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书》也记述了拓跋部封建化的漫长途程,记录了它在汉族封建文明影响下逐步改变社会制度的情况,对于冯太后和孝文帝为完成鲜卑族封建化而实行的各项社会改革,书中记述得尤其详尽。书中还记录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阶级在北魏政权中的合作和矛盾。《魏书》专门记载我国国内其他少数民族和外国的列传内容比较丰满。《高句丽传》、《百济传》、《勿吉传》、《契丹传》、《氐传》、《吐谷浑传》、《蛮传》、《僚传》、《西域传》、《蠕蠕传》、《高车传》等,分别记述了夫余、沃沮、勿吉、室韦、契丹、库莫奚、柔然、高车、突厥、伊吾、龟兹、于阗、疏勒、乌孙以及吐谷浑、蛮、僚等少数民族和朝鲜等外国的社会状况和他们与中原皇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书中的这些记载告诉人们,在这一时期,由于各族人民错居杂处和共同进行生产,民族融合日益加深,不仅南迁中原的鲜卑等少数族人民逐渐与汉族融为一体,就是边远地区的许多少数族也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魏书》对于北魏社会历史的记述范围比较广泛。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情况,书中都有较详尽的交待。书中介绍了魏政权的政治制度建立、发展情况。《魏书·官氏志》记录北魏官制,兼及拓跋部所属各部原有姓氏与所改的汉姓,针对北魏政权的特殊情况是别具匠心的。从东汉初班固修《汉书》到唐初修《五代史志》近600年间,《魏书》以外的各纪传体史书中或根本没有书志部分,或虽有书志,但缺少刑法、食货等重要内容。《魏书·刑罚志》记载北魏政权司法制度,对于封建社会治理有重要参考价值,为北魏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材料。书中对于北魏各族人民对统治者的反抗斗争做了如实报导。据不完全统计,见于《魏书》的各族人民起义达130余次之多。《魏书·食货志》对于北魏的均田制有详细记述,为后人研究北魏的土地制度,提供了可贵的材料。《释老志》是《魏书》首创,记载了佛道两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及其变革,对于佛教发展的记述尤详,可看作是一部中国佛教简史。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方面,史家有责任把它反映出来,《魏书》特辟专章,记录这方面内容,是有功劳的。
  《魏书》在撰写上也有一些独到之处。魏收在本纪前立《序纪》追述北魏建国前的历史情况,把鲜卑拓跋部发展演化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很得体的。书中引文很多,引文与叙事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丰富了本书的表现能力。书中还详记了一些君臣对话和外交辞令,生动、得体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实况。另外书中描写人物,也有很见功力之处。
  《魏书》的主要缺陷:一是书中宣传了佛道等宗教迷信思想。《释老志》记崔浩劝太武帝毁佛,寇谦之对崔浩说:“卿今促年受戮,灭门户矣”。“后四年,浩诛,备五刑,时年七十。”不仅宣扬了非佛之报,还宣扬了道士寇谦之预见的灵验。
  二是歪曲史实,为现政权服务。魏收为北魏、东魏、北齐争正统地位而贬低东晋及南方各朝和西魏、北周政权。在述及北魏先世时,书中千方百计掩盖拓跋部被前燕、后赵、前秦等国统治的真相。对于东晋南朝和十六国政权,取消其固有的国号,加以谩骂攻击,冠以岛夷等称号。对于西魏、北周政权,书中也尽量贬低,对它们进行丑化和攻击。对于历史人物的记述,魏收往往根据他们在世子孙的地位而决定对其的褒贬。书中为此而篡改史实的地方是很多的。它所以被人们称为秽史,主要的原因即在于此。
  三是为了讨好当时权贵,不惜浓墨重彩地为高门大族树碑立传。在很多传中对他们的谱系姻亲,加以胪列。如陇西李宝传中列举50人,赵郡李顺传中列举59人,简直把一部正史写成了士族地主的家谱。
  四十四:《北齐书》
  “下笔不苟,以史为签”
  《北齐书》与《梁书》、《陈书》有两个相同点:其一,它们都是父子相承的世业;其二它们都诞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都由官府下令修撰,而成于私人之手。《北齐书》有50卷,包括帝纪8卷,列传42卷。记事起自高欢秉政于东魏政权,止于北齐政权灭亡,大致包括534年到577年北齐政权(包括东魏)44年的历史。《北齐书》到宋朝时,原文已缺失33卷。
  现在我们见到的《北齐书》是后人根据《北史》和《高氏小史》等书陆续订补而成的。
  《北齐书》的作者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生于565年,去世于648年,享年84岁。李百药出身于仕宦家庭。父亲李德林字公辅,北齐时官至中书侍郎,参与国史修撰,编成纪传体《齐史》27卷,入隋官至内史令,封安平公,任内又奉诏续修《齐史》,全书未成而卒。李百药自幼受到家庭影响,少年时就好学博闻,富于独立见解。李百药在隋开皇初年曾任东宫通事舍人、太子舍人、礼部员外郎等职,还承袭了父亲李德林的安平公爵位。他的才能得到隋文帝赏识,一时朝中奏议文告,多出自他的手笔。隋炀帝时他受到排挤,官运蹇滞。隋朝末年农民大起义时,他曾被胁裹到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等人的队伍中。入唐后,他受到唐太宗的重用,起用为中书舍人,赐爵安平县男,又任礼部侍郎,最后官至宗正卿,封安平县子。李百药在唐太宗时参加了制定《五礼》及律令的工作。在辅佐太子李承乾之时,对承乾漫游无度的行为数有匡正,对于朝中的其他政事,也不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政治上有些作为。他除擅长文章外,还很善于写诗。现在他的传世之作有诗20余首,文章13篇,以及被列入二十四史的《北齐书》。
  唐朝初建之时,高祖就下令修撰前代缺略各史,可是由于组织不力,经数年竟无成果。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又下诏修前朝史书,李百药接受了撰修齐史的任务。在他父亲旧稿基础上,他几经删改、增补,于贞观十年(636年)修成了50卷的《齐书》(后人为与《南齐书》区别,改称《北齐书》)。
  《北齐书》的撰修,吸收了前人修史的成果,北齐历史的撰修,从高齐政权到隋朝,一直未曾中断,修成了多部起居注、实录和国史。此外记录北齐历史的专著还有李德林《齐书》24卷,王劭《齐志》20卷,复为《齐书》100卷,崔子发《齐纪》30卷,杜台卿《齐纪》和姚最《北齐纪》20卷等。
  这些史书经李百药别择去取,充实了《北齐书》的内容。
  《北齐书》贯彻了以史为鉴的宗旨。李百药自身经历过朝代更迭之时的盛衰变化,对于总结政治得失的经验教训是很有一些看法的。他在书中集中揭露了以高洋为代表的北齐统治者的淫逸残暴,总结了北齐灭亡的教训。如文宣帝高洋是开国之君,建国之初,还留心政务,注意兴利除弊以安定天下。过了六七年之后,他原形毕露,肆行淫暴。他征集妇女在宫中与从官淫乱,观之以取乐,又昼夜酗酒,酒后则以杀人为戏。为了满足奢欲,他不惜劳扰民众,使百役繁兴,民不聊生。对于臣下他肆行杀戮,结果把自己弄成了孤家寡人,把天下搅得不得安宁。高洋以后的政治状况也是“政塞道丧”、“主暗时艰”,结果等待高齐政权的就只能是败亡的命运了。《北齐书》详记了当时阶级斗争的情况,也有很突出的借鉴意味。在原书17卷中记载了杜洛周、葛荣、韩木兰、柴览、卢仲延、田龙、潘集、李延孙、张俭、路绍遵、刘盘陀、杜灵椿、陈暄、郑子饶等数次各族人民起义的事实。这些记载虽稍简略,却是研究东魏、北齐时期有关农民起义的重要史料。这些史料在《北史》中多被删除,更可见其价值的珍贵。
  书中关于思想文化方面的记载也是丰富的。在科学技术方面,书中记载了信都芳和綦母怀文的事迹。从《北齐书》的记载中我们了解到:信都芳是个发明家,他明习算学,为发明之事常常废寝忘食。他著有《器准图》3卷,书中把古来浑天、地动、欹器、漏刻等发明汇编在一起,配上图样及文字说明,是一部可贵的古代科学发明史专著。綦母怀文是灌钢技术的发明者。他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发明了用生铁灌注熟铁之中的灌钢冶炼法,用这种材料制造的刀,能砍透三十层铠甲。通过《北齐书》,我们知道灌钢技术的发明在我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比欧洲的炼钢法要早上1000多年。在学术思想方面,书中记载了佛、道二教在当时的流传情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此的一些看法。《樊逊传》记载樊逊评论二教:“……淮南成道,犬吠云中,子乔得仙,剑飞天上,皆是凭虚之说。……又末叶以来,大存佛教,写经西土,画像南宫。昆池地黑,以为劫烧之灰,春秋夜明,谓是降神之日。”这样的思想材料是很宝贵的。书中的《杜弼传》反映邢邵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的论辩,具有理论性质。邢邵继承范缜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佛教生死轮回、灵魂不死等教义进行了批判。
  他说“人死还生,恐为蛇足”,对生死轮回的说法加以否定。
  他继承东汉桓谭以来用烛与火来比喻形神关系的说法,指出“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有力地回击了佛教灵魂不灭的谬说。邢邵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北齐书》对此加以记述的意义则不言自明。
  《北齐书》在体例上也有可取之处。北齐朝建立于文宣帝高洋,但他的开国事业是由高欢和高澄奠定的。《北齐书》在本纪中首列《神武本纪》和《文襄本纪》,追叙北齐建国前的史事,既可交待清楚北齐建国的历史起源,又可补充北魏晚期的历史事实,是很得史学要领的。这种写法创始于陈寿的《三国志》,魏收写《魏书》改造运用了这一方法。李百药把它运用于《北齐书》的撰写之中,体现了他历史见解的卓越。
  《北齐书》还具有叙事简要的特点。李百药修史态度认真,下笔不苟,对于琐言碎语及一些荒诞不经的史实,作了大量删削,这是本书的一个很大优点。但由于作者水平的缘故,捡起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在书中是存在的,这又成了书中的一个缺点。对此刘知几、王鸣盛、赵翼等史家都曾作过评论。
  其中赵翼的说法比较客观一些。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把《北齐书》和《北史》作了比较,举出实例论证这两部书在记事的繁简方面互有得失。因此从史料价值上看,二书长期并存,互相补充还是比较适当的。
  《北齐书》贯彻了封建正宗思想。对于北齐政权的建立,书中作了一些神异的描写,如写高洋出生前有赤光照室,出生时“鳞身、重踝”,即位时“京师获赤雀”等等,以此证明封建政权的建立是天命所归,这是书中最主要的糟粕所在。
  《北齐书》的列传中,存在着叙事年代紊乱的毛病,对此刘知几在《史通》中作过分析。
  四十五:《周书》
  “旁征简牍,意在摭拾”
  《周书》是唐初所修八史之一,它的成书与初唐著名史学家令狐德棻有着密切联系。
  令狐德棻是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出生于名声显赫的士族之家。青年时代便以博学多才而知名当世。隋朝末年他被任命为药城长,因世道混乱没去就职。反隋义军兴起之时,他在李渊从弟手下任记室参军。李渊入关后,他担任大丞相府记室。高祖称帝,任他为起居舍人,又升为秘书丞。唐太宗贞观年间,他任过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后转任太子右庶子,受废太子李承乾牵连,他被免职。后被召回参加修《晋书》工作。书成后升为秘书少监,以后又任过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太常卿、国子祭酒、崇贤馆学士等职,并被进爵为公。年近80致仕之时,加金紫光禄大夫。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逝世,年84岁。
  令狐德棻的一生为史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初唐史学的第一要人。在唐朝初建时期,针对丧乱之后书籍严重缺乏的情况,他向高祖建议购求天下遗书,统一组织抄写。这一建议得到高祖批准,使数十年间,群书毕备,为唐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条件。唐初史学堪称繁荣,这个繁荣局面,发端于令狐德棻修撰前代所缺各史的建议。武德五年(622年)令狐德棻向高祖进言,提出近代以来各朝正史大多缺略,现在应该趁周、隋等朝灭亡未久,材料还好收集,抓紧修出这些朝的史书,以备鉴戒。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