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沉睡者-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戏班子老板出面塞钱赔罪,得了好处的几个袍哥,非但不满足,反倒得寸进尺,点名道姓要那个青衣陪宿。戏班老板哪敢得罪这些个瘟神,只得咬牙答应了几个袍哥的要求。
  眼见袍哥就要把一瘸一拐的青衣带走时,章怀雨顿时义愤填膺,不顾同事的劝阻拉扯,挺身而出就要打抱不平。
  管闲事,要有能力管才行,章怀雨所依仗的是卫戍司令部的招牌,却不料,卫戍司令部这块招牌吓唬普通的地痞无赖是好用,在袍哥身上却不好用。几个袍哥在知晓他的身份后,反而一脸讥笑,言,你们司令杨增都拜在袍哥门下,行袍哥的辈分,走袍哥的码头,你一个端人饭碗服人管的小角色,算哪根葱?哪凉快哪里呆着去!
  以正义化身出面的章怀雨,顿时就傻了眼,换旁人遇此情况,早寻台阶下了,他却不能,惟有打肿脸充胖子,继续把戏往下唱。
  交涉的结果,就是好汉双拳难敌众人手,甫一交手,章怀雨就落荒而逃了。
  不知是跑了几条街后,章怀雨见一辆车后门开着,就一头就钻了进去,关上车门,就喘着粗气瘫软地躺在车后座的地板上,连外面什么动静,他都没力气去关心了。
  本以为是躲过去了,可就在他上车那一瞬间,就给身后几个追兵远远地看了个一清二楚。人家一追上来,就拉开车门,拖住他的衣领,一边往下带一边饱以老拳。
  是“她”出现了,几句顺溜的江湖切口,就让几个凶神恶煞的袍哥服服帖帖地罢了手,临走还恭恭敬敬地对“她”鞠了一躬。
  从来是英雄救美,在那会,就给颠倒过来了。
  两次狼狈不堪的样子,都给“她”看到了,章怀雨除了面上难堪,心里尴尬,还有莫名的心动。
  “她”笑问缘由,章怀雨面红耳赤地讲了经过。在想象中,应该是被人嘲笑,却得到了意外的赞许。赞许之后还有笑脸,此是二笑,从相识到相知,在极其微妙的笑容中,发生了质的飞跃。
  于是,“她”主动要了章怀雨的联系方式,约定下一次见面的时间,就成了他们告别前唯一的话题。
  跟着有了第一次约会,还是“她”主动约的章怀雨。再之后,就形成了惯例。约会时,“她”留了电话,章怀雨却从不敢拨打那个电话,实在是因“她”的真实身份,阻止了章怀雨因相思而产生的一切冲动。
  ……
  

第九章 死而复生(1)
章怀雨口中的“她”,并非仅是个第三人称的虚构人物,是确有其人,只不过并不姓安,也不名贞子。“她”姓朴,名丽华。
  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是真是假对章怀雨来说或许很重要,对严凤堂来说却并不重要。
  严凤堂只更操心被确定为嫌疑对象的朴丽华,能给他带来多大的收获。
  有了嫌疑对象,围绕着嫌疑对象的调查也就开始了。
  机要室里,所有有关于朴丽华的记录,实际用处却不大,在机要室的卷宗里,能看到朴丽华的简历,所有的过往,干净得如一张白纸。
  朴丽华,女,二十六岁,籍贯奉天延边。民国二十年(1931)进入奉天大学,民国二十一(1932)年十一月,转入天津大学就读,后肄业。曾从事戏剧表演,于民国二十五(1936)年四月,与人成婚,夫——军委会次长陶明生。
  干巴巴的简历,能说明什么?
  什么都说明不了!
  因此,调查就很有必要了。
  调查的情况表明,朴丽华是一个很有交际手腕的人。其交际对象,既有上流社会的那些达官贵贵人和贵妇名媛,也有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三教九流。
  从朴丽华的日常行踪看,不外乎就是与相识的贵妇名媛们,打打牌、喝喝茶、磕磕牙,消磨一下寂寞无聊的时间;要不就是参与各种社交应酬。偶尔也会响应蒋夫人的号召,参加一下妇女界团体慈善活动。
  交际手腕高明,社会交往面广。
  章怀雨口中所说的那个美女救英雄,也就不足为奇了。若仅凭这一点,就去认定朴丽华有日本奸细的嫌疑,未免就有些太牵强了。
  如果说朴丽华与安贞子之间有什么关联的话,把朴丽华也是高丽人,与安贞子住在同一个片区,甚至冒用安贞子之名与章怀雨谈恋爱等等因素,全都算上的话,这些所谓的关联还是说明不了什么。
  没有确切的嫌疑对象之前,费尽心思都要找到一个,可真等有了这么一个对象之后,却因现实处处受到掣肘,又不得不陷入所谓的叶公好龙的怪圈之中。
  严凤堂感觉有些头疼了!
  若是按照军统惯常的手段,秉承蒋委员长“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钧训。直接将嫌疑人拘押入狱,外加严刑拷打,取得嫌疑人的口供,那是再简单不过了!
  理论上说来,军统可以本着对领袖负责的态度,抓捕一切有危害*利益的嫌疑人等。但现实是,对待朴丽华这样的嫌疑对象,却不能按照惯常的手段处理,不是朴丽华本人碰不得,而是她的丈夫军委会次长陶明生碰不得。
  蒋委员长特别地强调过,军统要动少将级别以上的官员,必须要报蒋委员长批示,才能采取行动。
  能担任军委会次长这个职务的人,少说也是一个二级陆军上将,而且不是蒋委员长的亲信,一般人很难据此高位。在名义上,军委会次长还是戴笠的上司,虽不能插手戴笠主政的军统之一切日常事务,却能直接打着为蒋委员长负责的旗号对军统行监督之权。
  这样的人,连戴笠都不会轻易得罪,更何况于无论是职务,还是地位不知比陶明生差了好几级的严凤堂了。
  攥紧了拳头,关键时刻,却无发挥出去,这种无力感,让严凤堂胸中一时间好不气闷。
  ……
  伏案一夜,期望中的蛛丝马迹依然一无所获,严凤堂感觉有些累了,颓然地将手中的卷宗往桌上一扔,疲惫地将身子靠向了椅背。
  在不经意之间,一张照片从卷宗里落了出来,飘在了地上。严凤堂弯下腰去捡,这一捡,瞬间就将他之前的萎靡不振一扫而空。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九章 死而复生(2)
捡起照片,轻轻拭去上面的灰尘,拿起手边的放大镜,对着照片。他看到了一张熟悉的脸,一个他熟得不能再熟的脸。
  照片上的人确系熟人,不过,在他的印象里,照片上的人应该是个死人了。
  死人还好好地活在人世间,任谁都会感到毛骨悚然。
  ……
  1937年,国军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付出重大牺牲之后,在敌强我弱的现实态势之下,奉命实施了“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撤退。
  国军刚一撤退,国民政府战前在上海的实际控制地,闸北、南市、沪西和浦东四部分组成的华界,就相继沦入了日寇之手。
  上海沦陷之初,严凤堂就奉戴笠之命,借道香港潜入上海,并以军统上海工作区区长的身份,收拢未及时撤离、被迫潜伏下来的军统上海站特务,重组了军统上海站。根据戴笠“长期潜伏,伺机行动”的指示,严凤堂将上海区的一切活动都从公开转入了地下,活动地点也从华界转移到了租界。
  不过,上海区是重组了,活动方式也改变了,军统特务的活动能力却是大不如从前了。
  上海沦陷之前,军统特务的注意力都放在*地下党组织上,对日的情报工作压根就没接触过。秘密世界就是这样,你不先了解别人,别人就会先了解你。早在尚未开战前,军统上海区的组织成员情况,基本上被日军情报机关摸了个一清二楚。
  因此,军统特务只要一露面活动,就无奈地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困境。
  具有讽刺意味地是,抗战前,在上海地头上,是军统特务天天追得*地下党员整天东躲西藏。而上海沦陷后,却换了番景象:军统特务天天被日军情报机关追得上天入地无路。
  从“猫捉老鼠”游戏中的“猫”变成“老鼠”,老天爷跟军统上海站的特务们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那是一段举步维艰的日子,出于个人安全上的考虑,上海区的军统特务们不得不三天两头更换住处,过起了居无定所的生活。
  即使小心了又小心,他们的生命还是时刻处于潜在的危险之中:戴笠交代下来的各种针对日寇的行动命令,都是诸如暗杀、破坏等非九死一生不能完成的任务!在秘密世界里,日军情报机关的实力并不弱,并非是会被动挨打的木头靶子,其不单会防御,还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手段之血腥比起军统来有过犹不及。
  戴笠每向上海站发出一个行动命令,就是中日特务双方进行一场血腥杀戮的开始。
  其结果是,本就处于被动挨打状态下的军统上海站特务,总是在付出极为惨重的伤亡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戴笠交付下来的任务,也会在其后很长的时间里,应对日军情报机关的报复,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
  究其原因——行动有一定的伤亡还可接受,要是有人被捕,那损失就不可估量了。一个人被捕不一定会贪生怕死乃至变节,那仅仅是停留在假定情况下的“不一定”,现实情况是,人都是凡胎肉体,不是铜身铁臂,酷刑之下,能不能保持节操,那才叫不一定!
  多次的经验表明,一个人被捕,就很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变节者。而一人又认识十人,十人又认识上百人,其最终结果是,当有一个变节者出现时,往往是拉开更多人被捕的帷幕的开始。
  而在这些“更多人”中,有些人并非是职业特务,仅是凭满腔的报国热情,而参与协助行动的人。甚至,有些人干脆就是被捕人的亲人朋友,完全和行动没有关系,也会受到牵连,因为日军情报机关总会把那些无辜的人作为报复的对象。

第九章 死而复生(3)
因此,严凤堂每次执行戴笠交代下来的行动命令时,总是思虑再三,在慎之又慎地情况下,才敢最后敲定行动方案。因为他知道,远在重庆的戴笠可以只问结果,不顾牺牲,他却不能不顾虑手下特务及他们亲人朋友的安危,以及那些行动协助人的安危。
  可以这样说,每一次行动,严凤堂都感觉像是带着手下的人从鬼门关上走了一个来回。
  这日,严凤堂接到了戴笠的密杀令。一个国民政府要员,在上海公开投敌,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对这样的汉奸必须暗杀掉,以震慑其他蠢蠢欲动的人。
  出乎所有人意料,暗杀行动很成功,所有参与暗杀的军统特务都全身而退。
  这在历次的行动中,是少有的漂亮仗。这让戴笠感觉非常地提气,连发三封电报嘉奖参与暗杀的执行人员,还特地托人带来了小黄鱼奖励有功人员。
  还未等人喘上一口气,戴笠又发来了新的密杀令,这次是要暗杀一个老牌政客。
  作了周密的侦察之后,严凤堂获悉老牌政客手下豢养了一些江湖杀手,个个武艺高强。同时日军特高课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小队的武装特务对外围进行安保。
  针对如此严密的安保,为了保证暗杀行动成功,并考虑到可能的伤亡,严凤堂向戴笠请示后,从其他沦陷区军统工作站紧急调用了大批人手。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行动当晚,全部暗杀行动人员按计划进入了预定位置,等待严凤堂下达行动命令。
  当时,老牌政客的家周围却静悄悄地,连平日里豢养在院子里狂吠不休的狼犬,都出奇地安静了下来。这种安静令严凤堂感到有些诡异,不但心绪不宁,眼皮也跟着一阵狂跳。
  好几次,严凤堂都想放弃行动,每每举起手要发出放弃的信号,却又犹豫不决地放下了手。当他的思绪徘徊于果断与犹豫之间时,预定的时间到了,观察哨发出了一切正常的信号。
  就是这个信号,促使他下了最后的决心。
  再没有丝毫迟疑,他手一挥,向第一批行动人员发出了命令。
  第一批先遣行动人员越墙而过,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院内。刚打开老汉奸家的大门,别墅屋顶上的探照灯却突然亮了起来,跟着就是日本人的歪脖子机枪的声音响起,枪声过后,院内一片死寂,无疑首批行动人员无一人生还,其中就包括照片上的人。
  事起仓促,损失是如此惨重,严凤堂只得忍痛命令手下人暂时撤离,在那种情况下硬拼个鱼死网破,达不到任何效果不说,反会把所有人的命都葬送掉。
  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留待以后再徐徐图之吧!
  照片上的人,是北平沦陷后,逃到上海投靠严凤堂的马立平。
  在严凤堂进入黄埔军校前,曾在保定军校就读,与马立平是不仅是同学,还是私交甚好的朋友。之后,严凤堂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前往广州投考黄埔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