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微软的梦工场-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目前为止,我的“东游”旅途仍在进行中,并且我希望将其一直进行下去。这将成为我今后的一生中最富有成果的一次历练。我的成功要归于所有我周围的人——从我每天在北京街头遇到的当地人,到超级热情、聪颖友好的同事,再到一路走来所结交的朋友,乃至具有表现出高超领导能力以及肯赋予他人信任的经理们,这些人都让我觉得自己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大家庭的一部分,并让我可以自豪的地说:中国,我的家。
  作者介绍:
  马特·斯科特,来自纽约,2004年7月从波士顿大学取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后,立即成为微软的全职员工。在总部工作期间,他曾效力于Office产品组的Word团队,致力于2007版的发布。他于2006年底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创新工程中心担任研究软件开发工程师,主要围绕着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搜索和移动平台等方面的研发工作。他的工作目标是将技术转化为微软产品,并孵化新项目。他热爱探索中国文化和历史遗迹,喜欢搜寻当地的特色小吃,而且是越辣越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舞之奇迹 郑宇(1)
1997年,在香港回归的那个季节,我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活。跟大多数大学生一样,那时的我并不了解微软公司。微软这两个字传递给我的信息仅停留在世界首富盖茨先生和Windows操作系统而已。
  2005年底,即将完成博士论文的我在微软的宣讲会上遇到了洪小文院长。因此,我有了近距离接触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契机,并在此后得到了宝贵的面试机会。
  那时候,我对这个研究院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这种意识仍局限于一些吸引人的图片和有趣的形容词。我隐约知道了那里是个顶尖人才云集并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地方,但仍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工作。
  2008年,令人期盼的奥运终于来到了中国北京,而我已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两年了。研究院的神秘和朦胧都因自己两年的亲身经历而逐渐变得清晰和明朗起来。
  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研究院不仅是一个锐意进取,人才辈出的地方,更是一个尊重每个员工个性和特长的多元化机构。具有不同国籍、文化背景、教育经历和成长环境的员工在这里融洽相处、积极合作,而他们每个人迥然不同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才艺也在研究院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展示。
  促成这种多元化氛围的因素不单在于研究院包容的特性,更在于差异背后蕴藏的共性。这种共性就是大胆尝试,积极面对挑战并不断超越自我的个人品质。
  迥异的才华,相同的品质
  从那天起,我知道自己在这里不是另类,也并不孤单
  在过去的十年里,研究院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在世人的心目中逐渐树立起勇于创新、人才辈出和引领技术潮流的形象。大部分人会不自觉的把研究院的高大、威严跟压力和古板联系在一起。员工的严谨和专注,也很难让人们再奢望这群科学家似的IT工作者在其他方面有所擅长。
  其实,在刚进入研究院的时候,我也几乎被微软的高大形象而误导。由于担心造成负面影响,在求职简历上我甚至不敢提及自己的舞蹈特长。可是入职后不到两个月,我的疑虑就被一台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出彻底打消了。
  这台晚会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节目的精彩和创意,更在于每个节目的创作和表演都由研究院内部的员工完成。而演员阵容中甚至包括像经理乃至院长这样的人物。不论是构思巧妙的相声和小品,还是那悦耳动听的歌曲和京剧都将我脑海中那些研究员的书呆子形象洗刷的一干二净。那次,我也有幸能跟其他同事一起顺利完成了开场舞的表演。
  从那天起,我知道自己在这里不是另类,也并不孤单。之后一年里,我和同事朱波合作完成了音乐剧《猫》片断的音乐录制和舞台表演,演出效果让很多人误以为研究院聘请了专业的演员。在次年的DV大赛上,我跟Dean及其他十几位组员共同完成了短片《单身总动员》的拍摄。身兼这样一个国际化团队的导演及队长职务,既让人兴奋,又充满挑战。而组员的才智和给予的配合也让人激动和欣慰。
  (在2007年新春年会上郑宇与同事朱波合作演绎音乐舞剧《猫》)
  事实上在研究院里类似的活动并不少,而像我这样的研究员也还很多。从具有好莱坞工作背景的电影制作人到专业的心理学家,从文笔非凡的作家到具有国家级水准的运动健将,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本领。而研究院又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供大家去展示。
  从表面上看,有些事情让人觉得不太理解。一群高学历的研究人员,哪来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这些跟工作性质毫不沾边的爱好呢?但实际上,这些现象也绝非偶然。正是因为多元化背后蕴藏的共性,才赋予了每位员工让人意想不到的才华。正是因为大胆的尝试,我们才有了更多发掘自身兴趣的机遇;而勇敢接受挑战的信念则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潜能,让我们在掌握一种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我,刷新自信。
  从一介书生,到舞蹈教练
  所谓的天赋也只不过来源于汗水、不服输的意志和细心的思考
  其实,在上大学之前,我从未跳过舞,甚至不了解舞蹈。但正是这种不服输的个性,让我有了下面的这个故事。而这种经历也仅仅是其他研究员背后故事的一个缩影。

舞之奇迹 郑宇(2)
记得那是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国庆节舞会,我第一次置身于灯光闪耀、舞曲飞旋的陌生环境,心中不由泛起一种紧张而无奈的情绪。生于70年代末期的我,在高中三年的紧张学习阶段未能跳出保守和传统的约束。而在父母那代人的心中,跳舞也隐约带有一丝负面色彩。这些因素让我们这群以求学深造为人生目标的孩子对并不了解的国标舞多了些畏惧和抵触。
  但那天看到高年级的学长们用轻盈的舞步美妙地展现着大学生的活力和自信,流畅的配合无不透露着艺术的气息和美感,一时间我对国标舞的看法完全被颠覆了。当得知国际标准交谊舞已经成为一种规范的体育运动时,自己更加坚定了要尝试一次的想法。
  但事实证明,我并不是天才。即便自己的协调性和乐感都不差,可紧张而羞涩的情绪还是让失败变得并不意外。几次不成功的试探后,我很不好意思地提出在旁边先观摩,期待能从别人的舞步中学习点经验。但那复杂的步法在灯光和音乐的交错舞动下显得更加令人眼花缭乱。于是,我只能呆呆的站在旁边不知所措,完全失去往日的自信和从容。
  此时,我有两个选择。其一,灰溜溜的离开现场,然后彻底的忘掉此事,感叹自己缺乏艺术细胞。其二,寻找学习途径,挑战自己的胆怯和羞涩。这样的经历,很多人在大学时代都遇到过,而多数选择了前者,并因此得出了自己不适合跳舞的结论。庆幸的是,我挑选了后者。
  那天舞会过后,我选修了体育舞蹈课程。学校的师生们发现体操房里多了一个执着的身影。而晚饭后,同学们总能在楼梯间看到一个独自沉浸在舞步练习中的男生。只要一有空闲,我就会回忆舞步,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实践机会。宿舍的高低床变成了我压腿的工具,晚自习后回宿舍的道路也成了我的练习舞台。在接受教练指导的过程中,我总是出现在最利于观察动作的位置。一些诸如总结、比较、类比的学习技巧也被我一一用到学习舞蹈中来。
  一年之后,不懈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在学校的体育舞蹈大赛上我同时捧得华尔兹、探戈和恰恰舞三个单项的冠军。和那些特长生比起来,我既没有深厚的基本功,也没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刻苦训练和积极思考。此后,我又在学校成立了体育舞蹈协会并连续担任两任会长。随后的3年里,我又被学校委以舞蹈队队长职务,带着一些艺术特长生们参加大大小小的演出。从国标舞到民族舞,再到现代舞;从成都市到四川省,直至中央电视台直播的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同时,我还以教练的身份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进行舞蹈培训。多年的学习经验和对舞蹈的思考,不仅使我形成了一套容易掌握的舞蹈学习方法,也赋予我创作舞蹈的灵感和基石。那种在礼堂带领上百人一起学舞的感觉,估计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几年下来,我培养的学生在不经意间超过了上千人。而优异的学习成绩结合全面的发展,让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学校重点表彰的对象和典范。事后,人们开始用“天才”和“极具天赋”来形容我。但我认为所谓的天赋也只不过来源于汗水、不服输的意志和细心的思考。
  多年的练习和演出不仅强健了我的体魄,也赋予了我面对公众的信心。而成立体育舞蹈协会的经历也让我的组织和沟通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此后,自己虽然不怎么再跳舞,但这种效应很快辐射到了各种科技竞赛、辩论、节目主持等其他领域。
  2006年,我加入了微软亚洲研究院,两次走上公司晚会的舞台,让我很快融入了这个集体,快速建立起了与同事的友谊,也让更多的人有了了解我的机会。如果不是那天迈出的第一步,也就没有了后面的故事。也正是当初迈出的一小步,成就了后面的一大步。其实这些成绩不值一提,只是事情背后蕴藏的道理让我对“勇于挑战、大胆尝试”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我确信自己不仅能在学业上有所建树,更能将自己的能力拓展到专业以外的领域。同时,我更加坚定地认为困难是历练能力的磨刀石,是提升信心和勇气的机遇。
  作者介绍:
  郑宇,2006年获西南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的博士学位,同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他现任互联网搜索与数据挖掘组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基于地理位置的搜索和服务,以及时空数据挖掘和索引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他个人爱好各种文、体活动,曾担任西南交通大学校舞蹈队队长和体育舞蹈协会会长。他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并喜爱挑战自身不足。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掌控自己的兴趣 张益肇(1)
在研究院工作的八年里,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能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的地方,它鼓励研究员们去大胆尝试和体验自己喜欢且对其富有激情的事情,这也是研究院深深吸引我的地方之一。
  这里我想到一个关于巴菲特的故事,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股东大会上,一个九岁的小孩问巴菲特:“你能否给我点建议,怎么做事情才能成功?”我记得巴菲特说到,在年轻的时候要养成好习惯,并且要找到自己的激情。
  的确如此,如果我们每天来上班的时候都是热情饱满的,心情快乐得就像跳着舞来上班,那么就不难想象这一天的工作将会是多么愉悦而卓有成效了。在做任何工作的时候,你喜欢的工作不一定就是容易的工作,有的时候它恰恰是更累的工作。但倘若你对它富有激情,即使偶尔感到劳累,你也不会认为它很辛苦。因为你对这个工作很投入的话,你会感到劳累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觉得它很辛苦的话,很可能那是因为你不够投入或者根本对此就没有兴趣。回想我自己在求学过程中的选择,很多时候,我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为导向的。
  听从内心的渴望
  在我11岁的时候,父母把我们几个孩子从台湾带到美国去求学,我那时刚从小学毕业,算是比较早地融入到了美国的教育环境中。
  在洛杉矶念完初、高中之后,我顺利考入了麻省理工学院。那时,母亲得知我要从洛杉矶到波士顿的麻省理工上学,就对她一直细心照顾惯的我好生担心了一阵。
  其实,这已不是我第一次“背井离乡”了。在16岁那年,我就有过一次“离家”生活的经历——去哈佛大学暑期学院读书,一呆就是好几个月,刚开始那几天特别想家,从来没有体验过这么强烈的恋家之情。但是,哈佛校园多元化的文化气息让我大开眼界,我突然发现眼前的世界如此精彩,寂寞的情绪顿时消散了许多。与我同上暑期班的同学很多来自于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我的室友就有一个是来自委内瑞拉。我们在一起相互交流,了解到很多前所未闻的故事和经历。同时,我对波士顿也颇有好感。这个城市虽小,但是却“五脏俱全”,气候也相当宜人。这段哈佛经历给了我很大的触动——那是一种渴望,一种可以压倒对家人依恋的强烈渴望。于是,立志上诸如哈佛这样的大学成了我当时默默许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