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责任感,处处、事事、时时依赖于别人的时候,最终的结果就是丧失掉全部的独立性。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孩子不能独立地承担责任,不能依靠自己的思考来做出选择,最终实现自己的意愿时,也就无从谈到独立性,更谈不到独立人格的发展。 。。

第二章 心灵关怀缺失,扼杀独立人格的成长(9)
其三:影响孩子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我们家长羽翼的庇护下,孩子们从小失去了独立行事的机会与权利。而创新与应变的能力,恰恰来自于大量的实践。
  在成功的企业家中,有极大一部分从小便失去了家庭的庇护,许多事情都必须自己亲力亲为,于是,生活赋予了他们无可逃避行事机会,于是,他们的实践能力就此得到了锻炼,而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其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的发展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相比之下,当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做事的机会时,也就无从谈到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于连原有的能力也会逐渐萎缩、退化。
  就这样,本来旨在于保护孩子的家长,在无形之中却变成了伤害孩子的最主要因素,从保护到伤害,其字面上的意义相差巨大,而落实到实际的家庭环境中,其中的细微差别就只能由孩子来亲身度量。
  当家长因为陷入了过度投入的境地而备感心力交瘁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却因为陷入了过度保护的桎梏而极度痛苦。
  于是,家庭教育在这里就得到了一个全新的命题:家长的保护与孩子的自由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完美的对接点,这个对接点,就在于对如何处理心灵沟通这个关键性命题上。
  8.打通天堑的终极方案
  只有心灵上的关爱才是最好的导师,它远远超过了责任感与其他方面的付出。
  ——爱因斯坦
  沟通的价值就在这里显示了出来。
  越是对立的家庭,孩子与家长之间就必须要实现沟通,只有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的观念,才能够让自己从心灵上认同孩子。同样的,只有孩子更多地懂得家长的苦心,才能够解决孩子因此而产生的逆反心态。
  家长作为成年人,在性格上有着更强的包容性,但家长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过于顺从孩子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其后果是很难预料的。这样一来,既要做到沟通,又要防止孩子自控能力差所带来的后果,而孩子的天性自然会对一些必须遵守的准则造成挑战,其结果势必阻碍了沟通。
  于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在这个两难的问题上走入了绝境。而在这个问题上,只存在着一个分三步走的解决方案。
  方案的第一步:在于家长和孩子都要有理解对方的愿望。
  只有当双方都有了这种愿望的时候,沟通才具备心理上的基础。假如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有所保留,那么沟通势必极难实现,甚至于让家长和孩子站到更激化的对立面上。
  而当双方都有试图理解对方的愿望时,心理上也就更期盼着主动寻求沟通的机会,尝试着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心灵之间的沟通。
  方案的第二步:在于从各种渠道了解对方的生活历史和重大的社会事件。
  在当下的中国家庭,一大重要的现象就是,家长不了解孩子,孩子同样不了解家长。
  举个例子来说,现在的许多家长都不了解流行趋势,更不了解孩子们兴趣集中在何处,同样的,我们的孩子也不了解家长一代所经历的历史与时代背景。而心灵上成功沟通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做到相互了解,唯有于此处下足功夫,才能够做到理解对方所作所为的背景,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与隔阂。
  正因为如此,对于孩子而言,所需要的是了解父辈、祖辈过去的生活阅历,了解家长所处时代的特点,说白了,就是家长必须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如何活过来的。
  同时,作为家长来说,也应当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认真去探求当下的流行元素、文化现象,看到孩子所崇拜、所喜爱、所厌恶的东西中那些是积极有益的,那些则是对成长有害的,只有找到两代人的相似之处,才能够获得更多交流与沟通的机会。
  方案的第三步:在于主动地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及时给予孩子心灵关怀。
  我们的家长都知道,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被人理解固然好,但是当误会发生了之后,如果一味等待别人的理解,那么就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而当我们主动地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便很容易进入一种冰释前嫌的最高境界。
  正因为如此,想要争取孩子的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接触孩子,这种接触越多一分,实现心灵交流就越多一分可能。
  本章后记
  当我们8个小节的艰难探寻终告结束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端。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纸面上的讨论意义并不大,我们的探寻也不可能做到算无遗策。之所以说它意味全新的开端,在于我们的家长结束了本章的阅读之后,对于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所欠缺的东西,将会开始一次自查式的总结。
  事实上,当我们的探寻与每一位家长的殷殷爱子之心结合起来的时候,孩子们就获得了一次命运改变的良机,当这种改变被演化为成功的经验之后,后世的父母也就获得了一份宝贵的教子宝典。
  在当今社会文化日新的形势下,如何能够让孩子获得一个稳定而又良好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在于家长能否做好保驾护航的工作,而这又要求家长们能否建立一套完美的心灵关怀机制,在中国三千年的家庭教育史上,这方面始终有较大的欠缺,我们关于这方面的纸面探寻结束了,但是家长们在实践中的探寻却才刚刚开始。
  

第三章 人生观教育扭曲,成为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发因素(1)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据了解,这好像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90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200块钱。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导读
  古语云:君子不言利,然而与这一论述相违的是,在当下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却存在着许多这样的现象。
  某市某小学三年级的一名学生因期中测试三门学科考了班级第一名,意外收到父亲一份物质奖励——一辆价值107万元的宝马车。
  一个学生的父母明码标价——只要孩子考上大学,不论是什么大学,立刻奖励3万元现金。
  在某论坛上出现一帖子,一位家长公开宣布,只要孩子考上大学,就立即买车给她……
  这一个个令我们大感惊讶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事实上,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这样的现象早已成为常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接受过家长各种形式的物质奖励,只是在近几年来,奖励额度之大,发生频率之高,才让我们开始对这一问题正眼视之。
  激励、奖励是每个孩子所需要的,当其行为得到家长、老师的认同、肯定时,奖励他不仅是让孩子有了被尊重和认同的快乐,有了进一步行动以期得到进一步奖励的欲望,更对其价值观的深化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以金钱为核心的物质刺激,在发挥了一定激励作用的同时,却也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一个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其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于是这个11岁的孩子,几乎每天都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数目可观的奖赏,短短的3年时间里,除掉自己的零花钱,孩子在银行里的存款已达数万元之多。
  一次孩子的同学过生日,该孩子拿出数百元,作为生日礼物,同学的羡慕,带来的是孩子的变化,从此看到金钱价值的孩子,开始与父母讨价还价,稍有不顺心的时候就大发雷霆,学习成绩也随之下降。
  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比比皆是,许多孩子在家长的物质刺激下,要么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惰性,要么养成了唯利是图的“奸商嘴脸”,要么则与父母关系极度僵化,甚至于有的孩子已经步向犯罪的深渊……
  那么,作为一种激励模式的物质刺激手段,为什么会导致以上的现象出现呢?为何我们的家长对这些现象有所知会,却仍然愿意对孩子大加奖赏呢?对于中国家庭教育而言,我们的家长又究竟应当采取一种怎样的激励模式,才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呢?
  想要揭开这一系列谜题,我们就需要从头开始,继续我们的探寻历程。
  1.大行其道的物质刺激
  人性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物质来满足需求,当这种需求不能得到及时、足量的保证时,负面情绪也就油然而生了。
  ——《经济学论纲》
  在21世纪中,对于为人父母者,最大的成功就是教育孩子的成功,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中,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的主流论述。
  正是基于这一观点,才有教育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21世纪里,最有价值的投资,就是对教育孩子的投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人生观教育扭曲,成为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发因素(2)
这样的观点本无不妥,然而按照我们惯常的理解,投资总是与金钱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当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时,家长对孩子的投资就开始停留在近乎泛滥的物质层面之上了,而在这种投资当中,家长给予孩子的物质刺激,就更是愈发呈现出严重扭曲的面貌。
  所谓的物质刺激,指的是运用物质的手段,让受刺激者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从而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由于物质是人的第一需要,也是人的普遍需求,因此,以物质为主要导向的激励模式,在近几年的职场中大行其道,同时也受到了相当良好的作用。
  就这样,在职场中见识了物质刺激强大效应的家长们,便开始将这种模式移植到家庭中,希望藉此来完成对孩子的正面引导。
  于是我们看到,在许多家庭中,年轻的父母们从孩子降生起,就开始频频用物质刺激为诱饵,希望用满足孩子物质欲望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向父母希望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的家庭中,这样的现象甚为普遍,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句式。
  “如果你考上重点学校,那么爸爸奖励你……”
  “如果你考了前三名,那么妈妈给你买……”
  “如果你弹熟这首曲子,那么就带你去……”
  这样的话语在我们的家庭中频频出现,我们甚至可以毫不怀疑地说,以物质刺激作为孩子教育手段的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中的常态。
  物质刺激的手段是简单的,但这种模式之所以会成为常态,在于这一模式的确存在着合理之处。
  我们在前面说过,人对物质存在着普遍的需求,特别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由于其性格中天性的成分占据了主要地位。
  就孩子的天性而言,面对着高档的玩具,精美的食物、漂亮的衣服,要让他控制住自己的内心欲望,这种要求明显是缺乏人性的,也是缺乏依据的。因此,如果没有父母在这一方面给予适当的保障,或者是父母对孩子的欲望缺乏足够的重视时,其结果必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快乐的负面情愫。
  这样的结果,既是孩子难于承受的,也是我们的家长不愿看到的。而当物质刺激以激励模式的面目存在时,既能够满足孩子对于物质的欲望,同时又能够成为家长实施教育的手段,自然也就容易被万千家长广为接受了。
  然而,看似两全其美的方案,往往会带来双向的问题,当我们的家长把物质刺激与激励模式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意味着家庭教育中新困境的开端。
  2.物质刺激的成瘾效应
  童年时代打下的烙印,如同基石上刻下的花纹,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克鲁普斯卡娅
  一旦物质刺激成为了家庭教育中主要的激励手段时,孩子便会在心理上出现畸变。
  这种激励模式的导向,是以获取物质奖励为根本目的,我们知道,人的贪欲之心永无止境,无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了多少物质上的奖励,都不会得到满足。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奖励中,孩子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心理上的阶梯效应就此出现:满足了低层次的欲望后,又产生了高层次的欲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