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玄奘精神-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失职之过,怠慢之罪啊!〃裹着厚厚棉衣的房玄龄额角冒出一滴冷汗……迎接玄奘是唐太宗临走前交给自己的最重要的任务,皇帝相信只有自己才能把这件大事做好,做漂亮,做出体面来,可现在呢!   

  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需要的是随机应变!任何一个在事业有所成就的人,不论遇到怎样的突发事件,都必须具备冷静的头脑和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   

  从这一点上看,房玄龄和玄奘表现得同样出色,有着一名能员应有的镇定与干练……他一面派人通知相关官员和仪仗队伍用最快的速度集结出迎,一面派人飞报弘福寺,让这座与皇家有着密切关系的长安城最大的寺院做好迎接和安置玄奘一行的准备。   

  急促的马蹄声回荡在长安城的大街上,房玄龄带着随行官员飞奔前往长安西郊,沿途的景象让他们感到无比震惊:整个长安城已经完全沸腾,无数官员和百姓涌上大街,所有人都在朝一个方向赶去,所有人都只在传一件事……玄奘法师到了!         

。←虹←桥书←吧←  

第4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3)         

  〃父亲,前面过不去了!〃房遗爱从人群中挤到房玄龄跟前,这位与他父亲一般惧内的房家二公子带来了一好一坏两个消息:坏消息是,玄奘的马队被数万百姓堵在西郊,别说进城,就连往前挪一步都不可能;好消息是,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从现在的情形看,玄奘一行到天黑都进不了城,完全有时间重新组织安排迎接事宜。   

  房玄龄看了儿子一眼,正所谓知子莫若父,他知道这些消息一定是儿媳妇高阳公主告诉房遗爱的。高阳公主深得唐太宗宠爱,素来郊游广阔胆大妄为,加上信奉佛法,很可能早就派人盯着玄奘的队伍,所以才能在第一时间送来可靠的消息。不过这一好一坏两个消息也很是让人头痛,一旦处理不好,就会造成更大的混乱,甚至威胁到玄奘的安全!   

  〃自然奔凑,观礼盈衢;更相蹬践,欲进不得。〃   

  史书用了十六个字来记载当时的情形。面对已经热情得失去理智的围观群众,玄奘让队伍停了下来。停下来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交通堵塞,是在是走不了了;二,身为佛家弟子的玄奘法师,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本着慈悲为怀的信念,不愿再往前走一步。于是,玄奘一行很快被围观的人群包围。狂热的人群拼命的往里面挤,局面眼看就要失控……   

  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什么最重要?玄奘的安全最重要!   

  房玄龄不愧为一代名相,他立刻派出一队精锐士兵赶往围观现场,分开人群,保护玄奘。他没有让手下的官吏和士兵盲目的去驱赶人群,镇压和压制只会让百民对官府产生对抗情绪,让局面变得更加不可控制,他只是派出官吏和士兵在各个城门、驿站、路口、要道维持秩序,慢慢的为马队前进开道,同时也为自己安排迎接事宜腾出时间。然而闻讯而至的人越来越多,万般无奈下,房玄龄只好让玄奘在军队的护卫下先行住进驿站。   

  那么,玄奘为什么会比预期早到一天呢?原来,玄奘在达到敦煌后又给朝廷写了一封信,报告自己的行程。这封信被直接送到了正在洛阳筹备对辽东用兵的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完信后,当即命令留守长安的宰相房玄龄全权处理迎接安置玄奘之事。房玄龄也根据这封信计算出玄奘的行程,进而安排各项事宜。   

  然而从敦煌到洛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一心面君的玄奘担心赶不上与唐太宗会面,因此在得知唐太宗在洛阳即将亲征辽东的消息后,便加快行程,风尘仆仆的赶往长安,终于抢出了一天的时间。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皇帝没见到,人却被堵在长安西郊。   

  〃这或许也是注定的劫数吧!〃玄奘如是想。   

  不论是在茫茫戈壁,还是面对强盗的威胁;不论是翻越大雪山,还是面对全印度僧人的挑战,玄奘都会把这些难关当作自己佛法修炼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关口。不论这些关口是多么的艰难险恶,他总是要求自己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心静而襟怀坦荡,是他几十年来始终保持的一种心境;这种心境不但能让他在困难和无助中平静下来,也让他能够清楚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目标又在何方。   

  就这样,玄奘一行在长安西郊的驿站休息了一天。第二天,也就是贞观十九年的正月二十五,当时世界上最宏伟,也是最繁华的城市……长安,为玄奘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这样的情景在今天并不难看到,任何一位演艺或体育明星的到来都会引来粉丝们的疯狂追捧,然而不论是〃超女〃、〃快男〃,还是〃好男儿〃、〃型秀〃选手,他们受到的追捧肯定比不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玄奘,在当时大唐百姓心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真经的玄奘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玄奘不但是一位有道高僧,更是一位杰出的学者、翻译家、外交家、探险家,他代表的是大唐,象征的是那个时代人们求知不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玄奘一个人的行为,成就了一个帝国的荣耀;玄奘身上所蕴藏着的,是坚毅、坚韧、坚持、坚决的高尚品格。   

  所以,玄奘完全担得起〃万人空巷〃的待遇,也说明他得到了大唐官方和民间的双重认可。         

虹←桥书←吧←。←  

第5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4)         

  把握和创造机会是任何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素质,唐太宗深知,一切个人偏好都要服从政治需要,所以他在《慎所好》中就曾明确指出:〃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所以,道教也好,佛教也好,都是被利用与控制的对象。当然,作为唐太宗的左右手,房玄龄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借力打力,亮出了〃与民同乐〃牌。   

  把玄奘迎接好有三个好处:   

  第一,彰显皇帝对玄奘的礼遇,进而安抚那些因地位排在道教之后而不平的佛教高僧们;   

  第二,辽东开战在即,需要一次振奋人心的事件来鼓舞整个大唐军民的士气;   

  第三,把玄奘一事办得漂漂亮亮,也能说明唐太宗选他为留守重臣是多么英明的决断。   

  因此,在房玄龄的亲自指挥下,一场别开生面的盛大欢迎仪式拉开了帷幕。整个仪式的核心,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举办一场由全体长安百姓参加的游街大会,向天下人和各国使节展示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来的珍贵的经书和宝物,让数十万人一同为玄奘欢呼,振奋大唐士民之心,弘扬天朝国威。   

  聪明人不会为了所谓的面子去拒绝别人的好意,很多事情不用说破,要的就是彼此的默契。   

  洞悉世情的玄奘自然没有拒绝房玄龄的安排,他很清楚自己在〃与民同乐〃中扮演的角色……朝廷需要这样一次盛大的活动来激励万民,大乘佛教同样也需要一次盛大的仪式来扩大影响力;自己在朝中民间的影响力越大,他日面见唐太宗时的分量便越重……   

  百利而无一害之事,何乐而不为?   

  游街的消息一经传开,一时间,朱雀大街到弘福寺的数十里长街两旁人山人海,长安城的军民百姓纷纷涌到朱雀大街两侧,有聪明的商人甚至在半夜就发动家人伙计抢占最好的观看位置,然后高价出售,临街的二层酒楼戏院更是被达官贵人包场一空……学生停课、商人罢市、官员休朝,最紧张的只有负责维持秩序的将领和士兵们,房玄龄在游街开始前下令,如果再发生相互践踏之事,相关官吏将士一律严惩!   

  按照计划,玄奘法师会骑一匹白马走在整个队伍中央,接受整个长安的欢呼。   

  游街的终点就设在弘福寺。弘福寺,位于长安城西北芳林门内、掖庭宫外的修德坊,又名兴福寺,不仅是长安城中最大的寺院,也是唐太宗为太后祈福之所在。   

  正所谓世事难料,就在房玄龄以为万事具备,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负责接待玄奘的礼部官员心急如焚的跑来,说游街的队伍已经出发,可玄奘法师却不见了!   

  〃法师不见了!〃房玄龄险些喷出一口茶水来,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他再一次领略到了玄奘的与众不同,事态的变化再次考验着这位大唐宰相临机应变的能力。   

  〃第一,不可对外声张;第二,任何法师去过的地方都给我仔细的去找;第三,仪式照常进行,半个时辰内找不到,就让下面的人告知全城百姓,说法师鞍马劳顿需要歇息,今日不参加游街!〃老练的房玄龄很快给出了应对措施,一队队精干的官吏立刻行动,迅速展开了一场搜索玄奘的行动。   

  此时此刻,玄奘法师人在何处?又在做些什么?他又为何不去参加专门为自己举行的欢迎大会呢?史书记载,玄奘法师当时:   

  〃独守馆宇,坐镇清闲,恐陷物议,故不临对。〃   

  简简单单的十六个字,却清楚记载了玄奘法师当时的举动和心理:   

  馆宇,应该就是弘福寺安排给玄奘住宿和休息的僧舍,这就告诉我们,当时玄奘哪里都没去,既没有跟随出游的队伍,也没有离开起居的地方,而是留在弘福寺。   

  独守,说明玄奘当时是一个人,旁边既没有伺候的人,他也没有让别人来打扰。从礼部官员不知道玄奘下落的表现可以得知,玄奘很可能是先跟迎接的人员走了一段路,然后在中途神不知鬼不觉的掉队折返……这也不难理解,能够独自一人活着取经归来的玄奘,想要在人群中脱身,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他才能独守,才能让人找不到自己。那么,玄奘为何会中途折返呢?我们下面再说。         

※虹※桥※书※吧※BOOK。  

第6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5)         

  这四个字连起来就是说,玄奘曾经出去过,但又自己跑了回来,当时是一个人呆在屋子里。   

  再来看坐镇清闲:这里的坐镇,当然不是说玄奘像唐太宗那般坐镇洛阳筹划攻略辽东一样坐镇弘福寺的某间僧舍指挥盛大的欢迎活动。坐镇,应当是一种姿态,是动作。   

  那么清闲呢?是说玄奘在当时很空闲,别人在忙活游街,他在那里没事做很悠闲呢?显然也不是。这里的清闲,应当是一种神态,是神情。把这四个字连起来,就能看出史书对玄奘的生动描绘。   

  我们都知道,玄奘喜欢思考,而且是一个人静静的思考。这个很容易理解,一般有高深修为的人,往往习惯追求一种〃冥想〃的境界,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完全沉浸在〃冥想〃之中时,他对某一个问题或是人生的认识才能达到全新的高度。所以,玄奘的〃坐镇清闲〃,不是坐在那里优哉游哉的打盹,而是用一种非常镇定的动作,带着非常一种〃入定〃的神情,在思考问题。   

  玄奘在想什么?接下来的四个字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恐陷物议。   

  恐,唯恐;陷,陷入;物,可以理解为世俗的;议,议论,非议。   

  唯恐陷入世俗的非议……作为一名僧人,尤其是玄奘这样已经成为某种化身和象征的僧人,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已不再是他自己的言行举动,所有关于他的信息都将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各种各样人的议论和品评,稍有不慎,就会惹来麻烦。   

  正所谓树大招风、言多必失,就像当年在曲女城辩经大会大获全胜后拒绝骑上大象接受全印度的祝贺一样,这一次,面对无上荣誉,玄奘再一次玄奘了退。   

  是的,退。   

  退,并非退让、胆怯,玄奘从来就不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这一点跟小说《西游记》的描写大相径庭,相反,在追求真理和坚持信念上,玄奘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   

  因此,退,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心境。   

  玄奘为什么会得到僧俗两方面的认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内佛学修为精深,专业水平很高,对外洞悉世情,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说什么样的话如何举动才能把事情办好并且让方方面面都觉得很舒服。用通俗点的话来说,玄奘既会做事,又会做人。   

  这一点非常难得,一般来说,能脚踏实地做事的人往往在人情世故上磕磕碰碰;精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又不擅长执行具体的事物;前者善于做业务、做项目,后者善于管理、协调。大部分人能够在一个方向上做到擅长已经很不容易,可玄奘就是这样一个两方面都精通的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