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亚瑟的子民心目中,必定是史上大事。
  威尔士僧侣兼历史学者吉尔达斯(Gildas)的著述,可以证明贝东之役的确发生过。他的著作《有关不列颠的毁灭与征服》著于公元五四○年左右,离贝东之役仅数十年。他自称这是本“发牢骚的书”,他经常在感叹的是罗马人撤离后,不列颠人沦落于盎格鲁撒克逊人之手的劫难,正是上帝惩罚不列颠人罪恶的明证。他还写到,如果不列颠人不洗心革面,终将走向毁灭。这就是吉尔达斯对贝东之役及战后四十年升平之治的审判。
  然而,对研究亚瑟的历史学家来说,吉尔达斯对这些事件的记述颇堪玩味。和后来大多数历史学者不同的是,他并未称亚瑟为贝东之役中不列颠军的指挥官,其实他根本没有把胜利归功于任何领袖。不过,吉尔达斯确曾声明,安布罗修斯率领部属数度征战,终于促成贝东之役。这不啻暗示胜利是安布罗修斯的功劳。
  对那些认为亚瑟不仅有其人且意义重要的历史学者来说,吉尔达斯的说法有待商榷。吉尔达斯身为和亚瑟时代最接近的学者,却为何未把贝东之役归功于亚瑟呢?研究吉尔达斯写作的目的,或可找到解释。吉尔达斯的用意并不是要记载历史故事,而是借着训诫激发对旧恶的悔改。因此他的著作只简略探讨当时的人物与大事。此外,由于吉尔达斯希望鞭策读者过简朴并合乎道德的生活,若对亚瑟加诸过多关注,则与其目的不合。在贝东之役与《有关不列颠的毁灭与征服》著述相隔的几十年间,吟游诗人在歌曲中,不断颂赞亚瑟是不列颠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
  过了两个世纪,贝东之役的胜利方首度归功于亚瑟。威尔士僧侣兼历史学家内尼厄斯(Nennius)在公元八○○年左右写到,贝东之役是亚瑟多次军事胜利之一。和当时其他的历史学者一样,内尼厄斯从创世纪的历史开始记录,一直到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所根据的
  是他人的著作,而他似乎相当忠实于他所找到的资料。他引据的史料多半已佚失,只有经内尼厄斯转载的保留了下来。后来的史家在利用资料时,会加以评估编排,以便铺陈特定的目的,内尼厄斯却不然,他显然只想把他所知道的世界历史大事,按他自认为合乎年代的先后次序——记载下来。他对自己的方法有个有趣的总结:“我把所发现的一切事情一网打尽。”
  在他的记录中,首次直接提到亚瑟。内尼厄斯写道,亚瑟“和不列颠诸王并肩而战,但他才是战役的领袖。”内尼厄斯共把十二场战役的胜利归功于亚瑟:第一场战役发生在格伦(Glein)河口。其后四场在林尼尔斯(Linnius)区的道格拉斯(Dubglas)河岸。第六场在贝西斯(Basses)河畔登场。第七场在塞利顿(Celidon)森林,亦即Cat Coit Celidon。第八场在桂尼安堡(Castle Guinnion),亚瑟当时肩绘圣母马利亚像,借由主耶稣基督与万福马利亚神力之助,敌人死伤枕藉。第九场发生在兵团(Legion)城。第十场在特里布伊特(Tribuit)河。第十一场在叫做阿格奈(Agned)的山丘。第十二场则在贝东山,亚瑟当天一人歼敌九百六十人。所有的战役,他都打了胜仗。

亚瑟王(6)
对著述《高多汀》的诗人所问的那一类问题,亦可提出来问内尼厄斯。亦即,从呈现出的资讯中可导出什么推论?首先,对亚瑟战功的叙述可能来自威尔士吟游诗人吟唱的诗歌。威尔士语乃口头流传,并没有文字,也无字母。几百年以来,所有事迹均由拉丁文记录,只有教士与僧侣才会书写。由于缺乏书写文字的缘故,大多数不列颠居民对历史的了解来自吟游诗人的吟颂。历史学家甚至分辨得出来内尼厄斯引为来源的是那种诗歌。这种诗叫做“战役记录诗”,似乎是威尔士人最喜欢的一种形式。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内尼厄斯引据的诗歌,著作于何年何月,历史学家相信,其年代必然久远,可能早在内尼厄斯撰史的三百年前即流传一时。这种看法是根据一项事实而来,亦即内尼厄斯所提及的地名无一可考。如果这首诗著述的年代比较接近,或倘若是内尼厄斯自己为这些地点命名,则现代的史学家或可指认出这些地点。然而事实上,史家们对地点的考据,意见出入甚大。有些不太相信亚瑟在十二场战役中均为不列颠指挥官;有些则认为有些战役地点是在英格兰北部,而非西部,更甚者,他们怀疑不单只有一个亚瑟,“这些亚瑟”并非威尔士人,而为苏格兰人。
  不过内尼厄斯提出的名单确有令人信服之处。首先,泰半战役地点在河流,这一点就相当可信。除了可涉水而过的小溪外,河流是分隔不同民族的屏障。因此两队人马时常在河滩激战,一方设法渡河,另一方则拼命阻止对方过河。其次,内尼厄斯笔下的亚瑟显然是信奉基督教的国王。不过圣母像可能是绘于他的盾牌上,而非如内尼厄斯所言,绘于其肩上。亚瑟最首要的角色还是骁勇的战争领袖。内尼厄斯心里很明白,亚瑟的战绩要敬献给上帝。此外,归功于亚瑟的功绩已将他神化了,毕竟,一个人双手在一天当中歼敌九百六十人,可非常事。
  接下来有关亚瑟事迹的历史文献是《威尔士年鉴》(The Annals of Wales),著于公元九五○年左右。和其他历史文献一样,它也是某位不知名的威尔士僧侣以拉丁文写成,书中两次提到亚瑟。在有关公元五一七年的记载中,我们获知亚瑟的盾牌上有“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图形,还知道他在历时三天三夜的贝东之役打了胜仗。有关五三八年的记载更详尽,我们获知“在卡姆兰之役(Battle of Camlann)中,亚瑟与莫德雷德(Mordred)失败了。”这是与亚瑟有关联的人物之一,首度见诸史料。在此处,莫德雷德显然是和亚瑟并肩而战的,他们双双阵亡了。但到后来,他的身份却转变为亚瑟的侄子(有时被说成是他的儿子),而且变成背叛他的恶人。至于卡姆兰究竟在何方,和贝东等内尼厄斯提到的十二个战争地点一样,均不得而知。
  还有其他许多威尔士的文献有助于我们了解亚瑟其人其事,其中一种综合事实与传说的写作形式叫做“圣人记述”(saints’lives) ,为重要宗教人物的传记,通常是创建修道院的开山始祖。圣人记述的作者一般是僧侣,他所隶属的修道院即为其记述的圣者所建。作者往
  往美化这位开山始祖,以万分尊崇的语气记录与其有关的事物。著作目的是要巩固对宗教的奉献,而非致力追寻人或事物的正确性。各篇圣人记述多半大同小异,常见的写作特色之一为“恶徒的皈依”,亚瑟往往就是那个皈依信主的人。在卷首,亚瑟被描述为既粗鄙又专事。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亚瑟王(7)
欺负弱小的市井野汉,到了卷终,他改头换面,皈依故事中的圣者,重点在于称颂精神世界凌驾于世俗之上的力量。对撰写圣人记述的僧侣来说,亚瑟身为英勇战士的威名,使他成为凸显圣者感化世人能力的理想人选。尽管这类文章多半虚构,对亚瑟的身份却提供了两种重
  要线索。有时支持有关亚瑟的其他资料的说话,譬如说,他是善于骑术的战士,以及他乃不列颠人。有时则添加新的细节,有些与亚瑟有关的熟悉人物,举凡凯、贝德维尔(Bedevere)和格温娜维尔(Guinevere)即首先见于这些传说中。
  吉尔达斯著作中的空白断层、内尼厄斯文中的夸大其词以及圣人记述中的神话色彩,不难令人了解,为何有些史学家仍不肯相信亚瑟曾经存在过。
  第三章:过渡期的国王
  历史与故事各有所好者,要求的标准也不同。然而,在古老的时候,历史与故事之间的区别却比较不重要。在同一项著述中,历史上的亚瑟与故事中的亚瑟时常并行不悖。后来,故事中的亚瑟却完全掩盖了历史上的亚瑟。不过即使在最早的历史记载中,亚瑟的事迹亦充满传奇色彩。从最早提到亚瑟的《高多汀》,到稍后述及其宫廷与臣属的威尔士诗歌,亚瑟传奇逐渐茁壮,故事固然根植于事实,但仍然经过神奇壮丽的描绘而美化,使他万古流芳。就远居文明中心之外的化外之域部落首领来说,这一点原本是做不到的。
  甚至在最早的记载中,有关这位不列颠领袖传奇力量的例子亦比比皆是。内尼厄斯除了概述亚瑟的十二场战役外,还叙述两件奇迹。第一件与一堆石头有关,石堆顶端残留亚瑟爱犬卡巴尔(Cabal)的足印。故事中说到,不论把这颗石头搬到多远的地方,次日它又会无端地回到石堆顶。第二件奇迹与亚瑟之子阿尼(Anir)有关,阿尼遇害后,亚瑟加以安葬。内尼厄斯说,每次丈量坟,长度皆不同,有时六英尺,有时九英尺,有时十二英尺,有时十五英尺。“我自己就可证明这是实情。” 内尼厄斯如是说。亚瑟不再只是战士而已;透过内尼厄斯的笔,他成为人民的保卫者,基督的信徒以及神奇的人物。
  威尔士的稗官野史对亚瑟在历史上面貌的转变亦有影响。在十世纪至十一世纪的一首诗中,亚瑟和凯尔特神祇连在一起。由于威尔士地处罗马统治下不列颠的边缘,基督教从未根绝威尔士人的异教信仰。在诗中,亚瑟与部下突击凯尔特神的岛屿根据地,夺走一口神奇的
  大锅,懦夫用这口锅子无法把肉煮熟。
  《库尔维奇和奥尔温》(Kulhwch and Olwen )这个故事叙述更完整。最早的版本追溯至十一世纪,不过由于这些诗歌在用文字记载下来之前,即传唱已久,故事的年代必然更早,因为亚瑟在故事中的角色并不很吃重,并非传奇的中心人物。这个故事叙述战士库尔维奇的历险,他必须完成的十二项任务,才能迎娶巨人的掌上明珠奥尔温。库尔维奇来到亚瑟的宫廷请求助以一臂之力。在冒险犯难的过程中,有两百余位亚瑟的臣子登场,库尔维奇最后终于赢得美人归。凯与贝德维尔再度上场,凯与亚瑟发生争执,在亚瑟亟须协助的最后关头,凯不肯施以援手。高文(Gawain)首度露面,神锅与护锅的九位少女这个主题在故事中重复出现。在这些稗官野史中,魔力与神话的色彩比历史和基督教气息浓厚许多,而在早期较具历史意义的亚瑟纪录中,历史与基督教色彩则十分浓厚。
  因为在这些故事中,历史上的亚瑟已被故事中的亚瑟取代,我们此刻宜就此打住,总结我们对历史上亚瑟的了解。综合所有考古学、史学和文学的资料来源,可对亚瑟其人有两项概括印象。第一层印象多半来自并不完备的纪录,以期设法勾勒出亚瑟完成的冒险历程。第二则来自比较保守的叙述,取材仅限于不争的事实。
  在第一个版本中,亚瑟于公元四七五年左右生于威尔士一个家族,成长过程中受罗马制度影响颇深。少年时期,他与不列颠王安布罗修斯结盟,后者正寻找接班人。亚瑟练得一身好骑术,为捍卫基督教而战,更笃信圣母马利亚。他继承安布罗修斯的王位,在西方与北方和入侵的撒克逊人数度激战,皆赢得胜利。公元五一七年最后的贝东之役是他最伟大的功绩,逐退撒克逊人,其后四十年是太平盛世。到了公元五三八年的卡姆兰之役,亚瑟与莫德雷德战死沙场。
  在第二种版本中,亚瑟只是六世纪初的不列颠战士,以曾和撒克逊入侵者作战而扬名。
  因此,虽然完整的传记中,只有部分似乎可以查证,但是就整体看来可能全是真实的。史学家对细节内容或有争议,然而有异于早期的史学家的是,他们大多数均已不再怀疑历史上的确有亚瑟其人,他因在公元六世纪时领导民众对抗撒克逊人而扬名于世。
  然而可确定的是,亚瑟的胜利与其后的和平为时短暂。到了公元六○○年,除了康沃尔(Cornwall)、威尔士与苏格兰外,几乎全不列颠都被撒克逊人征服。许多不列颠人也逃迁到欧陆,在法国西北部定居,从此那个地方就叫做不列颠尼(Brittany)。亚瑟的胜利只给不列颠人带来稍纵即逝的和平,原可预期他的威名将逐渐湮没。毕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是亚瑟的名望却未就此画下句点。亚瑟的传奇为何会继续流传呢?
  

叶卡捷琳娜大帝(1)
第一章:“小母亲”夺宝座
  一七六二年六月二十七日深夜,俄罗斯的所有皇室成员都一如往常,在各自所居之处酣然入睡。皇后叶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Ⅱ)独自居于“逍遥津”,这是芬兰湾岸边彼得霍夫(Peterhof)夏宫附近的一座小阁楼。她的丈夫沙皇彼得三世(Peter Ⅲ)与他的情妇共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