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村庄里的中国-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让三女婿来承重。第二个候选人就是老人的侄子,他是老人小叔子的儿子。一般说来,如果一个男子没有儿子,首先会从自己的兄弟家选择孩子。如果从哥哥家选择,就只能选择哥哥的次子以下的侄子,不能过继长子。如果从自己的弟弟家过继,可以是弟弟的长子,哪怕弟弟只有一个儿子。L村人认为,“缺支不能缺长”。如果一个人一旦过继,他就必须放弃原先父亲的家产继承权,因为已经成为新家庭中的一员。一方面,他继承全部的家产;另一方面,他也要为伯父或者叔父发丧。
  但问题是老人的小叔子也只有这一个儿子,并且他还没有结婚,更没有在以前有过任何的正式“过继”的说法和做法。也就是说,如果按照严格的民风民俗来筛选,两个人都不是合格人选。最后,家族成员经过磋商,还是决定把打幡抱罐的重任交给老人的侄子。
  三天之后,老人要出殡了。出殡时五服以内的本家和各种姻亲辈分低于死者的都要跟在死者直系亲属后面,其他本家族的人家每家都要派人参加出殡队伍。丧事的规格越高、规模越大,参加的人越多、来头越大,出殡的队伍越长,主家就越有面子。来参加葬礼的亲友、送葬者和旁观者的数量,则是显示葬礼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若是从人稀少,则说明此家或死者不为人们所认同,关系网络及名声不为人们所认同。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尽量期待在葬礼上出现越多越好的客人。
  老人的葬礼共收受了两万多元的礼金。在乡村社会,前来参加葬礼的一个原因就是,自己家老人的葬礼上,人家曾经来过,并上过账,也就是缴纳过礼金,自己现在必须要“还礼”。在现在的农村,如果葬礼赶上农忙季节,很多人都抽不开身,人不能到现场,但礼金却是万万不能不到,否则会被人家说是“失礼”。也就是说,葬礼上的“随礼”行为虽然名义上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但是这其中也暗含了某种强制性。因为根据乡村礼俗,某个举办葬礼的家庭可以对亲戚的到来和礼金享有合理的“期待权”,如果某一位亲戚朋友没有回应他的期待,那两家今后的交往就可能发生障碍。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止与延续——死亡的社会文化意义(3)
在老人的葬礼上,老人的后辈们找来了大小四十多辆汽车。在通往墓地的路上,很多汽车甚至是空着的,因为墓地本身就没有多远,四十多辆汽车几乎把从老人家里到墓地的道路塞得满满当当。
  老人安葬的第二天,老人的直系亲属们还会回到墓地里进行修坟,把前一天堆起的坟重新修圆整好看,最后在坟上放一个坟头,当地人称之为“垄坟”。按当地的丧葬习俗,葬后还有“做七”的说法,即人死后隔七天祭祀一次,一直祭祀到第五个七天。至此,一个葬礼才真正告一段落。
  二、故事背后的故事
  (一)死亡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在乡村社会,丧事是一项集体、群体性活动。一般说来,一个一定规模的乡村葬礼往往是一个人的几乎所有亲戚朋友——不管远近和亲疏——聚集的一个场合。这种集体性的聚会活动的实践不仅有助于加强宗族、姻亲共同体,而且也会加深乡亲共同体的凝聚和认同。
  老人出殡那天,简直就是一个乡村联络会。从十里八乡一下子来了很多老人的亲戚。这些人以前也许根本就没有机会碰面,老人的葬礼为大家提供了一次聚会的机会。当然,我们知道很多人只是礼节性地来到这里,在农村里,来参加葬礼就是一种礼了,来的人其实大多数并不悲伤,他们只觉得那是他们应该做的而已。至于葬礼上说笑的事情那是很正常的。有些前来参加丧礼的人往往在装模作样地刚刚哭过之后,便开始说说笑笑地谈论死者生前的事情。
  来参加老人葬礼的很多亲戚朋友并不是冲着老人而来,并不都是为了向老人作最后的告别,更多的是因为要给老人的子女或者其他后辈一个面子,是为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的开始。因为在L村,很多人都会在葬礼过后议论:哪里的亲戚来了多少人,谁家的亲戚来得多,谁家的亲戚来得少。所以,为了给自己亲戚争面子,很多人从来没有见过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死者,都要赶来。葬礼是所有参加葬礼的人们之间加强联系的一种方式。因为一般要等待中午时分才进行正式的送葬仪式,所以很多早早赶来参加葬礼的人都会有很长一段时间进行自由交往。在自由言谈的过程中,他们会唤醒共同拥有一个亲戚的认同感,而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为未来的进一步交往奠定基础。同时,大家也可以通过死者之葬感受到同宗同族之人休戚与共的可贵,由此使得人们因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血缘关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重申和加固了原有的戚谊。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家族的介入。这一点在上面的故事中体现得最为充分。按理说,单纯从感情出发,由于三女婿常年和老人一起生活,无论如何也要等到三女婿的归来。那么又是谁作出了停止治疗的决定呢?最后作出决定的并不是老人的子女,而是本家族的几个“权威”人物。日常生活世界里,每一个家族内部,三代以内的直系血亲之间联系最紧密,家族认同最为强烈。所有的家族成员,用村民自己的话说都是“自家人”。只要是自家的事,从娶媳妇嫁女、小孩出生和满月、农忙帮工,到婆媳不和、兄弟分家、与外人发生纠纷等大小事务都会引起家族成员的关切和参与。特别是在一些涉及重大决断的事情面前,他们习惯以“替人决断”的方式来表现这种“一家人”的认同。在老人是不是要停止治疗的问题上,本家族的几个“权威”人物商量之后,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那就是停止治疗。让人有点不得其解的是,最终作出这个决定,并没有太多地征求老人子女们的意见。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止与延续——死亡的社会文化意义(4)
(二)葬礼是一个社会资源的动员过程
  一般地说,不同于城市里的毫无感情色彩的被迫参与的“随份子”,农村把在葬礼上送礼金的行为称为“随礼”。在乡间举办葬礼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制作和保留礼金账目的习俗。在举办葬礼的时候,村民们精心保存着每一份账目,账目不仅在于为当事人记录下日后可资回忆的人生重要一幕,更在于为他日后需要决定自己在类似的场合回赠礼物时,提供了数额上的依据。
  葬礼上的“随礼”行为是在公众的关注下进行,这个礼金一般会根据与死者家庭亲戚关系的远近有所不同。“礼钱”的多少对整个葬礼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展示个人财富、地位,更重要的在于建构和强化一种身份和关系。所以说,葬礼上的“随礼”行为不仅仅是一种习俗,还是一种文化过程,权利、结构、身份、功能与地位在该过程中被重新界定和重新建构。葬礼上的“随礼”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普遍价值,通过各种象征手段让葬礼上的“随礼”者演示展现出他们在社会的身份和关系。
  当然,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参加葬礼的人会按照关系远近安排自己的祭品的质量和数量,然而真实情况下两者又不是完全对应,均根源于自身想法和外部压力的双重作用。因为如果这个家庭在这一社区已经生活了很多代,那么人与人关系的历史必定长久,过去收过礼金的关系对象这时候必然会以礼金或祭品方式回报。同时,死者所在社区的看客也会通过礼物的内容和多少来对葬礼上形形色色的人加以评判。死者的家人也就是丧礼的事主也会在结束后盘点,了解各个参加者的送礼情况,并以此作为再次回馈的根据。
  乡村葬礼上的“上账”实质上是一种互惠互利的社会性交换行为,不过,人们往往以较为含蓄的方式将这种交换行为表现出来。一般来说,在“随礼”的过程中,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进行着衡量、对比,理性地计算着。一旦对方的礼较重,那么在对方做事的时候,自己也要奉上相当的礼,而且要略高一些才显得有面子。这也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一旦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个部落接受了对方送来的礼物,也就等于同时接受了某种道德意义上的挑战,因为受礼就是将自己放在了道德“债务人”的地位,而处于被迫还礼的义务和 “道德债务”的压力之下。
  此外,在葬礼上通知亲友前来参加葬礼时,主人对通知谁和不通知谁需要慎重考虑。如果该通知的人没通知,没被通知的人会认为是瞧不起自己,并可以以此为借口,在背后数说人家的不是,同时常常还加上一句“也好,少花我一点钱”。一些重要的被通知的亲友如没通知到,需要事后登门道歉。不该通知的人通知了,会被认为是光想要礼钱。如果被通知,被通知的亲友原则上都应去参加葬礼,并且送礼。在城里,情况又比较复杂,因为被通知的亲友涉及同事和朋友。有的关系不是很亲密,通知与参加之间就变得相当微妙。一般来说,人家来通知你,你不去参加,会被认为瞧不起人,实际就是不在意双方之间的社会关系,再见面会很尴尬。如果实在走不开,不能亲自参加葬礼,也必须送礼,让别人带去,因为不吃饭,礼钱可以相对少一点。那些不想参加葬礼的人常采用这种方法,避免因礼钱少而带来的难堪。 。 想看书来

中止与延续——死亡的社会文化意义(5)
(三)葬礼是获取认可、展示能力和品行的有效途径
  在乡村,葬礼对生者,对死者,都不能从简。丧葬讲究隆重,隆重就受人尊重,这也是家族显示力量、巩固地位的好时机。它不仅是悼念死者的一种形式,更是生者的显耀。所以,无论家境贫富,都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办丧事,比办喜事更讲排场。
  上面我们说过,在一场葬礼上,“参与者”人数的多少、身份高低等都显示着逝者及其子女的身份与社会地位,由此也会得到周围人相应的评价。而对于村民来讲,葬礼很多时候不过是他们进行异化的面子竞争的需要。如丧礼中有头面的人多,丧家和本族名望就会提高,乡邻就会另眼相看。这是一种炫耀心理,即人贵势大和人多势众。
  在农村社区中,家庭之间是存在竞争的,而且竞争一般都在社区范围之内,他们在竞争中的参照体系就是生活在同一社区中的另外的家庭。在竞争中获胜的标志就是高出同社区中生活的他人一头。葬礼是主办人家比拼实力的场合。比如某人的葬礼上有唱戏的,那么下一个葬礼要想赶超,就必须在内容上创新,来一段跳舞的。总之,谁的葬礼越热闹,大家玩得越高兴,那么人们就认为谁的葬礼更体面、更成功,也就认为谁的子女更孝顺,谁更有福气。所以,请来的娱乐班子往往把儒道释与迷信一锅烩,再加入一些现代的娱乐形式,混杂在一起,打包端上葬礼。人们在葬礼中既能听到装扮出的和尚念经,又能听到经常跑调的现代流行歌曲,严肃的葬礼就掺杂了戏谑的味道。这一切虽然有些荒唐,却也是现实,乡村的现实。即使有些儿女对这种方式不十分接受,但是当地办丧事都兴这个,别人都做,如果不做,会被视为不孝敬老人,会让村里人瞧不起的。
  在老人的葬礼上,老人的四个女儿都表示,钱不是问题,只是希望母亲的葬礼能够尽量的“风光”,最起码也要达到村里中上的水平。至于将来的花费,由四个人来均摊。L村附近地区的乡村有着“老丧是喜”一说,凡是在七十岁以上去世的老人,其子女愿意的话,很多老人的葬礼几乎都成为村里人们借机娱乐一番的机会和场合。于是,在老人的葬礼上,请来了附近村庄举办葬礼最昂贵的“戏班子”。于是,在老人的葬礼上,唱戏的、跳舞的、演杂技的一应俱全,尼姑、和尚、老道样样不缺。一般来说,“戏班子”白天会演奏流行歌曲和喜乐,甚至会表演舞蹈,以娱乐村民;晚上则演奏哀乐或是京剧,一般采用“点歌”的方式。死者的至亲,通常都是女儿、侄女、女婿等,会花钱点一折戏来表达他们对死者的感情,经常点的是“双吊孝”这一折戏。这时候,会有很多村民围观,戏班子也会卖力表演,场面极其热闹。
  (四)传统的再现与再造
  可以说葬礼活动就是村庄范围内的宗教仪式,人们对这个仪式都很熟悉。这些活动和仪式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它阐释了村庄内人们生活的一些意义,同时也表达着一种认同。
  从上面的故事叙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乡村的葬礼已经形成一套相对系统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