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何通不犯?”即:说话或者沉默时,怎样做才能保持本来的面目,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呢?离即离却诸相的法性,“微”指的是真理在现实世界里的微妙作用。宇宙的本性即真正存在都是本来清净,所以说“本净之体即离微”。这是一则类似“离四句、绝百非”的感人的思维假设,怎奈这难不倒风穴禅师,他一概不理会问者的意图,只随口诵出一首杜甫的诗:“长忆江南三百里,鹧鸪啼处百花香”。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辟众善路 以弭恶源
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浚诸恶之源,相去霄壤矣。
反己:反省自己,以正确待人。
药石:治病的东西,引申为规诫他人改过之言。《左传》中有“孟孙之恶我,药石也”。
尤:埋怨。如《老子·道德经》中有“夫唯不争,故无尤”。
浚:开辟疏通。
一个经常做自我反省的人,他日常不论接触任何事物,都会变成修身戒恶的良药;一个经常怨天尤人的人,只要思想观念一动就像是戈矛一样带来杀气指向别人。可见自我反省是使一个人通往行善的途径,而怨天尤人却是走向各种奸邪罪恶的源泉,两者之间真是有天壤之别。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反复温习实行了呢?
曾参是孔子晚年招收的弟子。他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是个大孝子,孔子看中了这一点,认为他能通达孝道,就把他招为学生,教了他不少知识。这个人的特点是庄敬谨慎。他做学问,“以修身守约为宗旨”,主要发挥儒家心性修养方面的思想。
有一个用反省法来修养自己的好例子:宋代瑞严和尚每天都要问自己:你头脑清醒吗?然后自己回答说:清醒。这样才算安心。这样自我警醒、细细问心,受到朱熹和张岱的肯定。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念回光 炯然返照
一灯萤然,万籁无声,此吾人初入宴寂时也;晓梦初醒,群动未起,此吾人初出混沌处也。乘此而一念回光,炯然返照,始知耳目口鼻皆桎梏,而情欲嗜好悉机械矣。
萤然:这是形容灯光微弱得像萤火光的闪烁一般。
在闪烁微弱的灯光照耀下,当大地进入无声无息的宁静,这是我们身心刚刚进入休息时;在清晨夜梦过后才醒,万物还没有开始一天的活动时,这是我们刚从朦胧的梦境中走出来时。在这刚刚安息和刚刚睡醒的一刹那间,好像有一线灵光闪烁在我们的脑海,这时会突然使我们的内心有所醒悟,才知道耳目口鼻都是束缚我们心智的桎梏,而感情欲望和嗜好也全是堕落我们性灵的机械。
人们为了寻求内心的平衡,为了求得心灵安宁,从古到今进行了苦苦探索。人不可能与世隔绝,不闻外物的进入。当宇宙初开与物尚未分明时,天地就宛如鸡蛋般浑然一团,不久清气才上升,浊气才下降,于是慢慢有了山川草木和各种有生命动物的形成。当我们夜间睡觉时,精神与肉体相对进入安宁状态,此刻没有善恶苦乐之分,像开天辟地之初的浑沌时期。从梦中睡醒,身心到现实,不再空虚,又有了实际行动,是非善恶观念便又开始发生。所以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我们要像曾子那样,以是非善恶的标准反省自己,反省由于耳鼻目口所产生的情欲在静寂中、在是非标准中是否有违道义。当然,不能割掉耳目口鼻来阻止物欲的需求,否则人岂不是变成无情无欲的顽石枯木?在万籁俱寂中反省觉悟,会感受到世外之物与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人处在一种空寂与现实的困扰中往往是矛盾的,保持心灵的虚空寂静,这方面多下些苦功夫,经常反省自己,不失为修身养性的一种好办法。
量弘识高 功德日进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识:知识,经验。
弘:宽宏,扩大。
量:气量,气度。
一个人的品德会随着气度的宽宏而增进,气度也会由于丰富的社会经验而更为宽宏。因此要想增长深厚自己的品德,就不能不使自己的气度宽宏,要宽宏自己的气度,就不能不增长自己的生活经验,历练丰富的人生知识。
晋文公问大夫咎犯:“可以派谁去镇守西河?”咎犯答道:“虞子羔可以。”文公说:“他不是你的仇人吗?”咎犯说:“君王是问谁可以镇守西河,并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后来虞子羔见到咎犯感激地说:“谢谢你宽赦了我的过错,将我举荐给君王,让我得以任西河守。”咎犯说:“举荐你,是公义,怨恨你,是私情。我不以私事而害公义。你可以走了,不然,小心我从背后用箭射你。”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咎犯深明大义,公私分明,情理有别。宋太祖赵匡胤一向厌恶某人,不肯授予其官职。丞相赵普执言请求,赵匡胤大怒:“我就是不给他升官,怎么样?”赵普说:“刑以惩恶,赏以酬功,此乃古今通道。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非你一人之刑赏。岂能以你一人的喜怒为转移?”赵匡胤仍不听,离座而去,赵普尾随其后,赵匡胤入宫,赵普便立于宫门,久久不去。赵匡胤终于省悟,才同意其奏请。这就是以见识来扩大真度量的例子。
不形于言 不动于色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觉:发觉、察觉。
诈:欺骗、假装。
形:表露。
当发觉被人家欺骗时,不要在言谈举止中立刻表露出来,当遭受人家侮辱时,也不要立刻怒形于色。一个人能够有吃亏忍辱的胸怀,在人生旅途上自然会觉得妙趣无穷,对前途事业也会一生受用不尽。
孔子主张中庸,凡事都要不失人情物理,所以他说:不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礼记·檀弓》上记载,子夏问孔子:处在父母之仇中,怎么办?孔子说:应该有不共戴天的意志,睡草垫子,枕着刀枪,不做官,在路上碰到了那仇人,不亮兵器就给予袭击。子夏又问:处在兄弟之仇中,怎么办?孔子说:应该不与他共住一国,在“国际”上遇着了他,只要不损害公事,就应该对他毫不客气。又问:处在堂兄弟或朋友之仇中,怎么办?孔子说:自己不出头,但别人出头自己也应出一份力。这里,孔子把以直报怨的意思说得很清楚了。
唐朝的娄师德,是世家公子,祖父历代都做大官,他弟弟到代州去当太守,他嘱咐说,我们娄家屡世余荫,所以难免被人说道。你出去做官,要认清这一点,遇事要能忍耐。他弟弟说,这我懂得,就是有人把口水唾到我脸上,我也自己擦掉算了。娄师德说,这样还不行。弟弟又说,那就让它在脸上自己干。娄师德说,这才对了。
拔去名根 融解客气
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名根:名利的念头,即功利思想。
千乘:古时把一辆用四马拉的车叫一乘。
一瓢:瓢是用葫芦做的盛水器,一瓢是说用瓢来饮水吃饭的清苦生活。《论语·雍也》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尘情:俗世之情。
一个名利思想不能彻底拔除的人,即使能轻视富贵荣华而甘愿过着清苦的生活,最后还是无法逃避名利世俗的诱惑;一个受外力影响而不能在内心加以化解的人,即使他的恩泽能广被四海甚至遗留给千秋万世,其结果仍然是一种多余的伎俩。
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人人都想活得潇洒一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但终其一生也潇洒不了、轻松不了、快乐不了。他们被什么东西拴住了、缠住了、卡住了?这就是功名利禄。功名利禄成了人生的境界,似乎功名愈厚人生也就愈美妙滋润。其实,功名利禄是一副用花环编织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没法自在逍遥。没有功名利禄,于是乎想得到功名利禄;得到了小的功名利禄,又想得到更大的功名利禄;得到功名利禄,又害怕失去功名利禄;人生就在这患得患失中度过,哪里品尝得到人生的甘美清纯呢?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我们计划、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我们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我们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请拔去名利之祸根吧,做官的多讲些政治,经商的多尽些良心。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偏见害人 聪明障道
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尽障道,聪明乃障道之屏藩。
意见:本意是意思和见解,此处为偏见、邪念。
蟊贱:蟊,害虫名,专吃禾苗,据《诗经·小雅》篇:“及其蟊贼,传:‘食根曰蟊,食节曰贼。’”因此世人把危害社会的败类称为蟊贼,这里当祸根解。
声色:泛指沉湎于享乐的颓废生活。
屏藩:原指保卫国家的重臣,此处当最大障碍解。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建母弟以周屏藩。”
名利和欲望未必都会伤害我的心性,只有自以为是的偏私和邪妄才是残害心灵的毒虫;声色享乐未必都会妨碍人的思想品德,只有自作聪明才是修悟道德的最大障碍。
有一个任国人问孟子的弟子屋庐子:“礼和食物哪样重要?”屋庐子回答说:“自然是礼重要。”那人又问:“娶妻和礼,哪样重要?”屋庐子仍然回答是礼重要。那个任国人接着又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既然礼重要,那么如果按照礼节去找吃的,便会饿死,不按礼节去找吃的,就可以找到吃的,那是要吃的还是要礼呢?如果按婚娶之礼行事,便得不到妻子,如果不按婚娶之礼行事,便会得到妻子,那是要妻子还是要迎亲礼呢?”屋庐子不能对答,第二天便赶去邹国,向孟子求教。孟子说:这个问题有什么难答复的呢?如果不揣度基点的高低是否一致,而只比较他们的顶端,那么在高处的一寸厚的木板,也会比高楼的尖顶还高。我们说,金子比羽毛重,难道是说三钱金子比一大车羽毛还重吗?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何止于吃重要?拿婚姻的重要方面和礼节相比,何止于婚姻重要?你这样答复他:扭折哥哥的胳膊,抢夺他的食物,便可以得到吃的;不扭,便得不到吃的,那他是不是会去扭呢?爬过邻居的墙去搂抱邻家的女子,便可以得到妻室,不去爬墙搂抱,便得不到妻室,他是不是也会去爬墙搂抱呢?孟子的意思,清楚地告诉我们:不能被事物的细枝末节所迷惑,不能让事物的表象掩盖了事物的本质。这里有本有末,有轻有重,只有分清了本末轻重,才能准确地权衡度量,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譬如礼为本,食物、婚娶为末,那任国人把两者混为一谈,所以使本来很清楚的问题成了一盆糊浆,屋庐子入了圈套,分不清本末,因而不能对答。同时也说明在人的修养中,必须注意克服主观盲动,切不可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扫除了这些心理上的障碍,方能修悟出真道德、真境界。
性天不枯 机神易发
万籁寂寥中,忽闻一鸟弄声,便唤起许多幽趣;万卉摧剥后,忽见一枝擢秀,便触动无限生机。可见性天未常枯槁,机神最易触发。
寥:安静。
卉:草的总名。
大自然归于寂静时,忽然听到一阵悦耳的鸟叫声,便会唤起很多深远的雅趣;深秋季节所有的花草都凋谢枯黄之后,忽然看见其中有一棵挺拔的花草屹立无恙,就会引起你无限生机。可见万物的本性并不会完全枯萎,因为它那生命活力随时都会乘机生发。
孟子则从修身养性上来认识这一自然现象。孟子举了一个例子。他说,譬如齐国都城南郊的牛山,山上的树木曾经很盛,但是这山紧靠都城,因而常有人去砍伐那山上的树木,这怎么能使它保持茂盛呢?那山上的树木自然是日沐阳光,夜承雨露,不断生出嫩芽幼枝,不断地在生长,但却抵不住日日的斧子砍伐和牛羊的践踏,如今已经是光秃秃的了。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样子,就以为这山不曾有过大树,其实这是错看了牛山的本性。人的仁义善良的心性,也就好比那牛山之上的树木。在孟子看来,仁义善良的心性,就是因为他像用斧子对付牛山上的树木一样,每天都砍伐它。他们在夜里承接的一丝清明之气,于自省中所得的一点善良之芽,在白昼中却又让它们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