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录(1)
第一章 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一种畸形心理,当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后,温柔就会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就会化做一个圈套。除了溺爱,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可孩子毕竟是孩子,又岂能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1。 错位的人性之爱
  2。 爱的精髓
  3。 自立是成才必由之路
  4。 给孩子真正的支持
  5。 让孩子走出爱的牢笼
  6。 成功真正的动力之源
  7。 神童的悲剧
  8。 孩子为什么害怕考试
  9。 双轮驱动的教育模式
  第二章 心灵关怀缺失,扼杀独立人格的成长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师的培养下,完全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人格。这不是父母的错误,而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
  1。 苹果里面的星星
  2。 最宝贵的财富
  3。 谁在扼杀创造力
  4。 孩子最需要的东西
  5。 散落已久的心灵关怀
  6。 家长与孩子的双边思维
  7。 从保护到伤害的距离
  8。 打通天堑的终极方案
  第三章 人生观教育扭曲,成为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发因素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1。 大行其道的物质刺激
  2。 物质激刺的瘾效应
  3。 谁在损害诚信
  4。 物质阴影下的心理贫困
  5。 扼杀的竞争意识
  6。 物质闹剧下的人格缺失
  7。 拜金主义的滥觞
  8。 营养丰富的成长食粮
  第四章 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演变为应试教育的同谋者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同谋者。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父母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就想去玩儿!你们老师不是让你写五十遍新字词吗,你写了几遍了?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也是每个人都服从过的。现在想来,是不是很搞笑?
  1. 无处不在的体罚
  2. 那些欠缺的东西
  3. 爱子名义下的另类体罚
  4. 被摧毁的自尊心
  5. 被损害的亲子关系
  6. 以暴制暴的野蛮传承
  7. 被混淆的是非边界
  8. 应试教育的同谋者
  9. 养与教的畸形发展
  第五章 教育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目录(2)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出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1. 好孩子的定义
  2. 未来的人才标准
  3. 家庭教育的一贯性
  4. 家长的支配意识
  5. 孩子的自主意识
  6. 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
  7. 让孩子独立学习
  8. 打造孩子的宏伟蓝图
  第六章 家庭观念淡漠,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说以上五个方面更多是从孩子的幼年教育出发,那么以下五个方面则更多关注家长们对长大孩子的教育。随着孩子长大,分歧诞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经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1. 从历史中走来
  2. 静悄悄的变化
  3. 课业的困窘
  4. 品德缺陷的养成
  5. 价值观念的扭曲
  6. 心理孤独与情感封闭
  7. 被破坏的亲情
  8. 负面的楷模效应
  9. 重拾亲情教育的法宝
  第七章 未来定位模糊,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
  现在的家长,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这就是中国的孩子。再过几天就要踏进大学校门了,还得回家问问父母要选择什么专业!此种后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
  1. 家长的圆梦之旅
  2. 梦想之间的差别
  3. 爱的暴力
  4. 新时代的拔苗助长
  5. 创造力的毁灭
  6. 信任孩子的选择
  7. 针对天赋的正确开发
  8. 让孩子的梦想腾飞
  第八章 道德教育沦陷,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陷入超级空白
  这个话题不妨和我们提倡的“*”结合起来,那样会更加精彩,也会更加显示出中国对于道德问题的无奈。在中国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视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学校教育都是一纸超级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小时候发的红奖状里写得清楚:该生在本学期之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优秀,特此奖励,以兹鼓励。但实际是什么?不过只是因为我的试卷被打了100分,仅此而已。
  1。 乏德社会的尴尬
  2。 谁在摧毁道德
  3。 道德教育的双重空白
  4。 孩子心理的双重性
  5。 道德榜样的力量
  6。 德育为智育之先
  7。 精神层面的无条件关爱
  8。 行之有效的正面引导
  9。 自尊与他尊
  10。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第九章 生活训练短缺,泛滥的物质支持掩盖教育观念不足 
  这与溺爱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说孩子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会因家庭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话,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独自在外地念书时,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就开始了。通常情况,孩子从小所接受的金钱等物质来源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成绩达标后的“奖金”;二是帮父母买东西找回的零钱;三是家长每天给的饭钱和坐车费用;四是亲戚朋友给的奖励,特别是过年时的压岁钱;五是节假期间打的小零工。大体上的这些来源,却根本无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质支持相提并论。物质支持无可厚非,可一旦泛滥,被金钱左右头脑的人,行为往往是可怕的。
  1。 孩子的畸形消费谁之过
  2。 尴尬的理财教育
  3。 孩子不良的消费行为和习惯从何而来
  4。 中国学校的消费教育
  5。 中国家庭的理财教育
  6。 不要“羞于谈钱”
  7。 如何教孩子理财
  8。 了解孩子的理财心理
  9。 简单实用的理财教育技巧
  10。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第十章 性教育近乎空白,成为孩子顺利成长的绊脚石
  中国教育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性教育方案。要是归根溯源,挑出家庭教育的毛病来,似乎有失偏颇。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父母,通常会变着法地回避性教育问题。而学校教育就弥补这一点了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对一些性知识几乎为零的孩子,以至于发生什么未婚妈妈、青少年性暴力犯罪等等现象时,除了深刻思考我们教育的失败之外,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去讨论它们带来的危害了。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每个人永久的学校。
  1。 讳目如深的题目
  2。 孩子的“性路历程”
  3。 每时每刻的性教育
  4。 前期的家庭性教育
  5。 后期的家庭性教育
  附录:家长应该知道的6种教育方法
  1. 尔?威特:全能教育法
  2. 塞德兹:天才教育法
  3. 斯特娜:自然教育方法
  4.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5.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6. 多湖辉:实践教育法
   。 想看书来

前言 谁决定孩子的命运
“孩子聪慧或愚钝、成绩优秀或糟糕、品质高尚或低劣、人格健全或残缺,一切都流转变化,但它们似乎总是被什么东西决定着,就像是已经注定了一样。”
  ——阿德里安?爱尔维修《论精神》
  再也没有比教育更让家长激动的词语了,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几乎天天提到它,无时无刻不听到它。但是,关于如何才能将孩子教育得更好,却是一个难乎其难的问题。
  为了帮助理解这一谜题,我们不妨再听一听法国教育家阿德里安?爱尔维修的理性思辨:
  从孩子一获得生命和运动能力的时刻,教育就已经开始了。模仿与追随是人的天性,于是他们的真正教师,其实是他们周围的对象,他们的全部观点、意识、习惯、性情……都是从这些教导者之中得来的。
  现在我们明白,教育的真正意义何在了。
  教育,是让一切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获得正确的心智、美德、与天才,让正常的孩子日趋伟大,让有缺陷的孩子获取幸福。其前提是,我们必须掌握一种缔造伟大与幸福的工具,这种工具正是正确而科学的教育方式与环境,而每个孩子都只是教育下的产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着怎样的教育,也就有着怎样的孩子。
  因此,这一缔造未来的教育过程,从时间上讲,开始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从空间上讲,则是处在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
  当我们了解了这一切之后,不妨自问一下:
  在当下的中国,我们的家庭教育,可曾达到了足够的高度,足以为我们的孩子缔造伟大与幸福?
  在许多中国父母看来,他们无不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去为子女铺垫一条成功之路,愿意为其提供最充足的资源支持,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满意者少,失望者多。
  看到这样的现状,相信没有人不会感到悲凉。这几乎是一个民族教育方面的最大悲剧。
  也许有许多专家、学者,会为我们分析出中国家庭教育的无数成功之处,无数家长们也可以现身说法,告诉我们用中国家庭的模式来教育子女,有着怎样的先天优势。
  但是这些都是无用的,心血是心血,资源是资源,成果是成果。这其实是三个关联甚少的不同概念。最成功的孩子,不一定享受着最多的心血与资源;反过来,那些不成功的案例中,又有几个是因为家长的放任自流与熟视无睹而造成的?
  我们有许多的家长,都是“心血痴迷者”,都是“资源迷信者”,总是以为,我投入了那么多的心血,我为孩子提供着那么多的资源,我为他缔造了最好的教育环境,我的孩子凭什么不成功呢?
  遗憾的是,教育的规律不是这样运行的,教育环境也不等于时间与金钱的简单叠加。在孩子复杂而又简单的心理过程中,在孩子不确定而又有迹可循的成长过程中,无论心血、精力还是资源,都不是决定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
  决定我们家庭教育成与败的,以至于最终决定我们孩子一生命运的,是我们家庭教育的方式与环境。
  当我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