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菜根谭的智慧-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意罪大恶极。
  鲁定公问孔子:按一句话做就可使国家兴盛,有这事吗?孔子回答说:不应希望世上有这样简单的事。不过,大家都说:做国君很难做臣子不容易,这大概可算是能一言兴邦的一句话。鲁定公又问:按一句话做就能使国家衰亡,有这事吗?孔子回答说,世上也没有这样简单的事。不过有人说:我做国君没别的快乐,只是说话很威风,没人敢违抗。如果尽说错话而又无人敢违抗,这就是可以一言丧邦的那句话。
  正因为如此,古代的圣贤君主,登基牧民,常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思。《韩诗外传》说:天子受命,需受三策:一、接受这样重要的使命,怎么办呢?只能长久忧虑操心了;二、天命降在我身上,只有尽心尽职,躬行不殆;三、要想长保天命,就要刻苦自励,不可以用这个地位来谋求享乐。《韩非子·难一》中有一则著名的故事:晋平公召集群臣饮酒,喝到得意的时候,感叹说:做国君没什么好处,好处就只有权力大,没有人敢违背自己说的话。著名乐师师旷听了,抱着琴就向他身上猛撞。平公赶忙让开,说:太师你撞谁?师旷说:我听到一个小人在旁边说话,不自觉就撞了。有大臣说师旷犯君当诛,晋平公说:不要怪他,我自己应以此事作鉴戒。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藏巧于拙 寓清于浊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一壶:壶是指匏,体轻能浮于水。《鹘冠子·学问》篇中有“中流失船,一壶千金”,此处的一壶指平时不值钱的东西,到紧要时候就成为救命的法宝。
  三窟:通常都说成狡兔三窟,比喻安身救命之处很多。据《战国策·齐策》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做人宁可装得笨拙一点,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点不可锋芒太露,这才是明智之举,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太自命清高,宁可退缩一点,不可太积极前进,这才是立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才是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一个人要真能得到立身处世的救命法宝,第一宜藏巧于拙,锋芒不露,第二还要有韬光养晦的修养功夫,为什么呢?请看《庄子·徐无鬼》中的一则故事:
  吴王度过长江,登上猕猴聚居的山岭。猴群看见吴王打猎的队伍,惊惶地四散奔逃,躲进了荆棘丛林的深处。有一个猴子留下了,它从容不迫地腾身而起抓住树枝跳来跳去,在吴王面前显示它的灵巧。吴王用箭射它,它敏捷地接过飞速射来的利箭。吴王下命令叫来左右随从打猎的人一齐上前射箭,猴子躲避不及抱树而死。
  吴王回身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它的灵巧,依恃它的便捷而蔑视于我,以致受到这样惩罚而死去!要以此为戒啊!唉,不要用傲气对待他人啊!颜不疑回来后便拜贤士董梧为师以铲除自己的傲气,弃绝淫乐,辞别尊显,三年时间全国的人个个称赞他。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读书之善 观物之妙
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
  手舞足蹈:比喻领会书中乐趣、精髓。
  筌蹄:局限窠臼,筌是捕鱼的竹器,蹄是捉兔子的器具。语出《庄子·外物》篇:“筌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心融神洽:指人的精神与物体融合为一体,心领神会,达到忘我的境界。
  泥:拘泥。
  一个真正懂得读书的人,要能读到心领神会理解书中的乐趣、精髓,才不会陷入只背诵文章词句,而受语言的拘泥,局限于窠臼之中,不去求知求真;一个真正擅长观察事物的人,必须把全部精神都注入到事物当中跟事物结合成一体,才不致于只能被事物的表面形迹所迷惑而不明白真相。
  古代有个著名的吝啬鬼,名叫王戎。王戎非常有钱,但吝啬无比。一次他侄儿结婚,他只送了一件单衣。过了不久,他又把这件单衣要了回来。还有一次,他女儿出嫁,他借了几万钱给女儿。女儿每次回来,王戎便没有好脸色,直到女儿把钱还了,王戎才高兴起来。王戎这个守财奴,只知道积累钱财的乐趣,不知道享受钱财的乐趣。他是钱财的主人,反而被钱财所支配,沦为钱财的奴隶,这不是可笑而又可悲的事情吗?王戎是钱财的奴隶,有些人是知识的奴隶,他们博览群书,学富五年,论经一环一套,讲道一板一眼,可是,一到实践中,就四处碰壁,头破血流。伯乐以相马闻名于世,他根据自己切身体验,写了一本《相马经》。他儿子看过此书,乐不可支,以为自己也会相马了。于是,出门寻马,结果他相回来的是一只大蛤蟆。伯乐哭笑不得,问他怎么相的。他儿子说:你的《相马经》不是说,骏马的特征是“隆柔蛞口,蹄如累鞠”吗?
  

卓见之人 洞烛机先
遇病而后思强之为宝,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因,其卓见乎。
  蚤智:蚤与早同,蚤智即先见之明。
  幸福:此处幸是非分而得到的意思,幸福是指侥幸得到的幸福。
  一个人只有在生过病之后才能体会出健康的可贵,只有在遭遇变乱之后才会思念太平的幸福,其实这都不是什么有远见的智慧;能预先知道侥幸获得的幸福是灾祸的根源,即爱惜生命而又能预先明白有生必有死的道理,这样才算是超越凡人的真知卓识。
  孔子游览泰山,看见荣启期在郊野行走,穿着粗糙皮裘,系着绳索,一面弹琴,一面唱歌。孔子问他:“你这样快乐,为的是什么呢?”荣启期回答道:“自然生育各种飞禽走兽,昆虫鱼虾,只有人最尊贵。我能够做人,这是天下第一快乐事。”孔子似乎受到启发。一次,孔子的马房失火了,他退朝回家,首先便问,“烧伤了人没有?”而不问马有没有烧伤。荣启期之快乐于做人,孔子之焦急于问人,正是看到了人的智慧、高贵和力量,这智慧、高贵和力量使人如此尊贵,把生命看得如此重要,同时又能把生与死的道理看破,把成与败的因果看清,才算得超越凡人的真知卓见。
   。。

以我转物 天机理境
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人伦。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则嗜欲莫非天机,尘境即是理境矣。
  以我转物:以自我为中心,将一切外物自由自在地运用。
  以物役我:以物为中心,而人成了物的奴隶为物所驱使。
  天机:天然的妙机。《庄子·大宗师》篇:“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大地如果没有清风明月和花草树木就不成大自然,人类如果没有感情欲望和生活嗜好就不成真正的人。所以我们要以我为中心来操纵万物,绝对不能让物为中心来奴役驱使自己,如此一切嗜好欲望都会成为自然的天赐,而一般世俗情感也都变为顺理成章的理想境界。
  有位修行僧问南泉和尚:“大师,你还有未跟人说过的法么?”南泉答:“有。”“是什么?”僧人问。南泉答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说物是众生,有根据《华严经》来的。《华严经》中说:“心、佛与众生这三者没有差别。”南泉又自言自语道:“江西的马大师说过即心即佛,我就不这么说,我只说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这难道有错吗?”赵州听后,当即作揖拜谢师父的指教。本质是相同的,表现则各有千秋。禅是关心本质,本质是自然天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文以拙进 道以拙成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间鸡鸣,何等淳庞。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鸦,工巧中便觉有衰飒气象矣。
  淳庞:淳是朴厚,庞作充实解。
  寒潭:指深冷寂静的潭水,有深冷和寂静的双重意义。
  不论写文章或做学问都要用质拙的方法才有进步,尤其是修养品德必须抱着朴实的态度才有成就,可见“拙”字含有无穷奥义,恰如桃花源中的狗叫、阡陌间的鸡鸣,这该是一种多么淳朴充实的风俗。至于寒潭中所映出的月影、以及古树上所落的乌鸦,表面看来充满诗情画意,然而实际上却显示出萧瑟凄凉的景象。
  孔子说,质实多于文采,就难免粗陋;文采多于质实,就难免虚浮;文采和质实配合得恰到好处,才可以称作君子。所以一个人要广泛地学习,提高学习的文化水平和语言修养,又要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
  孔子主张“文质彬彬”,彬彬就是斑斑,两方面掺杂配合,就像色彩斑斓的图画,既有生趣、精明,又有真气、厚道,这样的人才可爱。
  老子认为,人类痛苦和纷争的病根就在于乖巧过了头,刚强过了分,假如大家立身处世都朴实、厚拙、柔弱、不争,人们必定生活幸福多了。如果说逞能好胜、强自出头在老子的时代所在皆是,那么在现代人身上那就更刻骨铭心了;如果说老子这些思想在当时是对症下药,那么它在现代就是被人们熟视无睹的“祖传秘方”。
  现代人们教育自己的孩子,总希望他聪明、机巧、刚强、好胜和富于竞争力,谁要是教他的孩子笨拙、柔弱、退让、不争,那准被人看成是个十足的笨蛋,或者是神经出了毛病的家伙。想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出人头地、鹤立鸡群几乎是所有现代人的奋斗目标,它是一个人在竞争中成功的标志,因而也成了现代人工作学习的动力,也成了人精神苦闷的根源。“聪明反被聪明误”,“烦恼皆因强出头”。
  临济的断喝、德山的棒子是禅门机用的典型代表,临济和尚、德山和尚都被尊为英雄式的祖宗,然而禅机不仅指棒喝,也有像赵州和尚那样用三寸不烂之舌使众人信服的口唇禅。曾经有一僧问首山和尚:“临济大师喝,德山大师棒,到底是想表明什么呢?”首山和尚答道:“你先试试看。”僧便喝了一声:“睁眼瞎子!”僧接着又喝了一声。首山和尚大怒道:“这个瞎驴,乱喝什么?”僧作礼欲走。首山抓住便打,并且说道:“喝也好棒也好,只有真正的禅师应用起来才有妙用。”喝是指大声呵斥,但并不仅限于指发声断喝,一喝能把真正的僧师的悟境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也有人光学着喝,却不知道喝的作用和意义。有一小和尚想练习与师父对禅,便去请教师兄,师兄告诉他:“当我问和尚‘正当恁么时作么生’时,师父就‘嗬——!’地喝了我一声。”小和尚暗记在心里,只是这个‘恁么’太难记,小和尚记来记去便把它记成生馍馍了。有一天他上法堂对禅时,径直站在师父面前大声地说:“生馍馍怎么弄好?”师傅笑着说:“烤也行,蒸也行。”小和尚尖声怪气地“嗬”了一声。师傅立即问他:“怎么啦?呛住了吗?”满堂众僧皆开心地大笑。黄泉和尚那里也传出一则趣事,有一次一僧对他说:“久闻黄泉师父大名,请问我手中的是麦饼还是米粑?”黄泉道:“是麦是米,尝一下不就知了吗?”这时这位僧人就来了一声“嗬——!”“怎么啦?噎住了吗?噎住了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闻恶不就 闻善不亲
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为奸人进身。
  就恶:立刻厌恶。
  谗夫:用流言来陷害他人的小人。
  听说人家有过错或做了坏事,不可马上信以为真起厌恶之心,心须经过自己一番冷静的观察,这样就可以判断进谗的人是否有诬陷泄愤的意图;听到某人有善行做了好事,也不要立刻就相信他去交往亲近他,必须经过自己一番冷静观察,以免那些奸人谋官求职的手段得逞,免得引狼入室。
  孟子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这可谓孟子识才方法上的至理名言,下面一则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战国时,孔子的孙子子思对卫国的国君推荐苟变,认为他“是位可率领五百辆战车出征的奇才。”卫君却说:“我是知道他可以当将军的,但是他在当收税官时,利用工作之便吃了别人两只蛋,所以就没有重用他。”子思开导卫君说:“圣人选拔官吏,就如同木匠选用木材,应当取其长,弃其短。您身处战国的战争形势下,在提拔武将时,却因为两只鸡蛋而抛弃干城之将,这是不可以使别的国家知道的。”卫君再三感谢地讲:“一定遵从您的劝告。”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不昧所有 不自夸耀
前人云:“抛却自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