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直面通胀-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说,在CPI体系中,美国食品类及能源类所占权数比重仅有,而且中国这两类消费品所占权数估计可达36%以上。如果中国使用美国核心CPI概念,那么中国的CPI也就得去掉近一半的内容了。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因素不说,中国核心CPI指数的意义自然要弱化。如果再对中国与美国的CPI内容及体系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差别很大,而且根本就没有在同一个平台上。
  目前,国内的CPI指数统一执行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八大类”体系,每个大类中又包含若干个具体项目,总共有300多项。参见“我国现行CPI权重构成图”。
  在此,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CPI指数的分类与权重构成。美国的CPI是指包括200多种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变化值,而这些商品与服务又分为8个主要类别及不同的权重。如住宅()、食品和饮料()、交通运输()、医疗()、服装()、娱乐()、教育和交流()、其他商品和服务()。
  从以上分类来看,两国CPI各大类所包括的商品与服务差异性不会太大,但是实际上有区别,而且更大的区别是不同类消费商品与服务的权重构成。如美国CPI权重最大的住宅及交通运输,其比重达59%,但中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仅为23%;而中国CPI中权重最大两类是食品与娱乐,其权重达到48%,但是在美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只有。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英文简写PPI。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的目的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一般而言,商品的生产分为三个阶段:(1)原始阶段,商品尚未做任何的加工;(2)中间阶段,商品尚需做进一步的加工;(3)完成阶段,商品至此不再做任何加工手续。
  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PPI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含规格品9500多种),覆盖全部39个工业行业大类,涉及调查种类186个。
  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产业链可以分为两条:一是以工业品为原材料的生产,存在原材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传导。另一条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存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食品的传导。在中国,就以上两个传导路径来看,目前第二条,即农产品向食品的传导较为充分,2006年以来粮价上涨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但第一条,即工业品向CPI的传导基本是失效的。
  由于CPI不仅包括消费品价格,还包括服务价格,CPI与PPI在统计口径上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CPI与PPI的变化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是可能的。CPI与PPI持续处于背离状态,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价格传导出现断裂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以及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的人为控制。
  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工业品价格向最终消费价格传导有两种可能情形:一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成本上涨引起的工业品价格(如电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最终会顺利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二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供大于求,工业品价格很难传递到消费品价格上,企业需要通过压缩利润对上涨的成本予以消化,其结果表现为中下游产品价格稳定,甚至可能继续走低,企业盈利减少。对于部分难以消化成本上涨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可以顺利完成传导的工业品价格(主要是电力、煤炭、水等能源原材料价格)目前主要属于政府调价范围。在上游产品价格(PPI)持续走高的情况下,企业无法顺利把上游成本转嫁出去,使最终消费品价格(CPI)提高,最终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
  PPI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食品价格因季节变化加大,而能源价格也经常出现意外波动,为了能更清晰地反映出整体商品的价格变化情况,一般将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剔除,从而形成“核心生产者物价指数”,进一步观察通货膨胀率变化趋势。
  在美国,生产者物价指数的资料搜集由美国劳工局负责,他们以问卷的方式向各大生产厂商搜集资料,搜集的基准月是每个月包含13日在内该星期的2300种商品的报价,再加权换算成百进位形态,为方便比较,基期定为1967年。一般而言,当生产者物价指数增幅很大而且持续加速上升时,该国央行相应的反应是采取加息对策阻止通货膨胀快速上涨,则该国货币升值的可能性增大;反之亦然。
  

羞答答的财富,静悄悄地转移
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可知,2007年1月份的时候,存款利息也有高于CPI值的情况。然而进入2007年2月份后,存款利息就再也没赢过这场比赛。从2007年4月份开始,CPI值就像发疯了一般,从3%上涨至最高的。
  而央行从2007年3月加息后,一直小幅提升。其中,活期存款利率升了又降,因此一直保持了2002年以来的的利率。而一年期整存整取从上调至,也就是说,一年时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共上调了。
  但即使是高达6次的频繁加息,以及15%幅度的利息税调整,依然追赶不了CPI上涨的脚步。
  如果是在2007年3月加息后办理的存款,即使2008年取出,利率仍然执行2007年当月实际利率,为,2007年8月15日之前,所得利息按20%扣税,8月15日后,所得利息按5%扣税。以10万元为例,一年后存款收益为2790元,扣除利息税后实际利息约为2476元。
  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CPI,10万元资金在银行放一年,可拿回102
  476元。然而市民拿到这笔钱时,CPI的值已经达到,也就是说,人民币的购买能力和2007年3月相比,下降了,这笔存款的本金只相当于一年前的93
  970元,存入银行后,反而减少了6030元。但是如果不存银行,放在家中的话,损失更大,将减少8000多元。
  2007年存款100
  000元今年还剩几何
  本金:100
  000元
  利息:2790元
  扣利息税:314元
  本息所得:100
  000元+2790元…314元
  =
  102
  476元
  实际购买力(2008年3月CPI):102
  476元…102
  476元×
  =
  93
  970元
  损失:100
  000元…93
  970元=
  6030元
  通胀情况下剩余购买力与原始购买力的比率见表2…1。
  表2…1
  通胀情况下剩余购买力与原始购买力的比率
  年通胀率(%) 1年后 5年后 10年后 20年后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5
  资料来源:戴维
  M。
  达斯特.资产配置的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

加息的脚步(1)
利息出现有以下几个原因。
  ?延迟消费:当放款人把金钱借出,就等于延迟了对消费品的消费。根据时间偏好原则,消费者会偏好现时的商品多于未来的商品,因此在自由市场会出现正利率。
  ?预期的通胀:大部分经济会出现通货膨胀,代表一定数量的金钱,在未来可购买的商品会比现在少。因此,借款人需向放款人补偿此段期间的损失。
  ?代替性投资:放款人有选择地把金钱放在其他投资上。由于机会成本,放款人把金钱借出,等于放弃了其他投资的可能回报。借款人需与其他投资竞争这笔资金。
  ?投资风险:借款人随时有破产、潜逃或欠债不还的风险,放款人需收取额外的金钱,以保证在出现这些情况下,仍可获得补偿。
  ?流动性偏好:人会偏好其资金或资源可随时供立即交易,而不是需要时间或金钱才可取回。利率亦是对此的一种补偿。
  利息作为资金的使用价格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企业行为的功能
  利息作为企业的资金占用成本已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企业为降低成本、增进效益,就要千方百计减少资金占压量,同时在筹资过程中对各种资金筹集方式进行成本比较。全社会的企业若将利息支出的节约作为一种普遍的行为模式,那么,经济成长的效率也肯定会提高。
  2。
  影响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功能
  在中国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储蓄比率日益加大的条件下,出现了资产选择行为,金融工具的增多为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提供了客观基础,而利息收入则是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主要诱因。居民部门重视利息收入并自发地产生资产选择行为,无论对宏观经济调控还是对微观基础的重新构造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高储蓄率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特征,这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而居民在利息收入诱因下做出的种种资产选择行为又为实现各项宏观调控做出了贡献。
  3。
  影响政府行为的功能
  由于利息收入与全社会的赤字部门和盈余部门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政府也能将其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对经济运行实施调节。例如,中央银行若采取降低利率的措施,货币就会更多地流向资本市场,当提高利率时,货币就会从资本市场流出。如果政府用信用手段筹集资金,可以用高于银行同期限存款利率来发行国债,将民间的货币资金吸收到政府手中,用于各项财政支出。
  国务院决定自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取消利息税等于就是把上交给国家的钱分给个人储户,其实并没有改变银行的收入。”某银行个人银行部门负责人在听闻可能取消利息税之后说。由于利息税的征收对象是个人储蓄,取消或降低利息税相当于提高存款利率,在不增加银行额外资金成本的情况下,对个人储户做出了补偿。从这一意义上说,对商业银行是正面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银行资产结构也将改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指出,目前,在资产泡沫有所加剧的情况下,居民储蓄存款越来越多地从定期存款转变为活期。与此同时,银行也逐渐显露出发放更多住房抵押贷款的趋势,造成银行的贷存比有所提高,也使银行负债和资产的期限性失衡日益严重。取消利息税、增加存款之后,资产失衡状况将改善。取消利息税相当于加息个基点,但是由于只调整了存款利率,与加息的效果并不一样,因此经济学家对加息的预期依然强烈。有专家认为,利息税的调整只改变了银行的存款利率,而未改变贷款利率,但因为实际贷款利率没变,企业的贷款成本也没有提高,对投资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调整利息税并没有带来加息的效应。取消利息税并不意味着不会加息。
  加息能给企业带来什么
  加息对企业而言,一般有贷款加息和存款加息,当然贷款加息对企业更直接,影响力也最大,是企业最关心的直接问题。根据多年来中国加息经验,存、贷款同时加息比较常见。加息会给不同成分、不同类型的企业带来不同的效果,下面就我国目前几种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剖析。

加息的脚步(2)
1。
  加大了借贷企业的财务负担
  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多以贷款融资为主。最近几年,尽管企业融资渠道有所拓宽,但向银行借款为主的融资大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企业一直是我国企业中的主力军,有着大而强的特点,因为它姓“国”,多年来也受到国有银行的关照和青睐。据统计,国有银行大部分贷款都投向了国有企业或它们改制后的企业集团,这些企业相当比重的负债来自银行贷款。因此贷款负债率也特别高,银行加息受影响最大的是这些国有企业,这会大大加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2。
  抑制了企业的盲目投资扩张
  加息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遏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根源又在于企业的盲目投资扩张。低利率政策导致了企业投资扩张的低成本,这样无疑会加速企业的扩张意识,企业会采取各种渠道进行融资,这其中也包含了向众多商业银行的贷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