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玄奘精神-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会。而玄奘的表文,就是在唐太宗积极筹划辽东战事、身心最为疲倦、最需要有人畅谈放松的时候送到了洛阳。因此,唐太宗是怀着一种既好奇又期待的心情在等待对这位远涉异邦舍身求法十九年满载而归的僧人。也许在那时,聪明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就已经把玄奘当年上表请求出关的所有资料找来呈在唐太宗面前,好让皇帝有充分的准备。   

  那么玄奘又做了哪些准备呢?除了心理和对话上的准备外,玄奘还给唐太宗准备了一份厚礼。   

  〃并献诸国异物,以马驮之,别敕引入深宫之内殿。〃   

  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僧人,从国外回来的时候,除了经书之外,携带的应该是沿途各国国王贵族赠送的国书和珍宝,不然房玄龄也不会安排那么大规模的一场游街活动好让长安百姓瞻仰这些东西。但是我们要知道,一般献给君王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拿出来给寻常人等看的,这就是说,玄奘在进长安之前,就很可能已经从携带的珍宝异物中精心挑选了一部分用来敬献给唐太宗,这些礼物当中可能还有一部分是玄奘自己挑选的印度和西域特产。可见玄奘送给唐太宗的礼物不但精美独特,而且数量不菲,否则也不会用马驮着。可见,洞悉世情这四个字并非凭空送给玄奘的高帽子,他早就在为这次面见唐太宗做准备,而且准备得很是充分。   

  与人打交道,物质准备是第一步,赠送礼物是传达感情和拉近关系的重要方法,普通人吃这一套,皇帝也吃,所以唐太宗才会〃别敕引入深宫之内殿〃,给了玄奘一个天大的面子。   

  一赠一受,可以说是两位当世最杰出人物在见面之前的第一次〃过招〃,玄奘的每一步动作都经过深思熟虑,是建立在几十年人生阅历和经验上的最佳选择。   

  接下来,玄奘就要去见唐太宗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把玄奘与唐太宗的对话记录得相当详细,也相当精彩,可谓寓攻守于无形之中,藏玄机于片言之间,不过唐太宗的开场白着实让玄奘吃惊不小:   

  〃师去何不相报?〃   

  唐太宗这句话问得非常厉害,从字面上看,他是在旧事重提,问玄奘当年离开大唐前为什么没有告诉上报朝廷,我们可以把它念出来,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一下唐太宗当时的语气……几分询问,几分怪罪,还有几分试探。如果换成一般人,被皇帝这么半真半假的一吓唬,估计当场就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但是玄奘没有慌乱,处变不惊是玄奘最鲜明的性格特色之一,即便皇帝有心发难,他也能从容应对:         

虹桥书吧BOOK。  

第10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3)         

  〃玄奘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   

  唐太宗问得厉害,玄奘回答得既诚恳,又巧妙:自己当年离开大唐的时候已再三上书表奏,只不过是因为诚心不够,才没有被允许。玄奘没有把不被允许出关的责任归咎于当时的国策和各级地方官员,试想一下,假使玄奘辩解说是皇帝陛下您下旨不允许百姓出关,而现在我功成归来,那岂不是说唐太宗当年的国策有误,让皇帝大大的下不了台阶?当然,玄奘也可以说是各级官员没有审批通过我的请求,这样一来,唐太宗该怎么办,是打哈哈不闻不问,还是顺着玄奘的意思惩治那些当年坚决执行自己命令的官员?   

  自己是没有责任了,却得罪了一大批当朝官员,这是玄奘愿意看到的结果吗?   

  显然不是。   

  所以,玄奘这前半句回答,听起来是在打马虎眼,实际上却包含了很多层意思……当时的情况我都明白,现在事情都过去了,皇帝陛下您大可不必多想,所有的责任只在我〃诚愿〃不够。相信任何一个领导都愿意听到这样的回答,但是玄奘没有一味示弱服软,他的后半句话才是绵里藏针:但是实在是因为我太想去学习最精神的佛法,所以才私自偷渡出关,这完全是我个人的罪过,至今仍然感到非常的愧疚和害怕。   

  实际上,玄奘是在用诚恳的表白向唐太宗表明不论在哪种条件下自己都一定会出关取经的决心,这种决心的流露,本身就是一种刚强的表现,聪明如唐太宗者又岂会感觉不到。   

  人与人相处有很多巧妙的地方,像唐太宗这等英名强势的君王,他未必喜欢唯唯诺诺只会听命应承的臣子。唐太宗有脾气,更有气度,他能容人,所以才会欣赏像魏征这等刚直倔强的大臣。正所谓英雄惺惺相惜,玄奘在谦恭中隐藏着的坚毅与决心,也许在当时就已经打动了唐太宗。   

  所以,这一问只不过是唐太宗的一个小小的〃见面礼〃,想看看玄奘有什么反应,他当然不会真的去追究玄奘私自出关的罪过,所以又说:   

  〃师出家与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朕甚嘉焉,亦不烦为愧。〃   

  玄奘回答得妙,唐太宗给自己找台阶下的话就更妙:他既不说当年的国策是对是错,也不说玄奘偷渡出关的行为是对是错,而是话锋一转,说法师您是僧人,怎么能跟那些凡夫俗子相提并论,这等于给当年的国策又做了一次解释……那是针对俗人的,与法师您无关,对您不起作用。再说,法师您不顾危险西行求法本来就是对天下苍生有好处的事,我赞许感激还来不及,您大可不必为这个担心害怕。   

  一问一答一转折,是玄奘和唐太宗的第二次〃过招〃,两个人什么都没有明说,偏偏又把所有要说的意思都表达得清清楚楚,还顾及了对方的面子,给彼此台阶下,这就是智者的对话。   

  第二次〃交锋〃,双方又打了一个平手,唐太宗显然意识到坐在自己面前的这个和尚不好对付,于是放下试探吓唬的心思,把对话的重心转到了西行上来,好奇的问道:   

  〃但念彼山川阻远,方俗异心,怪师能达也。〃   

  意思是说,从大唐到印度路途遥远、山川阻隔,还要经过风俗民情完全不同的地方,法师您又是如何到达西天的呢?面对领导和上级的关心和好奇,大多数人在首先会松一口气,然后暗自庆幸,终于到自由发挥的时候了,于是就会滔滔不绝的讲述一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由此博取更大的同情心。但是玄奘没有这么说,而是避实就虚的把唐太宗又夸赞了一番:   

  〃奘闻乘疾风者,造天池而非远;御龙舟者,涉江波而不难。自陛下握乾符,清四海,德笼九域,仁被八区,淳风扇炎景之南,圣威镇葱山之外,所以戎夷君长,每见云翔之鸟自东来者,犹疑发于上国,敛躬而敬之,况玄奘圆首方足,亲承育化者也。既赖天威,故得往还无难。〃   

  这段话的前面一大半都是玄奘对唐太宗的恭维,关键在最后一句,意思是正因为有了陛下的德威,所有出发和回来都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困难。玄奘这样说可能是出于两点考虑:         

▲BOOK。▲虹桥▲书吧▲  

第11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4)         

  第一,他不屑于在皇帝和众大臣面前絮絮叨叨的讲述一路上发生的事情,觉得没必要;   

  第二,他很清楚跟皇帝谈话的技巧,知道第一次见面该说什么,要如何说;    

  从心理学来看,玄奘越是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唐太宗对西行取经的故事就越是好奇,无形中加重了他在唐太宗心中的分量;从当时的实际来看,贞观十九年正是唐初国力逐渐强盛、大唐在西域及周边战事节节取胜的时候,那时候的唐太宗志得意满,甚至有些自我膨胀,所以玄奘不露声色的〃捧〃一把,正好迎合了皇帝当时的心态……只有把所有的光环和荣耀都归于皇帝身上,把皇帝哄高兴了,接下来才好办事。   

  当然,唐太宗并非不辨事理之人,马上谦虚道:   

  〃此是师长者之言,朕何敢当也!〃   

  接下来,唐太宗就开始详细询问玄奘在西行路上的所见所闻和各国的风土人情。这可以说是双方试探过后的一个缓冲期,到这里,玄奘才开始不急不缓的对唐太宗讲述西行沿途所经历的风物人情,让唐太宗有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忍不住赞叹:   

  〃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唯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   

  意思是玄奘的谈吐风度一点都不输给以前那些高僧,甚至还超出他们很多。这时候,有一个人说话了,此人就是唐太宗的大舅子、也是他身边最重要的大臣之一……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祖上为鲜卑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长孙无忌自幼好学,太原起兵后投奔李渊,随即成为李世民的重要幕僚。唐朝开国后受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并参与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尚书仆射、司空、司徒。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位居第一。   

  长孙无忌见唐太宗与选择相谈甚欢,于是不失时机站出来道:   

  〃诚如圣旨。臣尝读《三十国春秋》,见叙安事,实是高行博物之僧。但彼时佛法来近,经、论未多,虽有钻研,盖其条叶,非如法师躬窥净域,讨众妙之源,究泥洹之迹者矣。〃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唐高宗两朝最有权势的大臣,本身才干出众,又是皇亲国戚,所以他的话在唐太宗那里分量极重。他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说这段话呢?   

  第一,他懂得把握时机,在最恰当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对皇帝观点的赞同……〃诚如圣旨〃。   

  第二,根据谈论的话题引出自己的看法……《三十国春秋》不如玄奘所言。   

  那么,长孙无忌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提到《三十国春秋》呢?   

  很多时候,领导只把说一半,叫做提纲挈领、抛砖引玉,没有说的话,或者不方便说的话,就需要下属主动站出来替领导〃分忧〃。   

  所以,聪明如长孙无忌者自然明白唐太宗在想什么……对于一个正在对外扩张的帝国来说,对于一个雄心勃勃的帝王来说,玄奘的所见所闻,就是了解当代西域和印度的第一手资料……《三十国春秋》只不过是个引子,它已经过时了,大唐需要的是最新的资料!   

  这才是长孙无忌的说话的用意,既是给皇帝〃分忧〃,又是在不动声色的提醒玄奘……你要做好为国家做贡献的心理准备了,皇帝陛下的礼遇不是那么好承受的!   

  长孙无忌做了一个大臣能做的,唐太宗当然深表赞同,紧接着又对玄奘提出了要求:   

  〃佛国遐远,灵迹法教,前史不能委详。师既亲睹,宜修一传,以示未闻。〃   

  意思是说,西天佛国离大唐十分遥远,那里的佛迹、佛法,现存的典籍记载的并不周全,法师您既然亲自去过、看过,何不把这些事物都记录下来,让大唐子民也了解那里的一切呢?   

  这样的要求,玄奘当然无法拒绝,何况还有长孙无忌的暗示在前。退一步来说,把自己前半生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也是每一个旅行家和探索者(我们完全可以把玄奘看成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旅行家和探索者)的心愿。所以,玄奘坦然的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且很快开始撰写旷世巨著《大唐西域记》。         

。←虹←桥书←吧←  

第12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5)         

  同样一部作品,在君王和学者眼中的有着不同的价值……在玄奘眼里,《大唐西域记》是十几年心血的整理;而在唐太宗眼里,他看重的是整个西域的战略价值,甚至是更加遥远的中亚和印度,因此,作为大唐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必须让玄奘脑子里的资料变成对国家实实在在有用的战略信息。因此,《大唐西域记》是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动笔,却成就了其不可估量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唐太宗与玄奘的第三次〃过招〃因为长孙无忌的出现而柳暗花明,最终在撰写《大唐西域记》上达成一致,可以说再次打成平手……唐太宗能够得到西域印度各国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玄奘也能完成记录西行旅程的心愿。   

  计划和准备是成功的前提,出色的临场应对是成功的保障,这些玄奘都具备了,也做得很好,但事实的走向却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变化和变故时刻都在发生,玄奘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谋事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