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直面通胀-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代通胀的第二个显著特征就是:发展中国家的通胀比发达国家的通胀要严重得多。
  发达国家最高的通胀水平还不到5%,发展中国家最低的通胀水平却早已超过了5%。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目前标准的解释是:全球通胀的根源是石油(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所致,发展中国家能耗比高、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比例亦高,故其通胀水平总体超过发达国家。这个解释有一定道理,却是不完全的。发展中国家总体通胀水平高于发达国家,必须从国际货币体系运行机制,尤其是国际投机资本流向中寻找主要原因。
  第三个特征也是非常有趣的现象,尤其对于我们今天中国的货币政策有非常大的启示意义,即货币升值的国家和货币贬值的国家同时出现了通胀,而且货币升值的国家的通胀比贬值国家的通胀要严重得多。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标准理论,也根据当下国内部分人士所主张的,本币升值可以遏制通胀,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升值可以降低进口商品价格、抑制出口需求、减少换汇所释放的本币基础货币供应量、减少人们对本币的货币需求,等等。由此就可以遏制通胀,所以主张本币升值,小幅升值不行,就来大幅度升值;缓慢升值不行,就来快速升值。
  然而,以本币升值来遏制通胀的理论和政策主张,看起来逻辑井然,实际上却忽略了理论推断成立需要非常严格的假设条件。严格地说:上述升值遏制通胀的理论,只对小国经济才勉强成立,对大国经济不成立,对于本币存在持续升值预期、资本大量流入本国经济体系的情形,根本不成立。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不是本币升值国家不出现通胀,相反,本币升值国家也出现严重通胀。不管你的货币是升值还是贬值,都出现严重通胀,没有例外。
  从2005年7月到2008年,中国的货币已经升值了20%,通胀的情形则是从不到2%升到了超过8%。对于中国来说,人民币升值和持续单边升值预期引起巨额资本涌入,正是造成中国通胀的最根本原因。其实不仅中国如此,其他国家的事实也证明本币升值无助于遏制通胀。很多国家本币升值幅度很大,反而出现了严重的通胀。我们习以为常的标准经济理论没有办法解释。
  第四个特征是,采取固定汇率的国家和采取浮动汇率的国家同时出现通胀,标准的汇率理论和货币理论对此也是无法解释的。
  大家都知道:标准的汇率理论告诉我们,本币汇率只要浮动,就可以抵挡外部通胀的冲击或“输入”;本币汇率固定,则必然遭受外部通胀的冲击或“输入”。理论上进一步说:汇率变化或波动可以替代价格水平之变化或波动。这是汇率理论和货币理论里一个相当重要、相当古老的话题了,最早明确提出这个命题的是凯恩斯。1923年凯恩斯写了一本书《货币改革论》,该书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饱受通胀通缩的困扰,当时左右全球通胀通缩周期的,就是刚刚“开门营业”不久的美联储。凯恩斯明确区分“内部稳定”和“外部稳定”,内部稳定首先是物价水平的稳定。凯恩斯主张:要维持国内物价水平之稳定,宁可牺牲外部稳定,即汇率稳定,也就是让汇率浮动。
  但是,后来的历史经验实际上让凯恩斯改变了他的理论,因为他发现汇率浮动本身反过来会导致物价水平的剧烈波动,因果关系颠倒过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见解,今天似乎还没有多少人重视。大家知道,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凯恩斯参与设计的,那是固定汇率制度,凯恩斯是希望汇率稳定的。后来弗里德曼接过凯恩斯的早期理论并加以发扬光大,强烈主张浮动汇率,认为浮动汇率可以阻挡外部通胀的冲击或“输入”,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通胀的根源,弗里德曼认为,如果全世界各国都让汇率完全自由浮动,就不需要外汇储备,从而消除了全球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源泉,然而过去40年全球外汇储备发展的事实证明弗里德曼错得离谱。今天我们面临的全球性通胀,再一次说明标准的汇率理论大有问题。
  第五个特征,是财政赤字国家和财政盈余国家都出现通胀,这也是需要我们重视和解释的现象。
  通常的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财政有盈余,没有滥发货币的冲动,是可以控制通胀的;一国财政出现赤字,往往会伴随通胀,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它们的中央银行并不独立,往往依靠增发货币为财政支出埋单。然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不是这样,比如中国、俄罗斯财政都有盈余,俄罗斯财政盈余相当可观(占GDP的),通胀照样严峻。当然,财政出现赤字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通胀并不奇怪。
  以上五个特征,是不是前所未有的重要特征,大家可以争论。无论怎么说,当今全球通胀的这五种现象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详尽解释的。
  

通胀阴影笼罩全球股市
全球通胀和次贷危机两大经济难题,任何一个独立出现都足以震撼全球股市,何况现如今二者同时袭来,全球股市焉能走强。
  2008年7月份的全球金融市场,伴随着石油价格急跌、“两房”出现危机、美元兑欧元创下新低等众多因素,在动荡和暴跌中度过了一个月。
  以油价大幅度攀升而导致的全球通胀,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左右全球金融投资市场最为关键的因素。2008年7月15~24日国际原油价格出现暴跌,短短7个交易日内从147美元/桶的历史高位滑落至124美元/桶,跌幅达到16%。
  恰恰在这7天中,道琼斯工业指数从最低的10 827点暴涨到11 632点,涨幅达7%,全球其他股市也随着油价的暴跌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
  从需求来看,2008年7月1日国际能源署(IEA)在世界石油大会上发布的中期石油市场报告称,尽管存在着高油价和经济减速正在拉低需求增长的因素,但是未来5年全球石油供求关系依然紧张。报告预计,从现在到2013年的5年间,全球石油需求平均每年将增长,原油日需求量将由目前的8690万桶上升至9410万桶。
  从供应上看,全世界2007年平均日产石油8000万桶,其中石油输出国组织为3500万桶,俄罗斯为1300万桶。在油价高企的今天,几乎所有产油国的油井都开足马力拼命生产。除沙特阿拉伯外,全世界都没有多余产能来应付需求增长,而沙特的备用产能相信也不会超过总产能的3%。
  在油价大幅度回落的情况下,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程度的走强,但是全球通胀的趋势丝毫看不出逆转的迹象。目前,全球192个国家中大约有50个国家通胀率达到两位数,而且仍有许多国家的通胀率可能马上就会达到两位数。在设定了通货膨胀目标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80%的国家消费价格指数超过了目标值。
  在美股走强甚是艰难的大背景下,欧洲股市、亚洲股市也难以独善其身。
  通货膨胀正在全球范围内上升,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相信,全球通胀的浪潮已经袭来,世界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全球通胀逐步取代次贷危机,成为时下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风生水起之中,各国央行的一举一动都将牵动市场的每一根神经。而全球货币政策转向最终确定的标志,将是美联储和欧洲央行是否会选择加息。
  这两大央行的加息时序,不仅将决定全球通胀控制的最终效果,还将对美元汇率走向、通胀成本分担、国际资本流动乃至世界经济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欧洲央行和美联储谁将快人一步,成为新一轮升息周期的领跑者,这次“反通胀斗士”的王冠又将花落谁家?
  的确,通胀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央行大佬心头的一块“心病”,一方面次贷危机“余波未了”,经济增长疲软,依然面临衰退的风险,同时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节节攀升的基础上,物价指数持续上扬。一招不慎,全球极有可能陷入“滞胀”的泥淖,目前在货币政策上的博弈就成为各国央行行长不得不面对的无奈选择。
  伯南克自2007年以来选择多次降息和美元贬值,以本国和世界通胀上升为代价,来避免经济衰退和换取经济复苏。在美元环境持续放松的背景下,欧洲央行只好按“息”不动,以兼顾按捺不住的通胀压力和衰退的风险,欧元的被动升值已影响到出口和经济增长,以意大利为首的不少欧盟国家更是扬言要放弃欧元,回归本币。
  欧美央行都面临着不小的麻烦,货币政策何去何从,着实让特里谢和伯南克“费思量”。面对全球通胀,各国央行都不愿单方面率先采取升息这样的紧缩货币政策,各国都担心这样的单独行动,不仅不能抑制通胀,反而可能会牺牲本国的经济增长,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替罪羊”。
  本轮全球通胀高峰的来临,很大程度上与始自2001年的美元货币环境宽松,造成全球的流动性极度泛滥直接相关,2004~2006年格林斯潘的17次提息也并没未有效地遏制住过剩的流动性。
  更为糟糕的是,次贷危机以来,以美联储为首的央行通过降息、注入流动性,导致本就已经泛滥的流动性更为过剩,同时加上全球化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消费升级、人口增加、能源短缺和农产品价格高涨等因素,全球的通胀终于在2008年出现“脱缰奔跑”的走势,各国央行一旦出现大的决策失误,全球通胀继续恶化绝非危言耸听。
  一般来说,在全球通胀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谁对通胀的敏感性更高,谁就将首先祭起加息的大旗,实施更强硬的货币政策。历史经验表明,与美联储相比,欧洲央行具有更强的通胀敏感性,毕竟维持物价稳定是欧洲央行货币调控的唯一目标,也是欧洲央行这十年独立货币政策最为真实的写照。美联储的政策目标,往往具有多重性,在稳定物价水平和保证经济增长之间进行所谓的“相机抉择”,难以割舍。
  值得称道的是,在次贷风暴恶化,美联储多次紧急降息以维系经济增长的情势下,欧洲央行出于遏制通货膨胀的考虑没有降息。而加拿大、英国等则跟随美国降息,通胀水平应声抬高,扮演了不负责任的角色。
  

农业通胀幽灵更可怕(1)
原油、铜、黄金,凡是地里出来的东西都涨价,现在轮到粮食了。
  世界粮价上涨速度惊人。以大米价格为例,泰国、越南、印度、埃及等大米输出国近几个月先后宣布限制大米出口以保证本国供应,导致2008年3月份国际大米价格继续大幅上升,离岸价由月初每吨467美元上涨至月底的608美元,尤其是3月27日泰国大米出口报价比2月份暴涨30%,创下20年来的新高。与2007年同期相比,3月份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和大米价格分别上升了、、、。
  从供需关系上来看,粮价飙涨似乎是供需失衡下的现象。全球粮食的生产供应低于当前全球民众的生存需求,为了追逐有限的粮食供应,需要粮食的民众必须不断追加价格才能买到粮食,以至于粮食价格节节上涨。在这种市场规律下,越是贫困地区的民众就越容易首当其冲地被飙涨的市场价格排除在外,无法购买粮食而面临生存危机。
  这种现象自2007年开始在全球第三世界贫困地区中不断出现。在贫困的加勒比海沿岸国家、非洲与东南亚、南亚等人民,都已走向街头为生存粮食而抗争。到2008年,粮食抗争越演越烈,已上升成为血腥的流血冲突,颇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效应。2008年2月,喀麦隆有24名民众在粮食暴动中死亡;3月时,在海地有5人死亡;5月,在索马利亚有2人死亡。
  海地因食品价格上涨而引发的暴力抗议已持续近一周,并导致5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估计,如果这一波粮荒不即刻舒缓,则全球至少有1亿贫国民众将立即陷于生存危机。
  海地商人用卡车将一种特有的泥土从中部山区运到各地市场上贩卖。妇女们购买泥土后,带到附近作坊加工成被当地人称做“特雷”的饼干。她们将成桶的泥土带上房顶天台,将里面的石头和土块挑出,拌入盐和起酥油。之后,她们把泥土捏成一个个小饼的形状,留在烈日下晒干,再把制成的饼干带到市场上贩卖或当街出售。
  美联社一名报道员尝了一口“特雷”。他说,这种饼干口感“细腻”,舌头一接触饼干就能尝到一股潮味。吃下几小时后,嘴里还残存有一种难以忍受的泥土味道。
  在海地,制作“特雷”的泥土常被孕妇和儿童用做抗酸剂和补钙食品。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