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休闲读品·天下(2012年第二辑)-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忻鳌⒗钫簟⒗钍樘铩⒊陆A洝:笠虺陆A浨氪牵逃扛磁珊尤纬N10月,又派张北海任校务委员。校务委员会作为西北联大的统一领导机构,具有勘定临时大学校址,设置科系,吸收师资,容纳学生,决定已有各种设备之利用及新设备之置设等职能。

    西北联大有统一的校训。1938年10月19日西北联大第四十五次校常委会议决议,以“公诚勤朴”为校训。根据黎锦熙的解释,其中“公”是以天下为公,“诚”是不诚无物,“勤”是勤奋敬业,“朴”即质朴务实,表达了西北联大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赤子情怀。西北联大有黎锦熙撰成的校歌歌词。其词曰:“并序连黉①,卌②载燕都迥。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汉江千里源嶓冢③,天山万仞自卑隆。文理导愚蒙;政法倡忠勇;师资树人表;实业拯民穷;健体明医弱者雄。勤朴公诚校训崇。华夏声威,神州文物,原从西北,化被南东。努力发扬我四千年国族之雄风!”校歌将三校在平津办校40年,各有鲜明特色,在秦陇联合举办文理、政法、师范、农、工、医教育,以“公诚勤朴”为校训,传承民族文明,发扬民族精神的办学目标作了高度概括。

    西安临大和西北联大出版有《西安临大校刊》、《西北联大校刊》,现存30期100余万字,包括分出各院校的校刊完整记载了西北联大母体与子体的历史。
」‘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为什么要纪念西北联大(6)
图片连载
为什么要纪念西北联大(7)
图片连载
为什么要纪念西北联大(8)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西北联大的迁徙过程中,国民政府逐渐意识到西北联大对“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开始为构建西北高等教育格局做长远考虑。南迁汉中以后,徐诵明、陈剑翛二常委赴汉口向教育部陈立夫部长汇报工作时,本有继续向四川迁移的设想,而陈立夫指出:“西北联合大学系经最高会议通过,尤负西北文化重责,钧以为非在万不得已时,总以不离开西北为佳”。根据国民政府建设西北后方的战略,教育部着手为西北建设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遂有西北联合大学分设为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五校之举。对于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当时就有姜琦教授指出:“民国二十八年(1939)夏,教育部鉴于过去的教育政策之错误,使高等教育酿成那种畸形发展的状态,乃毅然下令改组西北联合大学,按其性质,分类设立,并且一律改称为西北某大学某学院,使它们各化成为西北自身所有、永久存在的高等教育机关”。┊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根据国家的需要,西北联大及其分离出的国立五校逐渐形成了扎根西北、传承文明、放眼世界的办学理念。1939年5月2日,西北联大在城固本部举行开学典礼,常务委员的报告即说明:“本校现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其意义一方面是要负起开发西北教育的使命,一方面是表示原由三校院合组而成”(《西北联大在城固本部举行开学典礼志盛》,《西北联大校刊》第1期)。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为西北大学1940年毕业同学会题词:“棫朴多材”。教育部部长陈立夫1940年6月曾到西北大学视察,并为西北大学第四届同学会题词:“学成致用,各尽所长,经营西北,固我边疆”。1941年,西北学会成立大会在西北大学举行,并创办《西北学报》,明确学会以“确立民族自信、加强民族团结”,“研求精神学术、砥砺个人品性”,“复兴民族本位文化、促进西北建设”为宗旨。1943年11月,西北大学主办的《西北学术》月刊创刊号出版,校长赖琏指出:“国立西北大学创设陕西,吾人远观周秦汉唐之盛世,纵览陕甘宁青新区域之广大,不惟缅怀先民之功绩……故我们要恢复历史的光荣,创建新兴的文化,建设一个名副其实的西北最高学府,真正负起开发大西北的重大使命”①。编辑部主任郭文鹤在《发刊词》中也指出:“西北大学,为西北最高学府。……今者学校当局,痛感文化使命之重,椎轮大路,先轫本刊,借以发扬我民族之精神,融合现世界之思想,且特别研究民族发祥地之西北数省,以冀对西北建设有所赞益,其意义至深且大也。”它说明,西北大学逐渐明确了“发扬民族精神、融会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愿景,表达了传承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融汇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建设祖国辽阔西部的高远追求。而独立出来的西北师院,也在1940年接到国民政府的命令和甘肃临时参议会的邀请后,决定西迁兰州,并于1944年全校迁到兰州办学。西北医学院也在侯宗濂先生的主持下,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做好了西迁甘肃办学的准备。
为什么要纪念西北联大(9)
    西北联大及其各学校主要是精神上的统一。在临时大学和联合大学期间,虽然西北联大有形式上的统一,并不妨碍各院校相对独立地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毕业时,发给的毕业证上,都有原有学校公章。1937至1939年,西北联大毕业学生660余人,仍发给原校证书。其中北平大学251人,北平师范大学307人,北洋工学院39人,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11人,他校转学借读生57人。在联合大学分立为五校以后,虽然学校的独立性得到加强,但西北联大各子体之间也保持密切联系。最先分出的西北工学院与西北大学在近两年的时间共有一位校长。西北师范学院虽然在1939年8月名义上分出,但直到1944年11月完全迁兰州前,一直在城固与西北大学合班上课,90%以上的教授合聘,共用图书馆等教育资源。西北医学院1946年8月复与西北大学合并回迁西安。五校联合招生、联办先修班、联办社会教育、联合创建西北学会,甚至联合争取权益,对外共同发声。西北联大“公诚勤朴”的校训为大多数学校所承续,或直接继承(如西北大学),或演为“公诚勇毅”(西北工业大学)、“诚朴勇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直到1945、194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国立西北大学分批为西北联大二十七年度、二十八年度两届各院系160余名毕业生(借读生、转学生)换发毕业证,这些毕业证书同时加盖有西北联大四常委徐诵明、李蒸、李书田、陈剑翛的签章、所在院院长、国立西北大学校长刘季洪签章和教育部核审章,表明分出各院校在更名七八年后,仍有精神上的联系。
4米4花4在4线4书4库4 ;http://book。mihua。net
为什么要纪念西北联大(10)
    3西北联大取得了意义深远的教育成就

    1937…1946年之间,西北联大与其子体国立五校形成了505名教授、1489名员工的教职工队伍,培养的毕业学生9257名。

    在西北联大与其子体国立五校的教师中,有徐诵明、李蒸、李书田、胡庶华、汪奠基、黎锦熙、马师儒、许寿裳、曹靖华、罗根泽、陆懋德、黄文弼、罗章龙、袁敦礼、虞宏正、张伯声、林镕、沈志远、汪堃仁、魏寿昆、盛彤笙、刘及辰、曾炯、傅种孙、张贻惠、黄国璋、李仪祉、高明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学生中有师昌绪、叶培大、傅恒志、史绍熙、吴自良、高景德、张沛霖、李振岐、赵洪璋、涂治、侯光炯、于天仁、王光远等杰出人才。

    国文系黎锦熙开创拼音方案研究,编纂多部陕西地方志,所著《方志今议》被奉为现代方志学的“金科玉律”。外文系曹靖华一生致力于传播俄罗斯和苏联文学,号称现代苏俄文学第一人。历史系陆懋德研究中国史学方法成就卓著,其《中国上古史》与《史学方法大纲》分获1941年(第一届)、1942年(第二届)教育部著作发明奖。1939年3月,西北联大师生对汉张骞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并提出了保护维修方案。吴世昌撰稿、黎锦熙书丹的《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碑文对此有详细记载。王子云带来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历年间在河南、陕西、青海、甘肃等地搜集的1000余件文物,出版《中国历代应用艺术图纲》等10余部著作,出版西北文物丛刊,开中国艺术考古的先河。黄文弼三次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获得了大量文物,发现西汉纸,首次论证了楼兰、龟兹等古国的位置,填补考古空白。李建勋领导的教育研究机构,分设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行政、教材教法四部,开展工作。李建勋主持的《战时与战后教育》,程克敬主持的《师范学校训育》,鲁世英主持的《师资人格》,金树荣主持的《中等学校英语教材及教法之研究》、《中等学校毕业生英语写作错误之分析》等,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
ㄨ米ㄨ花ㄨ在ㄨ线ㄨ书ㄨ库ㄨ ;book。mihua。net
为什么要纪念西北联大(11)
    数学系曾炯,以两个“曾定理”和一个“曾层次”闻名,丘成桐认为他是20世纪唯一可与日本数学家齐名的中国数学家。地质系张伯声的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被公认为地质构造五大学派之一。地理系黄国璋是我国传播近现代西方地理科学的先驱,特别对中国古地理学的改造发挥过重要作用。农学院汪厥明为我国农业统计学科的创始人。虞宏正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农业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开拓性工作。医学院蹇先器是中国皮肤性病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林几是中国现代法医学的创始人。严镜清是国内遗体捐献的发起人和践行者。体育系袁敦礼、董守义在1945年联名倡议,首次提出我国申办奥运会。

    西北联大及其分立五校的学生中不乏杰出人物。例如师昌绪,1945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赵洪璋,1940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艺学系,培育出我国小麦推广面积第一的“碧蚂一号”,毛泽东主席多次接见他,亲切地称他“挽救了新中国”,人们也把他和水稻专家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赵”。
▌米▌花▌在▌线▌书▌库▌ ;http://。。
为什么要纪念西北联大(12)
    4西北联大集中体现了优秀知识分子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

    抗战时期,平、津、冀四校一院,从平津冀沦陷区到西安,复从西安南迁陕南汉中,其中部分力量再从汉中迁西康、迁兰州。抗战胜利后,一部分再回迁复校,大部分扎根西北。

    整个联大的图书馆,刚开始时只有2000多册图书。教育部规定抗战期间教师的工资按“薪俸七折”发放,再加上抗战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教授只能靠微薄的薪金和“米贴”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学生上晚自习用自制油灯照明。联大常委徐诵明1938年5月2日在联大开学典礼上就明确指出,上前线同敌人作战是救国,我们在后方研究科学,增强抗战力量,也一样是救国。师生们不畏艰苦,谱写出我国战时高等教育壮美的诗篇。

    在日寇入侵、国难当头的大环境下,联大主动适应抗战需要,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38年9月8日,全校组织了734名学生参加了为期两月的陕西省学生军训活动。史学家许寿裳教授在军训中,还以《勾践的精神》激励学生,李季谷教授讲《中国历史上所见之民族精神》,用“卧薪尝胆”、“荆轲刺秦”和文天祥的《正气歌》,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这些活动对振兴联大师生民族精神,发扬爱国主义,发挥了积极作用。西北联大有300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