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看美国-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中美两位领导人不同的回答,从我们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来讲,更理解这是因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政治体制、不同的民族特色所造成的。
  布什本身性格就很不羁,具有西部牛仔特色,而他从小就帮助他人和爸爸竞选,他自己连任两届总统,在任8年。而且在西方,遭遇此种情况实在平常,示威抗议对布什来说更是家常便饭,可谓经验丰富。还有就是观念不一样,他没把扔鞋这种事情看得那么严肃,认为是个人行为,他个人也没把此事上升到民族尊严或者国家尊严的意义上。
  我出身在中国,也生活在美国,理解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更严肃,更讲气节,对国家的形象和民族的尊严看得很重,个人行为,在中国人眼里,往往被看成是其所在群体的代表。特别是出了国以后,个人行为往往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我们经常看见美国人把美国国旗图案印在内衣*上,但你看到过中国人穿带中国国旗图案的衣服吗?
  就像我在文章中提到的弗吉利亚校园枪杀案,韩裔学生杀死三十多个学生,全韩裔社区进行街祈,向全社会道歉,他们认为个人形象代表整体民族形象。而美国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那是个人行为,与一个民族、国家的形象无关。
   txt小说上传分享

邓小平之美国印象(1)
1979年1月29日上午,美国白宫南草坪上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第一次响起了中国国歌,礼炮鸣19响,这是美国总统在接待一个隔绝和敌对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副总理,并陪同检阅三军仪仗队。这种场面的热烈程度是空前的,是接待英国首相丘吉尔以来再没有过的,远远超过了赫鲁晓夫访美的情景。
  *访美掀起“小平热”
  *访美,掀起了“小平热”、“中国热”,他被《时代》评为风云人物,登上该杂志封面(Man of the year Deng Xiaoping,Visions of new China)。美国大量追踪报道*访美消息,有的标题干脆起为“邓来了”,很多美国拿着以他肖像为封面的《时代》周刊,排队等他握手签名,美国主流电视每天的黄金时段,干脆变成了“*时间”或“小平频道”。
  当*在白宫和美国总统卡特握手时,说道:现在两国人民都在握手。在肯尼迪艺术中心,卡特为*精心安排一场盛大的演出,最后一个节目是约200名美国儿童用中文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深受感动,和夫人走向舞台热情拥抱和亲吻美国孩子。美国报纸这样议论*:*真诚亲吻美国儿童的场面,恐怕会让美国不少政治家重新学会如何亲吻孩子。许多美国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在德克萨斯州一个小镇观看牛仔竞技表演时,马技表演的美女把她的牛仔帽戴在*头上,*欣然戴上牛仔帽观看美式牛仔表演。*头戴牛仔帽向美国公民挥手致意的友好和自信形象已定格在历史中,这张相片出现在美国以及华人的各种媒体上。
  *参观福特汽车公司,考察美国航天中心等等,受到了很深的震动。我想,这也是他回国后一直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因之一吧?
  从1月28日至2月5日,*出席了近80场会谈和会见,参加了约20场宴请或招待会,发表了2次正式讲话,并8次会见记者或出席记者招待会。美国人第一次近距离领略了新中国领导人的风采,并为之“深深着迷”。
  爱写日记的卡特总统在他的日记里写道:“他个子不高,但坚韧睿智,坦率,有胆识,风度翩翩,自信,友善,这些品质都非常吸引我,我愿意和他交流。*受到美国人民最热烈的欢迎,我们还签了很多协议,他极富幽默感,我很喜欢他。”
  2009年3月14日,我去长岛拜访住在那里的深资美国国会议员沃夫尔(Woffle),他是美国保护台湾法的起草者。在他全是亚洲家具以及饰物的家里,特别是在他的书房,看到他和布什、卡特、克林顿、希拉里、麦凯恩等的合影,还看到他和蒋经国、宋美龄、连战的照片,也看到他与*、李先念的合影。
  他讲到1978年,他到中国拜会*时的情形,就如谈及发生在昨天的事。虽然现在沃尔夫先生已是92岁高龄,但他仍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思路清晰,谈吐清楚。1979年*访美时,他又见到*。
  他说*很幽默,说话不是普通话,但大家都能听懂。*还很喜欢抽烟,打桥牌,为人很热情,但做事很有原则。
  当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沃尔夫说,*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但坦率,而且和蔼可亲,他的政治家风度,开朗、幽默的性格为这次访问增加了光彩。
  对于喜欢吃川菜的*,美方安排小牛肉款待,以至于*高兴地说小牛肉啊小牛肉,顿顿都是小牛肉。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邓小平之美国印象(2)
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两国敏感的问题,中美建交,*访美,对台湾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访美时,在*和亲蒋势力的组织下,台湾来的留学生和华人组织示威*。
  台湾特务还收买美国枪手暗杀*,让这次访美更多了一件令人担忧的大事。在*访问期间,出现过几次险情。
  1979年1月29日上午10点,卡特总统在白宫南草坪举行欢迎仪式,致欢迎词时外国记者群里冒出一男一女,大声呼叫挥动拳头。
  2月2日18时,*去西蒙顿市竞技场看表演时,刚从旅店准备出门乘车,突然有一个人插到美方警卫旁边冲向*。
  有华人华侨的欢迎场面,也有*亲蒋组织的示威抗议。而在美国的华人华侨和台湾来的华人华侨的斗争,也是惊心动魄的,就像我在前文中写到的黄克锵先生所讲的故事。
  每个国家都存在政治问题,就像一个人一样,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你的朋友。在美国,抗议某个国家领导人来访,是司空见惯的事。抗议是不违法的,是被允许的,但是如果抗议演变成暴力,性质就变了,就是违法的了。
  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每次联合国开大会时,在联合国门前,或者是领导人下榻的曼哈顿酒店前,经常能看到欢迎的人群或示威抗议的人群,而美国又是重要的大国,经常有其他国家首脑来访,经常都有抗议、示威甚至恐怖行为,我们在美国久了,已经习以为常。
  在美国,你可以批评、谩骂总统,可以说总统不是个东西,猪狗不如,没人觉得奇怪。像克林顿的莱温斯基案,法庭审判时,全世界电视直播。就算问到一些很尴尬的细节问题时,我也没觉得克林顿有多丢脸。很多美国男人还为他遗憾,说他没有眼光和口味,因为莱温斯基实在太平常了,该找一个漂亮的,像肯尼迪和玛丽莲?梦露。我也有同感。
  *智答老美记者
  别看我们新闻部李建伟主任平常话不多,但朋友们聚会时,他是我们的明星,我们经常隆重推出他讲笑话,他也不负众望,每次他的笑话都能笑死一头牛。
  因为每次国家领导人来美,采访的重担都落在他的肩上,当时他讲*来美智斗老美记者的故事,是用他那在四川外语学院学习一年,追重庆美女时刻苦学习的四川话讲的,讲出来像真的一样,大批美女把他崇拜得一塌糊涂。
  其中一则故事是这样的:
  话说1979年1月28日,*访美,风采迷倒了美国朝野,平民百姓。*对美国媒体的提问,有问必答,有理有据,让美国记者大为折服。有一次,召开记者招待会,中场休息时,翻译上厕所去了,有美国记者心想,不是没有难得倒邓大人的问题吗,这下好了,我们何不趁此机会戏一戏邓大人,看他如何应对我们的英语提问。就这么干。
  第一位美国记者提问:Can you tell me who was the first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您能告诉我,我国第一任总统叫什么名字?)
  *同志没听懂这句英语,但他按人们平常的习惯,见面应该问好什么的,便用他的四川话回答道:“我姓邓”(刚好四川话发音像英文“华盛顿Washington”)。
  第二位美国记者一听,觉得这个问答太简单,便问了另一个问题:“Your wife is not with you。 What is she doing now?”(没有看见您的夫人跟您在一起,她现在在忙什么呢?)
  *又想,问完姓,就该问叫什么名字吧,就回答道:小平(听起来像英语 shopping,即“购物”)。
  第三位美国记者紧跟着又问,中国人习惯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心里又想,问完姓名,肯定该问年龄了,回答:八十。(又跟大客车的英语Bus发音一样)。
  “那请你预测一下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搞什么名堂,翻译干什么去了,怎么还是没有回来?*提高嗓门答道:“哎呀,我老了,啥事都不知道了!”美国记者们一听“啥事”(听起来很像SARS一词),又赶紧记下。
  二十多年后,有美国记者翻开历史记录,记者感慨地说:*真乃一代伟人,料事如神。
  李主任用冒充的四川话,讲得一本正经,好像他在现场亲耳听见亲眼目睹的一样。
  看看李主任,算算年代,试问他有那么老吗?那时他最多也就十多岁,如果真的采访重要人物,真是神童记者。
  这次写这部分内容时,不小心在网站上也看到了这个故事,心里恨恨的,原来李主任也是从别人那里偷来的,害得我们盲目地崇拜了他那么久。后来,李主任又神秘兮兮地对我说:告诉你一个秘密,其实那个网上的故事,就是我写的!
  哈哈,别蒙我,这回,我不信了!用正宗的四川说也没用!
   txt小说上传分享

江泽民访美(1)
1997年10月底至11月3日*访美,从夏威夷落地,再到东边华盛顿、纽约、波士顿等地,全美大城市走个遍,这是新中国第三代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访美。
  那时候,李建伟已是报社资深记者兼采访主任,他是美国《侨报》分派去采访*访美行程的几个资深记者之一。*在访美中的点点滴滴,给记者们留下了颇深的印象。
  *在夏威夷时,尽显个人情趣和爱好。在夏威夷州州长欢迎酒会上,他用吉他弹奏《向夏威夷问候》,州长夫人高兴地随着他的吉他唱起了这首夏威夷歌,宾主尽欢,也让美国人领略到中国领导人其实并不古板。*还在夏威夷蓝天白云下的大海里游泳近一个小时,还用英语与人们交谈,他的风趣和活泼,征服了夏威夷人名。
  在南加利福尼亚州,*和欢迎他的华人华侨合唱《歌唱祖国》,他还清唱京剧《捉放曹》让海外华人倍感亲切。
  李主任说,在*访问华盛顿时,*的一个小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好客的克林顿总统向来访的*介绍白宫的情况,在看到白宫里的林肯总统画像时,*说,林肯最著名的演讲葛底斯堡演讲,琅琅上口,他大学时就背诵过,现在还能背呢。*随口就用英文背诵这篇著名的演讲词:“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87年前,我们的国父们……),一口气把演讲词背了一遍,令主人大为惊讶。
  *的英语讲得不错,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纽约接待*时,就对记者这样说过:*的英语讲得非常棒,一点口音都没有,不像我,有浓重的口音(基辛格是德国裔,他讲英语带德国口音)。一言既出,不但*大笑,记者们也都会心地笑了。哈哈,谁说美国人不会拍马屁,基辛格这个马屁就拍得让人觉得很爽嘛!
  给李主任印象很深的,还包括*应邀去新泽西州茉莉山(Morris Hill)朗讯公司的采访。所有采访该活动的美国记者、华人记者、港台记者都必须提前三四个小时到场,经过严格的安检。警犬除去检查记者们带的设备外,还趴在记者身上东嗅西嗅,李主任开玩笑说,还要嗅嗅你用哪种香水,有没有脚气。漫长等待的过程中,美国记者也来问中国记者有关*和中国的问题,问*个人魄力,以及中国的*问题、*问题、自由问题。看得出,美国记者对中国的了解十分有限。对采访当天的活动,也是抱着“有一个外国领导人拜访了当地的一家大公司”的态度来做的,并没有想深入了解中国或者*。
  *参观时,朗讯公司高层也附庸风雅,专门准备了笔墨纸砚,让*题词留念。*大笔一挥,留下到茉莉山一游的墨宝。主人大喜过望,让记者们都来拍照,说一定会装裱一新后,挂在会客大厅。后来事实如何,不得而知了。
  采访完活动后,李主任必须在晚上8点以前赶回曼哈顿,去相馆洗相片。当时还没有所谓的数码相机,至少在中文报社还没有,所有的照片都是用胶卷拍的,必须洗印出来才能保证第二天能出新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