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产生。
  兼兼并。
  诗《诗经》。引文见《鲁颂宫》篇。
  戎狄是膺攻击西戎、北狄。是,语助词;有确指之义。膺,音yīng,击打。
  荆舒楚国跟舒国。荆,楚国的别名。舒,楚国邻邦。
  莫我敢承没人敢抵挡我。承,当、抵挡的意思。
  诐行偏邪的行为。诐,音bì,不平正。
        析论
  孟子景仰孔子,关怀人民,所以对身处乱世的人民深表同情,对孔子学说不行于世的现象深感焦虑。认为自己应该效法孔子挺身而出,为改善社会的乱象而努力。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孟子卷·论行为(7)
孟子以为当代###的根源,源自邪说的横行,而这个邪说的代表则是杨朱与墨翟。孟子以为杨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的学说,代表着自私自利;墨翟兼爱天下的学说,代表着亲疏不分。这种学说推展到极致,一则只顾自己,不管家国,破坏了国家制度;一则等视路人父母,不管自己父母安危,毁弃了家庭伦常,将给天下带来动荡与不安,所以将他们比作洪水、猛兽,强调一定要严加批判。
  孟子有感于自己的批判杨、墨,类似于孔子之制作《春秋》以惧乱臣贼子;也像周公之攻打戎、狄、荆、舒,以安天下百姓为自己的责任。他深信自己的行为是上承古圣的举措,所以尽管外人横加“好辩”之名,孟子乃以“不得已”为自己辩解。认为自己的辟异端,和孔子、周公一般,都有不能自已的入世关怀,所以敢昂首向世人宣称,他是“圣人之徒”。就如孔子对自己之作《春秋》,恐将被人污蔑,而喊出“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充满自信,昂然前行!
  时人诬枉孟子好辩,谁是谁非,其实相当明显。我们可以说:闲先圣之道,拒杨、墨,放淫辞,正是孟子对历史负责、(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向自己交代的勇敢表现。我们可以从孟子的急切申辩处,看出他对孔子之推尊,以及维护孔学的热切程度。而后世维护真理的文士,如谏迎佛骨,以护儒教,虽被贬官潮州,也不更易其理念的韩愈;如传布学理,以传圣道,虽被斥作伪学,也不稍悔其行的朱熹,其实都有几分孟子的影子在。原来孟子强烈地向杨朱、墨翟挑战的同时,早为后世立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英勇典型。
        (八)
  孟子去①齐,充虞②路问③曰:“夫子若有不豫④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⑤。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⑥,则过矣;以其时⑦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⑧也?吾何为不豫哉!”(《公孙丑》下·一三)
        章旨
  孟子说明自己忧世心切,且有平治天下的能力与抱负。
        注释
  ①去离开。
  ②充虞孟子弟子。
  ③路问在路途中发问。
  ④豫悦也。
  ⑤名世者名传于世的贤人。
  ⑥数指五百年的周期数。
  ⑦时时势。
  ⑧舍我其谁除了我,会是谁呢?
        析论
  孟子不被齐君重用,黯然离开齐国,一心想推行仁义、礼治的政治抱负再度落空了,一时间百感交集,感慨随之俱来,不免有了不悦的脸色。弟子充虞误以为孟子脸色不悦是因为心里有所埋怨,所以婉转提出疑问:君子不是应该“不怨天,不尤人”吗?然而孟子的不悦神情,并不是因为心里有所埋怨,而是自认为处在贤者应当兴起的历史周期上,上天如果要平治天下,除了他,还有谁能担负此重责大任?此时竟没能让他遇上圣明君王,来实践心中抱负,或许天意还不想平治天下吧!孟子当时目睹生民涂炭,大道隐沉,哪能不忧痛于心?所以才会有了不悦的神情出现。但如果说他有一丝一毫“怨天尤人”的埋怨,那是断然不存在的。
  孟子这段话中提到两种修养,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
  其一是“不怨天,不尤人”的涵养。能乐天知命,才能“不怨天”;能反求诸己,才能“不尤人”;不怨天尤人,自然无入而不自得。常人习性,凡遇挫折、失败,无不急忙诿过卸责,千错万错,都是他人的错;如果找不到诿过卸责的对象,矛头一转,全归咎给上天,于是怨天之音不息,尤人之声不绝,嗔怪怒怨,漫天弥地,以至反省工夫消失殆尽,可不戒哉?
  其二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气概。孟子曾说:“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尽心》上·一○)“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滕文公》上·一)句句铿锵,豪迈之气跃然纸上。这股“舍我其谁”的气魄与担当,是使人奋进的原动力,值得年轻人好好地学习。
  

孟子卷·论行为(8)
不过,“舍我其谁”亦不能无限制的扩张,仍须衡量环境、时局而以理义节制之。如果不能克制,则很容易沦为迷恋权位、争夺利益,而无所不用其极的无耻、钻营之徒。在民主多元的社会中,面对政治,尤其更要有开阔的胸襟,承认别人也会有“舍我其谁”的雄心与理想,以及可以做得比自己好的可能性。
        (九)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④,安居而天下熄⑤。”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⑥也,父命⑦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⑧,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⑨。’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⑩,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二)
        章旨
  孟子说明:唯有能做到行于礼、居于仁、由于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可以称作大丈夫。
        注释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与孟子同时。
  ②公孙衍魏人。入秦为相,为一有名的说客。《史记》卷七十有传。
  ③张仪魏人。入秦为相,倡为连横之说。游说六国事秦,对秦的一统天下,贡献极大。《史记》卷七十有传。
  ④一怒而诸侯惧一旦发怒,诸侯都很害怕。因为公孙衍等人会怂恿秦王,离间诸侯,使相攻伐,所以诸侯都感到害怕。
  ⑤安居而天下熄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因为公孙衍等人未作挑拨离间,###自然无从产生。熄,烽火未被点燃,指天下平静无事。
  ⑥丈夫之冠成年男子举行冠礼。丈夫,年满二十岁的成年男子。冠,指冠礼。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始为成人。其时父母为他举行一场隆重的典礼,告诉他须有胆识、有担当,让他从此成为一个成熟的男子。
  ⑦命告诫。
  ⑧女家你的家。女,音rǔ,通“汝”,指夫家。
  ⑨无违夫子不要违逆你的夫君。
  ⑩居天下之广居居住在天下最宽敞的屋宇,比喻以仁居心。广居,仁也。
  立天下之正位站立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比喻以礼立身。正位,礼也。
  行天下之大道行走在天下最宽坦的大路,比喻以义行事。大道,义也。
  与民由之偕同百姓,一同朝着大道迈进。
  独行其道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淫荡乱。
  移移易。
  屈屈伏。
        析论
  战国时代,公孙衍身配五国相印,为纵约之长;张仪则为强秦推行连横政策。当时国君对他们言听计从,他们在政坛上拥有举足轻重的权柄。景春专从他们的影响力考量,所以表示钦敬,以为是大丈夫。
  孟子不论影响力,但从行为的合理与否着眼。以为公孙衍等人于道德不能有所坚持,对世界没有积极贡献,只会迎合国君之好恶,搬弄是非。即使存有影响力,真正的力量根源终在国君,而不在自身。他们充其量只是些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或狐假虎威的弄权者而已,根本称不上是大丈夫!
  孟子强调,必须当个居仁、由义、依礼的君子,能不怕威胁,不受利诱,不管在不在位,都能对国家有责任感,对人民有关怀心,对理想有坚持的勇气,才能算是大丈夫。
  孟子这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削弱纵横家的气焰,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订下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时至今日,放眼社会,有那么一些人,只知道盲目地追求虚荣,唯利是图,轻忽道德,不知廉耻为何物,不知什么是真价值,什么叫真伟大。孟子这番话该有相当的醒世作用才是。
        (十)
  陈臻①问曰:“前日于齐,王馈②兼金③一百④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⑤,行者必以赆⑥,辞⑦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⑧,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⑨’,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⑩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公孙丑》下·三)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孟子卷·论行为(9)
      章旨
  孟子说明君子辞受取予,皆以合于义为依归。
        注释
  ①陈臻孟子弟子。
  ②馈音kuì,赠送。
  ③兼金上等金,价格是普通金的一倍。周代谓铜为金,并非今日的黄金。
  ④一百一百镒。古代以一镒为一金,一镒二十两。
  ⑤将有远行孟子当时将离开宋国去梁国。
  ⑥赆音jìn,赠送远行者的礼金。
  ⑦辞说辞。
  ⑧戒心戒备之心。当时有人欲加害孟子,孟子心中有所戒备。
  ⑨为兵馈之为购置兵备而赠送给你。
  ⑩未有处没有接收赠礼的理由。处,地方,此指合理的名义。
  货之以金钱收买我。之,代词。
        析论
  孟子认为君子在辞受取予之间,一定要坚守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合于义才取,不合义则勿取”。君子修身处世均以礼义为根本,财货只是帮助生活的工具,如果迫切需要别人馈赠,又能合于义,那样就可以接受馈赠,这也是孟子会在宋国、薛国接受馈赠的原因。但如果生活无虞,加上不合于义,却接受别人的馈赠,便是以财货为贵了,这样的话,就和唯利是图的人没什么两样了,这也是孟子不接受齐王馈赠的主因。
  如果以财货为贵,一旦财货与道德相冲突时,便容易弃道德而就财货。弃道德则无所不为,就财货则唯利是图。近来社会经常可见诸如不当利益输送、违法政治献金、政商利益勾结等等新闻,这就是不合于义的取予。君子于辞受取予之际,应该要有坚持合于义的风骨,要有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洒落胸怀,唯有如此才能坦荡自在,至大至刚,不为财货所役,不被人收买。
        (十一)
  禹、稷当平世①,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②。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③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④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离娄》下·二九)
        章旨
  孟子说明圣贤遭遇,或有所异,但用行舍藏之心,无有不同,皆合于义而已。
        注释
  ①平世平治之世。
  ②同道指同有圣贤之道。
  ③易地互换立场。
  ④被发缨冠披散头发,帽带来不及系好地戴上冠帽,形容匆匆忙忙的样子。被,同“披”。缨,帽带。
        析论
  禹、稷处于平治之世,身膺治理洪水、教导耕稼的重责,抱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态度,刻不容缓地去拯救天下百姓。颜回处于乱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箪食瓢饮,安贫乐道而自得旷达。孟子认为他们行事虽有不同,却执守相同的仁义,超然富贵功名之外,不被外物牵绊,故并称为贤者。
  而我们经常犯的毛病却是:处下位时,不以仁义修身,不好好充实自己,等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