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抹不去的记忆:老三届新三级-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妗贰陡咝驴萍纪蹲手改稀返龋屯旅呛献鳎啻位竦萌捅本┦泄こ套裳判愠晒薄=昊乖诠摇⑹∈兄匾锷戏⒈砹耸畚模吨泄嗍坊故章剂宋一衬畈菰囊皇资鳌端寄睢贰
  “青春热血草原奔,‘而立’别夫学校行。病后自学拿大本,夕阳未辍论工程。”2002年我55岁退休,遗憾的是大学毕业后才为国家干了22年,所以后来还在单位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今年我的活儿不多,又报名准备参加“投资咨询师资格考试”。我们这些“新三级”大学毕业生,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都希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多作一些贡献,来回报党和人民的培养。正像我们知青聚会经常唱的歌“我们这一代要一辈子艰苦奋斗”。
  “惊雷唤醒大学梦,好雨润滋久旱心。放牧边疆十载整,重开考试未来新。”当我回首往事时,最让我难忘的、最能激发我感情的、最让我终身受益的事,就是内蒙古雪原上的1977年高考。每当我想起茫茫雪原上艰难行进的那辆卡车,我就坚信世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正如丰子恺说的:“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21世纪的年轻人,希望你们能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为了新的梦想前进吧。
  

那一个梦想(1)
那一个梦想
  邵又乔
  作者简介:邵又乔,女,1949年出生。1969年四川江油县双河公社插队知青。1971年至1978年成都龙泉驿区五金社工人。1978年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92年四川省外贸学校任教师。1992年至2000年省服装进出口公司边贸部副经理,驻俄罗斯子公司总经理。译文:短篇小说《婚礼》(《俄苏文学》1985年第2期);《童心》(《苏联文学》1986年第5期);科普文章《天气之神》(《科学文艺》1985年);《一亿五千万》(《世界人口动态》1988年第4期)。论文:《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一个战略性问题……谈工业设计》(《工厂管理》1988年第6期);《谈出口促销中的外销人员》(《四川对外经贸通讯》1988年第3期)。
  当分数公布知道自己胜券在握时,我已怀孕近三个月。询问招办得到的答复是学生期间不能结婚、生子(此条例后来解禁),否则作退学处理。怎么是这样?要上学就不能要孩子。我多么喜欢孩子。我多么想要这个孩子。我的孩子,那么理解、支持我。在繁忙的上班、复习、高考之际,没用妊娠反应来干扰,甚至我从自行车上重重摔下也没产生任何后果……不忍心将你扼杀啊。可是,人生漫漫长路上,那个与生命同在的梦想如此强烈,那个曾被剥夺而今来临的机会那么不易,不甘让它付之东流啊。这也许是最后一次机会了。搭末班车,晚了点,它绝尘而去不会等你片刻的。
  必须要付出代价啊,挣扎中做出痛苦的抉择。对不起,亲爱的孩子,原谅妈妈的残忍。心在哭泣,在滴血,在刀剜般的痛……
  一    上大学不是梦
  读小学时我就想将来一定要上大学。
  母亲常说,平时要善于学习和积累,做什么事一定要坚持又坚持,绝境中会有机会出现的,那时你才不至于错过……母亲作为成都名校树德中学的高材生,抗战时期考入同济大学医学专业。外祖父的突然去世断了经济来源。面对上有老母,下有弟妹的无情现实,母亲万般无奈,只好退学,找工作,担起养家重担。谁又能想到十几年后的1956年,已有五个孩子的母亲,竟然通过严格的考试,考入上海财经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
  母亲的经历成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学习比较自觉,喜欢读书,不费劲,无需父母操心。小学时中队长、大队委一路当来有十道杠(少先队干部的标志)。中学时也是班干部、活跃分子。不光数理化名列前茅,音体美也不落后,图画老师常给我100分,办墙报自然是主力。长跑游泳,唱歌跳舞样样参与,良性循环。在我看来,念完初中、高中、上大学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不渺茫,不是梦。
  二    “*”,上大学成了梦
  1966年夏,我正上高一。六月某日的课在一片惊诧、哄闹中结束后,“*”开始了。校园高音喇叭成天播放《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课不上了,高考废除了……这一停课时刻如同一个历史画面突然定格。
  国家主席成了“走资派”、“叛徒、内奸、工贼”;学校校长成了修正主义凯洛夫教育路线的忠实信徒和走狗;连平日里慈祥可亲的校医也竟然是国民党少校特务……阶级敌人无处不在,红色江山岌岌可危!誓死扞卫毛主席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红卫兵、红小兵们热血沸腾,斗私批修,检举揭发,大字报大批判,大串联破四旧,造反造反……。 最好的txt下载网

那一个梦想(2)
当我们“扒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腾的骏马”大串联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已是1966年11月了。
  首都北京多么令人向往。她气势恢宏,古老博大,处处体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无数历史遗迹、风景名胜该是我们流连、瞻仰的地方吧。可是我们是来革命串联,不是来游山玩水的。除了在天安门广场留影一张以作纪念,我们不登长城,不仰故宫,不游颐和园。每天早出晚归,往返于北大、清华等大学抄大字报。顾不得凛冽的寒风,抄啊抄,天天抄得手臂发酸……
  一日,倦了,累了,信步来到未名湖前,坐下,发呆。波光粼粼,碧云蓝天,闭上眼睛。整个人如同坐完过山车般停下来、静下来。突然间,这半年的经历一一浮现。我们都干了些什么……我问自己。轰轰烈烈中怎么会有空洞、失落?困惑、迷茫如同潮水在心中交织。那个大学梦呢?心愿在红色岁月里显得多么苍白。北大,此刻我就在你的怀抱中,何时我能作为一名学生徜徉在大学校园里,拿着课本走进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阳光下的白日梦罢了。
  青春的岁月,蹉跎的岁月。1967年学农……修筑公路。一镐挖下去硬土上全是白道道,汗水湿透了衣衫。以后便是学工……在一个国防厂食堂打杂,洗菜、蒸馒头、包子。体重达到了历史之最……
  光阴荏苒,百无聊赖。好在喜欢读书。找书来读,不管任何书,只要到手便如饥似渴。慢慢地我便成了逍遥派,疏于参加造反派的活动,最后干脆退出。读书成了我最大的乐趣和精神寄托。文学喂养了我,启迪着我。可那个年代要找到一本书何其难,因为书都成了大毒草。社会风气是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是“臭老九”。
  有一天,弟弟鬼鬼祟祟拎着两个麻袋往床底下藏,我忙喝问干什么。弟弟说是邻居昭用弹弓打碎了省财贸干部学校(我们父母供职的学校,当时全校教职工到“五七干校”去了)图书馆的窗户玻璃,翻窗入室偷的书,不敢全拿回家,托他帮忙藏一些。我喜出望外,如获至宝。“我来帮你藏”。这些书被我接管后便成了日夜不离的伙伴了。
  三    下乡插队,梦想渺茫
  1968年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主席的话就是最高指示。哭、闹、装病耍赖,在班主任、街道办轮番上门轰炸下,再顽固也难抗命运的安排。我在班上历来属于积极分子之类,轮到下乡不可能不去。似乎,我不蹚地雷谁蹚地雷,我不下乡谁下乡?没有犹豫和动摇,第一批就乖乖报名下了户口。临行前好友惜别合影,题点什么词吧,大家都很伤感。就题“壮别天涯”吧,我说。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样子。
  1969年1月26日,伴随着闷罐火车隆隆的声响,我们唱着“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这首苏联《共青团员之歌》,来到江油县双河公社下乡插队。社员敲锣打鼓,用萝兜、扁担将我们简单的行李挑到各自的生产队。我与组合同伴禾被带到一座山梁上孤零零的小土屋前。
  这真像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小泥屋啊,我居然冒出这种联想。
  “这就是你们的家了”,队长的话打断了我的臭浪漫。“劳动工具和口粮到保管室去领。你的隔壁这家是富农,小偷小摸惯了的,要提高警惕,防着点。”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那一个梦想(3)
什么,原来有一户富农且小偷作邻?我与禾顿时傻了眼。这才看见土屋后面还延伸了两间破败的房屋。进得土屋,两间木板钉的单人床,上面铺着稻草。一个米柜,两把木凳,一根扁担两个水桶,一口水缸,这就是全部家当。屋内居然没有窗,关上门一团漆黑,大白天也得点灯。要命的是两扇门关不严,中间有一指宽的缝隙,真可谓“风打着门来门自开”。即便从里面关上门,外面往门缝里轻轻一拨,门闩就开了。安全是大问题!倚着门框,眼见光秃秃的山野满目苍凉,耳听呼呼北风刺耳尖啸。面对现实才知什么是现实。这时我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
  不行,我们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怎能与富农住一起?与禾一商量便跑到公社去反映,于是我们被分到了另一个生产队。那是一个有着六七家社员的大院子。队里显然没有做好接待知青的准备,原先作为保管室的堂屋正在被腾空,砌灶……我们就这样安顿了下来。
  修地球的日子挖土、挑肥、插秧、打谷、割麦,还要经营一小块自留地,否则没菜吃。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看不到前途。时而浮上心头的那个梦想仿佛更加遥远、渺茫。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需要镇静,
  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即将来临。
  心,永远憧憬着未来,
  而现在却常是阴沉。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变成轻柔的怀念。
  这是我所喜爱的普希金的一首诗(至今还能背诵)。它给我力量,像安慰剂,支撑着心中的梦想不致完全破灭。
  归还弟弟那两麻袋书时,其中没读完的和特别喜欢的被我截留“贪污”带到了乡下,与其他能搞到书的知青“互通有无”。赶场天便是我们交换书的好日子。那些故事会、读后感、探讨、面红耳赤的争论都是对知识的渴求啊。
  书也常被我带到田间地头,成了劳动中间休息时的放松和享受。更有痴迷之时,欲罢不能。往往禾炒菜做饭,我烧火,就着灶膛里的火苗念小说。一边烧火技术炉火纯青,一边小说读得绘声绘色,记忆深刻。
  同学琪有个半导体小收音机。他偷听“敌台”,给我们讲长篇小说连载《心有千千结》,才知道有个台湾作家琼瑶。一次琪宣布他要跟着收音机自学英语。学英语?我们中学学的可是俄语呀。“英语肯定用处大些,”他说。“现在浪费时间不如学点新东西,将来肯定有用,我坚信。”他的宣言和执着果然让他1977年考入大学。
  优秀的劳动表现和获得“五好社员”、“劳动积极分子”奖状的我,迎来了1971年初的招工。这次招工的是一个省级大厂。尽管小队、大队一致推荐我,但因父亲的“右派”问题政审不过关,结果被招走的是禾。兴奋的禾,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走了。留下我孤身一人,心灵一片灰暗,失落、伤感、绝望……
  四    进合作社,梦想似乎更加不可企及
  终见祥云瑞光。第三批招工开始,招工的单位是市郊龙泉驿区无线电二厂。1971年9月底,我离开农村回到成都。汽车将我们从火车站直接载到龙泉驿。可是,怎么不是到无线电二厂而是径直拉到龙泉驿镇革委?命运又开了一个玩笑。原来我们这批知青大都是右派子女或大大小小有家庭问题的所谓“黑五类”、“麻五类”子女,或是走“白专道路”的苗子。无线电二厂招工是个幌子。其实是镇上的“木器社”、“缝纫社”、“铁器社”等八大社……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社招工。上当受骗!在讲阶级路线的年月,出身不好等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只能在社会底层干苦力。公民哪有知情权、选择权!牢骚、愤怒有何用,难道回农村?无助无奈,只能就范。

那一个梦想(4)
我被分到五金社。工人大都是大叔大妈之类,设备也是大厂淘汰的,老得掉牙。五金社生产台虎钳。我当上车工,每天的任务是车丝杆、丝杆头,工作时间还三班倒。重复、单调、乏味。理想与现实差距如此之大,那个遥远的梦想更加遥远不可企及。如果说当知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