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赵匡胤传奇-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苗训笑道:“古人说:日有所思,夜必有梦。此乃情思萦结,不能释怀,因而导致入梦,说得坦率点,此*梦耳,并不主何吉凶,公子不必介怀。

  匡胤又问道:“然而此梦中情景,非常逼真,究竟是真是幻呢?”

  苗训道“唐诗说: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公子去的肯定就是哪个地方了。至于公子要问是真是幻,正如庄子梦蝶,连他自己也弄不清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子,何况公子?”

  匡胤听了,微笑点头道:“是呀,庄生晓梦迷蝴蝶,蜀帝春心化杜鹃。古人也弄不清楚,更何况是我……不过,赵某还是有一事不明……”

  苗训笑道:“公子不明的事,贫道亦未必知晓,不过旅途无事,闲聊解闷,说来参详参详也可解困,就请公子说来。”

  匡胤笑道:“说的还是哪个梦。道长刚才说过‘哪是个*之梦不主吉凶’。赵某如今要问的是:‘既不主吉凶,哪又是否牵涉到人的缘分’?”

  苗训大笑道:“虽然道家不谈因果,但只凭公子这满腔牵挂,贫道敢说公子与这位梦中仙女必然是情因爱果,苦苦相缠,再也难分难解的了。君不见时下说书人说的‘长生殿传奇’,,就是说唐明皇与杨玉环天人相隔,相思不绝,结果生生世世永为夫妻的吗?”

  匡胤也笑道:“道长所说‘长生殿传奇’,哪不过是说书人的杜撰而已,何足为凭。”

  苗训正色道:“非也!非也!大公子博览多知,难道没读过陈鸿为白乐天写的长恨歌传?其中不是说到:‘玉妃……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复堕下界,且结后缘。或为天,或为人,决再相见,好合如旧。’这是有史为据的,公子怎可说是说书人的杜撰?”

  匡胤听了,豁然开朗,愁怀顿释,拱手向苗训道:“道长知识渊博,不愧为华山门下,聆君一语,胜读十年也。”

  且说赵匡胤自与众兄弟分别多时,自己在野狼谷涉险,又是得到他们奋力相救,自是满怀高兴,众人一路谈谈笑笑,愁怀已释,更忘路途远近,行行不觉,已是来到孟州地面,匡胤便找了一个妥当的地方安歇下来,派几个弟兄打探柴大哥的信息,不过一个时辰,王审琦,石守信已打探清楚,河中城内驻守着赵匡赞一万人马,柴大哥领着数千人马就在离城二十里处安营扎寨,两军各守营盘,相安无事,并无战争。

  匡胤大喜,不枉千里奔波,终于找到柴大哥了。便叮嘱众人:“此去见了柴大哥,哪里便是朝廷的军队,须得遵守纪律,不可乱说乱动的……再说柴大哥已经是朝廷命官,北路军指挥使,尔等万万不能以大哥相称……还有一点要紧记的,柴大哥现已改为姓郭,此后莫提柴字……”

  叮嘱完了,领着众人便要前往郭荣营寨。苗训见他们找到郭荣,即便要告辞回山。匡胤大为惊诧,愕然道:“承蒙道长不辞千里之遥,带领众家弟兄相救赵某,如今正要同心戮力,共创功业,报效国家,图个功名富贵,如何便舍某而去?”

  苗训笑道:“大公子言重了。贫道此行,乃是奉师尊之命而来,如今任务已完,是必须回山复命,不敢稽留的……”

  匡胤道:“我等此去从戎,兵凶战危,前途未卜,生死难料,正欲有赖道长鼎力相助,如何遽尔言去?”

  苗训道:“公子放心,诸位此去见了指挥使,正如身入龙门,鹏程万里,前途未可限量的,即使中途偶有风波,也是吉人天相,公子无需多虑,如要随军效力,也要待师尊吩咐。”

  匡胤见他去意已决,无法挽留,只得珍重道别。苗训又与众兄弟姐妹一一告别,取道渡河,回山复命去了。

  匡胤送走了苗训,领了众弟兄,一路来到汉军营前,小军入报:“有故人赵匡胤到访。”

  郭荣正在中军帐里与诸将议事,忽听得来了赵匡胤,不由得惊喜交加,忙领着众将校,来至辕门列队相迎。

  赵匡胤万万未料到今日荣膺指挥使的郭荣大哥,竟然如此隆重迎接自己,大出意外,忙领着众弟兄趋前行礼。郭荣见了,忙双手扶起,连连说道:“自家弟兄,何必行此大礼。”

  匡胤道:“礼不可废也。”说罢,还正在谦让。

  郭荣却不容匡胤再三推让,牵着匡胤的手,便回中军帐,一边走一边说道:“好兄弟,多时不见,为兄的无日不在思念啊!”

  匡胤忙说:“别后时光,小弟亦无时不把兄长的安危常记心怀,日前在晋阳访得兄长平安无恙,又已带兵南下,故而带了一班兄弟找上门来了。”

  郭荣大喜,连声道了几个“好!好!好!”又向匡胤道:“今日相逢,本应以美酒与吾弟洗尘,奈何愚兄已下军令禁酒,只好以菜肴接风便了。”随即吩咐速速杀猪宰羊,就在中军帐中摆上宴席,令慕容华,张徽,李刚等诸位将佐相陪,与赵匡胤等人叙会。郭荣见匡胤带来这班姊妹弟兄个个都雄健威武,英姿飒爽,心中十分高兴,当即委任赵匡胤为北路军马步军排阵使。拨与一千人马归其管辖。又封石守信,王审琦为排阵副使,其他张琼,李汉琼,彭寿,郭德平,郭德安,李勇,张全义,马兴隆,邓孝坤,林令雄等十员男将和陶三春,金坠儿,徐银英,曾秀英,王月露等十员女将各分派为统领之职,依旧受匡胤管带。

  并悄声告知:“现在委任的都是空头官职,是有将无兵的。若要兵员,需得自己设法……。”又令匡胤在距大营南方十五里处另行安营,每日派出斥候沿河巡逻,提防洛阳,汴京方面派人前来与赵匡赞联络,一但发现,立即拿下,押来大营。

  赵匡胤道:“大哥领兵到此已有多时,为何不去驱赶赵匡赞,抢占河内,反去巡逻沿河,未知是何道理?若是拿下河内,把赵匡赞那厮赶了出去,也不管他与谁联络的,岂不干脆。”

  郭荣道:“近代以来,历朝兴替,虽然不乏一些为旧朝效忠卖力的将领,但也有不少将领拥军自重,自保地盘以待新主收编,何况如今刘王打的还是大晋的旗号,正要收编原来石晋的旧部,这赵匡赞也无意跟咱敌对,所以并不急于进攻……”

  赵匡胤连忙接口问道:“这赵匡赞祖父赵德光,父亲赵延寿双双投靠辽人,如今辽人北归塞外,咱们如果前去打他,他定必是跟随萧翰同回大漠去的了?”

  郭荣笑道:“吾弟这可就猜错了。这赵匡赞是不会跟辽人往大漠去的。”

  赵匡胤道:“这就奇了,赵德光去了,赵延寿也去了,干嘛他就不去?”

  郭荣道:“吾弟有所不知,赵延寿是赵德光的养子。赵匡赞又是赵延寿的养子。他们这一家三代是东拉西扯凑拼起来的……”

  赵匡胤笑道:“怪道呢,原来是支一家三代凑拼起来的杂牌军。”

  郭荣接着说:“还有呢,哪耶律德光原来答应过如果拿下汴京就让赵德光当皇帝的,可后来却给石敬瑭当了,这赵德光心怀不忿,说了些怨气话,有人向月里朵告密,月里朵一怒之下,命耶律德光立即把他父子统统杀掉。倒是耶律德光念在当初自己曾经许过让他当皇帝的,结果没让他当。如今说几句气话,也是情有可原。便向母后说情,没杀他俩,只把他们禁闭在家算了。这样过了几年,赵德光懊恼不过,郁闷而死。后来耶律德光南下打石重贵,就又把赵延寿带出来了。看着赵德光父子俩这等遭遇,辽人反复无常,哪赵匡赞又岂敢前去大漠?”

  “照大哥如此说来,这赵匡赞肯定是不会去投靠辽人的了。哪叫他归顺咱们不就成了,咱们还屯兵在这儿为啥呢?”赵匡胤不解,继续问道。

  郭荣道:“朝廷曾经派人进城劝降。他说:待刘皇进了汴京,下官自当入觐。这分明是有心归顺之意……”

  “他既有意归顺,哪咱们还屯兵在此干嘛?”赵匡胤又问。

  “如今萧翰尚在汴京,辽人还有人马在俺中原,咱们屯兵在此:一是防止萧翰前来拉他进京与咱们对抗。二是防止西蜀、南唐等邻国前来拉拢他。待皇上进京后,好让他老老实实地进京朝觐,咱们的事就完了。”

  赵匡胤听了,豁然开朗,原来打天下还有不少学问在里面的。回到营房,吩咐众弟兄每日分班轮流到河沿巡逻,但见细作,即便拿下。不曾轮去巡逻的,协助整编部队,操练兵马,不得懈怠。这些人马原来大多是郭荣收编过来的,既有散兵游勇,又有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大都是吊儿郎当,不遵纪律的货色,赵匡胤先是三令五申,其次是大戒小惩,其后是杀鸡警猴,杀了几个,责打了几个,几天下来,便登时立竿见影,令出必行,军记肃然。柴荣见匡胤带来一班少年英杰,个个都身手不凡,充实了自己力量,自是十分高兴。

  正是: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到龙虎会风云。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第五十二回:萧翰知机返漠外  韩通清宫再立功
且说这北平王刘知远原来屯军寿阳,观察郭、史两军战况,先接郭威来报:“河北恒、定二州,驻守着三万人马,由巴兰哈卡与赵延寿二人领着,既不愿战,又不愿降,只是龟缩城内,呈请皇上定夺。”

  刘王览表,向群臣道:“这巴彦哈卡原是辽人,自然不愿降我。不与我战,乃守土自保耳。如今敌众我寡,他不与我战,正是求之不得呢。”遂命杨邠拟旨谕示郭威,即日挥军南下,直奔邺都,对杜威亦以劝降为主,如他亦不战不降则于就近屯兵,防他入援汴京。

  接着又接史弘肇来报:“绛、晋一路,势如破竹,日前已取得潞州。河中的赵匡赞已经放出口风,有意归顺,现只是龟缩城内,且城外亦有郭荣一军在彼监视,故请皇上挥师从晋,潞南下,臣敢保皇师安达汴京。”

  北平王览表大喜,即日统率一众文武,点起三万大军,浩浩荡荡,直奔晋州。来至潞州,当有史弘肇率领潘环等诸将出郭恭迎,就在潞州暂作行宫,计议下一步行程。

  且说那萧翰得知晋阳兵马已两路分兵南下,汴京城内人心惶惶,自量难以挡抗,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又想到倘若河北一路为晋阳兵所踞,则断了归路,故急于北归。但又想到自己一走,汴京无人镇守,中原无主,必将大乱,不但回到上京不好交代,更恐自己归途上亦难免受祸。反复思量,想到前唐亡国后,石敬瑭乃唐荘宗李存勗之婿,旧恩未忘,不敢屠杀李氏子孙。还把李存勗之子李从益,封为许王。晋亡后,耶律德光亦未削其封爵,现今见居洛阳。不如撮他出来抵当一下,也许可缓冲目前困境……

  主意已定,便假传辽主敇令,命部将刘祚前往洛阳,传许王李从益来汴京主持南朝军国事。就任汴梁留守,接替自己之职。

  王淑妃闻报失惊,道:“如今刘王大军即将到来,尤如泰山压顶,无人能当,辽人尚且撤归北国,如令我儿出任汴梁留守,分明是送羊入虎口,替人当灾受过替死的,如何使得?”

  待刘祚传达来时,便对刘祚哀求道:“我儿年少,不谙事体,岂能当此大任。烦将军转致左贤王大人,须另选能人才是。”

  刘祚笑道:“娘娘休要推辞,北军都回上京去了,许王这一去主军国大事,可可的就是半个皇帝了,你不看呢,朝朝代代争的你死我活的,还不是争这个位置么?当年你们家的皇帝还不是靠拼命争得来的?如今毫不费神,左贤王就让你们家的许王去坐回这个位置,有什么的不好?别人那可是做梦也想不着的呢,可你倒还不愿意去。”

  王淑妃道:“将军所说甚是。但吾儿生性懦弱,胆小怕事,毫无才干,是断断不能当此大任的,还是请将军代为禀告王爷,另委他人为好。”

  刘祚笑道:“好叫娘娘得知,末将受上面差遣,自己是作不得主的,王爷千叮万嘱,请娘娘和许王明日便要动程,这是国家大事,万万不能耽误的。今日就请好好收拾细软,明日小将再来护驾。”说罢,便告辞走了。

  王淑妃听了,吓得六神无主。推又推不了,辞又辞不掉,哪分明是死路一条,去了看来定是凶多吉少的,不如躲,也许能躲得了。于是,跟几个心腹宫人一说,一个宫人说起,她有个姨娘家在龙门哪边,她小时曾经去过,是认得路的,不如就躲到他那里去。

  王淑妃听了大喜,就令这几个宫人草草收拾一下,只带金银,不带细软,都改作民妆,悄悄的从后门出去,雇了两辆车子,趁着黄昏,急急忙忙直奔龙门去了。

  次日辰后,刘祚领着人马前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