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第6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晌午功夫。她这边已是招待了好几伙客人。有些王府还好。之前就有些走动。能说上一句两句;有些王公府邸同曹家早前并没有人情往来。 
  越是生疏的。越不好招待。 
  不可失了礼数。让人觉的怠慢;又不好莫名亲近,有了谄媚嫌疑。 
  还好有初瑜在旁。婆婆不爱说。就代了说几将场面圆过去。 
  这裕亲王府来人。与别地王公府邸来人不同。连初瑜心里。也是有分猜测以为婆婆是已故老王的遗珠。 
  这来上寿的除了送寿礼外。也是的了保泰与福晋的交代。来看看李氏地。 
  因平郡王福晋是美人。额驸曹颙也向来是被人赞貌好的。所以早就想着李氏应是美人。见了面后。除觉白皙些。瞅着年轻些。容貌并不十分出众。 
  只是那份从容大气。同寻常贵妇不同。端的是有几分皇家风范。 
  两位心里面上越发恭敬。说了好些吉祥话。 
  李氏这边笑着听了。初瑜这边已是叫人预备了银封送与两位。 
  待将两位送走。李氏才松了口气。对初瑜道:“说好了不张罗地,倒是比往年还愁人,明儿又不吃席。这些送礼的家。难道还要我一一去回礼不成?” 
  初瑜劝道:“太太多虑了。眼看就要年底。只需年礼时丰厚些。就是了。” 
  李氏抚着额头道:“这样也好。要不然的话。我可跑不起。” 
  初瑜心里暗道。别说跑不起。就算去了别人家。又当如何见礼呢?以下对上。不妥当;平礼也不妥当。哪里有几个敢受地? 
  “对了。福晋与大姑娘三姑娘都说了明儿要回来的。王府那边还好。王爷同福晋回来不用使马车接,孙家与国公府那边。还预备马车。明儿早点过去接。”李氏想女儿与侄女都家来。脸上也带了笑意。 
  “已经吩咐下去。叫人预备了。”初瑜回道。媳两个正说着话就听着廊下丫鬟道:“太太。奶奶。二太太二奶奶到了。” 
  李氏想起兆佳氏笑话长生抓周之事。闷闷地。对初瑜抱怨道:“瞧瞧。准是又来损我了。都说老小孩。小小孩。这话果然说不假。” 
  李氏却是猜错了。兆佳氏原是想要过来炫耀炫耀昨日下定之事的体面。没想到了西府正碰上裕王府地马车离去。 
  最近一个月。李氏的赐“如意”后。各种皇家秘辛满天飞。但是因兆佳氏入冬后。有些子不舒坦。不爱出门。所以并不知晓。 
  兆佳氏只以为是李氏是借了丈夫儿子的光。才挣的命身份。有今日的体面。心里少不的嫉妒几分。 
  听说曹颖与曹颐明儿都回来。兆佳氏的神色就有些僵硬。她比李氏大几个月。过生辰时没有操办。两个女儿不过是使人送寿礼回娘家罢了。人并没有露面。 
  好么?母亲过寿。都不能归宁;伯母过寿。却都要回娘家。 
  都是自家骨肉。竟还能这般势利。 
  她只觉一口气喘不上来。看着炕桌地上尚未的及收起的各色寿礼。越发刺眼。连损李氏两句的心情都没有了…… 
  前院,书房。 
  曹颙送走王府管事,就叫吴盛将这几日的礼单账簿送过来。 
  好厚的一本。从宗室王公。到其他权贵府邸。有不少人家送礼。 
  一下子多了这么些走礼的人家。曹颙觉的有些头疼。毕竟到了逢年过节。需要登门拜访时。还的他这个做儿子的出面…… 

第十一卷 定风波 第七百二十章 上寿(中) 

  虽说远远地传来打更的梆子声,已经五更天,但是正值月末,没有月光,外头浓黑一片。 
  厨房这边,则是亮了灯盏,当差的嬷嬷媳妇陆续过来上灶。厨房重地,按照规矩,外人不得禀入,然后现下却来了两位不速之客。 
  “哎呦,大爷,大奶奶,屋子里脏呢,仔细蹭了衣裳。”这边的管事嬷嬷姓乔,是张义的舅母,见曹颙与初瑜进了厨房,忙上前道。 
  “嬷嬷,今儿是太太寿辰,我同大爷来尽孝心来了,想着亲手给太太做碗长寿面,还得劳烦嬷嬷这头帮衬。”初瑜淡笑道。 
  听了这话,乔嬷嬷不敢再拦,笑着说道:“还是大爷同奶奶孝顺,难得这般心意,太太指定欢喜。” 
  说起来,曹颙是爱美食之人,对厨艺也颇有兴致。只是这年头,讲究“君子远庖厨”,少年时还好,没事能去厨房,寻大师傅研究研究菜谱;年纪大了,再来厨房,别人的眼神就怪异。 
  倒是初瑜,受丈夫的影响,本不谙厨艺,几年下来,倒是烧得一手好菜。梧桐苑那边,设了小厨房,她得闲的时候,便也烧两道菜,煲一锅烫,孝敬孝敬公婆,哄哄孩子们。 
  今儿夫妻两个没在小厨房预备,是因为那边都是小案板,白案不够,才一起到大厨房这边。 
  见其他人都在门外候着,不敢进门,初瑜对乔嬷嬷道:“只留下一个灶台给我同大爷就行,其他人也进来做饭吧,别耽搁了各院早饭。” 
  乔嬷嬷俯身应了,出去吩咐大家。 
  到底是在主子面前。大家都不禁蹑手蹑脚地。默默干活。谁也不敢说话。 
  曹颙与初瑜这边。留了个小丫鬟烧火。初瑜和好面。曹颙拿着擀面杖。将半个面团擀成一个长椭圆。切成几根长长地面条。 
  夫妻两个正忙着。就听到外头有人道:“乔嬷嬷。紫晶姐姐打发我来传话。说是这两日天干。小爷们嗓子紧。小菜要清淡些。油炸饽饽也停两顿。换成发面饽饽或者水饽饽。省得上火。” 
  “回去跟紫晶姑娘说。我这头记下了。刚好头几日腌制地芥末白菜堆得了。还有外头送来地小黄瓜。正水灵。小爷们嗓子紧地话。不知咳不咳?要是咳。喝冬瓜丸子汤最好不过。”乔嬷嬷道。 
  “不咳。就是嗓子紧。前几日下雪。火炕烧得热了。紫晶姐姐已经叫人在上房摆了好几个水盆了。这两日已经好些。”那丫鬟回道:“今儿太太寿辰。葵院只传早饭。晚饭在太太院子里用。明儿紫晶姐姐要是传丸子汤地话。我再来同嬷嬷说。” 
  两人又说了两句。那丫鬟才走。 
  曹与初瑜在厨房里,彼此对视一眼,神色都有些不自然。两人一个要往衙门当差,一个要操持家务,整日里不得闲。 
  结果,两个儿子移到葵院,就全都有紫晶照看。 
  切好的面条,能盛出两碗就不错。剩下的拳头大小地面团,倒是能琢磨琢磨。初瑜看了那面团两眼,揉成长条,切成小丁,捏成猫耳朵,又使人腾出个灶头。 
  曹府的早饭,多是粥加上几样面食,外加小菜。所以,其他灶上预备的也快。 
  等她们预备得差不多,兰院来人传饭,曹颙这才将长寿命下锅。汤是撇了浮油的高汤,里面还下了几个荷包蛋,加上飘着葱花,闻着就香。 
  这会功夫,初瑜照看的另外一个灶台的猫耳朵汤也好了。 
  盛好碗后,猫耳朵汤使人送到葵院,专门使人传话,这不仅是给两个孩子的,还有紫晶的一份;长寿面则是叫人提了,夫妻两个带往兰院。 
  天已经蒙蒙亮,寒意未消。 
  曹颙与初瑜两个忙了一早晨,身上热乎不少,倒是不觉得冷。 
  方才兰院过去传饭的小丫鬟,并没有进厨房,所以没看到曹颙夫妇。 
  兰院这边,还不晓得曹颙夫妇下厨。 
  因是寿辰,李氏今儿穿得也喜庆,里面是品红色小毛旗袍,外头罩了海棠红的氅衣。除了周身地竹花子外,领口、袖口也都绣了“万字长春”的吉祥图案。 
  除了身上衣服外,她还难得地带了不少首饰。手上戴了玛瑙戒面的戒指,头上是一对绒花,还有一只步摇,两对金镶宝石的簪子。 
  浑身上下,红彤彤的,倒映衬着李氏越发白皙。 
  曹寅看了,都不禁怔住,奉承道:“夫人莫不是睡了一觉,返老还童,怎么瞅着倒是比去年更年轻?” 
  虽说晓得丈夫是调侃,但是这天下女人,没有不在意自己个儿容貌的。李氏面上嗔着,心里也美滋滋的。 
  听到丫鬟禀告,说是儿子媳妇来了,李氏同曹寅都觉得奇怪,怎么来得这么早。平素早间请安,都是用了早饭后过来。 
  曹与初瑜两个进了屋子,先给曹寅请过安,随后夫妻两个便对着李氏双双跪倒。 
  李氏见了,唬了一跳,忙站起身来,想要上前扶儿子、媳妇起来。却是被曹寅给按住,就听曹寅笑道:“夫人,既是儿子、媳妇要给你上寿,那你就受着吧。” 
  “都是自家骨肉,还闹这些做什么?快快起来。”李氏还是不忍心,伸手叫儿子媳妇起来。 
  曹颙这边,已经同初瑜一并磕了下去。 
  “祝母亲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曹与初瑜两个嘴里说着吉祥话,磕了三个头。 
  李氏这边受完礼,忙站起身来,亲自扶了初瑜,又拉了儿子起来,神色间满是慰籍。 
  这会儿功夫,丫鬟们已经摆好饭桌。听说这碗长寿面是儿子、媳妇两个亲手做的,李氏忍不住红了眼圈,连曹寅都有些动容。 
  见他们老两口,只拿着筷子不吃饭,曹颙与初瑜两个便寻了个由子,从兰院出来,回了梧桐苑。 
  光阴如水,岁月如梭。 
  父母已经渐渐走向衰老,思及此处,曹颙不禁有些黯然。 
  “额驸,要不然咱们为太太预备份大礼?”初瑜看着丈夫,说道:“除了吃穿用度这些,摆设物件也是年年换着花样挑。不过,多是搁着,真正的用处反而不多。” 
  “大礼?”曹听了有些好奇,道:“除了这些,还能有什么?太太这边什么也不缺,用那些古董摆设做寿 
  真不若一碗长寿面实在。” 
  “额驸,如今太太最牵挂是哪个?”初瑜探过身子,问道。 
  “最牵挂地?除了父亲,就只有长生那个小家伙了。不是有句老话么,‘老儿子,大孙子,老两口的命根子么。”曹回道。 
  初瑜点了点头,道:“是啊,小叔是老生儿子,太太自然要牵挂。加上前几日‘抓周’之事,太太面上没说什么,怕是也不放心。依照我的意思,稻香村这几年收益破丰,就算给女儿置办嫁妆,也使不了那么些。还不若拿出些银钱来,置办些房产庄子给小叔,算是免了太太后顾之忧。” 
  “天佑与恒生两个都没置产,给长生置?大家都这般娇惯他,哪里能自立自强,岂不是要成了纨绔?”曹颙听了,并不赞同,摇头道。 
  “额驸,这不过是让太太心安罢了。该管教还是管教,并不是要纵着小叔。”初瑜道:“这些年没有添什么公中产业,虽说额驸的庄子收益,每年交到公中,但那个到底是额驸产业。等到小叔长大后,分家也分不到那个。” 
  曹颙原想说等长生长大再置办也不迟,但是想到病故的八阿哥,难免生出世事无常之心。 
  他点了点头,道:“你说得不无道理,那就这么办。只是用不着稻香村的银子,广州那边历年送来地银子,还有些富裕,也差不多了。” 
  初瑜摇摇头,道:“额驸,还是让我也出一份吧。稻香村的生意这么好,银子却都把在我手里,就算太太不说什么,我心里都过意不去。都是一家人,也不好咱们这边银子多多的,太太手里不够使不是?” 
  夫妻两个都不是将银钱看得太重之人,又是孝顺李氏所需,便没有在计较什么,按照初瑜所说,拿出几万两,准备等何茂财进京时,交代他去买庄子…… 
  商议完毕,夫妻两个才用了早饭。 
  曹颙上午还要往衙门里打个转,初瑜这边则是使人传话下去,派出马车到国公府、孙家接姑奶奶归宁…… 
  * 
  紫禁城,内务府本堂衙门。 
  曹颙看了眼笑眯眯的十六阿哥,挥挥手将几个书吏与笔帖式打发下去。 
  待屋子里只剩下他们两个,曹颙才仔细打量了十六阿哥两眼,道:“十六爷瞅着气色还好,这回换的方子管用?” 
  十六阿哥回京这一个来月,已经用了两个戒烟方子,却是都不大顶用。这回用的方子,是第三个了。 
  十六阿哥摆摆手,道:“哪是那么容易地?还不是爷毅力过人。预备了绳子,吩咐赵丰将我捆了。熬过了两次烟瘾,使得最近食欲好了不少。” 
  “虽说苦些,但是十六阿哥有这般毅力,也是可喜可贺。”曹颙由衷赞道。 
  十六阿哥瞥了曹颙一眼,道:“还不都是因你的缘故,前些日子带爷去前门看鸦片鬼。那个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还真不若死了算了。爷可不想成那样子,再苦也只能受了。” 
  “这世上心智坚忍之人,又有几个?这鸦片之害,不容小觑。”十六阿哥叹了口气,接着说道:“在民间尚好,要是传到军里,比红衣大炮还可怕。都成了大烟鬼了,谁还能上得动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