道:“唐公拥五郡之兵,当四战之地。如今隋朝江山已不可收拾,图谶又预示李氏当有天下。你我兄弟应当审时度势,乱世之中,认清明主,以建立不世之功,将来也不失封妻荫子,出将入相。”黑暗中,裴寂半天不说话,他知刘文静脑子比他好使,于是拉过刘文静的手,拍拍说:
  “今后遇到什么事,老弟可要多多提醒我。”
  “裴兄是有福之人。”刘文静说,“唐公对你最为亲昵,你只要靠住他,保你一生无忧。”
  又是一年三月,大地重新披上了新绿。赤条条的桃树枝,皮色由浅而深,点缀着含苞欲放的蓓蕾。
  在群雄纷扰的北方各地,太原晋阳城仿佛是一块净土,各处避乱的百姓纷纷涌入。为维护治安,防止敌人破坏,李世民领着晋阳县的几十名捕快,沿途巡查。说是捕快,其实是世民结交的一些侠客好汉,这些人个个有勇有谋,非同一般,骑着快马,拥着李世民,来到城郊悬瓮山下的晋祠。晋祠依山傍水,柳绿桃红,雕梁画壁,晋祠外是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