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为祖国而战-风尘儿女英雄-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百章.扬我国威军威
一.

  走过一百多米的乱石滩,进入“一线天”峡谷。

  这是喜马拉雅山主脉向南延伸的一条支脉,有如魔剑鬼斧劈开似的, 巍然屹立,底部光线阴暗,苔藓潮湿。

  说是一条“小路”,其实哪里有“路”,只不过丛林中有钻得过去的缝隙,山崖上有踏得住脚的地方。

  窄窄的山路,一侧是峭壁,另一侧是深谷。

  大部队加上驮炮的骡马,前拥后挤,坎坷难行。

  艰难地走出“一线天”后,便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行程约三小时才到鲁克塘。

  大部队在此休息,埋锅做饭,中午才吃上早饭。

  离开鲁克塘,在古木参天的森林中又走了四个小时,来到一块小小的草坪盆地,这里绿草丛生,阳光和煦,温暖宜人。

  部队稍事休息,待走出盆地,已是迫近黄昏。

  这里稀稀落落的几户人家,掩映在浓密的森林里,不过早已是人去屋空。

  河对岸不远处便是西山口,印军重兵把守,人员,车辆来来往往,严密地监视着我军的行动,并不断向我军进行袭扰性炮击。

  为了监视西山口印军的活动情况,前指决定各营,连,派出观察哨,师,团组织观察所,形成对敌观察网。

  勇敢并不是表面上的气势汹汹。恰恰相反,在印军的虚张声势挑衅恐吓面前,我军战士表现得最平静从容,面颊从不紧张,双脚从不退后,枪口从不打抖。

  记得当时人人都会背的顺口溜:“困难象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这次反击作战,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喀喇昆仑山上和喜玛拉雅山主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

  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有严重的影响,作战的艰苦性是罕见的。这里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高寒缺氧,荒无人烟。

  克节朗,位于中印边界东段西藏山南地区,印军第一一四旅5个营约5600人,分散配置在这一地区600公里正面的77个据点内,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侵入中国境内的43个据点内。

  印军第一一四旅受过山地战训练。

  旅部及1个营位于瓦弄城,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十四营驻守邦迪拉地区,杰特联队第五营侵占娘姆江曲河谷。

  印军在侵占的据点外设置障碍,组织较严密的火力,各点均有独立作战的能力。

  他们企图凭借其据点,伺机侵占我国领土。

  西山口印军向我集结地共发射炮弹,最多时一天一夜打1000多发,光打在师指挥所周围的炮弹就有380多发。

  白天,印军只要发现我集结地森林冒青烟和晚上火光,便像下冰雹似的向我军开炮。

  部队首先实施炮火急袭,尔后从印军侧后西,南两个方向进攻反击。

  一部由正面佯攻,一部从侧后直插西山口主峰,另一部直捣入侵印军平台阵地,攻击分队以爆破筒,炸药包,喷火器歼灭负隅顽抗之印军。

  经1个多小时的战斗,驱除了入侵印军,夺回了西山口主峰。

  前来增援的印军眼看大势已去,于是半途撤回。

  部队在向印军炮兵阵地的攻击中,工兵战士许光明在排长排雷负伤的情况下,奋勇冲雷区排雷。

  在排雷中,他的左腿,右臂相继被地雷炸断,排雷器材已用完,眼看雷还未排完,部队无法前进,他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用身体向雷区滚进,为部队开辟冲锋道路,最后壮烈牺牲。

  战后,军区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

  二.

  当天,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大部被歼,其一部份溃逃。

  22日,中国国防部宣告,我军没有必要受非法的“麦线”约束。

  我山南地区部队歼灭棒山口之敌一部,占领棒山口。

  接著我军兵分5路实施追击,直取达旺。

  印军仑惶向达旺河以南之西山口一线撤逃。

  我边防部队又以一部渡过娘姆江曲,昼夜兼程,沿下地、龙拉、沙泽一线急进。

  清除棒山口入侵印军的另一支反击部队,于24日占领了东新桥等地。

  几支反击部队相继进占达旺。

  尔后,其中一部继续向南推进到达旺河北岸。

  克节朗—达旺之役遂告结束,首战告捷。

  全歼印军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虏印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共歼印军1900余人,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全部领土,并在事实上否认了所谓麦克马洪线。

  尼赫鲁没有听取反对意见,相反他任命了一些顺从的军官担任高级职务,这些人执行了他的命令,最终导致了印度的耻辱。

  此时印度国内的反华势力却依然活动猖獗。

  他们支持西藏叛乱分子在新德里举行活动,还把“西藏问题”和“中国在西藏侵犯人权”议案提交联合国大会。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又把侵占的中印边界东段9万平方公里土地由“东北边境特区”上升为“阿鲁纳查尔中央直辖区”。

  此时,中印关系虽有缓和迹象,但印度并没有诚意采取实质性的举动。

  在印度人看来,准将帕特尔认为陆军最高司令部的政治化是造成印度失败的一个原因。

  当年印军装备不佳也是战败的重要原因。

  这确实有些接近事实,与中国完成换装“五六”系列步兵自动武器相比,印度军队主要装备一战时的“李.恩菲尔德”老式步枪。

  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印度政府就千方百计地干涉中国政府和平解放西藏;企图维护在西藏的特权;保护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支持西藏上层叛乱;使西藏成为中印两国间的缓冲地区。

  他们还公开向中国政府提出全面领土要求;并派军队越过传统习惯线;抢占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保卫祖国主权完整和领土不受侵犯;保卫西藏、新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创造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条件;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被迫进行自卫反击。

  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入民的称赞和拥护。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0月20日展开对印自卫反击战,到11月21日战斗基本结束,共历时一个月。

  战役共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10月20日到10月28日,第二阶段是从11月16日到11月21日。

  两阶段共歼灭作战中,全歼印军3个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另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消灭印军5千余名,其中毙旅长以下2886人,俘2177人,缴获枪3840支,炮187门,汽车416台,坦克9辆等大批军用物资,我军牺牲225人,伤477人,在整个战斗中我军无一人被俘。

  在这次自卫反击战中,我解放军部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和指挥下,同仇敌忾、英勇战斗,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驱逐了入侵的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打击了当时印度扩张主义者的嚣张气焰,大扬了国威军威。

  后来因我国战略布局需要,我军开始主动后撤,于1963年全部撤回原出发阵地。因当时我国的主要战略方向还是在东南沿海一带。

  防备蒋介石趁火打劫,于是做出了同印度谈判恢复和平的高姿态,同时调动大批部队入闽进入等级战备,终使蒋介石知难而退。

  对印自卫反击战是在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进行的,而且我军的人员装备和印军的人员装备相比还稍处劣势。

  为什么了能取得这么大的战果主要是中央军委制定的对策方针及时有效,各参战部队准备充分。 。 想看书来

第一零一章.紧扣时代脉搏
一.

  身经百战的黎国维,深知练为战,把兵练活的重要。批判了军事训练中的教条主义后,部队训练如何搞,急需快速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1961年初,身为某军军长的黎国维召集该军军事工作会议,会上他说:“现在军委的训练方针,原则,要求都非常明确,但训练方法不改革,就难以落实。

  我们的任务是过河,没有桥和船就过不去,解决好训练方法问题,就像解决过河的桥和船。”

  刚下到二连蹲点的黎国维,第二天上午就到了训练场。

  长空白云乱飞,山坡上人影幢幢。战士们挖了几条堑壕,里面插着几个稻草绑的草靶,权当作“敌人”。堑壕正前方70米开外,十来个战士一字儿摆开。

  他们刚作完利用地形地物、敌火下运动等战术,现在来到堑壕下面训练冲击动作。

  队列前面,站着一个一米八出头的彪形大汉,虎头熊腰,黝黑的脸孔,洪钟般的声音,腰间挂着手枪,腰皮带上插着一面小红旗,手里端着步枪。

  他发话了: “上面我讲了冲击动作勇,猛,准的要领,现在来讲狠字。”

  他用手向前一指:“堑壕里面就是敌人,我们对敌人要不要狠?”

  “要狠!”

  战士们异口同声。

  “那个指挥训练的是谁?”黎国维问身边随同的作训参谋。

  “二连长,崔永福。”

  演练的高潮到了。

  经过3小时的摸爬滚打,战士们累得直喘粗气,体力消耗很大,可是最后却要表演最艰苦最紧张的冲击动作。

  只听崔永福亮开粗喉大嗓动员说:“冲击,是单兵进攻战术的关键动作,是战士必须掌握的过硬军事技术。

  冲击讲究六个字:勇,猛,狠,活,快,准。

  勇,就是勇敢,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接着上。猛,像老虎下山,在气势上压倒敌人。

  狠,就是敢于短兵相接,刺刀见红,就是像抗美援朝的英雄们那样,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断了,就用枪托砸。

  枪托断了,就用手榴弹敲,手榴弹打光了,就手陷牙咬,手榴弹弹体上有敌人的脑浆,嘴里有敌人的耳朵。”

  说完,他袖子一挽,身子一弓,两眼瞪得滴溜圆,向“敌人”前沿猛扑过去,一路做着射击,投弹,刺杀,格斗动作,给战士们示范。 

  演练结束时,黎国维高兴地把崔永福拉到身边,他握着崔永福的手说:“你是一个好连长,你把兵练活了!”

  接着,黎国维一一接见参加表演的三班战士,当问到战士叶山虎的名字时,黎国维连连赞扬:“名字好,军事技术好,像个小老虎。” 

  二.

  以前部队组织军事比武,都是以单兵或班组为对象,较量个体军事技能,此次则是以作战单元为对象,建制连队全员参与,整体参加比拼,检验综合能力,较量整体水平。

  过去军事比武,多是让指挥员和战斗员各自比拼,各论优劣。

  此次比武,不仅比连队官兵整体的基本能力,还重点检验了连队军官的指挥能力。

  比武细则规定:连队军官考评成绩占连队总评成绩的30%。

  连队指挥员不仅要同时参加士兵全部比武课目,及所属武器装备的操作考核,还要参加专业指挥技能的全面展示。

  在比武现场,没有搭建看台,没有彩旗标语,只有一队队脸涂迷彩,身着伪装衣的应考官兵,在演练战场里展示着各自的基本作战能力。

  由来自军事院校和军事训练系统的专家裁判,实战、对抗化设置比武课目,内容,较准确反映了连队整体训练和战斗力水平。

  事实上,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部队也一直努力用训练提升战斗力,并创造了一系列以劣胜优,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让“小米加步枪”一次次战胜“飞机加大炮”。

  军事训练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基本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从上世纪50年代的正规化训练,到60年代的“大比武”。

  人民解放军紧扣时代脉搏,紧随战争演变,紧贴使命任务,军事训练手段,形式,内容等,已经并正在实现着一次又一次历史性跨越。 

  血与火织就的美丽梦想,这个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练为战,这是军事训练亘古不变的法则。

  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军队主要以步兵为主,他们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以战教战”,“战教合一”,这时的军队训练不重队列,而重射击,刺杀,投弹,爆破,土工作业等技术和侦察,警戒,行军等步兵战术。

  战争是最好的练兵场,我们的军队愈战愈强,最终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