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第1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灯会上,人来人往…… 
  初瑜的心跟着悬了起来,她吩咐乐兰道:“去二门,传话给吴总管,叫他使几个人去书院找七爷,再使几个人去灯会上迎迎。” 
  乐兰屈膝应了,带了个小灯笼,提着灯笼去了。 
  张义随恒生去了喀尔喀,现下总督府总管是吴茂。 
  初瑜在内宅,不知前院的事儿。吴茂却是晓得,曹颙点了三百督标出府的。 
  灯会上桥塌踩死人的消息,已经传到总督府。 
  曹颙与蒋坚在知府衙门那边忙着清点伤亡人数,宋厚年迈,被曹颙打发人送回总督府。 
  乐兰出二门,到前院寻吴茂时,吴茂正听宋厚说起街市上的惨状。 
  听说长生没回来,吴茂与宋厚都变了脸色。 
  吴茂片刻不敢耽搁,留了两个人在门房候着,自己带了几个人前往书院。 
  宋厚也坐不住,曹颙只有这一个兄弟,是太夫人的心尖子,要是有个闪失,可不是玩的。 
  他想要去知府衙门寻曹颙,又怕与长生走岔道,虚惊一场,便带了几个人尾随吴茂而去。 
  等他耽搁这一会儿,吴茂已经从书院宿舍出来。 
  “都熄了灯……七爷不像是在这边……”看见宋厚,吴茂苍白着脸,说道。 
  两人的脸上,都多了凝重,不敢再耽搁,骑马快行,前往知府衙门。 
  待看到长生站在曹颙对面时,吴茂与宋厚都松了口气。 
  曹颙的脸色很难看,隐隐地带了怒意。 
  长生额头乌青一片,左腮一道寸长的口子。他衣服已经脏得不成样子,前襟上也洒了血渍。不知是不是吓到,眼神有些涣飘,面容呆滞,眼角泪痕犹在。 
  见吴茂与宋厚联袂而来,曹颙长吁了口气,道:“莫非是惊动了老太太?” 
  吴茂道:“是太太身边的乐兰姑娘到前院寻下的,只说太太吩咐去书院接七爷,没有提老太太。” 
  曹颙闻言,面色稍缓,对吴茂道:“带这混账回去!” 
  “是。”吴茂躬身应了。 
  长生却是一把拉了曹颙的袖子,带着哭腔道:“大哥,我不走,我想去瞧瞧张澳同郑仲平……” 
  曹颙瞪了他一眼,道:“你非要将老太太也惊动起来才心安,是不是?快跟吴管家回去,明儿在老太太跟前,将口风瞒紧些,想个法子将脸上的伤圆过去,她老人家受不得这个惊吓。” 
  长生被他瞪得一哆嗦,放下曹颙的袖子,脚下却仍不肯动地方,只可怜巴巴地看向曹颙身边的蒋坚。 
  蒋坚心里叹了口气,面色平和道:“七爷先回去安置吧,张澳与郑仲平两个,并无性命之忧。” 
  长生“嗯”了一声,抹了一把眼泪,才低着头随吴茂离开。 
  见曹颙面露疲惫,宋厚劝道:“都快要到四更天了,大人也回去安置啊,明日还有得忙。” 
  曹颙伸出手来,摩擦一把脸,道:“先生同非磷先回去,我再去看看那两个小子。” 
  宋厚一晚上连惊带吓,确实有些熬不住,可不放心曹颙一个人,就自己回了总督府,请蒋坚陪着曹颙。 
  曹颙口中所说的两个小子,是指长生的小厮张澳同郑仲平。 
  前者是张义的长子,后者是郑虎家的老2。 
  张澳比长生小,郑仲平比长生年长。 
  当宝善桥塌时,他们三个并不在桥上,过后发生了恐慌拥挤,才将三小簇拥到桥边。 
  郑仲平稳重,瞧着势头不好,护住长生与张澳两个,往桥下挤,这才避开最多的人流,逃过死劫。 
  不过为了护住长生,郑仲平与张澳的境况都不太好,现下被送到城里最大的医馆庆余堂。那里的当家人,就是常到总督府问诊的宋老大夫。 
  宋厚走后,曹颙与蒋坚便离开知府衙门,去了庆余堂。 
  宋老大夫正带着宋氏子侄,照看这次踩踏事故中的伤患。 
  见曹颙来了,宋大夫将手中的酒精棉,递给子侄。 
  这些酒精,还是早些时候从总督府流出来的,没想到这回正好用上。 
  “曹大人……”宋大夫迎上来,面露不忍,道:“有一个老者伤了肺腑,已经无力回天……” 
  曹颙听了,只觉得胸口堵得不行。 
  受伤的四百多百姓,分别安置在城里的十来家大小医馆,像这样的事例,不会只有这边一起。 
  六十七人的死亡数字,还会有所上升。 
  曹颙点点头,先看了几个伤重的百姓,而后去 
  看了张澳与郑仲平。 
  张澳伤了头,已经包了纱布,吃了药昏昏沉沉睡去。据宋大夫说,他的伤并严重,只是年岁小,受了惊吓,有些发烧。 
  郑仲平的伤则重得多,两条腿都断了,胳膊也脱臼,最少要养个一年半载,才能下地…… 
  总督府,内宅。 
  长生耷拉着脑袋,先到上房见过嫂子初瑜报平安,才由绣鹦、小楼陪着,回了东跨院。 
  进了屋子,长生也不梳洗,直接进了里屋,嗡声道:“我乏了,你们先下去……” 
  这一身的土,绣鹦与小楼两个怎容他立时就睡?少不得跟进来,服侍他更衣。 
  他抱着枕头,不肯起身,绣鹦叫小楼去投毛巾,自己走到炕边,俯身扶他起来。 
  一看之下,却是使绣鹦唬了一跳。 
  长生额头,不知何时,已经布满黄豆大的汗,脸色白得怕人。 
  “七爷……”绣鹦颤声问道。 
  长生目光迷离,一张嘴,喷出一口血来…… 



东方破晓,窗外渐白。 
  年迈的宋大夫,脸上的皱纹越发多了。曹颙坐在他对面,满脸的郑重。 
  初瑜亦是有忧心重重地站在丈夫身边,等着宋大夫对长生的最后诊断。 
  小楼红着眼圈,端着敞口的锡壶,走到宋大夫跟前。 
  宋大夫起身,对着锡盆,仔细看着,眉头越来越紧。 
  曹颙与初瑜的心都跟着悬了起来,宋大夫摸着胡子,对曹颙点点头,道:“尿里带血,正如小老儿之前猜测的果然没错,这是伤了肝脾……”说话间,却是带了几分犹疑与为难。 
  曹颙的心,跟着一沉。 
  若是在三百年后,肝脾受伤或许不是什么大事;在这个年代,这样的伤却是足以致命。 
  “宋大夫,莫非舍弟有凶险?不管如何,还请宋大夫直言。”曹颙道。 
  宋大夫斟酌了一下,道:“内腑受伤,本十分凶险;不过瞧着令弟胸前淤痕,似乎又伤了不重,生机不失。只是老朽医术不精,不敢下方;如是有所谬误,岂不是害人害己?” 
  曹颙与初瑜对视一眼,夫妻两个神情都有些复杂。 
  既为长生的重伤担忧,又为生机不失松了口气。 
  只是宋大夫是清苑杏林第一人,既然连他都不敢下方,那清苑城里的其他大夫更是没指望。 
  “总不能就这样干熬着,还请宋大夫费心,想法子使七弟伤情稳定下来,曹某立时使人回京城求医。”曹颙看着宋大夫,恳切道。 
  宋大夫却摇了摇头。 
  曹颙面色未变,眼神却是沉了沉,就听宋大夫道:“太医院里多是有名无实之辈,曹大人若是相信他们,耽搁了诊治,怕是要追悔莫及。小老儿这里多嘴一句,论起内科圣手,还要数早年从太医院里退下来的‘姚一方’。” 
  “姚一方……”曹颙念着这个名字,只觉得陌生。 
  “他三十年前就从太医院里退出来,从此绝迹于人前,曹大人没听过也是有的。蒙古人做耗,圣祖爷亲征时,小老儿曾被征随军,有幸在他手下当差,曾亲眼见过他救治重伤将士。即便被烈马踩塌胸骨,只要有一息尚存,到了姚圣手跟前,也能从阎王那里讨回一条命来。”宋大夫说着,眼里露出几分崇拜与狂人来。 
  曹颙听着,脑子里已经转了几转。 
  虽说这“姚一方”已经从太医院退下三十年,还曾经做过年近古稀的宋大夫的上峰,可曹颙并不担心找不大他的下落,也不担心他是否寿尽。 
  以宋大夫的阅历与眼色,却不会在曹颙为胞弟之伤心急如焚的时候,推出行迹不明、生死不知的人来。 
  “此人在何处,还请宋大夫直言?”曹颙心里着急,不耐烦绕圈子,直言道。 
  宋大夫摸着胡子道:“他有个侄儿在清苑,不是旁人,正是小老儿的姑爷,去年曾去京城看他。据小老儿姑爷所知,姚一方这三十年,隐姓埋名,在简亲王府做供奉。” 
  曹颙听了,点了点头,谢过宋大夫。 
  宋大夫虽自称“不敢下方”,可临走前到底提名写了一个方子,是温润的药,补足血气用的。 
  使人送走宋大夫时,天色已经微亮。 
  曹颙一刻也不敢耽搁,直接使人送了纸笔,就在长生的屋子直接提笔写信。 
  除了给雅尔江阿本人的信外,曹颙还给永庆写了一封信。 
  永庆虽际遇不好,可简王福晋对胞兄却从未疏远,连带着雅尔江阿对这个大舅兄也从不怠慢。 
  雅尔江阿为人最是随性,曹颙即便与之认识,也不敢保证对方一定会答应借大夫。 
  毕竟从宋大夫的讲述推断,这个姚一方的岁数也不小。京城到直隶,又是小三百的路程。 
  加上永庆这边,也是为以防万一。 
  写完信,初瑜已经从里屋出来。 
  曹颙抬起头来,道:“如何……” 
  初瑜红着眼圈,低声道:“想来是极疼的,浑身都是冷汗,还强忍着,口中只说无事,安慰妾身不要担心。看着精神头极弱,我怕他穿着湿衣裳睡着了伤身,叫绣鹦、小楼两个给他换呢。” 
  两人虽说是叔嫂,可长生比初瑜一双儿女年纪还小,又是初瑜看着落地,从小看到大的,如何能不心疼? 
  曹颙拿着两封信,却是有些犹豫。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若是雅尔江阿随性,不肯答应借人出京,怎么办?他想要亲自回京,身份所限,又不能犯忌讳。 
  初瑜见丈夫如此为难,望向曹颙手中的信,道:“爷,还是我回京走一遭吧……万一那个姚一方不能来,也好另请其他精通内科的太医……” 
  事到如今,不是能耽搁的时候,曹颙便点点头,道:“如此,就辛苦夫人了。” 
  李氏那边,却是不能直言。 
  夫妻两个到了李氏院子,正好李氏已经醒了,正由丫鬟服侍熟悉。 
  初瑜面带急色,含糊着,只说京城淳王府有人送信来,王爷叫自己回京一趟,跟老太太请示回京之事。 
  李氏听了,唬了一跳,想着淳亲王与淳王福晋的年岁,心里颇为担心,立时点头,叫初瑜不必担心府里,赶紧回京。 
  待初瑜离开,李氏方低声问曹颙道:“莫非是七王爷或是七福晋有什么不好?” 
  尽管为长生着急,曹颙也不好咒自己的岳父岳母,道:“应当不是。真若是那样的话,就不会只使人叫初瑜一个人回去。” 
  李氏闻言,也觉得如此,稍稍放下些心。 
  等曹颙从李氏上房出来,初瑜已经使人预备了马车,同丈夫打了一声招呼,就带人上路。 
  等到早饭时,曹颙又很是“羞愧”地对李氏道:“太太,天佑与恒生都不在,儿子实不放心初瑜一个人回京,方才叫长生送她嫂子同去了。” 
  李氏倒没有怪儿子自作主张,只是埋怨了两句,道:“方才怎么不说?本当好生嘱咐他两句才是,省得他淘气,耽搁正事。” 
  事情就这样暂时遮掩过去,因宋大夫过来时,是后半夜,除了长生与曹颙院子里侍候的,其他人倒是不晓得长生重病之事。 
  如此,瞒了三日。 
  京城终于有消息传回来,带回初瑜的亲笔信。 
  她用了一天一夜的功夫,昨天中午回到京城,亲自往简亲王府求医。 
  不想,简亲王去房山游猎,不在京中。还好简亲王福晋听说是救命之事,立时使人出城寻简亲王并禀明此事。 
  简亲王虽没有从城外回来,却写了手书,答应借人救命之是事。 
  只是姚一方耄耋之年,身体老弱,不宜疾行,怕是回程要迟上个一日两日。 
  曹颙闻言,松了口气。 
  长生这两日,由总督府里当差的董大夫看护,虽说昏睡的时候多,却也渐渐稳定下来。 
  除了为长生之事日夜忧心,曹颙亦不敢轻忽那五百多伤亡百姓。 
  就在初瑜回京当日,曹颙也使人往京城送了两份折子,一份明折,一份直达天子手中的密折。 
  明折中,言及中秋节清苑城桥梁坍塌,百姓有所伤亡之事;密折中,则要详尽的多,除了百姓伤亡人数,还有清苑官员的应对反对。 
  知府朱之连主持百姓救助与安置事宜,布政使唐执玉压缩清苑财物支出,匀出一部分地方藩银,用来垫付救治百姓所需的药材,另有其他人如何如何,云云。 
  并没有夸大其词,都是如实描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