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棋道-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绍他入党吗?唉,瞧这一耳光把我扇的。
  “八?一五”后闯关东出现个别逃亡,主要是恋乡恋土,舍不得离开家乡。还有一个原因,日本鬼子投降了,还得跟国民党打,这仗得打到什么时候啊?四平保卫战后逃亡,则是对革命前途失去信心,认为共产党不行了,这天下是国民党的了。而辽沈战役进关,平津战役后南下,就完全不同了,再愚笨的也明白这天下铁定是共产党的了。
  开小差,当逃兵,一没拖枪,二没投敌,不革命了,也不是反革命。全国快解放了,还要打仗、死人,想活在胜利这边,不想死到胜利那边。有的人打仗也很勇敢,在东北那么艰苦也没跑,这回离家近了,就跑了。有人回家时也没动这心思,见到老婆孩子就拔不动脚了。他们本来就是农民,放下锄头扛起枪,打了几年仗,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个农民。毛主席说:“农民——这是中国军队的来源。士兵就是穿起军装的农民。”“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普通农民的最实际的理想。特别是在有了趴冰卧雪、流血牺牲的经历后,那热乎乎的炕头上的境界,就显得更富有魅力了。
  翟文清老人说:
  东北兵在东北打仗,离家近,就觉得“保田保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儿。进关了,华北也解放了,就觉得这回超额完成任务了。那时也不知道中国有多大,跨黄河、过长江的,南下那么远,还能不能回家呀?政治教育就讲,国民党、蒋介石是地主、富农的总后台、总根子,不打倒反动派,将革命进行到底,不管你家在关里关外,只要你是中国人,就别想过上安稳日子、好日子。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狗皮帽子’进关了!”(2)
团以上干部南方人挺多,有的讲着讲着就训起来了:我们把你的家乡解放了,你就不管别人了?这是什么思想?嗯?
  解放战士就是商量、恳求了:班(排)长呀,你的家乡解放了,我家那儿地主老财还骑在我们头上呢,你不说天下穷人是一家吗?你就不管我的家了?
  光教育、批评、商量也不行,还得有措施,战斗小组就是很好的现成的组织措施。每个班都分成几个战斗小组,新兵和老兵,党员和群众,翻身农民和解放战士,体力好的和体力差的,关里兵和关外兵,北方兵和南方兵,平时就搭配好了。训练、打仗老兵带新兵,进关时关里的巩固关外的,南下时南方兵巩固北方兵,解放战士几乎都成了骨干。
  那时不知道中国有多大,也不知道祖国各地都什么样。闯关东时,南方人说东北那地方冷啊,撒尿得拿根棍子敲。南下了,一些人就传说南方那马路上能烙饼,胳膊腿碰墙上,哧啦一声就烫熟了。那时传言也多,就让南方兵现身说法,讲南方到底是什么样子。
  离休前为大连水产公司工会副主席的鞠海清,当时是2纵4师12团2营4连9班士兵。他和8班班长姜喜财,都是黑龙江省龙江县人,他入伍时,姜喜财就当班长了。辽沈战役前,姜喜财告诉他打下长春、沈阳,咱们如果还能活着,就能回家了。鞠海清老人说,辽沈战役后,我们团在沈阳附近的马三家子休整,突然动员进关。我和姜喜财都说,咱是翻身农民,咱得听党的话,党指向哪里,咱就打到哪里。
  南方解放不久,就调到总政工作直到离休的周之同,入关时是4纵10师30团政委。
  打完塔山阻击战,30团撤到塔山后的上坎子,休整兼搞战评。10月28日刚动员完,上级命令转移。当晚22时出发,给部队动员,说是引敌上钩,放长线钓大鱼。头一天没事,第二天也行,第三天进关了,一些人就说怎么还走呀,这长线要放多长呀,就有逃亡的了。纵队副政委欧阳文在30团蹲点,与周之同研究,如何宣布、动员入关。一是先党内,后党外,自上而下,再就是直接与群众见面。到了宿营地,以营为单位进行,说明只有打到关里去,才能巩固东北解放区,解放全中国。讲明道理,一些想跑的人就不跑了,跑得就少了。
  周之同老人说,一是胜利之师,思想工作顺风顺水,好做。二是党的威信高,说什么大家都信。像动员时讲“打到北平去过年”,那就在北平城里过了年。说得到,做得到,政治思想工作特别有威力。
  二、四野够荣耀的
  林彪是1948年11月30日离开沈阳的。
  车轮滚滚,载着“黑土地之狐”驰奔华北的黄土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24日林彪从延安启程,目的地是山东,去接替他的老搭档罗荣桓。罗荣桓身体一直不好,中央决定让他回延安治病。结果,罗荣桓也去东北了,接替他的是陈毅。
  林彪、肖劲光、江华、邓华、李天佑、聂鹤亭等人,乘坐一架美国运输机到太行山,然后骑马、步行,主要是步行。到达河南濮阳,接到中央“万万火急”电报,让林彪一行原定去山东的人,立即转道赶转赴东北。顺便说一句,一行人中的江华,就是35年后主持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进行审判的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审判庭庭长。
  风雨兼程,到达沈阳,11月中旬,林彪奉命到锦州西部打大仗。山海关保卫战正激烈进行,吕正操、李天佑带个指挥班子赶赴营口,准备堵截从海上登陆之敌。这时中央的方针,是集中兵力作战,坚决拒止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用高岗的话讲,背靠苏联,“勾子”(屁股)坐在沈阳,把眼面前几个口子堵住了,东北就是我们的了。
  在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从关内各地先后进入东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达10多万人,年底发展到27万多。而这一刻,有的还在路上,已经闯进关东的散在各地,疲惫不堪,一些部队还没带武器。就是这些有武器、没武器的部队,许多还联系不上,有电台,无密本,彼此收到的电报成了“天书”,干着急上火。
  11月21日8时,林彪致电军委、彭真、罗荣桓,说明目前我军应避免仓促作战,放弃锦州以及以北百余公里,使敌人战线拉长后,再选择弱点进行突击——这是林彪到东北后的第一个比较重要的电报,中央同意了林彪的意见,并进一步作了指示。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狗皮帽子’进关了!”(3)
接下来就是被毛泽东称之为“中外瞩目”的四平保卫战。这是在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史上不多见的城市保卫战,是和战前景不明朗的特殊背景下的阵地防御战,是国共两党进入东北后拉开架式的第一次大打出手。林彪调集主力顽强抗击一个月,给国民党军队以重大杀伤,民主联军也付出很大代价后,主动撤离四平。
  一年后的1947年5月,陈云在写给高岗的一封信中,曾把避免锦西决战,成功指挥四平撤退,作为共产党人进入东北后的前7个月的两件大事。并说如果这两件事当时处理有错误的话,东北就很难有后来的好形势。
  闯到关东就不止“七无”的共产党人,关键是没有根据地,没有家。7个月间,时局和方针就像万花筒般变化多端,共产党人还未来得及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而正统观念很强的东北人,对国民党存有幻想,想的盼的是“正牌”的中央军。四平保卫战后北撤的民主联军疲惫不堪,有的被阻隔敌后,失去联系。在东北组建的新部队,有的溃不成军,有的投敌反水。黄克诚在给军委的报告中,惊呼“有遭遇西路军危险的可能”。
  1947年6月16日,中央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
  林彪临危受命。
  1947年7月7日哈尔滨东北局会议决议(即著名的“七七会议”决议)号召:“跑出城市,丢掉汽车,脱下皮鞋,换上农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资格,一切可以下乡的干部统统到农村去……”
  接下来,就是艰苦卓绝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是攻势凌厉的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
  只要醒着,林彪脑子里的那个车轱辘,就没有闲着的时候。
  全力以赴在战争的轮子上飞转。
  让我们看看1948年1月5日这一天,林彪发出的电报的标题:
  1.关于歼敌四十三师等部,我各部攻击任务时间区分;
  2.胺岭岗子等地作战部署;
  3.炮师应于本日十四时赶到川心店参战;
  4.关于进至河套一带抗敌给二十九师的命令;
  5.给骑师关于本日十四时赶到巨流河以北的命令;
  6.给八、九纵关于立即向老边前进的命令;
  7.给一纵关于力争在本日十四时赶到巨流河的命令;
  8.黄家岭辛家店之敌由二纵担任迂回切断;
  9.关于九师应向巨流河前进的命令;
  10.望八纵立即向旗堡前进;
  11.四纵应全力向老边前进;
  12.望十六师随时抓住公主屯撤退之敌;
  13.二、七两纵应立即出发;
  14.八纵仍须向大民屯方向前进;
  15.炮兵应立即向川心店前进;
  16.望十纵及三师抓住增援公主屯之敌;
  17.关于包围敌第二师给四纵的命令;
  18.十一师应进至马堡子一带防敌撤退与增援;
  19.望三纵令九师首先歼灭敌一九五师;
  20.六纵应正面抓住敌人;
  21.望一纵向老边方向派出有力部队;
  22.关于歼灭由石佛寺以东向西增援之敌给十纵及三师的命令;
  23.给独五师于明日进至调兵山以南的命令;
  24.望四纵各师监视敌二○七师的行动;
  25.三十师应到东蛇山子一带协作二十师作战的命令;
  26.给炮师关于向公主屯以南前进的命令;
  27.关于第六、七纵、炮兵统归二纵指挥的命令;
  28.关于歼敌五十五师给二十九、三十师的命令;
  29.给骑师关于明日向沈阳近郊前进的命令;
  30.同意关于二、七纵、炮师五日二十时关于协同作战的报告。
  一封电报,少则几十、上百字,多则几百、千把字,这一天30封电报,该是个什么篇幅?他脑子里的那个车轱辘又是怎样飞转的?
  这些只是给下边各部队的电报,还有给上级的呢?而且,那是战争年代,是不是还有遗失的呢?
  接下来的3天,分别是28封、27封、19封。
  同年5月24日的电报,竟达39封。
  不知道是不是林彪的最高纪录。
  也不知道是不是中国将帅的最高纪录。
  在锦西,在四平,在双城,在牤牛屯,林彪那双穿着布鞋、或大头鞋、或皮鞋(很少穿皮鞋)的脚,在地上踱步。有时踱到墙下地图前就看起来,站累了就坐着看。不时伸手去桌子上布袋里抓把炒黄豆,放嘴里咯嘣咯嘣地嚼着。有时踱着踱着,或是看着看着,就对秘书季中权说:“小季,记录。”就开始口述电报。一口气儿能口述几封电报,一字一句绝少重复。无论前方战事如何激烈,乃至千钧一发,那口典型的鄂东口音总是一个腔调,让人感觉不到任何情绪的起伏跌宕。。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章 “‘狗皮帽子’进关了!”(4)
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一天口述了多少电报,如何熬精费神,呕心沥血,而在于究竟在战场上收获了什么。
  “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可与一口气儿口述几封电报媲美的,是林彪在战术问题上的婆婆嘴。
  谈起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当年的四野老人津津乐道。
  老人们都说,这些战术原则,别说师团干部,就是连排干部,甚至许多班长、老兵、骨干,当时都懂、会用。这是打胜仗的原则。林彪这人话语金贵,在这上头却不惜话语,各种场合有机会就讲,不厌其烦地讲,就怕你搞不懂,不按他的来。
  国民党称东北###战术水平高。
  对辽沈战役的评价则是:“对兵力之分配,完全符合节约与集中之原则”, “对大兵团之运用,时空力之分配,缓急先后,悉合机宜,决非幸致。”
  1948年12月2日,林彪从喜峰口入关。
  快到马兰峪时,两架敌机飞来轰炸、扫射,警卫人员赶紧将林彪保护起来。
  从吉普车上被架到路边沟里,到爬起来重新坐到车上,林彪那神色,跟在地图前踱步没多少异样。
  杜聿明、陈诚、卫立煌已是手下败将,黑土地辉煌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黑土地之狐”在琢磨黄土地上的对手了。
  3年风霜雨雪,好像没在他身上留下什么印记。脸色依然是那么苍白,话语依然是那么金贵,步子依然是那么不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