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商道如水-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进步很小,最多是尝试新的方法。太阳下面没有新鲜事了,主要看我们自己怎么去悟,怎么去行了。不过企业的事永远不会是容易的事,遇到波折是必然的,像通用电器,也曾在1898年和1901年两次被从道琼斯指数中除去,到1907年才重新返回至今。IBM在1939年被除去道琼斯成分股的资格,40年后才重新进入成分股。看来什么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朱鎔基只是说了两句话:“刮风了,刮风了。”
  风险投资商软银公司老板孙正义的耐心和他的大胆一样出名。他的特点就是在别人还没有意识到价值的时候敢于投入,然后和创业者一起坚持到成功。1995年11月,孙正义所掌控的软银公司向雅虎投入了200万美元。1996年3月,软银公司又注资1亿美元,拥有了雅虎33%的股份。“我们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孙正义疯了。在1996年3月,在一个新兴公司投资100万美元都是具有相当风险性的。”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对这一点的感触是最深刻的,“我可不认为他是靠运气,他看到的是15年、20年后的事情。”即使这样,同样是一位充满远见的创业者,杨致远面对当时孙正义慷慨的投资仍然吃了一惊。十几年过去了,他当年在别人看来是疯狂的投资,已经成为所有人都认可的“天大的便宜事”。
  当然,这“天大的便宜事”的由来,在于孙正义富于远见的洞察力和坐怀不乱的定力。
  有了定力,才会有对未来明晰的把握。1964年,中国在西北地区试验了原子弹。试验一结束,张爱萍将军第一时间给周恩来总理打了电话。中国拥有原子弹,这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来讲非同寻常,也是举世震惊的大事。电话里,张将军沉浸在兴奋和喜悦当中。周总理当时平静地问了一句话:“你能肯定是蘑菇云吗?”这一问,把张将军问愣了,也问醒了。他连忙组织专家认真确认,确定无疑,才正式作出结论。
  在大家都异常兴奋的时候,你能不能保持一份清醒和冷静?或者在大家都感到绝望的时候,你是否依然保有希望的火种?
  成功的企业界人士其实和政治家一样需要定力。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当局者之所以迷,因为有利害勾牵,看到的不是真相,而是幻象;而旁观者之所以清,在于与他们没有利害关系,没有翻搅,心是清净的,理性的,看到的自然是事实真相。
  1996年,当时中国农用车行业突然异军突起,在国有大厂汽车正规军不甚景气的情况下,农用车因为成本低、定位准的特点,在小城镇及富裕乡村赢得了市场。
  但是,行业产品的景气度取决于供需关系,对于一个没有准入门槛的行业来说,只要处于开放的市场中,这个行业取得超额利润是不可能持久的,因为蜂拥而入的资金很快会拉低行业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差距,甚至由于过度竞争,还会出现比社会平均利润率更低的情况。
  当时,农用车如日中天。有关部门就组织相关厂家在北京向中央领导同志展示产品。大家对包括福田、黑豹(山东)等农用车给予了较多的赞扬。这时,时任总理的朱鎔基同志对此很冷静,他只是说了两句话:“刮风了,刮风了。”
  一个参加展示的企业老总是我的朋友。对此他并没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以便未雨绸缪,及早抉择,而只是把朱总理的警示当笑谈讲给我听。
  多年后,农用车的潮涨潮落印证了朱总理当时的正确判断。但是,这个事件不能不让我们多一点反思:为什么外行一眼就看出来的事情,行业精英却熟视无睹?
  这实际上涉及到企业是否具备系统思考的能力。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人与狼(1)
《周易》说水“曲折萦回,养其势以合小为大,育也”。这里面,“养”的概念非常重要。想一想,我们看不到点滴之水和纤细之流的力量和气魄,但涓涓细流汇集整合为大江大河,水的宏大气势就让我们惊叹了。这个汇集整合的过程,就是“养势”的过程。气势“养”成了,水就不仅会长流不息,而且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功能优势。如孟子所言:“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水,看似平静,但如果击打水面,水花会高高溅起,越过我们的额头;如果水流激荡奔行,则可以穿山越岭。这是水天然就具备的功能吗?不是的,是因为水的气势养成了,才会有这样能力。人性和水是很相似的。
  水的这种“养势”的过程,和企业文化的打造异曲同工。
  宁高宁说:“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个企业有一股劲,这股劲在大家的眼神里、笑容里、脚步上,我想这一定是企业的文化。”
  企业文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管理者重视起来,“共同愿景”也成为很时髦的词汇。
  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圣吉用“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 来描述群体目标,指出“共同愿景”是群体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群体全面的活动中,从而改变组织成员与组织的关系,成为强大的驱动力。
  宁高宁说得更为直接。他说,企业的真正生命力一定是来自它的团队,它的价值观和由此产生的使命和目标,这是企业的内在核心动力。
  1983年,英国壳牌公司做过一项调查,即全球500强企业的生命周期有多长,并将结果保密了15年才对外公布。调查显示,这些非常成熟的公司平均寿命只有30到40岁,还不到常人寿命的一半。只有20家公司存活了200年以上,并依然充满活力。
  管理学者们关注到这一现象,他们发现企业员工拥有“共同愿景”非常重要,这是企业长寿的关键之一。例如,壳牌、BP是两家能源公司,多年的主要业务是石油和天然气。但企业并没有将自己定位成一家“从油井里打油的公司”,而把“新能源转换的领导者”作为对自己企业的角色定位。他们在此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虽然目前还没有挣钱,但他们考虑的是30年后公司的状况,而不是短期行为。
  企业的价值体现为其存在对社会的意义。要衡量企业的价值,就要看员工是否会为自己在这里工作而自豪并充满激情。这代表了一种意义和价值。这种精神财富比任何技术、资金和资源都重要,也是企业长青的关键因素。
  实际上,这也是我们所谈的企业文化的内涵。只是,真正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寻觅追求的结果,它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企业团队的上上下下,绝不是纸上、墙上或者嘴上的条文和口号。
  柳传志经常说:“不管是什么样的人进入到联想,都要熔化在这个模子里。这一点我们叫入模子。你可以改造这个模子,比如说我们有些地方做得不好,大家提了以后我们可以修改,但进来之后就要按这个做。”
  这个“入模子”的过程,就是“养”的过程。
  成功的企业文化就像“水”一样,无形、透明,润物无声。企业的员工通过这默默流动的“水”浸染磨砺,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商业行为方式,会使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本书的诞生轰动了整个管理学界,它就是《基业长青》。而该书之所以轰动,乃是在于回答了一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在同样条件和同样水平下,经过几十年发展后,一些公司会得到长足发展而另一些却逐渐衰落?两位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在对比了财富500强中的成功者与失败者后发现,得到长足发展的公司都是“愿景型”公司。摩托罗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摩托罗拉公司是由保罗?高尔文缔造的,包括他在内的高尔文祖孙三代都是摩托罗拉的CEO,摩托罗拉的成功与辉煌,摩托罗拉的数次安然度过困境,其中都有着“高尔文精神”的影子。“高尔文精神”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追求长远利益”、“对未来的把握”和“不把利润放在公司最重要的位置上”,而其中的“以人为本”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在摩托罗拉,遵守职业及商业道德是工作标准中最基本的一条,再好的领导,再好的员工,不遵守职业及商业道德就不合格。作为摩托罗拉的领导者,首要的责任并不在于去作决定或者指挥,而是要去创造和保持一种催化环境,要去为其他人提供可以学习的“遗产”,并通过制度系统鼓励对这种“遗产”的再创造。
  

人与狼(2)
据说,保罗?高尔文的办公室有一个显著特点,除了墙角放着一张办公桌以外,其余的地方沿墙摆了一大圈沙发。他认为,办公室代表了一种权威,如果坐在后面的人居于领导者的地位,就会对站在前面的人产生心理压力,而他宁愿属下把他看作是同事或者朋友,而不是老板,所以,当他与属下商讨业务时,属下们总是坐在舒适的沙发上,气氛总是非常宽松。他曾多次语重心长地说:“要知道,摩托罗拉一无所有,它所拥有的就是人的力量。”
  学者姜汝祥博士在他的《差距》一书中写道,如果你与摩托罗拉的员工交谈,会感觉到“处于困境中的摩托罗拉员工也许会依然相信10年后摩托罗拉的辉煌”。以人为本的持续增长动力,平淡无奇,却佑护着摩托罗拉长胜不衰。
  企业文化如水一般的流动性,更是对那些多元化企业的运营具有十分有效的“归化”作用。对此,宁高宁有着深刻的认识。宁高宁执掌华润集团时,曾思考这样的问题:“华润的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向心力很强的文化,凝聚力强但流动性不强,企业要吐故纳新怎么办?”他认为,华润是一个多元化的企业,而多元化最容易产生核心竞争力迷失的问题,最容易产生大而不强,越大越散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宁高宁用华润企业文化流动的活力来应对,用华润文化的一致性来引领产业的多样性,让华润所进入的每一个行业和企业都具有文化上的统一性。在华润文化的柔性“滋润”下,华润的优势管理模式才能在不同的行业与企业落地生根。
  近年来,华润在国内的强势扩张比较顺畅,与宁高宁的文化流动理念有很大关系。而企业文化给华润带来的收获也让宁高宁颇感欣慰。
  华神制药是华润收购的企业。收购几年后,宁高宁去了这家企业,发现企业的技术没有变,厂房没有变,但自从新的管理团队建立后,这家企业营业额大了,利润多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个企业有一股劲,这股劲在大家的眼神里、笑容里、脚步上,我想这一定是企业的文化。”宁高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企业文化是结果,不是手段,而且这个结果是精神的,它会反过来影响、甚至指挥人们的行为,但是作为一种组织行为的结果表现,人们却不可以指挥它。” 他认为企业文化不是规范和准则,而是动态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对所有事情的态度。有了这种精神状态,就有了企业进步的原动力。健康的企业恰恰自己会形成这么一种文化的规范,很有力,很严密,很自觉,很统一。不仅有愿望和决心,还有科学的态度,对环境的敏感,对创新的追求。当整个组织都有意识自觉地创新进步时,这个企业的文化可以算是学习创新的文化了,这样的文化才有威力。不断有新的产品,新的生意模式,新的思维的员工涌现,这也是许多好企业的共同特质。宁高宁也坦承,在去华神制药之前,“企业文化在我脑子里一直是一个很熟、很近但又很不具体的概念。”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的特性和水的特性非常契合,看得见,摸不到,无形却很有力道,可以浸润到员工的精神中,然后投射到他们的行为中去。
  教授最后说:我们既不该选择做“狼”,也不该选择做“羊”,我们应该选择做“人”。
  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水的“养势”是一个道理。但是,如果在“养”的过程中融入了“兴奋剂”元素,可能会带来短期利益,不过从长期看,“兴奋剂”文化却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健康躯体。我们不得不说,“狼性文化”就是这样的“兴奋剂”文化。
  近年来,“狼性文化”在企业界盛行,有关对所谓“狼道”的解读书籍一度形成热销之势。的确,市场的丛林法则需要企业和员工具备顽强的拼搏精神,这无疑是“狼性”所具备的一个特点。殊不知,“狼性文化”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在所谓“文化”的背后,狼性中深藏着固有的本质——残酷无情,你死我活,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蔑视规则,无视人性等等,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