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渔夫与管理学-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时候,他的头脑也会犯迷糊。那条船和那条鱼像亲兄弟一样航行着,老人望着它们,竟然疑惑着:究竟是那条鱼在带我回家呢,还是我在带那条鱼回家?
  这是一个胜利的时刻,天气晴好,老人满载而归,但奇怪的是,他却并不感到快乐。他还记得,当鱼跃出水面,在落下前一动不动地悬在半空中的那一刹那,他确信在此情此景之中暗含着什么莫大的奥秘。
  是的,从他出海以来,天气一直很好,尽管现在积云已经堆聚得很高,上空还有相当多的卷云。老人把划破了皮的手浸在海水里,努力保持头脑清醒。一个钟点以后,第一条鲨鱼出现了:大马林鱼的鲜血早已泄露了刚才发生的一切,它追逐着血腥味的踪迹,兴奋而又勇敢地蹿了上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当财富在那儿的时候(1)
现在,老人占有了那条大马林鱼和那条大马林鱼所象征的财富。然而,他仍然没有找到那种快乐,那种因为丰收和占有带来的快乐。恰恰相反,一种新的、更强烈的恐惧正在孳生。当他看到这条鲨鱼冲过来时,他立即明白了他为什么恐惧。
  胜利来得太巨大了,它是不可能持久的,他想。
  穷人不能放松的,是对贫穷的恐惧——害怕得不到。富人不能放松的,是对占有的恐惧——害怕保不住。恐惧的穷人拼命地追求财富,结果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更加恐惧的富人。
  零点调查公司2004年社会安全感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大陆地区,中高收入人群的安全感最低。这个公司的资深研究员袁岳先生介绍说:“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居民的安全感还是相当高的。即使在社会安全感较低的广州,市民的安全感也在50%左右,比纽约、华盛顿等城市都要高。”
  当这则新闻发布之后,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反响。主要的反对意见来自中低收入人群,他们只知道自己对于贫穷的恐惧,却无法体会富人们的恐惧。对于这个调查结果,他们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他们认为,穷人生活压力大,工作收入不稳定,又是容易遭受欺负的弱势人群,怎么反而比富人们的安全感高呢?
  其实,安全感和恩格尔系数颇有相似之处。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曾经说过,在一个家庭中,收入越少,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换而言之,越是有钱的人,他们的恩格尔系数就越小。同样地,越是有钱的人,他们的安全感也越小。
  越是有钱的人,失去的风险也就越大,他们用于财务管理的成本和生活成本也越大。与此相反,穷人是没有财务管理概念的,生活成本也很低。相比较而言,有钱人的恐惧感比穷人要大得多。尤其是那些富豪级的有钱人,甚至不敢承认自己的恐惧。
  我听说过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财主,日子过得很不快乐。他是一个相当富有的财主,娶了七个漂亮的老婆,而且雇了许多用人伺候他们。每天,老婆们都在讨好他,用人们都在奉承他,邻居们也都在羡慕他。可是,他仍然不快乐。
  财主为此百思不得其解,他又苦恼又纳闷,他想:“我这么有钱,这么让人爱戴,为什么感觉不到快乐呢?”
  在他家的隔壁,住着一对卖豆芽菜的夫妇。每天凌晨,丈夫就要去菜市场摆摊,妻子则在院子里汲水、淘豆、泡制豆芽。到了中午,丈夫卖完了豆芽菜回来,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一边吃饭、一边说笑。男人的笑声,女人的笑声,孩子的笑声,就像鞭炮声一样,传送到了财主这边的豪宅里。
  财主感到奇怪。一个卖豆芽菜的小商贩,每天能有多少收入呢,居然这样快活?他去问邻居。邻居说,每天的一点收入,不过勉强能够维持温饱而已,图的就是一个穷快活。
  财主仍然不理解,他又去请教附近寺庙里的和尚。
  他问:“为什么我这么富有却不快乐,邻居那么贫穷却能够欢声笑语呢?”
  和尚问:“你一定要找到答案吗?”
  财主说:“是的。如果我找不到这个答案,哪怕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是无济于事的。”
  和尚微笑着,道了一声阿弥陀佛,然后说:“我有一个主意,你需要花一点钱,做个实验。”
  财主便依计行事。到了半夜,他悄悄地来到院墙边,把一块金元宝扔到了隔壁的穷人家里。第二天凌晨,邻居的女人在院子里发现了金元宝,这个贫穷的家庭顿时变得紧张起来。财主站在院墙这边窃听着,他能感觉到,邻家夫妇正在发生变化。这一天,丈夫很晚才出门,女人在家里干活也有些丢三拉四的。这一天,他们的欢声笑语不见了。
  第三天凌晨,邻居的女人在院子里又发现了第二块金元宝,情况立即变得更加严重。丈夫再也没有心事出去摆摊,女人也没有心事干活,连孩子也莫名其妙地被笼罩在了一种神秘的气氛里。
  第四天凌晨,他们在院子里发现了更多的金元宝,这些莫名其妙的财富把他们弄得更加心慌意乱。这是一个巨大的秘密,他们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这些意外的财富,让他们惊惶失措,也让他们心情沉重。那一天,丈夫破天荒地喝醉了酒。那一天,妻子破天荒地打了孩子一耳光。孩子的哭声同样也传送到了财主的耳朵里。
  

当财富在那儿的时候(2)
财主再次来到寺庙,对和尚说:“你的实验很有意思,它让我终于明白快乐和烦恼的原因了。”
  和尚说:“如此,就恭喜你了。至于那些做了记号的金元宝,你还可以到隔壁去把它要回来。”
  财主叹息说:“我做了一件坏事,我破坏了他们的快乐生活,怎么好意思去讨要那些可恶的金元宝呢?”
  这是一个让许多穷人意想不到的故事,财富没有给他们带来想象中的那种快乐,反而让他们惊恐万状。这也是一个让许多富人警醒的故事,他们之所以远离快乐,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有太多的不安全。
  当财富在那儿的时候,恐惧就像海底的鲨鱼一样出现了……
  

穿过双手的疼痛
鲨鱼是一种嗜血成性的掠食者……事实上,老人也是一个掠食者,所有的渔夫都是掠食者。唯一的区别就是,渔夫是水面上的掠食者,而鲨鱼却是海水中的掠食者。老人掠夺了那条大马林鱼的性命,却在胜利的归途中遭到鲨鱼的伏击。这正好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强盗遇上了打劫的。”
  那是一条登多索鲨。老人看见它那双奇异的眼睛,看见它张大了嘴。接着,他听见它撕裂那条大鱼的皮肉的声音。它咬得嘎吱嘎吱地响,激起了老人满腔的恶意。他使出全身的力气,用糊着鲜血的双手,痛痛快快地扎向那条鲨鱼。鲨鱼咬掉了约莫四十磅肉,然后,它带着那支致命的鱼叉,沉向了深海。
  当那条大马林鱼遭到袭击的时候,老人感到就像自己遭到袭击一样。那是他的财产,它已经成了他的一部分,就像女人成了男人的一部分、或者男人成了女人的一部分一样。可是,现在它已经被咬得残缺不全了,以致于老人不忍心再朝它看上一眼。
  血腥味还在迅速扩大,更多的鲨鱼会接踵而来的。老人明白,更大的灾难在等待着他。这时,他给自己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后来被许多奋斗者奉为经典名言。他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糟糕透顶的时刻就快来到了……风持续地吹着,航行很顺利,但老人望着前方,仿佛在地狱中穿行。这时,他看到了两条加拉诺鲨中首先露面的那一条。
  “Ay!”他说出声来。这个词儿是没法翻译的,也许不过是一声叫喊,就像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地发出的声音。
  老人感到疼痛,那是他那双受伤的手忽然发作的一种疼痛。他又要搏斗了,尽管他无可奈何,但他不能回避。也许,耶稣当年被钉在十字架上时,钉子穿过了他的双手,他也同样这样疼痛过吧?
  真是奇怪呀,当年海明威描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怎么会联想起耶稣呢?据《圣经》记载,公元33年4月7日下午三点钟,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之后,他又奇迹般地复活了。同样是在下午三点钟的时光,老人也感觉到了类似的疼痛。于是,耶稣的疼痛和老人的疼痛就形成了一种极有意义的对应。
   。 想看书来

上帝死了吗
耶稣复活了,因为上帝拯救了他。
  在古希伯莱语中,上帝这个名词的意思是“来自天堂的人类”。天堂在哪里呢?来自科学的观点,天堂是不存在的,那是一个莫名其妙的神话。至于耶稣复活的故事,许多人也认为,那不过是个“闹剧”,不过是耶稣的门徒杜撰出来的骗人的“把戏”。
  一些科学家对耶稣时代的事迹进行了探索,他们试图揭穿这个“把戏”中的阴谋。有意思的是,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被弄糊涂了,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也归信了上帝和耶稣。
  从耶稣在巴勒斯坦创立基督教以来,对上帝的信仰便持续了2000多年。但在十九世纪的欧洲,这种信仰出现了一次严重的危机。就在那个时候,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令人惊心动魄地宣布说:“上帝死了!”
  我不知道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我想一定是教会借着上帝和耶稣的名义做了许多道貌岸然的坏事,否则人们怎么会忽然怀疑和背叛上帝呢?诚如我前面所所言,把宗教当成工具是多么大的一桩罪恶,于是,这种罪恶便玷污了上帝的令名。
  多少年来,为了能够成为上帝的选民,为了能够进入天堂,人们以谦卑、恭顺的伦理方式默默地忍受着现实的痛苦。终于,那些欧洲人再也忍受不了,他们怀疑天堂,他们也不再相信来世。他们背叛了上帝,并且亲手杀害了他。尼采是那样激愤地叫喊道:“上帝真的死了,是我们杀害了他!……你和我,我们都是凶手!”
  上帝死了之后,欧洲人便陷入了可怕的虚无之中,一部分人感到焦虑、迷惘、绝望、荒诞、无意义,另一部分人则在自以为是——尼采把前者称为消极的虚无主义,把后者称为积极的虚无主义。积极的虚无主义者认为,既然上帝不存在,那么“一切意志就都是我的意志”。至于痛苦的哲学问题,这个“连上帝也没有解决的难题”,就让超人来解决吧。尼采说:“我将教人以生存的意义,那便是超人。”
  什么是超人呢?尼采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说,超人就是超越于人类的一个新物种,一个更高级的物种。然而直到现在,生命科学也无法理解这个新物种,它似乎只能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存在。
  作为一个积极的虚无主义者,尼采满怀激情地想象着人类彻底解放的前景,他仿佛被一轮新生的旭日所照耀着,充满预感和期待之情。他说:“我们的视线似乎更加开阔了,纵然还不够明亮,但我们的船毕竟能够置身于大海、并且去面对各种危险了。”他说:“这是一个充满未知、偶然、恐惧而又绝对自由的视域,也是一个必须用生命去历险和搏斗的游戏。”他说,他疯狂地说,他疯狂地宣扬他的强力意志与超人理想,直到1889年,他住进了耶拿大学的疯人院。
  1900年8月25日,宣布“上帝死了”的尼采也死了,死时年仅56岁。他最终也没能用他的超人学说来超越他的痛苦。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黑暗中的自由
尼采去世5年之后,让?保罗?萨特出生了。
  少年萨特接受过叔本华、尼采的影响。有一次,他在烧什么东西取乐,忽然,他感到上帝在监视着他。盛怒之下,他就把上帝大声责骂了一通。据说,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上帝监视他了。他后来颇有些洋洋得意地说:“人是通过自由来体现人的本质的,因此人不能受上帝的统治而失去自由。为了人的自由,就必须对上帝判处死刑。”
  萨特被称为是一位存在主义的哲学大师。所谓存在主义,不过是一些逻辑和推理而已。由于否认了上帝的存在,存在就成了一种虚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萨特甚至还是一个消极的虚无主义者。他不得不承认,当上帝死后,人就陷入了“自由的厄运”。这时,他发出了一声意味深长的感叹,他说:“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人没有不选择的自由。”
  在萨特看来,世界是如此荒谬,人生是如此痛苦,甚至连人的自由选择也找不到任何一个支撑点。“我”存在,别人也存在,“我”的自由选择无法左右别人的自由选择,而且每个“我”都是那样自私自利,于是处处都有冲突和罪恶,步步都是障碍和陷阱,以致于每个“我”都成了在一个荒谬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