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赵匡胤传奇-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头又向王朴道:“如今孤就准他求和,让他替孤再看守成都两年,待孤踏平南唐北汉再来收拾西蜀,爱卿以为如何?”

  王朴忙奏道:“皇上圣明。如今我大周兵强马壮,雄甲天下,正宜先征金陵,后灭晋阳,然后以得胜之师,只须偏师一旅入蜀,哪时蜀人必望风归降矣。”

  周帝听了,点头称许。因想起旧事,又笑向赵匡胤道:“孟昶好色,不但祸国殃民,且祸及御弟,朕知御妹京娘之死乃由孟昶而起,他日平唐灭汉之后,朕当委弟前往灭蜀,蜀亡之日,朕就将他的花蕊夫人赏与御弟,以疗御弟心头之痛……”

  匡胤忙奏道:“国事为重。征唐灭蜀,江山一统乃国家大事,微臣岂敢以私人恩怨以涉扰国事。” 

  周帝正色道:“商纣无道,故先祖武王率天下人以讨之。孟昶失德,祸延苍生,故孤委弟领兵以灭之。京娘之死咎由孟昶,既是吾弟心中之痛,亦即寡人心头之痛,岂能说是汝个人的私人恩怨乎?”

  匡胤听了,一时无语对答,只有再拜谢过。

  此时正是秋高马肥,粮草充盈之际,周帝见西蜀边境相安无事,不免又动起哪南征的念头来了,遂下旨撤回西征各部兵马,决意征取淮南。

  正是:水殿风来溢暗香,秦岭山河倾刻亡。昏昧君臣同误国,青史何事责红裳。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七十九回:二将领兵初战无功  御驾亲征再下淮南
且说周帝见只用了一旅偏师,举手之劳,便得到了秦岭大片土地,还可以肯定,三两年内,西蜀也不敢再挑边衅了,心中自然高兴,便决意仍用西征之法,派几员将领,乘得胜之威,进取淮南。

  主意已定,就委王朴主管调度南征军需,任李谷为帅,并任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兼知庐、寿二州行府事。许州节度使王彦超为副,统领韩令坤等一十二员战将,合共十二万人马,号称二十万,即日启程,向南进发。并令范质写出文诰,先向淮南各州县发出、下诏伐唐,文曰:

  朕自继承基构,统御寰灜,方当恭己临朝,诞修文德之时,岂欲兴师动众,煊耀武功?顾兹昏乱之邦,须举吊伐之义,蠢尔淮甸,敢拒大邦!因唐室之凌迟,接黄寇之纷扰,飞扬跋扈,垂六十年,盗据一方,僭称伪号。籍数朝之多事,与北境以交通,厚启兵端,诱为边患。晋汉之代,寰境未宁,而乃招纳叛亡,朋助凶慝。李金泉之据安陆,李守贞之叛河中,竟已大起师徒,来为应援,攻侵高密。杀掠吏民,迫夺闽越之封疆,涂炭湘潭之士庶。以至我朝启运,东鲁不庭,竟又发兵以应接叛臣,观衅而凭陵徐部。沭阳之役,曲直可知,尚示包荒,犹稽问罪。迩后维扬一境连岁阻饥,我国家念彼灾荒,大许籴易。前后擒获将士,皆遣放还。自来禁戢边兵,不令侵扰。我无所负,彼实多奸。勾诱契丹,至今未已。结连并寇,与我为仇。罪恶难名,神人共愤。今则推轮命将,鸣鼓出师,征浙右之楼船,下朗陵之戈甲,东西合势,水陆齐攻。吴孙皓之计穷,自当归命:陈叔宝之数尽,何处偷生?一应淮南将士军人百姓等,久隔朝廷,莫闻声教,虽从伪俗,应乐风华。必须善择安危,乐图去就。如能投戈献歀,举郡来降,具牛酒以犒师,纳圭符而请命,车服玉帛,岂吝旌酬,土地山河,诚无爱惜。刑赏之令,信若丹青,若或执迷,宁免后悔!王师所至,军政甚明,不犯秋毫,有如时雨。百姓父老,各务安居。剽掠焚烧,必令禁止。须知助逆何如効顺,伐罪乃能弔民。朕言尽此,俾众周知。

  大周人马未到江淮,这道谕旨就已传到大江两岸,南唐朝野,江淮百姓不免引起震动。众所周知,北兵南下,寿春首当其冲,因此寿春附近军民,一日数惊,惶惶不可终日。

  且说这南唐帝主李璟,生性优柔寡断,最爱文学声色,又喜欢别人奉承,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因此,谄谀之徒多为提拔重用。冯延己,冯延鲁,宋齐邱,陈觉,魏岑等人被人称为“五鬼,”但都得到他的宠信。这班人朋比为奸,尽皆位列朝堂,居宰辅之职,若论文学,二冯与陈觉等还可称为一时诗词好手,堪与李璟唱酬诗酒。若论时政军事,则尽皆是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之徒。他们奉承李璟,恭维他是旷世明君,他们自称是致君尧舜,把个李璟吹捧得飘飘然忘乎所以,由于南唐在后晋末年(公元945年)攻陷了福建,又在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占领了湖南,于是李璟便觉得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就动起个要一统天下的念头来了。近年以来,李守贞叛汉,慕容彦超叛周,李璟都出兵声援,为的正是想趁鹬蚌相争而从中得利,又更由海路与契丹、北汉相通,相约共图中国。由于当时也正值中原多事之秋,谁都没有机会跟他计较,经朝中五鬼哪么一吹捧,他就认真以为是威震八方了,所以听得柴荣要来*的消息,他并不在乎,虽然驻守在寿州第一线的寿州节度使刘仁赡多次上本请增兵增粮,以便与周军对抗。可是李璟并不把郭荣看在眼里,得知周兵将至,才遣神武统军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咸师朗为监军,领兵二万前赴寿春以助刘仁赡。又遣奉化节度使皇甫晖与常州团练使姚凤二人领兵三万屯于定远,以为应援。何延锡为水军都督,统舰艇三百余艘,协同作战,这样一来,淮上军民百姓心下稍安,更有这寿春守将,寿州节度使刘仁赡,神气自若,澹然不惊,依旧与平日一般的指挥部队各处设防,四门巡察,加固城防设备,军民人等见了,情绪更是安定下来了。唐廷淮上官吏当然就把消息报回金陵,唐主李璟闻报,当然又是一场欢喜,免不了又是置酒赋诗,一番热闹。

  回头说到这李谷统领着大军,来到正阳镇,原来正阳镇这里是两国边界,是个三不管的地方,只有少量唐兵驻守,便领士兵驱赶那些唐兵,又派人就近砍伐树木,架设桥樑,以便大军度淮。又派白延遇等四将各领二千人马前往六安、山口等地邀击唐兵,余下的人马由王彦超率领,继续扫清外围,自己领着大军进袭寿春。

  无奈寿春守军布防严谨,上下齐心,将士用命,周军围攻城池,守军早已准备滚木石头弓箭对付,更加上城外有几股唐军,反从后面袭来,周军成了腹背受敌,形势十分被动,只有屯兵城下,不但攻不下城池,反倒夜夜提防唐军偷袭,毫无进展。

  那白延遇等进军六安,又因淮南地方河汊纵横,行动不便,而唐军河上战船甚为灵活,反倒显得周军处处被动。因此,经过几次接触,周军虽然仗着人多势众,占了些上风,但却无战果可言。李谷思量无计,便令白延遇等设法抢夺唐兵的舟船,组织自己的船队,另又将实情上报朝廷。周帝览报,见前方战事毫无进展,不免心中焦躁,正要打点御驾亲征,忽报枢密使郑仁诲昨夜病故。

  这郑仁诲历事二朝,乃朝廷栋梁,当年助先帝立业,功不可没。周帝得报,不免伤怀,亲自上门吊唁,洒泪尽哀。不料回到后宫,皇后符映云也因偶感风寒竟致卧床不起。此前皇后已经生了一位皇子,取名宗训,刚满两岁,已封为郑王。德妃映霞也于今春育一皇子,取名宗诲,因见皇后病情颇重,故德妃领着两个皇子,就在乾宁宫照看皇后,周帝见皇后病体颇重,夫妻情重,难免牵挂,只得暂缓亲征之议。这第一次*淮南,看看已成画饼。

  转眼冬残腊尽,又到新春,皇后病体也已痊愈,李谷屯兵寿昌城下,毫无进展,皇上南征之念又生。元宵刚过,周帝便下诏亲征淮南:令向训为东京留守,王朴为副留守,韩通为大内都侍卫。白重赞领兵五千先行屯驻颖上,李重进领兵一万前行先赴正阳关与李谷汇合。两日后,皇上亲帅四万御林军及赵匡胤等将领,徐徐进发。

  这时,南唐派神武大将军刘彦贞为统帅,咸师朗为大将,领兵三万来援寿昌,兵至来远镇,探知李谷在正阳架设桥梁,便先遣部将领了三百艘船舰,五千水兵沿河而上,先行拆毁桥梁,以绝周军通道。

  李谷探知唐军大至,忙召将佐商议道:“我军多是陆军,无有舟船,不利水战。我军渡河,全仗此桥,如今敌兵若毁我大桥,我前军将归无退路了,不若退守正阳保护桥梁,以待皇上到来再作定夺。”

  于是,一面修本飞奏皇上,一面把大军撤至大桥两岸。周帝览奏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罢了,何故急于退军?”立即派中使前往制止退军,又遣李重进火速进军淮上。可等得周帝大军来到陈州时,李谷大军已撤至正阳了,同时又有奏折报道:

  “……敌舰甚众,皆乘流而进,河面甚宽,我军箭炮俱不能攻及,若一但桥梁被夺,则我方必军心动摇,故尔必须撤军……皇上车驾更切莫犯险渡河,万一道路为敌所断,凶险难测。臣请陛下暂且驻跸陈州,俟李重进到来,与臣等共商对策,然后再奏皇上以候圣裁……再者,倘若臣等在此厉兵秣马,以待秋去冬来,哪时寿阳守军必然疲弊无备,再来攻之,必可一鼓而下……”

  周帝览表,见李谷仍持退军之策,心甚不悦。但犯险渡河,确又风险甚大,心下犹豫不决,也只好暂驻陈州,再思量对策。

  且说那刘彦贞领兵来到淮上,闻得李谷已先行退军,心中大喜。属下将校亦齐声贺道:“令公大军未到,敌寇已闻风而遁矣!”

  彦贞听了,更是乐不可支,因见李谷大军已退至正阳,即便麾军浩浩荡荡直逼正阳,旌旗辎重,连绵数十里。

  寿阳节度使刘仁赡,池州刺史张全约得悉,忙到军前劝阻,仁赡道:“明公大军未至而敌军先遁,是畏公之声威也。惟是双方尚未交锋,底蕴未明,他是远道而来尚不急于求战,我方更应以静制动,静观其变,不宜先邀其战也。”

  彦贞笑道:“兵无常法,必出奇方可制胜。如今敌兵闻风骤撤,军心正乱,我若乘势追袭,必可稳操胜算,二位又何必多疑哉。”

  二将仍再三劝谏,无奈彦贞一概不纳,只好告退而归。仁赡摇头叹息道:“骄兵必败!如此急进,若与敌相交,必败无疑。此军若败,寿州难保,我当为国尽忠与城共亡便了。”说罢潸然泪下。遂与张全约相约,各回本州,加固城防,以防周师来攻。

  原来这刘彦贞本无实学,凭着多年来在官场厮混,贪墨搜刮,家资累万。把这些不义之财不断的贿赂朝中权贵,冯延己,陈觉,魏岑等人受了他的贿,也是“得人钱财,与人消灾”,不断的在唐主李璟面前说他的好话,说他六韬三略,如何如何了得,就是前朝的李药师,郭子仪也不过如是。李璟本是个糊涂人,听信他们的话,因此一迁二调,就让他当了个神武将军。如今大权在握,统帅三军,正好耀武扬威,哪里还听得进刘仁赡,张全约的劝谏?只是水陆并进,继续追赶周军。

  再说那李重进闻得刘彦贞领着大队人马跟踪而来,勃然大怒道:“何物神武将军?分明是找死将军。不把他杀个片甲不回,俺誓不姓李!”便请李谷带着本部人马,快艇三十艘,带备火箭火炮,在河道狭窄,水草茂之处埋伏,伏击南唐水军。重进自己亲率其余人马先行渡河,就在南岸丘陵林荫之处埋伏,截击南唐陆军。

  南唐这支人马水陆皆备,骑马辛苦,坐船舒服,刘彦贞是主帅,有权选择,当然就选了坐船。坐在楼船之上,一路上有美女相陪,可以弹打吹唱,饮酒作乐,何乐不为?那咸师朗是副帅,又是马步军出身的,自然就领着马步军走陆路了。

  这咸师朗正走在路上,只见前面开阔田野中,一队周军人马正在那里列阵以待,为首一员大将勒马横刀,高喊:“前面来者可是咸师朗?快快下马受绑,免汝一死!”

  咸师朗怒道:“尔是何人,敢来堵俺咸爷爷马头,快快报上名来受死,本帅刀下不斩无名之将”

  重进听得他正是咸师朗,便高声答道:“本将军乃禁军都指挥使李重进是也,要想从此路过,得先问问俺手中的宝刀。”说罢,仰天哈哈大笑。

  师朗大怒,提刀策马,直向重进杀去。重进见了,拍马舞刀相迎,一时间,二马相交,刀来刀去,果真是棋逢敌手,将遇良才,斗了三十多个回合,兀自不分高下。

  这时,正在楼船上的刘彦贞听得岸上金鼓齐鸣,杀声喧天,料必是陆上的咸师朗与周军遭遇了,便立即停舟泊岸,派探马前往打听。

  不多时,探马回来禀报,说是陆军在前进途中发现周军,双方正在交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