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景气不气馁-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5年1月,鲁冠球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宁围乡(现为萧山区宁围镇)一个叫童家塘的小村庄,从小家境并不富裕,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初中没有毕业就踏入了社会。种地显然是没有出路的,萧山虽处“鱼米之乡”的江南,却是江沙冲击出来的小平原,人口众多而土地贫瘠,当地最有名的特产只是萝卜干。
  在个人创业的第一个10年里,鲁冠球打过铁、摇过船,修理过自行车,办过粮食加工厂、农机配件修理厂。1969年,为响应当时“社社实行机械化,农机维修不出社”的号召,鲁冠球变卖了所有的家当,带着7个创业伙伴和仅有的4 000元钱投奔公社,人生的转折就此开始。
  40年来,鲁冠球用双手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第一家万向节产品出口海外的中国企业,第一家国内上市的乡镇企业,第一家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乡镇企业,第一家成为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供应商的中国企业,也是中国在美投资额最大的企业之一。鲁冠球几乎获得了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所有荣誉,1991年5月,鲁冠球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美国《商业周刊》称他是“中国最成功、最雄心勃勃的企业家之一”,《华尔街时报》称其为“国家式的英雄人物”。
  功成名就后的鲁冠球不改本色,今天的他仍保持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习惯,生活简朴,为人谦虚、低调,很少抛头露面,尽管他的企业一年已有数百亿元的销售额,但鲁冠球仍未离开当初创业的家乡小镇,他用一种极其传统而又异常稳健的方式精心打造着自己的企业王国。
  鲁冠球一生信奉实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创万年业”是他的座右铭,他喜欢说两句话,一句是“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另一句则是“我们要靠实力取胜,一切都是干出来的”。
  “摔了跟头”也要“抓把泥”
  【观点】
  “我一生对事业的追求就是认一个字:干!干工作不是为了让别人理解,也不会因为人家不理解就停止对事业的追求。要改变贫困的现实,实现富裕的理想,只能用“干”字来解释一切,说明一切。怨天尤人没有出路,消极悲观走向死路,踏踏实实从自己做起才是唯一的出路。”
  【核心提示】
  你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生命的意志;也可以一次次失败,但只要一息尚存,就必须战斗到底。非凡的人生要靠自己去争取,命运只偏爱不屈的灵魂。而这个道理,少年时代的鲁冠球就已经懂了。
  【进阶阅读】之危机背景
  1962年的一天,辛辛苦苦在萧山县里铁器社做了三年学徒,眼看就要出师的鲁冠球突然得到一个消息,由于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铁器社不得不精简人员,自己必须回家了。这一年鲁冠球刚满18岁,尽管有着使不完的劲儿,但现实告诉他,自己的工人梦破灭了。谁也不会想到,这场突如其来的遭遇竟会成为这个年轻人创业的开始,从此做企业一做就是半个世纪。 。 想看书来

鲁冠球:自己的梦自己圆(2)
收拾行李的时候,鲁冠球没有流泪,虽然他很不情愿,但心里憋着口气,他发誓这辈子不会当农民,他已经过够了朝不保夕的日子,做个农民能有什么出息呢,他不是不会种地,但就是不喜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鲁冠球幼小的心灵里就燃烧着一股不屈的火焰,现在考验他的时刻来了。
  没过多久,乡亲们就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活跃在江边的堤坝上,用殷勤的目光打量着每一个路过的人。每天天刚蒙蒙亮,鲁冠球就支起了小小的自行车修理摊,生意时好时坏,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他常常蹲守到深夜,任凭雨打风吹,从那时候起他学会了抽烟。后来他干脆把自行车摊搬到了防洪堤外,因为那里的空间大一点,晚上睡觉也有地方了。一天早上他醒来时,发现夜里涨了大潮,也许是太累了,他没有任何知觉,幸好睡在草舍顶上才躲过一劫。但大难之后并没有后福,修理自行车还是挣不了几个钱,有时候一整天也没有人光顾。不过鲁冠球没有灰心,他知道天上不会掉金子,地上也不会长金子,一切只能靠自己去打拼。
  或许鲁冠球还有别的选择,初中肄业后他曾经驮着父亲走乡串镇四处行医,但看来他不是从医的料,要不然他也不会去城里当学徒了。那么除了修理自行车,自己还能干些什么呢?
  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很快冒了出来,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鲁冠球发现每到收获时节乡亲们都要把粮食运到城里去加工,那么自己为什么不能办一个粮食加工厂呢?想到了,说干就干,他跑遍亲朋好友,筹了3 000多元钱,悄悄买来脱壳机、轧麦机、碾粉机、电动机等,他不怕别人割自己的“资本主义尾巴”,但还是不要过于声张的好。尽管谨慎小心,但很不幸的是,电动机从支撑架上掉了下来,差点闹出人命,乡领导闻讯赶来,他的粮食加工厂还没有开张就流产了。更惨的是,为了这个小厂,鲁冠球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且还背了一身债。为了应付频频上门的债主,他不得不以原价格的1/3变卖机器,最后无奈之下卖了家里的一间房子。生活是残酷的,本想闯出一番名堂,结果却成了不折不扣的“败家子”。
  按理说这个时候的鲁冠球该收手了,他已经吃够了创业的苦头,运气从来没有光顾过自己,反而是一次次备受命运的捉弄。但很快人们吃惊地发现,一个不起眼的小铁匠铺又开张了,顶着严酷的高温,这个年轻人带着几个伙伴整天叮叮当当地挥舞着大铁榔头,没日没夜地干起来。但最让鲁冠球感到难受的,不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劳动强度,而是常常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连转战了七八处,每当风声紧时,他的私营小厂就有可能关门。但半个世纪后,正是从这个铁匠铺走出了一家跨国企业,很多前来参观的人走进万向的总部时,会不经意地与那个不到80多平方米的铁匠铺原址擦肩而过,那当年热火朝天的打铁声仿佛依然在四周回荡。
  很多年以后,鲁冠球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时曾这样总结:“人说‘世上三样苦,打铁摇船磨豆腐’,我除了没有磨过豆腐以外,其余的苦头都算是吃过了。我深深地感到,创业确实要吃苦流汗,谁流的汗水多,谁的业绩就创得大,一分耕耘总是有一分收获。当然,要不断创业,就得不断付出辛勤的劳动。”直到今天,鲁冠球的身体里还残留着当年打铁留下的碎片。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鲁冠球:自己的梦自己圆(3)
用“干”字解释一切
  【观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人也是如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勇气;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信心;缺少的不是机遇,而是一种韧性。”
  【核心提示】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鲁冠球的回答很简单:吃苦流汗!在创业的道路上,我们随时会遇到意外的危机,会遭遇到环境的不公,会不得不作出各种妥协,也会有因此而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只要自己不打倒自己,谁也别想打倒你!
  【进阶阅读】之危机背景
  1969年,25岁的鲁冠球终于结束了东躲西藏的打铁生涯,意外地当上了公社原有农机厂的厂长。
  对于这次突然的机遇,鲁冠球事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现代社会是讲求高效的社会,也是竞争激烈的社会。机会是存在的,但不可能永远存在,更多的时候机会只在一瞬间存在,只有具备主动精神的人,才能立即抓住它;而犹豫迟疑、等待观望的人,永远只能是与机会擦肩而过。机遇总是给予有准备的人。如果你没有规划,没有准备,机遇来了也会溜掉的。我们小时候捕鱼,鱼顺水而游,如果你事前扎下了笼子,它游过来时不就挡住了吗?没准备好就会手忙脚乱。”事实上,当初公社领导之所以找到鲁冠球,也是看到他已经扎好了“笼子”。
  厂长并不好当,虽然鲁冠球连想也没想就一口应承了下来,满腔热情地揣着这些年一分一厘挣来的4 000元钱和铁匠铺里所有的家当,和7个创业伙伴投奔了公社,但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有了一个相对安稳的事业环境,鲁冠球可以甩开膀子干了,但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他同样不是一个幸运儿。为了小厂的生计,鲁冠球白天带领大伙儿抡大锤,什么看起来挣钱就生产什么,打犁刀,制铁耙,到后来又做起了轴承、石腊铸钢、喷油嘴、万向节,晚上却要为原材料和产品销路发愁。即使这样,在那个举国上下“停生产闹革命”的年代里,他还常常要被各种莫名其妙的“经济问题”勒令靠边站,造反派经常要他到公社里去“讲清楚”,一折腾就到大半夜。但无论多晚,鲁冠球都要到车间里转转,有人劝他说都自身难保,厂里的事还是少管,鲁冠球听了后心里总是很不平静,但他清醒地知道在自己无力改变现实之前,忍耐是唯一的选择。
  那个时候的鲁冠球常常骑着三轮车在一江之隔的杭州城里晃悠,看到一个废品收购站就两眼冒光,他可以耐心地在别人家的门口一等就是半天,为的是收点人家看不上的边角废料,这些废料对他的小厂来说已经是宝贝了,为了节省燃料,他也会跑到煤厂门口捡些还能够二次使用的煤渣,要知道,厂里的伙伴们还都焦急地等着他一天的收获呢。有一次,鲁冠球破天荒地收到了100多斤废铁,他顾不上歇口气就返回乡里,过渡口时,已是满头大汗的他被落山的太阳一照,额角闪闪发亮,附近的农民见了,啧啧地说,“阿球头角发亮,时运来哉!”
  1973年春天,鲁冠球率领的农机厂好不容易生产出了一批犁刀,这批犁刀的材料颇为特殊,它们的前身是意外购得的废炮筒,都是难得一见的好钢,是职工用电焊一点点切割开来的。但生产出来后,县里的计划早已饱和,无法再包销,于是鲁冠球想到杭州城里去碰碰运气。当鲁冠球抱着一线希望赶到杭州农机公司时,迎面泼来的却是一盆凉水,对方连他带去的样品都没正眼看一下,就以计划已满拒绝了他。望着辛辛苦苦打出来的犁刀,鲁冠球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没有抱怨一声,而是小心翼翼地把犁刀堆在一个角落里,带着几分不舍悄悄地离开了。转眼到了第二年春耕时节,农具供不应求,农机公司急得团团转,突然发现在墙角里的那堆犁刀,一看质量好,规格也符合,这才有人想起了去年上门来的那个年轻人,结果鲁冠球不仅卖出了犁刀,而且利用对方的急迫心理,争取到了每年50吨钢材的原材料指标。如果没有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今天年销售额数百亿元的汽车配件王国又如何想象呢?

鲁冠球:自己的梦自己圆(4)
但苦恼还是随时缠绕着他,吃苦不要紧,最让鲁冠球感到郁闷的是得不到理解,因为在有些人眼里,他虽然是个能人,但也是个不怎么安分的“危险分子”,一个不牢靠的人。
  这样的遭遇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有一次,厂里搞汽车轮胎螺栓,急需上马一台相关加工设备,鲁冠球得知当时的萧山齿轮厂正好有这样一台设备可以低价转让,于是只身前往协商。好不容易谈妥了,回程时已是半夜时分,鲁冠球只好露宿山脚下,一夜下来被虻虫盯得满头大包,脸变形得没有了人样,但当他第二天兴冲冲地赶回厂里时,却遭到公社领导的痛批,说他无组织无纪律,遇事爱自己做主,有自大情绪。鲁冠球一口气上来忍不住要声辩一番,但转念一想,就是不为别人干也要为自己干,受点委屈不算啥,于是又生生把话咽了下来。
  在那个年代,做企业并不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情,鲁冠球有时候甚至是欲哭无泪。一次,鲁冠球带着厂里20多名销售员在长沙开完订货会乘火车回杭州,途中其他乘客抢了他们的座位,双方争执起来,结果乘警赶来,当得知鲁冠球是社办工厂的人,而不是党员时,不由分说地把他叫到餐车里训斥了三个多小时,直到车到了杭州才肯作罢。对方的逻辑很简单:这个年头不是党员就是坏人。很少有人知道,即使到了20世纪80年代,鲁冠球的工厂已有了些起色,但由于种种莫须有的原因,一心想入党的他竟然苦苦等了10年。他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都被挡了回来,以至于每次厂里开支部大会时,好心的书记都安排他到外地出差,这个时候的鲁冠球只能找个地方一醉方休。
  然而即使受再多的委屈,鲁冠球干事业的脚步却一刻也未曾停歇,在那个不过80多平方米的小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