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代演义-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藕推剑斜┑牡腥硕嶙吡宋颐堑拿览龅牟菰梦颐堑吲媪骼耄俏颐蔷磺腥酥荒芟鹞颐堑娜馓澹鸩涣宋颐堑牧榛辍

  经此一战沙陀人死伤大半,能参加战斗的只有几千人,朱邪执宜也箭伤迸发,不能上马。休息几个时辰后,沙陀3000将士拥着朱邪执宜,带族众一万多人连夜出发,留下葛勒阿波率队坚守石门关。吐蕃人不甘心失手,仍还想继续追击,天亮后重新组织进攻,葛勒阿波带领沙陀人誓死抵抗,石门关几度易手。等葛勒阿波的部队被打散的时候,沙陀大队人马已经走远,吐蕃人无奈郁闷西归。沿途守军不时攻击沙陀人,只因将伤兵乏,不得不狼狈地边战边走,真是虎落平原被犬欺,大小经过数十战,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灵州关塞。朱邪执宜清点兵马,还能参加战斗将士只有2000多人,战马只剩700多匹,所有族人不到一万人。

  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一天,范希朝(振武军节度使,当世名将)正在阅读兵书,想着如何再大展宏图一翻。突然听到部将报告说沙陀人来投奔,不由地哈哈大笑,暗想真是天助我也,立即整好穿戴,兴高采烈地率领部队出关迎接。范希朝立即上报朝廷,为国为己也要力劝朝廷收留沙陀人,直把收留沙陀人的好处只吹得天花乱坠,百利而无一害。朝廷本来顾虑沙陀族经常反叛,难以降服,但在范希朝怂恿下不免改变主意,密令范希朝严加看管,然后安排沙陀人在盐州(今陕西定边)居住,设阴山都督府,任朱邪执宜为阴山府兵马使,隶属灵盐节度使范希朝。不久,葛勒阿波也率残部700人投奔了灵盐节度使范希朝。

  同一年,朱邪执宜到长安拜见宪宗,宪宗亲自接见了朱邪执宜,对他父子拼死带领部族回归唐朝表示嘉奖,授朱邪执宜特进,金吾卫上将军,赏赐了很多金钱、衣物和马匹,范希朝也私下给了朱邪执宜不少好处,购买了很多牛羊资助他们,而且任由他们在盐州自由放牧,修养生息。朱邪执宜感激涕零,恨不得掏心掏肺给范希朝看,真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范公也。从那以后,只要灵盐军有征讨,朱邪执宜就带领沙陀人跟随范希朝出征,没有不获胜的。从此,灵盐军更加强大,边塞其他胡人没有不畏惧的。流散各处的沙陀人听说盐州的沙陀人在朱邪执宜的带领下好生兴盛,于是纷纷前来投奔,沙陀人的势力越来越强盛。  

  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 六月,灵盐节度使范希朝调任河东节度使。但因为灵盐的沙陀人发展太快,边境的粮价暴涨,又因灵盐临近吐蕃,怕范希朝走后没有人降得住沙陀人而造反,于是同时下诏范希朝把沙陀人也带走。范希朝正是求之不得,精选铁骑一千二百人,号“沙陀军”,亲自率领。其余沙陀军民安置在雁门关外。当时的雁门关外只有三个州,一个是朔州,一个是蔚州,一个是云州。 

  朱邪执宜率部驻扎在神武川的黄花堆(今山西山阴东北,位于云州与朔州中间),世人都称他们为“阴山北沙陀”。其余的安置在定襄川(今山西牧马河一带)。黄花山上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南山脚下的土地肥沃如膏。最让朱邪执宜高兴的是繁峙旧城西的天王村里的天王祠,规模宏大,香火不断。他听当地老百姓讲,当年李靖征讨突厥大获全胜,使这里的人民过上了安定祥和的日子。李靖去世后,这里的人供奉李靖的神像,李靖的故事一直在群众中流传。朱邪执宜非常崇拜李靖。进祠拜过神像后就把都督府设在了李靖原来居住的国公府,至于其他军民人等,就被分配到周围搭帐篷建家园,开始了男耕女织与游牧相结合的新生活。安居在河东(河东,在地理上可以粗略地分为代北和晋南。代北地区,顾名思义指代州以北的地区,即云州,朔州,蔚州等地,大致范围为今天山西北部和河北省蔚县以西和内蒙古的一部分。代北地区,毗邻游牧民族聚居的北方大草原,横跨农牧分界线。其中云州、朔州一带是塞外游牧民族进入山西乃至中原的孔道。代北不仅是游牧民族南下孔道,也是各民族杂居之地)的沙陀族发展极快,以至于唐要设立十府来安置他们。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唐宪宗命令河东节度使范希朝等四军*镇州王承宗,沙陀军随范希朝出征,木沟刀一战朱邪执宜率700骑为前锋,横贯敌阵,所向披靡,朱邪执宜因功升任蔚州(今河北省蔚县)刺史 。

  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回鹘遣兵渡漠南(漠南,戈壁以南,位于现在蒙古国南部的东戈壁省、南戈壁省、戈壁阿尔泰省等三个省份以及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西部二连浩特一带),打算从柳谷(今新疆吐鲁番西北)进攻吐蕃。唐朝惧怕回鹘侵扰边疆,于是派朱邪执宜率领军队驻扎在天德(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以防范回鹘南下。

  进入河东之后,由于沙陀族的勇猛善战,朱邪执宜深受唐宪宗的器重。每次打仗,宪宗总会优先考虑征调沙陀骑兵出征。朱邪执宜对宪宗也是忠心耿耿,为感谢朝廷的恩情,每次参战,总是竭尽全力,深得宪宗信任。

第三章 唐宪宗削藩(1)
唐宪宗李纯,是唐德宗的长孙,唐顺宗长子。宪宗自幼遭遇战乱,自身的家庭关系也很混乱。他的母亲王氏曾是代宗(宪宗的曾祖父)的才人(封建妃嫔的称号),也就是说他母亲曾经是他曾祖父的小老婆。另外宪宗有个同父异母的兄弟被他的祖父德宗收养为儿子,这样他的兄弟又成了他的叔叔。 

  宪宗自己的婚姻关系也不一般。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时为广陵王的宪宗娶了郭氏为妻。郭氏,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孙女,郭氏的父亲是驸马都尉郭暧,母亲是代宗长女升平公主。由于郭氏的母亲是代宗长女,这样算来,郭氏与顺宗是姑母。他们成婚后,时为皇太子的顺宗因为郭氏母贵,父、祖有大功于王室,对这位儿媳表示出无比的宠爱。宪宗自己对这位妃子似乎也不怎么冷落,因为,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时,也就是他们婚后两年,郭氏就生了儿子李宥,此即后来的穆宗。

  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四月六日,宪宗被册为皇太子。七月二十八日代理为监国。八月四日,宪宗得父皇传位,八月九日正式即位于宣政殿。这一年,宪宗28岁。

  宪宗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为了纠正朝廷权力日益削弱、藩镇权力膨胀的局面,他提高了宰相的权威,积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盛况。宪宗最主要的功绩是改变了对藩镇的姑息政策。

  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朝廷设置军镇,本来是为了保卫边境和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却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十镇,始成为固定军区,节度使兼任负责军需的支度使和管理屯田的营田使。

  玄宗天宝后;又兼任所在道(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即公元733年后,天下分为15道)采访使(监督管理州县的官名,后改称观察使);最终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时称";节镇";。

  节度使的僚佐有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将校有押衙、虞侯、兵马使等。节度使的僚属,都由节度使举荐,然后上报朝廷批准。所统州县的官员虽由中央任命,而实际都听命于节镇。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内地,最重要的州就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就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 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了不少的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亦称方镇。方镇并非都是割据军镇,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镇绝大多数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纳中央,官职任免出于朝命。

  但是在今河北地区一直存在着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实际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在今山东、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段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类似河北三镇的藩镇;还有一些倚仗自己实力对中央跋扈不驯、甚至兴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为“藩镇割据”。 

  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乱以史朝义自杀,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而告结束。 但朝廷无力彻底消灭这些势力,便以赏功为名,授以节度使称号,由其分统原安史所占之地。计有李怀仙为卢龙(又名幽州或范阳,今北京)节度使,统治今河北东北部;李宝臣为成德(又名镇冀或恒冀,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统治今河北中部;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大名北)节度使,统治今河北南部、山东北部;薛蒿为相卫(今河南安阳)节度使,统治今河北西南部及山丁、河南各一部,共四镇。其后相卫为田承嗣所兼并,则成为三镇,即河北三镇。这三镇名虽服从朝廷,实则独立。军中主帅,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将代立,朝廷无法过问。与此同时,淄青(又名平卢,今山东益都)镇大将李正已逐平卢节度使侯希逸,唐亦授予节度使称号,统治今山东地区,世袭相承达三代4人。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梁崇义也实行割据,统治达19年。

  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六月,幽州兵马使朱希彩杀幽州(卢龙)节度使李怀仙,自立为“留后”,朝廷无力*,只好默认,并于当年十一月被迫任命朱希彩为幽州节度使。

  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幽州节度使朱希彩又被其部众所杀,共同拥立朱泚为留后,朝廷也麻木了,照例追认朱泚为幽州(卢龙)节度使。

  大历九年(公元774年),朱泚赴京师,之后其弟朱滔领卢龙节度使。

  大历十二年(公元778年),田承嗣死后,侄子田悦接任魏博节度使。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幕僚胡震等人劝李惟岳(李宝臣的儿子)秘不发丧,以李宝臣名义上表朝廷,请求由李惟岳继任节度使。

  六月,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兴师*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 梁崇义兵败自杀,割据荆、襄19年的局面方告结束。

  七月,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病死,其子李纳秘不发丧,擅领军务。

  八月开始发丧,奏请袭其父位,德宗李适都没有答应。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三月,王武俊杀李惟岳。同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自称建兴王,并联合已称王的淄青、魏博、成德、卢龙四镇节度使抗拒中央。唐德宗调集淮西相邻道的军队攻讨李希烈,诸道兵都观望不前。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又调泾原(今甘肃泾川北)兵东援,十月,该军发生叛乱, 拥立留居长安的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秦帝。德宗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

  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李希烈称楚帝,改元武成。二月,支援朝廷的朔方(今宁夏灵武)节度使李怀光也叛乱,德宗又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唐朝政权处于极危险的境地。六月,唐朝名将李晟平定了朱泚叛乱。同年田承嗣的儿子田绪杀堂兄,归附朝廷,得授为魏博节度使。

  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八月,朝廷平定李怀光叛乱。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四月,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毒死,朝廷授陈仙奇为淮西节度使。河北、山东四镇表示重新服从中央,表面上又归统一。但德宗经过这些恐慌之后,转为推行姑息政策,重授朱滔为卢龙节度使,王武俊为成德节度使,田绪为魏博节度使,李纳为平卢节度使,以求得暂时安定。

  之后,卢龙节度使朱滔死后将职位传部下刘怦,刘怦死后将职位传儿子刘济。成德节度使王武俊死后将职位传儿子王士真。平卢节度使李纳死后将职位传长子李师古。淮西节度使陈仙奇被吴少诚杀死,吴少诚续任淮西节度使。

  贞元十二年(796),田绪死,他的儿子田季安继诸为魏博节度使。

  宪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唐宪宗即位,他开始执行削藩政策。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宪宗即派高崇文统率神策军平定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