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里的那些事-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甲戌本第十三回末:“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岂)是安富尊荣坐享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庚辰本第七十五回前: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

  书中还有“实证”可以说明曹雪芹是本书的作者。第五十四回,写大年三十,贾家唱戏  贾母说:“我像他(指湘云)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湊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的作品,大家很熟悉,在明清非常流行,不稀奇。她《琴挑》是明朝高濂的一个剧作,当时也很流行,到处演,也不稀奇。但《续琵琶》是谁写的呢?查中国戏曲史料,很难查到,是一个很不流行几乎没有公开演出过的剧本,也是一个没有继续演出到今天的剧本。这个剧本是曹寅写的。而且据查资料可以知道,只在曹寅自己家和他的亲戚家,也就是李煦家演过这个戏。这个例子就证明,贾母的原型就是李煦的妹妹,否则曹雪芹写这一笔的时候,不可能写到这样一出很偏僻的,曹寅写的剧,而且只有在曹家和李家演过的戏,这是一个例子。另外,书里面交代史湘云是贾母她娘家的人,书里面透露她有两个叔叔,都是封侯的,地位很高的,一个是保龄侯史鼐,一个是忠靖侯史鼎,而且书里面也说得很清楚,史鼐是哥哥,史鼎是弟弟,书里面有贾母的两个侄子,书里面设定贾母姓史,所以他们也都姓史,他们一个叫史鼐,一个叫史鼎,那么你去查李煦家的家谱,你就会发现,李煦两个儿子老大就叫李鼐,老二就叫李鼎。这不可能是巧合啊,哪那么巧啊?而且虚构的话,按道理,鼎应该当哥哥,因为鼐在鼎上加了个乃字,应该是老二,可是他一丝不乱地写,可见他是有原型,贾母的原型就是曹寅的妻子李氏,是有原型的。

  认为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原作者,致命的一条就是他的年龄对不上。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被抄家,他的叔叔曹(兆页)和一家被拿到北京讯问,曹雪芹只有五岁,此后曹家就一直住在北京。更重要的是,曹雪芹出生与雍正上台时间上差不多同时,雍正一上台,曹家就开始没落了。曹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生活,曹雪芹几乎没有赶上,就是赶上了一点尾子,对一个几岁的小孩来说,也不会有如此深刻细腻的感受。说大观园里的贾宝玉就是曹雪芹就更是天方夜谭。所以主《红楼梦》的原作者就是曹雪芹这一派只有一个办法,证明曹雪芹确实赶上了曹家的繁华日子。所以有人就提出了曹家在被抄家迁到北京后,有过一次二次复苏。这个提法猜想的成分居多,不足为信。

第三节  各说各的理(中)
第三节  各说各的理(中)

  现在要说的这部分人认为曹雪芹只是《红楼梦》的改编者。

  《红楼梦》发生著作权问题,是在曹雪芹死后二十年的1784年,这年写就的甲辰本梦觉主人序中说:“太虚演曲,予宝荣枯,乃梦中说梦。说梦者谁?或云彼,或云此。既云梦者,宜乎虚无缥渺中出是书也。”明确认定《红楼梦》另有原本,别有作者,代表人物是蔡元培。他在他的《石头记索隐》六版自序中说:“《石头记》原本必为康熙朝政治小说,为亲见高、徐,余、姜诸人所草者。后经曹雪芹增删,或许插入曹家故事,要之未可以全书属曹氏也。”王梦阮在他的《红楼梦索隐》中也说:“雪芹为世家子,其成书当在乾、嘉时代。。。。于明季清初诸女子,事隔百有余年,断难亲见亲闻。意者此书但经雪芹修改,当初创造另有其人。”他们这样说的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是此书是反清悼明之作,原稿必完成于清初或康熙初年;二是书中所记贵妃省亲所影射的康熙南巡时,曹雪芹决不能亲见。所以书中第一回所说的“披阅增删”不是托词,而是实录。

  包括蔡元培在内的人提出的观点,更多的是推测、猜想,有限的史料又是矛盾含糊。后来以戴不凡为代表的一些现代学者试图从文本的角度来证明曹雪芹是在石兄旧稿的基础上生产改成书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贫病过早地夺去了曹雪芹的生命,使这部书的改写工作没有全部完成,因而在书中留下了大量破绽。这些破绽恰好成为曹雪芹是改写而不是原作的证据。

  这里所谓“内证”是指通过分析小说文本本身得到的证据。这些证据又分零散的证据和系统的证据两类。所谓零散的证据是说书中有不少脱枝失节处。如第三十五回最后几句话是:“只听黛玉在院内说话,宝玉忙叫快请。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按理说,第三十六回应接下去写黛玉来了后的情况。但第三十六却毫不理会,开头的几句是:“话说贾母自王夫人处回来,见宝玉一日好似一日,心中自是欢喜。。。。”第二十六回,薛蟠说,明儿是五月初三他的生日,到了第二十七回,却说次日是四月二十六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所谓系统的证据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红楼梦》主要以北方言为主,但里面存在大量的吴语词汇。如第三回黛玉心想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第八回“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得如此狼犺蠢物”;第五十一回晴雯说麝月“真是挺死尸”,这样的例子很难一一统计列举。

  (2)《红楼梦》的背景像是在南方,又像是在北方。虽然作者明确说“书中凡写长安 ,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东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但按常理,一个故事在作者的心目中,应有个一定的背景。但大观园里的景色和生活大部分时候像是在南方。如第六十一回柳家的说:“连前儿三姑娘和宝姑娘偶然商议了,要吃个油盐炒枸杞芽儿来。。。。”“油盐炒枸杞”这是典型的南方才有的菜;还有大观园里的竹笋、梧桐、芭蕉、菱荷等等,还有院宇中的穿堂、花墙、贾氏宗祠中的黑油栅栏等等,都是南方才有的植物和建筑。但有时又像在北方。如宝玉房中有炕,第三十三回贾母说:“我和你太太立刻回南京去”,第四十六回平儿说鸳鸯的“父母都在南京”等等。甚至书中的有些地名现在北京还有,如鼓楼西大街、贾琏和二姐之家中间的“小花枝巷”等等。

  (3)文中时序错乱。如第十四回凤姐协理宁国府,昭儿报复说:“林姑爷是九月初三巳时没的”,而第十二回却说:“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病”;第十九回写元妃省亲后,“贾家收拾两三天才完”,这应是正月十八,接着写凤姐之女巧姐出天花,“十二日后”才毒尽斑回,这时应是正月底了。但二十二回一开头,却写贾琏夫妇商量如何给正月廿一日生的宝钗过生日;第三十二回袭人对湘云说:“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过的话儿?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怎么又害臊了?”这时宝玉不过十三岁,据此推测,十年前湘云还过二、三岁,会说什么“害臊”的话呢?这样的例子很多。特别是宝玉的年龄问题,和秦可卿梦交、与袭人初试云雨情时只有八岁,贾妃省亲那年他十三岁,说话做事都与他的年龄有些不相称。

  根据这些情况,戴不凡等得出以下结论:现在我们看到的《红楼梦》是前后二人的作品,一个作者讲吴语方言,一个作者讲北方方言;一个作者把南方作为故事的背景,一个作者把北方作为故事的背景;一个作者写“小宝玉”,一个作者写“大宝玉”。曹雪芹应该把这些统一起来,但天不假时,他的工作没有做完,留下很多破绽。而正是这些“破绽”使我们能够知道现在我们看到的《红楼梦》是在另一本书的基础上“删改”而成的。

  对戴不凡的观点,不少人提出了反驳,综合起来,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甲戌本第二回脂批明确地说:“官制半遵古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今半古,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还有一条脂批说:“此书中若干人说话语气及动用器物饮食诸类,皆东西南北互相兼用,此姑娘之称亦南北相兼而无疑矣。”所以《红楼梦》里地点忽南忽北,年龄忽大忽小,时序忽先忽后等,都属于“官制半今半古”,是曹雪芹有意识的艺术创造,表面上矛盾重重,本质上却无背于客观规律,反而更加深刻地表现了生活的本质。

  (2)一部文学作品里夹杂一些方言,是再正常不过了。鲁迅的作品主要是北方话,但里面有不少吴语词汇。

  (3)大多数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都感觉不到有什么明显的时间上的不吻合,这说明《红楼梦》中故事情节是基本符合时序的,不能象历史年表那样要求严格。红学家周汝昌专门排出了一个《红楼梦》时间表,认为时间上都是对得上的。

  但是,我们认为,《红楼梦》里确实有不少地方与整体好象接不上。比如秦可卿这个人物,她是十二钗之一,而且是“十二花容色最新”,是贾母“重孙媳妇中最得意的”,然而她在第十三回就死了。可以说,这样一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是很模糊的。同时对可卿房中的摆设“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的描写,很不类曹雪芹的笔墨,大有风月小说的味道。 。。

第四节  各说各的理(下)
第四节 各说各的理(下)

  关于后四十回的作者,也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1)后四十回为高鄂后续;(2)后四十回是高鄂在部分残稿的基础上,加工修补而成;(3)后四十回也是曹雪芹所作。下面就这几种观点和他们各自的理由向大家作一介绍。

  (一)从史料记载看原本《红楼梦》只有八十回。

  关于《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前人记述甚多。举要如下:

  (1)乾隆五十六年程高鄂在序中说:“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处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伟元《石头记》序中说:“今所藏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有称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

  (2)乾隆五十七年高鄂《石头记》引言中说:“是书前八十回,藏书者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

  (3)乾隆戚蓼生序《石头记》说:“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

  (4)舒元炳己酉序本:“恨未窥全豹,结想徒然”,其本四十回,而回末有第八十回一目。

  (5)周春《阅红楼梦笔记》所记一抄本也是八十回。

  (6)嘉庆年间《红楼梦补》犀脊山序:“京师曾见《红楼梦》原本,止于八十回。世传一百二十回本,不知何伧父续成?”

  (7)倪鸿《桐阴清话》引《樗散轩丛谈》:“其书一百二十回。第原书仅止八十回,余所目击,后四十回不知何人所续。”

  (8)蒋瑞藻《小说考证》引《续阅微草堂笔记》:“曾见一旧时真本,八十〈〉回后,皆不与念同。”

  (9)嘉庆四年《红楼后梦》凡例:“前书八十回后,立意甚谬。”par(10)嘉庆六年张问陶《船山诗草》:“《红楼梦》八十回后,皆兰墅所补。”

  (11)嘉庆、道光年间裕瑞《枣窗闲笔》:“诸家所藏钞本八十回书。”

  从后来发现的脂本系统的实物来看,这些抄本都在前八十回范围内,没有超出前八十回的。以此来看,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二)从文本看后四十回是别人所续

  从现在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看,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有不少明显的矛盾。这可以反证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不是同一作者。有哪些矛盾呢?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在他的《红楼梦辨》中列举了数条,他还列举了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的矛盾之处:

  (1)第一回:风尘碌碌,一事无成,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自己无才,不得入选

  第一百九十回:宝玉中乡魁

  (2)第三回:贫穷难耐凄凉

  第一百零七回:复世职政老沐天恩

  (3)第五回:运终数尽,不可挽回

  第七十四回:自杀自灭,一败涂地

  第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