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名企大败局:托普检讨-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节约成本,宋如华率先学会了骑三轮车,像街头的三轮车夫一样,戴草帽顶烈日、穿大衣冒严寒四处送货。骑三轮车是一门技术活儿,对初学者来说,车把又松又活很难掌握,车的重心在中间,既要把握好龙头的方向,又要用力得当,否则很容易原地打转甚至翻车。第一次骑三轮车送货,宋如华把头压得低低的,生怕遇到熟人,偶尔被熟人看到,打个招呼,很快又低下头继续骑车。他在心里不断地给自己打气:蹬一下一毛钱,蹬两下两毛钱,一百下就是十块钱,每蹬一下就又向赚钱的目标前进了一步。
  后来,宋如华骑过的三轮车被托普集团档案馆收藏,作为创业精神的象征还被复制了两辆,分别摆放在上海和浙江嘉善的托普集团展示厅。
  当然,也有人讥笑宋如华,说堂堂大学教授,斯文扫地,竟沦落到蹬三轮、卖苦力,丢人!宋如华没有理会这些冷言冷语,而是更加激励自己。在办公桌的玻璃下,他压了个小条幅……〃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后来又改为〃吃得苦中苦,争得强中强〃。
  为了生存,为了尽快完成资本积累,宋如华想了很多办法,他说……
  第一个办法是〃借鸡生蛋〃。靠公司或个人的信用,利用别人的钱做生意,即做别人的代理。没有钱,没有人,怎么办?创业初期,为了发展,必须采取必要的手段,我称之为〃善意的欺骗〃,或者叫〃友好的欺骗〃。这种〃欺骗〃不对国家、不对别人造成任何伤害。比如请别人来参观,我们从其他公司借来几十台微机,摆在库房里,说是我们的,用完马上还。
  这种〃善意欺骗〃的萌芽,后来成为宋如华在资本运作时自我安慰的理论依据。萌芽发端的事实过程其实很简单:某日经熟人介绍,宋如华骑自行车去拜访一家保险公司的部门主任,结果行到途中,忽然雷电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为了在约定时间内赶到,宋如华被淋成了落汤鸡。原以为别人会被自己的副教授头衔和做事的诚意所感动,没想到,刚一谈业务合作,主任就严肃地问了4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实力?公司现在有多少人?办公地点在哪里?做过哪些项目?〃问得宋如华一阵慌乱,勉强镇定下来,他回答说:〃公司有近十名员工(加上一些兼职的学生),办公地址在建设北路二段四号,为学校、研究所做过一些项目(其实是周抗以前在一家公司兼职时做的)。〃交谈结束时,主任提出要到公司考察,宋如华嘴上答应了,心里却非常不安,此后不好意思再去登门拜访,生意也没有做成。
  要使生意越做越简单,宋如华认为,就必须使托普公司保持有良好的形象和强大的气势。他要求员工:平时衣着要整洁利索,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接听电话的第一句话要说:〃您好!〃接待客人来访要彬彬有礼,拜访客户要讲礼貌。办公环境即使简陋,也一定要干净整齐,如有条件,办公桌上应摆放一小盆花卉植物等。
  就这样在小打小闹的业务中,宋如华渐渐褪去〃酸气〃,他的商道日趋〃成熟〃。同时,托普也尝试着利用电子科大教师的小发明,推出一些小产品,比如胶卷分装器、无线遥控开关、报警器等,市场销售比较好的是波形发生器,但销售收入也不过数万元。
  

〃7·18〃是个〃良辰吉日〃
无论如何,托普帝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建立。
  宋如华决定邀请各界朋友和业务客户,搞一次像样的开业典礼。在典礼前几天偏逢下雨,宋如华披着雨披骑着自行车,把托普开业仪式的请柬逐一送到学校的一些领导、同事的手中。通过戴礼辉,他还邀请了成华区人事局、工商局、审计局等政府部门负责人。
  1992年7月18日,典礼如期举行。当主持人李智〃开业典礼正式开始〃的话音刚落,在楼下得到手势的卢柏明等马上点燃鞭炮,〃噼噼啪啪〃的响声把会场衬托得热闹非凡。这个默契的配合给客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觉得托普虽刚开业,做事还是很讲章法。
  当宋如华以公司总经理的身份讲话时,恰巧连雨的天空乌云散去,阳光照亮了楼房、树木、道路。看着窗外雨后初晴,在讲话的结语中,宋如华说:〃我相信,我们的前途会像窗外的阳光一样充满光明!〃本是一件〃阴晴圆缺〃的平凡事,许多年以后,深信宿命的宋如华还是认为〃这是天意〃,尤其是在托普后来〃顺风顺水〃的那几年。
  比如,1996年12月的托普科学城开业庆典,成都冬季的连绵阴雨退避三舍,拨云见日;1997年建设西部软件园期间,拼命赶工期的施工队对夏日暴雨头疼不已,但是,雨云在接近郫县红光镇的某个位置就止步不前,驱车经过时,竟然是一边大雨倾盆,一边雷打不动,这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让宋如华津津乐道;2001年春,位于成都通锦桥的托普集团总部办公楼,固定在外墙上的托普铭牌被狂风吹掉了〃普〃字,企业名字变成〃托集团〃。消息很快传到宋如华耳中,在租期未到时,托普部分工作人员即接到搬离此处的指令……
  这是托普内部一直流传着的〃神秘〃故事,宋如华相信它们都有〃特殊解码〃。
  到〃7·18〃开业典礼时为止,托普已从3人发展到6人。宋如华是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副总经理是陈德利,总工程师是周抗,除此之外,李智担当了总经理助理,卢柏明、杨大让分别负责业务和开发。 每年的7月18日,以后也就固定成为托普的〃生日〃。
  为了实现快速积累,公司赚到的利润全部用于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几个人在学校还有任课工资。卢柏明进公司时,由于刚刚毕业,没有生活来源,才给他每个月100多元钱的生活费。在公司正式开业的第一个月,没有发工资。第二个月,工资是这样发放的:总会计师(兼职)180元,总经理100元,副总经理150元,总工程师80元……要知道,当时一包红塔山香烟都要10元。创业之初,托普给员工发放的第一个福利用品是每人一件雨披……
  在〃借鸡生蛋、搭车上路〃的市场战略指导下,1992年8月,托普成为福建实达公司的西南地区总代理,当时的实达刚刚在计算机终端市场崭露头角……这为托普的发展带来了比较稳定的收入及现金流。但是,这种搬运工式的业务因代理商的获利空间被厂商所控制,并不能带来太多的利润。更要命的是,托普的业务骨干也随时面临着被实达〃收编〃的可能。而且,一旦合作破裂,公司就可能沦落为失去主业的〃边缘公司〃,宋如华越想越觉得不安。
  直到有一天,一笔大买卖转手之间就创造出上百万元的利润。这是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即使宋如华本人在托普集团内部也绝少提及,只有极个别当事人至今还记忆犹新。
  

〃第一桶金〃掘自青城山?
细心的人可能会注意到,在《托普典章》1997年版中,〃企业标识〃一节有一个企业注册商标……〃桃花源〃……该企业经营范围包括〃娱乐、公共游乐场、俱乐部服务、夜总会等〃。曾有托普客户好奇地问,〃托普是高科技公司,下属企业还有做夜总会的?〃
  很快,这段内容在新版中被删掉了。但是,这个〃疏漏〃传递出了一个诡秘的〃淘金〃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宋如华展示出的超人投机本领,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华大地气功盛行,〃人体特异功能〃成为热门话题。当时最负盛名的〃中华养生益智功〃(简称〃中功〃)基地,就在〃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的青城山,与该基地毗邻而居的曾经是某部队的一个小型研究所,占地几十亩。由于部队搬迁,研究所处于闲置状态,1992年底,宋如华等人通过朋友介绍以很低的价格取得了该所土地使用权,据说成本价不过每亩1万元,支付土地资金主要来自于拖延支付给实达的终端货款。
  时隔不久,便有风声陆续传到〃中功〃基地:〃隔壁〃的新老板将投资500万元兴建一个大型娱乐场所,包括夜总会、按摩、桑拿、卡拉OK等〃特色〃服务。这可急坏了基地负责人……如果听任其建成,与灯红酒绿的〃是非之地〃做邻居,必然会极大损害基地在〃中功〃信徒心中的神洁形象,必须采取一切办法阻止这个〃不和谐〃的〃计划〃。
  〃中功〃基地负责人开始希望诉诸法律解决,但是别人要在自己的地盘上搞经营活动,法律很难干涉。于是,辗转找来中间人,双方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协议,〃中功〃基地以数百万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块〃规划〃中的〃娱乐城〃。
  宋如华此举不但还掉了实达的货款,还轻松获得近百万净利。
  初露峥嵘,宋如华的〃腾笼换鸟〃虽然有点剑走偏锋的味道,但他那种善于发现机会,并且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能力,的确胜人一筹。也许是宿命吧,他在2004年玩的〃蒸发〃游戏似乎也和这〃第一桶金〃的故事有着某种特别的相似……托普现在遍布全国的那1万多亩低价圈得的土地,不也正等着待价而沽吗?
  然而,话说回来,宋如华的青城山〃掘金〃,终究是一则无法求证的〃新闻〃。流露于外表的是,为了尽快实现原始积累,托普开设了一间叫〃教授电脑〃的门市部,销售计算机、打印机,并开办了一个激光照排部,不仅如此,还经营汽车配件、《电子快讯》报等。
  1992年底,托普更名为〃成都托普科技发展公司〃。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来自红庙子的一个电话
〃红庙子〃是成都的一条街道,早期是四川省证券自由交易中心的所在地,也曾经是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1991年底到1992年初,〃红庙子〃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民间自发股票交易市场……交易最盛时,人潮如海,股票叫卖声喧天。
  一次绝对偶然的机会,使托普与红庙子联系到了一起。而那时的托普,正处于与实达闹分手但又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去的阶段。
  1993年8月底,托普与实达成都办事处在业务问题上发生分歧。由于办事处内部员工的同学、亲友想做实达的代理业务,办事处想在托普公司以外再发展代理商,双方的合作出现危机。代理业务难以进行下去,托普创始人之一周抗又跳槽去了实达。就在宋如华面临着抉择的紧要关头,一个偶然却重大的市场机会在1个月后成为托普主业转型的契机。
  1993年9月底,四川省建设信托投资公司红庙子交易厅要配置显示屏设备,工程项目负责人打电话到电子科大询问,希望找一家有实力的本地公司来承担。接听电话的正好是与宋如华熟识的张克起(后出任显示屏技术负责人、托普集团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位),他很快把这个业务信息告诉了宋如华。两人对工程的可行性进行了一番讨论,认为显示屏业务合同金额大、利润高,是个比较好的项目,但托普从没做过显示屏工程,仅有的几个技术人员对LED显示屏技术一无所知。公司的成败可能就在此一举,做还是不做?
  有人说,敢于挑战未知的领域,是宋如华的性格,也有人说他已经豁出去了,所以胆大,喜欢冒险。其实,宋如华只不过是更了解些〃局势〃而已……不接显示屏工程,托普肯定是等死;接下显示屏工程,托普可能是找死,但也可能是开创〃别有洞天〃的新主业。
  随后,宋如华与张克起两次登门拜访了省建设信托投资公司,终于签订了正式合同,合同总金额为32万元……这是托普公司创业以来,金额最大、利润也很丰厚的一个合同。但是,工期很紧,省建设信托投资公司要求在预付款到位后15天内完成显示屏的安装调试并投付使用。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这么大的显示屏,包括采购组件、安装调试,即便是专业公司至少也需要20天,托普凭什么?〃虽然我们目前手上元器件、印制板等什么都没有,工期又很短,但通过周密的计划,凭借托普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完成这项工程是没有问题的,我相信在工程完工后的庆功宴上,大家会证实我的话。〃宋如华鼓舞士气说。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第一天,采购到货;第二天,印制板加工;第三天,鲁###突然发现:加工好的印制板,两面全都做反了!直到第六天晚上,才又重新制作出了一批新的印制板。当晚,宋如华亲自驾驶〃安驰〃面包车,把电路板送到电子厂加工,30多公里的夜路,他一口气跑了6个来回,第二天凌晨,他终于把全部印制板送到组装调试地点。
  工程还在继续。第11天的凌晨3点左右,整个大屏通电完毕。就在胜利在望、大功告成之际,意外发生了。一个技术人员因过度疲劳,在焊接电路时,不小心把电烙铁搭在了2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