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跌荡一百年-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70未死将生的时刻(8)
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虽然只有约14公里长,却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清廷委派官员与英国驻沪领事谈判购买吴淞铁路事宜。怡和开价30万两白银,中方官员费尽口舌,最终以万两成交。铁路转手后,清廷当即宣布将之拆毁。那些拆下来的铁轨枕木后来又经历了一段十分离奇的千里流浪记,它们先是被洋务派刘铭传带到台湾去铺成了一条铁路,继而刘调回内地,铁路随即又被拆掉,枕木们被北运至旅顺口军港,修了一段炮台运送炮弹的小铁路,到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期间,铁路被炸毁,这才算是彻底了事。
  1880年底,修建铁路之议又起。刘铭传在李鸿章的授意下写《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再次提出修建铁路的主张,并认为这是自强的关键。刘铭传在奏折中具体提出应修从北京分别到清江浦、汉口、盛京、甘肃这四条铁路。如果因为经费紧张,不可能四路并举的话,可以先修清江浦到北京线。李鸿章则随后上了一份长达四千言的《妥议铁路事宜折》。他十分激动地写道:“士大夫见外侮日迫,颇有发愤自强之议,然欲自强必先理财,而议者辄指为言利。欲自强必图振作,而议者辄斥为喜事。至稍涉洋务,则更有鄙夷不屑之见横亘胸中。不知外患如此其多,时艰如此其棘,断非空谈所能有济。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于危弱而终无以自强。”他还鼓励朝廷说:“臣于铁路一事,深知其利国利民,可大可久。假令朝廷决计创办,天下之人见闻习熟,自不至更有疑虑。”
  在这份奏折中,李鸿章第一次提出“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这一论断很快流传成警世名言,尽管很多人为他的言辞打动,可是,修路一事还是被顽固挡住。有人甚至上奏指责李、刘两人看上去很像是一对“卖国贼”。折曰:“观该二臣筹划措置之迹,似为外国谋,非为我朝谋也……人臣从政,一旦欲变历代帝王及本朝列圣体国经野之法制,岂可轻易纵诞若此!”1881年2月14日,朝廷发上谕,驳回李、刘两人的建议,谕曰:“叠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
  李鸿章仍然不甘心,他悄悄动工修建了开平煤矿至胥各庄段的运煤铁路。1881年底,这条约11公里的铁路建成后,他才正式奏报清廷,并有意将其说成是“马路”。更有意思的是,铁路修成后遭到了地方官吏和民众的强烈反对,一度只好弃用声响很大的蒸汽机车头,而用牲畜来拉运煤车皮,真的成了一条不伦不类的“马路”。
  相比日本,弹丸国土却深知铁路之紧要。早在1870年,为了修筑横滨至东京的铁路,囊中羞涩的日本政府不惜对外举债,在伦敦发行100万英镑公债—这类行径若在骄傲的大清帝国出现,早被唾沫淹死。到1891年,日本全境的铁路已超过3 300公里,其中私营铁路达2 473公里,为官营的两倍多。相比之下,疆域辽阔的大清帝国铁路零落建设,总共才只有360余公里而已,竟只有日本的1/9。

1870未死将生的时刻(9)
从修铁路这一事项就可以观察到,中日百年之国运异途,显非天数,而尽为人算。
  在世界经济史上,1870年正是全球化的开始之年。
  上一年,开凿了整整10年、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苏伊士运河正式开通,迅速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海运航道,自此东西方航程大大缩短。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到印度洋至少缩短5 500公里,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则至少缩短8 000公里。航程的缩短,加快了贸易的速度并大大降低了风险。
  1871年,随着从伦敦到上海的海底电缆的敷设完成,中国开始被纳入全球化的信息体系之中。在此前,两地的邮程需6…8周,现在则只需要几个小时了。对于这条电缆,清朝政府曾有“电线沉于海底,其线端不得牵引上岸,以分华洋旱线界限”的规定。不过,英国、丹麦等公司置若罔闻,先后架通了上海吴淞和厦门等线路。电报及电话技术的应用使得中外市场的期货贸易变成可能,中国市场上的棉花、茶叶等物资加入了全球贸易的大循环中,上海很快成为远东地区最重要的外贸和金融中心。
  与航程缩短及电信勾连相比,另外一个同等重要的全球化事件是,金本位货币体系开始在各国确立。不幸的是,中国却是当时全球最大的“白银帝国”。
  所谓金本位制,并不是各国使用黄金作为法定通货,而是各国将黄金作为法定通货的储备支持。这一制度的发明者是英国。自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英国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它凭借机器技术的先进迅速扩张殖民地,成为一个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在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在它的示范效应下,各经济大国相继在1870年前后实行这一货币制度。法国在1873年进入金本位制时代;美国实际是1879年;“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国后,德国于1873年迅速采用金本位制;东方的俄国和日本稍晚进入,前者是在1890年前后,后者则凭借甲午战争的巨额黄金赔偿搭上了这班时代列车。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的计算,到1900年前后,金本位制的确给世界带来了某种形式上的货币统一,金本位制覆盖了世界货币交易的2/3。统一而稳定的货币体系,使得人们对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期相对稳定,资本、货物、人口开始高度流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终于如期而至,英、美、法、德、意、俄以及日本,都在这样的大时代里相继崛起,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经济强国。形成于19世纪后期的这种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当时的世界大国中,唯有中国与印度仍然顽固地实行银本位制。在金融制度上,这两个古老而骄傲的“白银帝国”将自己排斥在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之外,中国一直到1935年才宣布实行金本位制。。 最好的txt下载网

1870未死将生的时刻(10)
洋务派办实业,除了遭受观念上的困扰,还有一个同样棘手的难题,那就是国库羞涩。这也与100多年后中国再度改革开放时的景象十分相似。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种被称为“官督商办”的企业制度被发明了出来。
  1872年开春,天津。28岁的盛宣怀(1844…1916)步履轻快地走进李鸿章的府邸。他一路上与侍卫、婢女亲热地打着招呼,眼见是一个熟客了。当时,曾国藩刚刚于3月份去世,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同时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成为继曾之后最重要的朝廷重臣。在李鸿章幕府的上百名门客中,盛宣怀只有秀才身份,功名显然是差了很多,不过,在李鸿章看来,这位江苏常州才子的能干却是第一等的。
  盛宣怀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在浙江当过知府,父亲盛康是湖北粮道、盐法道,曾在李鸿章的手下做过事。这个年轻人写八股文章很不在行,却在为人处世和办实务上很有长才。他有着惊人的战略判断力、无比精巧的斡旋才干、坚忍的个性和超级旺盛的体力,可谓是百年一见的商业奇才。对于曾、李发动的洋务运动,盛宣怀尤为热心。他尝呈信发誓:“竭我生之精力,必当助我中堂办成铁矿、银行、邮政、织布数事,百年之后,或可以姓名附列于中堂传策之后,吾愿足矣。”后来,盛宣怀几乎参与了晚清所有重要的大型国营公司的创立,被视为一代“商父”。
  这回来见李中堂,盛宣怀带来了一份自拟的《轮船招商局章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规范意义上的公司章程,便是在这份章程中,他提出了官督商办的公司理念。这一理念顽固延绵,130多年后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商业生态。
  在此之前,洋务派所办企业均为军工。李鸿章见长江航运异常繁荣,且所行轮船多为英美公司,便有心要办一家中国企业与之争利,就这样,轮船招商局成了洋务运动中第一家从事民用业务的现代公司。在盛宣怀的倡议下,李鸿章决定要靠民间资金来办一家轮船公司。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论述说:“华商集资组建轮船公司,由一官派经理指导之,并授予漕运专利以保公司利润……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盛宣怀在《轮船招商局章程》里颇有远见地写道:“中国官商久不联络,在官莫顾商情,在商莫筹国计。夫筹国计必先顾商情,倘不能自立,一蹶不可复振。”他更是具体地拟订了六条,包括“委任宜专、商本宜充、公司宜立、轮船宜先后分领、租价宜酬定、海运宜分与装运”。为了增强公司的竞争能力,盛宣怀提议,朝廷应“准每年分拨江浙漕米40万石交招商局”,也就是说,让新公司有一块保本吃饭的垄断利润。
  在《章程》中还有两条非常醒目。第一条是“每年一分生息”,也就是说,招商局发行的股票类似于债券,明确规定了利息率,而这部分利息需先由官府提取,其余再是民股分配。这个原则日后被所有官督商办企业沿用,不久后创办的开平矿务局还在招商章程中明确规定:“即将每年所得利息,先提官利一分,后提办事者花红二成,其余八成仍按股均分。”还有一些企业更是规定,不管企业效益如何,都必须发给“官利一分”。第二条特别的是,“一经售定,即行到局注册。但不准让与洋人。”由此可见,官督商办企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所有制身份的特征就非常明显。
  费尽心思拟订了《轮船招商局章程》的盛宣怀自然很想去办这个企业,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李鸿章却另选了他人。在后面的讲述中,我们将看到,从倡议创建招商局,到真正主政局务,盛宣怀前后等了13年。
  在朝廷批准所奏之后,李鸿章把筹建重担交给了另外一个心腹—浙江海运委员朱其昂,盛宣怀只是一个会办。朱其昂是一个暮气沉沉的老官吏,他从国库中领走20万两银子之后,只做官家垄断的漕运业务,而不去拉客货生意,因此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半年下来,业务就停滞不前了。
  李鸿章决定换人。盛宣怀主动请缨,李鸿章以他年轻且缺乏根基再次不予准许。这时候,有两个南方的买办走进了他的视野。
   。。

1894状元办厂(1)
输却玉尘三万斛,天公不语对枯棋。
  —陈宝琛:《感春》,1895年
  1892年2月4日的《纽约时报》登了一则新闻称:“中国开始发生该国历史上最大的变化。毫无疑问,这种变化在今后若干年里将对整个中国产生深刻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打开保守封闭的枷锁,将中国带进人类进步历史的前沿,总之,将超越过去50年变化的总和。”
  初读至此,人人以为中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了,其实,被报纸信誓旦旦地认定为“最大的变化”的只是一则花边新闻:20岁的光绪皇帝开始学英语了。从这一年的1月开始,每天由两个受过英美教育的国子监学生负责教授皇帝学英语,这件事情还以诏书的方式告知全国。美国记者的逻辑推演是:皇帝屈尊学英语之后,3 000年的“老规矩”就会被放弃,国家制度就将被改变,接下来,“中国就应该在文明国家的行列中占据一个适当的位置”。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耐心等待这种漫长的理性演进。很快,它以一种残酷的方式,让中国人猛地瞪大了充血的眼睛。
  1894年7月,中国与日本因朝鲜问题爆发战事,因为这一年是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这两个在20多年前同时进行近代化改革的东方国家,决定当面较量。
  据《世界军事年鉴》的统计,当时中国的海军能够排到世界海军实力的第八位,而日本海军则是第十六位。双方舰队中的不少中层指挥者,都是西方军事学校毕业的同学。而在陆军方面,日本的陆军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才开始兴建的,不超过10万人。可是,战事从一开始就呈现一边倒的局面。7月开战,中方先是败于平壤,清军狂奔500里,将朝鲜全境让于日军。继而,清军在黄海的海战中失利。从9月到11月,战火延烧到本土,82营数万清军仅三天就丢失鸭绿江防线,接着再失重镇旅顺口。1895年1月,中日海军的主力在威海卫一带决战,仅短短十余日,战事便以中方完败告终,主将丁汝昌自杀。李鸿章苦心经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甲午惨败,中国被迫签署《马关条约》,赔偿惊天巨款,并割让台湾。日本获赔白银亿两,加上掳获的战利品和现金,合银亿两,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