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钱统治-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历代科举来看,但凡舞弊者都会牵出后面的大人物。
  不过,杨坚并没有如此高尚。公共经济学认为,官僚只对权力来源负责,这个道理完全可以用来解释科举制度。魏晋南北朝,士族进仕凭祖宗荫功,靠的是门阀出身,权力来源是祖德,官员未必对皇帝负责。科举制官员权力来源于皇帝,官员必须对皇帝负责。
  祖上有荫德,没错,可是要考,属于差额录取。
  杨坚创立了一个完全服从于他的官僚体制,就此,士族失去门阀进仕途径,官员位置不再世袭,权力、官职来源于皇权,士族就此彻底没落。
  科举,或许不是一种好制度,但确确实实是一种公平的制度,实在想不出来还有什么方法能够替代。
  不过至此,皇权也失去了唯一的挑战者。因此,杨坚,才是神人。
  权力高度统一,对明智而又有韬略的帝王,是好事。
  这种帝王,只是偶然;所以,杨坚是偶然。
  尽道隋亡为此河
  杨坚之后的皇帝,叫做杨广,也就是传说中的隋炀帝。
  杨广,背了很多骂名,尤其在野史中,他从来都是被攻击的对象:修运河、征伐高丽、迁都洛阳等。总之,他是一个桀纣之君,没干一件好事。
  刚才说了,杨坚是偶然;杨广,是必然。
  虽然杨广确实可能弑父,至于*,实在是谈不上,就算他和老爹的两个贵妃不清不白,这在古代皇室似乎也算不上什么绯闻。
  从古至今,正史对杨广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有人说杨广“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不过,也有人说他“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怎么评价,要看谁说。
  关于杨广的负面报道,最早出于《隋书》和《贞观政要》,这两本书,广大唐朝人民都知道,是李世民“编”的。按照儒家精神,或者说今文经学,篡位是不对的,杀先帝更是罪大恶极。即使皇帝昏聩也要愚忠,拉杆子把杨广弄下台是不可以的。
  必须把杨广树立成一个弑父*的逆子,一个儒家道德的叛逆,一个暴戾无常的帝王,才有理论根据打倒他,唐朝才有理由取而代之。
  没有隋炀帝暴虐无道,哪有唐朝帝王的圣哲。
  不过,《隋书》还是记载了一些杨广的正面史料的,李世民应该确乎知道没有杨广,自己也不可能顺利统治整个帝国。
  比较离谱的是,宋代《资治通鉴》。
  出于政治失意的原因,司马光借古讽今把《隋书》和《北史》中的正面资料几乎全部删除,仅诏令一项,至少被删掉15处以上,而司马光给杨广留下的版面不过就那么一点点。
  但凡历史人物,功罪是不能分开看的,无论如何分开,不过就是个数字,根本没有任何依据。如果有依据,就直接精确到二点三七五、七点六三五了,历史不同于自然科学,数学式评价才是不严肃的。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20)
有时候,功就是罪;
  有时候,罪才是功。
  南北朝士族衰败,确切地说,应该是南陈士族衰败。因为南陈是汉族正统帝王,所以往往当代史学会忽略北朝。与南朝不同,杨坚建立的是一个统一的汉族帝国,面对的是全国士族力量,虽然他创立科举之制,大规模起用寒门子弟,但是北方士族乃至南方士族残余势力仍旧存在,或者说很强。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隋五铢确实削弱了士族实力,杨广面对的仍旧是难以驾驭的士族,他必然会继承杨坚的志向,在加强皇权的路径上一步步走下去。
  从杨广开始,科举才真正扩大到寒门庶族,寒门子弟取代北方士族成为中央官员。为了尽早达到这个目的,杨广彻底废弃了九品中正制,改设九品官制,每品保留“正、从”两级。被他废掉的官职不是撮尔小吏,更主要的是“上柱国”、“三师”、“都督”(类似于今天的内阁成员),杨广创立的这种官员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自此,寒门子弟开始真正进入国家中枢,正式试图取代士族高门。
  只是,杨广的这些措施不可能立马见效,毕竟寒门子弟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唐朝原原本本继承了隋朝科举制度,也正是因为这个制度,唐朝中期武则天才能在对士族的决战中取得胜利。
  既然科举不能立刻见效,杨广就想到了立竿见影的方法。
  你猜对了,铸钱。
  只不过,比隋五铢更轻、更破。
  靠着铸钱收益和前朝罚没积累,杨广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中国历史上又一次规模宏大的开疆拓土开始了。
  隋炀帝当政期间,中国才第一次成为一个东起大海、西至西域(东西四千多公里),南抵云南、北接大漠(南北七千多公里)的帝国,后世中华民族的疆域就是这个时候奠定的,不但强于秦汉,也大于唐宋。
  杨广确实几次征伐高丽,而且以失败而告终,可是他同样征伐突厥,征伐南岭,从来没有人指责,因为,青海就是那时纳入版图的,指责杨广征伐高丽是以成败论英雄。
  还有人指责杨坚修运河,不过也有人赞美京杭大运河,只是无人再把两者联系在一起。修筑运河并非在地图上凭空挖出一条河道,很多地方用天然河,杨广真正只挖了全河道的30%。沿着这条运河看一看,就会明白,这条运河几乎集中了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唐代繁荣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这条运河。
  运河终于修通了,杨广征伐高丽也失败了,他在位期间过度使用民力,最终民怨沸腾。
  即使到了这个时候,杨广仍旧没有放弃,而非终日沉湎于宫室之中。隋末,天下大乱,士族私铸货币蔚然成风,即使在国力衰弱至此的情况下,杨广仍然试图推行“曲笔五铢钱”整理货币,重振隋朝曾经的辉煌。
  可惜,曲笔五铢虽然是一种精美的足值货币,却不适合于乱世,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曲笔五铢几乎都被士族高门弄去重铸了,以至于至今现存文物相当少,成为现代一种价值不菲的收藏品。
  其实,开疆拓土、修渠挖井都会极度耗费民力,如果杨广只完成其中一项,他必定是名垂千古的帝王。
  无论怎么评价,隋朝仅传两代就在杨广手中灭亡了,而且他广造行宫、秽乱宫廷也确都是事实。他想做的太多,在权力统一前提下,没有人能质疑他这种不切实际的雄才大略,这个图景在后来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地出现,也不止一次给中国人留下伤痛。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21)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开元通宝
  唐朝是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世界各地华人至今仍以“唐人”自居。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不可磨灭。这个时代,确实值得中国人骄傲。唐朝鼎盛时期,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均原粮产量是4524市斤,一直到1978年这个数字仍未被超越。如果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那就看一看现代相关数据:清中叶,也就是所谓康乾盛世,这个数字为2262市斤;1949年,这个数字只有1150市斤,1978年也只有2214市斤。现在美国不过占世界GDP不足1/4就找不到北了,而盛唐时占世界GDP却足足超过了50%。
  626年,李世民导演了玄武门之变,他是唐朝最优秀的皇帝,职务座右铭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身,犹割股以啖腹”(《贞观政要·君道篇》)。
  与杨坚一样,李世民同样是偶然。
  不仅李世民,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明君和清官都是偶然的,因为偶然,所以才值得纪念。只要没有人能制约弗远无界的皇权,这种偶然和必然将永远存在。在权力集中的制度下,必须靠近权力中心,手段肯定是无所不用其极,没有制约的权力又怎么会产生明君和清官?仅靠个人修养和儒家思想,又能有多少偶然?
  李世民之所以能这么想、这么做,是因为他少年并不得志,因为不得志才了解民间疾苦,因为了解民间疾苦才知道自己不能胡来,个案不能推广。
  现在,让我们看看唐初的货币吧。
  “开元通宝”是唐初货币,往往被认为是贞观盛世的代表。实际上,“开元通宝”是李渊在武德四年(621年)所铸,属于非计重货币,10枚为1两、1两等于10钱的衡制即源于此。这种货币终结了西汉以来的五铢钱,中国货币由计重钱转为非计重钱。
  开元通宝用于小额支付,说白了就是零钱,使用者主要是自耕农。
  但是,开元通宝并没有满足小农需要。原因很简单,官府铸钱没什么收入,铸一贯钱(1000钱)大体费用在900钱左右,稍有不善就会赔本。赔本生意,官老爷们是不会有兴趣的。此时,私铸货币又有了新的理由,官府铸钱不够用,就得自己铸。出土货币证实,唐初流通中的钱,很大一部分是私铸的货币,恐怕当时私铸现象就已经非常严重。本来,私铸货币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物价上涨,可唐初物价却平稳得出奇。
  原因在于李世民挑动农民自发脱离士族,成为自耕农,自耕农多了,钱就不够用了,物价也不会涨了。
  有人说,中国封建王朝的根基是地主和豪强。
  这个话,最好反过来说。
  纵观中国历史,能拉杆子造反成功的,除了一个朱元璋,其余都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反而是农民。
  好人,谁去造反啊。
  强势封建集权必然对应松散的根基,因为一个强势的中央、一批硬朗的地方,放在一起那是一定会出事情的。
  与士族豪门相比,自耕农不能形成统一的势力,皇权才可能统一事权;寒门子弟没有门阀利益,出仕执行诏令也不至于推三阻四。
  不过,李世民登基时全国只有200多万户小农,到不是战乱把人杀绝了,而是自耕农托籍于士族门下,不接受统计。李世民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法子,“狭乡迁宽乡”,去狭乡的人,都白送土地。作为代价,自耕农要向朝廷纳税服役,这叫租庸调。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22)
授田、租庸调,缔造了唐朝统治基础——自耕农,自耕农又维持了盛唐国家的绝对权威。有了这个绝对权威,开元通宝才可能由计重钱变为非计重钱,此时,交易者此时已经信任国家。
  这是一个良性自我循环“……→国家信用→货币稳定→生产力发展→……”,理论上这个循环是可以自我维持的,所以我们有了唐初盛世。
  盛唐之治,不仅是中国古代经济的辉煌,也是中国古代货币的辉煌。
  雾锁凌烟阁
  李世民曾把他的功臣画像挂在凌烟阁上,长孙无忌排名第一。
  凌烟阁功臣,其实都是士族。虽然五代以来士族不断遭到打击,但隋朝科举只实行了不到30年,士族还没有完全衰败,李渊、李世民称帝时,朝臣仍以士族为主。
  李世民是对的,权力刚刚稳固,士族同样是他的中坚力量,他只能釜底抽薪,慢慢来,先忽悠走士族门下农民,却不敢骤然以货币改制剥夺士族财富。虽然发行开元通宝,却不敢禁止私铸。没有他们,李世民不可能在玄武门之变中胜出。他们是玄武门腥风血雨中历练出来的干才,不是五代时期的白痴。
  正因为如此,皇权确立,他们成了皇权的绊脚石。
  皇族和士族的矛盾,终于在武则天和长孙无忌的斗争中爆发了。
  长孙家族出身关陇门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士族利益。不过,长孙无忌确实没有胆子直接挑战李世民的权威。李世民活着的时候,皇族与士族的对抗比较隐蔽。
  事情起因是太子承乾被废后的立储问题。
  长孙无忌必然希望拥立一位容易控制的皇帝,而不是又一个不断打击士族的“李世民”。
  在李世民授意下,皇子李泰几乎被立为太子。这种事情上,皇帝支持也未必能办成,因为“几乎”也不是“已经”。
  承乾经营多年,士族高官都在他门下。李泰虽然也有才干,但只有没出路的寒门子弟才去帮衬李泰。李世民最初确实希望立李泰为太子,然而,他也明白,李泰登位必然会骤然放弃士族,当时,寒门官僚气候未成。
  皇帝称呼自己“寡人”,实际上皇帝决不能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一天也不行。政令必须靠人去推行,必须有人替你控制军队。即使皇帝可以在一道诏书之内把所有的高官都换成寒门子弟,难道还能把所有官员都换成寒门子弟不成?如果换不了,莫非真想凭一纸命令让寒门子弟赴任?
  没一起共事过,没给过下属任何好处,人家凭什么要听你的?总之,听话是可以的,不过要先给个理由。李世民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