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秦始皇-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及时把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报告给李斯。为了便于情报传递,李斯专门组织了一批剑客,他们以流浪人的角色负责传送情报,此外,也有一些跨国商人,明处身份是经营买卖,实际上专门传递情报。李斯仍然感到情报传递不快,他发现书上有信鸽传信的记载,便派人饲养信鸽,训练鸽子传递情报。
  在李斯的周密布署下,他已经做到了每天足不出户便晓天下事。这天,李斯向嬴政报告说,《吕氏春秋》一书已经编纂完成,吕不韦准备把它悬挂在咸阳城门,向天下悬赏,有能增加或减少一字者,赏给千金,并且把所奖赏的千金同时挂在书的旁边。嬴政听后笑道:“吕不韦也太自信了,寡人就不相信一部几十万字的辉煌巨著真的那么语句精炼到字不得减句不得添的程度,悬挂之日寡人要亲自去看看有没有人上前删改字句。李卿,这本书有你一大半功劳,编写的功力到底如何你最清楚呀?”
  李斯知道秦王政对此书一直耿耿于怀,但书中大部分篇章出自自己之手,若把此书贬得一塌糊涂岂不是糟踏自己吗,可又不能说好,想了想说:“为编写此书我确实下了一番功夫,翻阅史料,查对典籍,每写一篇文章都是字斟句酌,此书不是哪一人之功,是相府众多门客多年智慧的结晶。但是,若说此书语句凝炼到不能增删一字的程度那是吹牛,我认为文信侯这样大肆吹捧此书是另有用意的,目的在书外。”
  嬴政微微一愣,“哦,另有用意!李卿说说看,到底有何目的?”“大王是否听说过吴起‘偾木赐爵’和商鞅‘移木赏金’的故事?”嬴政点点头,魏文侯时,吴起被任命为西河太守,他待兵如子,令行禁止,信赏明罚。镇守西河之初,秦国有一个烽火亭靠近魏国边界,吴起想拔掉它,但又觉得不值得兴师动众去攻打,便心生一计把一个车辕放在城的北门外,下令说:谁能把它搬到南门赏给良田十亩。起初人们以为吴起在同士兵开玩笑,认为搬这么一个车辕就能得到十亩良田太容易了,根本不可能。有一人报着试试的心理把车辕搬到南门,果然得到了十亩良田。过不久,吴起又把一担石头放在东门外,下令说:谁若把它挑到西门也赏良田十亩。这次人们争先恐后去挑,吴起又按约定赏给挑者十亩良田。将士们知道吴起言必信行必果,赏罚分明,都愿意为他驱使。吴起下令攻打秦国的烽火台,谁先登上烽火台赏良田百亩授大夫官职。士兵们奋勇向前,仅一个早晨就攻下了烽火台。商鞅到秦国被孝公重用变法新政时,为了取信于民,他也效法吴起的做法,在咸阳城赶大集的日子于南城外竖起一个木杆,商鞅亲自督坐在木杆旁边宣令: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黄金十两。众人议论纷纷,有个青年人不顾众人阻拦要把木杆扛到北门,却被一个老者拦住了,认为这事有点蹊跷,要么搬杆的人被杀头,要么就是一场玩笑,传说商纣王时代就有类似的事。商鞅见无人扛杆,又下令把赏金由十两升到五十两。这时,一个中年人冒死试一试,把木杆扛到北门。商鞅乘车来到北门,亲自赏给中年人五十两黄金,还当众把他赞扬一番。消息很快由咸阳传遍全国,众人纷纷传颂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此后不久,商鞅推行新法得到国人的支持。嬴政问道:“吕不韦效法二人,演出一个‘一字千金’的举动也是为了表明他言必信行必果么?”
  李斯摇摇头,“臣以为吕不韦这样做有三个目的,其一,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功绩,有和四公子争胜之意,他是以商人出身效法文人学士的人生追求。立功、立言、立德,在吕不韦看来,他已经做了前二者。其二,吕不韦旨在国人中树立个人的显赫权威,千金诱人,字也容易增删,但无人敢取。如果这两个目的达到了,第三个用意也就顺理成章了。吕不韦编纂此书的出发点除了显名扬声之外,就是用书中见解训导大王,《吕氏春秋》完美无缺到不得增减一字,大王再不接受此书的见解势必引起天下人非议,吕不韦是想从舆论上威逼大王向他俯首听命。”嬴政听完李斯的分析,恼怒地说:“哼,他愈是想露脸扬名,寡人愈是让他疤眼照铜镜自找难看!”果然如李斯探到的情报,没过多久,整个咸阳城轰动起来,《吕氏春秋》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众人争相传说着吕不韦“一字千金”的承诺。一摞摞书卷悬挂在咸阳东门,每天围观的人数以千计,都站在旁边指指点点议论纷纷。那悬赏金也同时悬挂在书卷旁边,尽管十分诱人却没有一人站出来提出修改意见。一晃多日过去了,仍然没有人出来揭榜领赏。
  吕不韦见目的达到,便择定吉日筵请各国文人学士及秦国文武大臣到府上对《吕氏春秋》一书进行鉴赏。众人都清楚吕不韦的用意,谁也不愿意拂了这位权臣的兴致给自己难看,几乎众口一词恭维此书结构严谨,文字精当,语言优美,观点新颖,见解深刻,涉及面广,堪称当代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宏宏巨著,胜过三坟五典诸子百家之著述。
  《吕氏春秋》虽是李斯等门客编著,吕不韦本人也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从总体构想到篇章结构设计,包括文字润色。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每部分各分子篇,从不同角度,不同命题入手,有例证也有论说,结构整齐划一,内容相互关联,有一整套统一的治国方略,对未来大一统帝国提出了完整的构想。吸收诸子百家之长,摒弃众人之短,总结了三皇五帝以来的为君之道及为臣之理。具体而言:《十二纪》,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每季各有孟、仲、季三纪。纪首即本月的月令。春主生,各篇都谈论养生之道;夏主长,夏季各篇讨论树人、教化等生长壮大之事;秋主收,论述用兵用刑之道,提出用贤胜过用兵的卓越论点;冬主藏,谈论死亡丧葬,由岁寒讲到人的品格和气节。
  《八览》,首贤是“有始览”,七篇,论及天地之始任贤、顺民、福祸、治乱等问题;第二贤为“孝行览”八篇,提出孝为行之本,它是做人的原则,也是治国的基础,围绕君子之行始于孝而展开讨论;第三为“慎大览”,八篇,说明为君者在强盛与胜利面前要谨慎,总结出“居安思危”的道理,近似于老子“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的辨证思想;第四为“先识览”,八篇,主要辨察事物的道理和方法,从知贤、任贤的角度阐发为君之道;第五是“审分贤”,八篇,这里主要论述为君之道,以耕作、使马为喻,说明君臣各有职分,不能相互逾越;第六是“审应览”,八篇,警告君王要善于察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静制动,倾听臣言,从而驾驭臣子;第七为“离俗览”,八篇,宣扬以理义为本、超世脱俗的高风亮节,要求君主应以超尘脱凡的高士为师;第八为“恃君览”,也是八篇,分析君道产生的原因,证明了君道的合理性,提出因自然灾害的侵袭人必须群居才能抵御自然,正是“群居”成为君道产生的根基。
  《六论》:一是“开春论”,由春之生引出为君之人应行德养善,救死减刑,爱民养生,崇贤任能;二是“慎行论”,从对待“义”和“利”的态度区分“君子”和“小人”,要求君主不能为利忘义;三是“不苟论”,所谓“不苟”就是为人处事一丝不苟,一要笃行礼义,二要属遵职守,不能越级行事;四是“似顺论”,“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因此,君主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复杂多变中辨真伪识忠奸;五是“士容论”,提出士人仪表容貌举止的标准,强调士人仪表容貌举止的标准,强调士人心胸开阔,志向远大,坚守礼义,勇敢坚强,指出君主要亲贤臣远小人,甚至要有自知之明,主动让贤;还有一论就是“贵直论”,提出直言进谏者为贵的主张,要求君主应尊重直言进谏之士,虚心听取进谏者的逆耳忠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众人频频举酒称颂,向吕不韦祝贺,说名扬天下的四君子之说应改为五君子才对,不,更有说吕不韦的功德早已超过四君子,应推为天下最贤才之人。正当吕不韦陶醉在四面的恭维声中,有人来报,说秦王嬴政不请自来,已入府门。
  群臣都是一愣,谁也不想在这里见到秦王,因为众人都十分清楚,丞相和大王如今不同往日,他们是面和心不和,吕不韦的势力暂时强大一些,但毕竟是臣,现在让二人感觉出自己明显倾向哪一方都不是好事。可是,事到如今只好呆在这里,先摸清大王的来意再说。
  吕不韦也有些意外,这一段时间因为副相昌平君的事他和嬴政又闹了两次不快,嬴政明确向他提出把检查百官与调拨国库的大权让给昌平君,吕不韦当然不能答应,他以多种借口为由拒不交出这两项权。今天的宴会,吕不韦本来也准备请嬴政的,但他了解嬴政的脾气,只要认准的事就做,错了也做,有一股倔劲,对任何人都不讲情面。嬴政对《吕氏春秋》一书一直颇有微词,他怕嬴政来了与自己唱反调,让自己失面子,当众责斥他给群臣留下欺主的把柄,与嬴政的矛盾将进一步激化。不顶撞,又在群臣及各诸侯国文人学士面前显出自己的懦弱,“一字千金”傲人欺世的举动必然落空。因此,想来想去还是不请嬴政来府做客为上策,想不到他竟然找上门了。
  吕不韦还弄不清嬴政今天来此的目的,决定先把他迎进来再说,如果他真是来唱对台戏的,再另想对策。
  吕不韦率领众人刚走出大厅门,嬴政就和八名随从走了过来。不等吕不韦开口,嬴政就满面春风地笑道:“仲父呕心沥血,耗费多年功夫编纂《吕氏春秋》一书,如今大功告成,这是我大秦国普天同庆之事,可喜可贺。今日宴请宾客为何不给寡人打声招呼,孤也来送份贺礼凑凑热闹。不巧,寡人有事路过相府,听说仲父宴请各国学士品评著述,仍是一字千金,便动了心,也想从仲父手里拿走几千金子用一用。”嬴政说完,哈哈一笑。
  吕不韦知道,嬴政是有备而来,说得轻松,其实是来者不善。事到如今只好相机行事了。
  众人又回到宴会厅坐回自己席上,吕不韦早命人在主位上为嬴政又备一席。
  嬴政坐在席上,扫视一下各怀心事的群臣,故作不知地问道:“仲父把书作高悬城门数日,悬赏增删一字赏赐千金,不知可否有人更改一字?”
  吕不韦轻捻胡须,十分自傲地说:“至今无一人前来删改一字,今天所来的各国文人学士也都一致表示无一字可以删改。”
  嬴政嘿嘿一笑,“以本王之见,至今无一人出面更改,并非文字精湛,字不得增减,只怕是众人认为不值得增删罢了。”众人一听都是一惊,一齐把目光投向吕不韦。
  吕不韦很是尴尬,强压心中的怒火,十分不悦地问道:“此书中大部分篇章大王都已读过。敢问大王此书怎么不值得增删呢?是结构不严谨还是文字不优美,是内容不充实还是论证不充分,是观点不新颖还是思想不实用?”
  嬴政站起身来朗声说道:“丞相编纂此书的目的是阐述自己的治国方略,丞相主张用孔孟思想与老庄主张合二为一,指导治国,提倡清静无为而治,顺天顺民自由发展。本王却不这样认为,丞相的这些思想只合于三皇五帝所处的太平盛世,天下太平,无征战之苦,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休养生息,无为无不为,也如老子所云:治大国如烹小鲜。丞相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时代不同了,治国的主导思想也必须因时而异。当今天下割据,诸侯林立,国与国之间征战不休,要想在争战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的是雄主而不是仁君,国家需要的是金戈铁马而非温文尔雅,百姓再苦也要把微薄的收入献给国家,伤己再重也必须义无返顾走向沙场。重赏之下有勇夫,屠刀威逼出猛将,只有箭与刀才能征服诸侯,强大国家的诞生是靠伏尸百万流血成河换来的。要想做到这一切,必须师法商鞅所提出的‘严法度,尚刑名’,用苛酷的法令强迫百姓就范,并为国所驱使。当然,丞相所倡导的任贤顺民的主张也不能说完全错,但远水不解近渴,不合时宜!”不等嬴政说下去,吕不韦就不顾一切地吼道:“你那是暴君所为,是夏桀、商纣的做法,其后果只有两个字:亡国,等待你的也是——”
  吕不韦把到嘴的话又咽了下去,十分痛心地瘫坐在椅子上,无力地说道:“是上天在捉弄我,想不到我的一腔热血付水东流了,事与愿违,事与愿违!”
  嬴政看着颓废地坐在座椅上的吕不韦,油然从心底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