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平民生活的幸福本质:幸福课-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激,竟将一位避雨的中年妇女摧残至死。“看看现在的互联网上,仇恨的情绪泛滥,太可怕了,我有时都不敢看下去。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人是人样子(2)
李家声认为,人在精神文化上也是如此,你吃进什么,就将成为什么。
  “我们一直在讲,教育是要培养人才。我说别那么高调了,少出坏人,不出坏人,培养出平和诚实的劳动者,就是成功的教育了。育人,就是育好人,把可能成为坏人的人,变成好人。”
  他认为,人就是情感动物,好起来会把自己的器官、鲜血甚至生命都献出来;但要是坏起来,可以说无恶不作,给社会、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灾难。善,就是爱并促进生命,爱的情感是建设性的,情感美好了,才能成为一个好人; 恶,就是践踏和漠视生命,恨是不良的情感,极具破坏力。善良收获善良,仇恨只能换来仇恨。
  “你知道吗,‘’时,我也是欢呼的人之一。”李赛后来跟我说。上四中以前,他是个典型的理科学生,一天到晚就知道做题。考四中时,李赛的数理化只丢了一分。他说自己不喜欢语文课,不会思考。
  “到了四中以后,上了李家声先生的语文课,我变了一个人。是先生改变了我的人生,教我如何做人。从此,我做任何事情,都会把对人、对生命的尊重放在首位,不盲从,学会独立思考。”
  李赛一点一滴的转变,李家声从他写的作文里看到了。学生的作文,老师往往是唯一的读者。李家声的体会是,用真心、动情地去读孩子们的作文,评说他们的作文,学生会把老师当成知己,师生间通过作文,可以进行心灵沟通。在语文教师办公室里,李家声笑呵呵地跟我说:“心眼好,比什么都重要。我的学生,都很正直善良。”
  班上有个学生有一天坐地铁时,上来一个小乞丐,跟他要钱。学生一摸口袋,里边只有一张大票,他犹豫着: 给还是不给呢?想了一阵儿,还是决定给。他把大票递给孩子,一看这么多钱,小乞丐很惊讶,接着跪下,又叩头又喊谢。见状,学生赶紧扶起小孩,一个要谢,一个不用谢,两人推拉着。下车出了地铁站,学生一掏兜,手机没了。原来,在刚才的拉扯中,小乞丐把他的手机偷走了。
  学生相当沮丧,精神几乎崩溃。回到家,他把这事跟妈讲了。没想到妈妈却说:孩子,你做得对!人就是做好事,有时也会遇到挫折。下次,咱还给,手机丢了,妈再给你买。
  学生把这事写到了作文里,李家声给的批语是: 大善!
  ● 在追求美好上,一个人不进则退,堕落就是从不知不觉中开始的
  高中语文课,李赛印象最深的是李家声讲《离骚》。“感觉讲台上的先生,好像被屈原附体一样,散发出一种人性的光芒,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
  《离骚》是李家声最喜欢的古诗词之一,不知读过多少遍,对好多诗句有深刻的体悟。因为屈原《涉江》中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之句,有年暑假,他冒着高原反应之苦,特地到了青海格尔木,去直面巍峨雄浑、白雪覆盖的昆仑山,感受着诗中的意境。
  从高中开始,有关屈原的话题,李家声就不断地向学生提及。他不喜欢一进教室就让学生起立,然后“老师好、同学好”再坐下。通常,李家声进了教室,就直奔黑板,唰唰唰地写板书。运笔、顿笔,黑板上出现了几行苍劲有力的大字,一段哲人的名言名句。教室里顿时变得安静起来,学生瞅着黑板,开始思考。这时,李家声点评几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就如同在池溏里扔下几块小石子,学生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人是人样子(3)
“ 你们想不想知道,屈原在你们这个年纪时,都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呵?”李家声问学生。
  “想知道!”下面众口一词。
  他一转身,在黑板上默写道:“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这就是屈原在二十多岁时写下的《橘颂》, 那时候的屈原,就表达出了要清醒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既有才华又不放纵,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人生追求。”
  李家声还告诉他的学生,屈原到后来,相当于做了教育部长,培育了很多人材。可是,在当时楚国的大环境下,他的学生变坏了,这对屈原的打击太大了,他最后投汨罗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屈原当时这样悲伤地说道:“何昔时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写完这两句话,李家声又跟学生大声地解读道: 过去那些芳香的草呵,现在都变成了恶草。难道有什么缘故吗?是他们不追求美好的缘故啊!一个人,要终生追求美好,在追求美好上,一个人不进则退,堕落就是从不知不觉中开始的…… 李赛回忆着: 先生朗读《离骚》, 时而激扬、时而悲愤。他给我们描述屈原与江边老人对话时,感觉屈原就在这里,就站在教室里一样。
  “像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正是追星的年龄,很容易被面相、服饰等表面的美所吸引。但是那会儿,我是把屈原的画像,搁在相框里。我被屈原那种灵魂的美、精神的美,所深深地吸引。”
  “情真有屈原。”这是李家声讲《离骚》时定下的基调。在他动情、传神的讲述中,一个个子高高瘦瘦、穿着长衫,临着风,目光傲然,在江边向前走着的屈原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了学生眼前,并永远烙印在了这些年轻学子的心底。 从灾区回来,李赛到教师办公室去看李家声,师生俩又聊到了《离骚》。李赛告诉李家声,虽然只上了两节课,但课后,他不知花了多少时间读《离骚》,375 句; 现在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了。
  ● 浮躁得来的东西,骗不了学生,肤浅的东西,绝对感染不了人
  “遇到了他,我们才知道原来古诗词是可以唱的呵!”学生们啧啧称赞。
  吟唱着讲古诗词,是李家声语文课的一大特色。只要一站到讲台,就像演员上场进入角色中一样,李家声全情投入,吟唱时的声音和表情,让听者难忘。
  “第一次见到他,唯一的印象是他的表情很沉静,声音很平和。谁能想到,这个含蓄的老师会在课堂上放歌呢。慢慢地,我们发现他的声音听起来很舒服,平和中有顿挫,平和中有深情。一首首古诗、一个个名句被他方正地写在黑板上,又脉脉地吟出来,教室里一下充满了温润的空气。”
  现在有些语文老师,喜欢网上备课,互联网上想要哪节课都有。这里一点,那里一点,大拼盘,内容也相当地丰富。“ 但是,靠浮躁得来的东西,骗不了学生。肤浅的东西,绝对感染不了人的。”李家声成功的经验是,除了潜心研读体悟内容外,再用真情实感吟唱着讲古诗词,效果会更好。
  “古诗词本来就是要唱的,像宋词,一个词牌,就是一首曲子名,不唱,是体验不出那种情感的。我想让学生知道,古时候的人,是怎样唱的,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神韵。”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人是人样子(4)
李赛不止一次听过李家声唱岳飞的《满江红》。“每次唱,他都会哭。先生是经历过国家动荡的人,对国家命运的那种深深的关切,让他有感而发地哭,这令我们非常震撼。”
  古音古韵,被李家声略带沧桑的男中音,表达得回味悠长。一茬茬的学生,成了他忘年的知音。
  有一次,一个毕业生回四中为后辈们讲学习方法,讲着讲着,他突然问了一句:“你们哪个班是李家声老师教啊?”坐在下边的一群学生听了,几乎跳起来欢呼:“我们,是我们!”这位学长感慨道:“他爱中国的语言文化,胜于自己的生命。”
  一位后来考上北大的女孩,用生动细腻的文笔,再现出语文课上李家声吟唱《满江红》时师生间情感交融的一幕:
  “开始时,我望着他,他微蹙着眉头,凝视着前方,几根发丝微微颤动。但很快,我低下头,不敢再抬起来,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双颊已经红得发烫,眼中的泪水,已经涨到收不回的程度。”
  唱到“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时,先生已满眼是泪,学生也满眼是泪。歌罢,教室里,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们把手拍红了,却都不愿意停下来。
  就这样,掌声一浪接一浪地响了不知多长时间。”
  在他不断的吟唱中,学生们也渐渐发现,古诗词被唱出来时,变得那么鲜活动人,才真正有了生命。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 是李家声特别偏爱的。唱这一首时,他起调很高,并且越来越高,跨度又很大,颇有难度。“但他唱时,从不用假声,可是丝毫不觉勉强,实在令人惊讶。唱这一首时,他声音中的沧桑孤寂,便充满了每字每句。我们有幸聆听了三四次,每次唱完,他都极坚定地说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愿共勉!’”
  先生爱唱,学生更是爱听。每当提起《卜算子》, 李家声会问:“我唱过了吧?”
  学生都极诚恳、极无辜地看着他,大喊:“ 没有,没唱过!”并且总有几个狡黠的学生带头鼓起掌来。
  “他便也不再细究,微笑一下,又凝眉唱起来。不过我知道,他是明白的。因为有一次,他说起一个词牌的曲调,也有今人谱成的旋律时,大概正想说自己会唱,这时,在某些同学的带领下,掌声又起来了。他笑了,说道: 这次让你们抢先了。
  举班大悦,老师同学会心一笑。现在想来,微笑又飘上嘴角。唉!那时,是多么惬意幸福啊!”
  “ 快乐的三年,就这样快而乐地过去了。最后的语文课前,我们想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感情,于是,决定大家齐唱《小放牛》。我们对他说: 以前都是您给我们唱,今天我们给您唱。全班起立,齐声高唱。我们看到,他拿出手绢,擦了擦眼角泪水。他说还想听我们唱,我们便由他带着,唱起《卜算子》……”
  ● 我们人类的灾祸, 说到底都是人祸。灾祸都是那些野心家, 那些不逞之徒造成的
  李家声酷爱读书,且涉猎广泛。他认为教师必须不断地学,课才能常讲常新。
  他学过文字学,通读过《二十四史》、《十三经注疏》, 熟诵《论语》、《楚辞》及唐诗宋词等,在精研了《诗经》后,他写了一本《诗经全译全评》。
  读《论语》时,李家声最喜欢其中的两句话,他说每次读,内心都有难以名状的感动。这两句是: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 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人是人样子(5)
“说白了,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 不是说很坚硬吗?怎么磨,也不会变薄; 不是说很纯白吗?就是放进污水里,也不会染黑。这是在讲人的灵魂和品格。”
  有一次,李家声读《清人笔记》时,看到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一个清代文人在北京的文物市场买到了一方砚台,这块砚台太珍贵了,是岳飞的,因为上面写有岳飞的砚铭: 持坚守白,不磷不缁。
  “岳飞是把孔子的话,稍加改变,作为了自己的座右铭,表达出保持坚强的意志,美好的情操,决不磨薄,决不染黑的信念。”岳飞死后,这方砚台到了谢枋得的手里。
  谢枋得也是一位民族英雄,与文天祥一起抗元,后来隐居。元统治者让他出来做官,找到他并把他押解进北京,住在法源寺。但是谢枋得不从,最后绝食而死。生前,他把那块珍贵的砚台,送给好友文天祥,文天祥得到这块砚台后,又在上边留下了自己的砚铭: 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
  “原来,孔子的这两句话,竟然哺育了三位民族英雄,而我也为这两句话深受震撼,且知道了人生路上要坚定不改、纯洁不变。我的体验与这些英雄们是相合的,这是多么美妙的感受啊!借讲‘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的成语,我把这样的真悟,传达给一届届学生。学生所受的震撼虽难言喻,但我感觉到了。直到今天,在给我的贺年卡上,他们最常写的就是这两句话。我知道,他们是在告诉我,一定会这样处世做人。”
  在语文教学中,李家声结合相应文章的讲授,把民族精神、人格情操具体形象化为:情真思屈原、正直司马迁、高洁严子陵、气节有苏武、傲骨是嵇康、正气文天祥。
  “司马迁,不就是讲了几句真话吗?他跟李陵无亲无故,满朝文武谁都不讲真话时,司马迁说了,结果遭受那么大的灾祸。”出于由衷地敬仰和对其命运的慨叹,在讲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