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微软的梦工场-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ce 95至Office 2007。一度被戏称为“King of Office”(“Office之帝”)。Steven是我当时所在的Office开发部门2000多名员工的顶头上司。
  说起来我们认识的过程,还挺有意思,也许只有在微软这样等级不明显、“没上没下”的公司才会发生。我当时所在的Office产品策划团队颇为国际化。除了在美国总部有一支二十多人的团队,在欧洲也有相等规模的团队,负责了解当地主要国家的用户使用习性。但是在亚洲却没有人专职做同类工作。因为我的中国背景,我对此较为敏感,还组织东亚地区的开发团队来总部介绍他们的工作,以期唤起大家对东亚用户需求的关注。
  一天临近下班时,我收到一封我们部门总监发给我的email,上面抄送了两个人,一个是我当时的小老板 -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国小伙子Cameron,另一个叫Steven什么的,我也没仔细看。邮件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只记得与中国有关。我还记得我当时挺不客气地“reply all”(全体回复),回件中陈述中国及其它东亚市场的重要性,并说东亚用户使用习性与欧美用户很不相同,如果我们没有专人去做这方面的调研,我们就不能管自己叫“Global Planning Team”(全球策划团队)。写完后,我点击“send”就发出去了。就在邮件发出去的一刹那,我感觉有点儿不对劲,猛然间意识到抄送的另外一个人是Steven Sinofsky。正后悔自己太鲁莽,我那可爱的小老板敲门进来,冲我挤挤眼睛,说,我猜,Steven一会儿会来找你。我正半信半疑间,一个瘦瘦的、中等个子的“小老头”已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他上穿一件灰色鸡心领毛衣,下着一条发白的牛仔裤,两眼炯炯有神。这正是我在公司大会上见过的Steven。
  Steven那时其实才三十七、八岁,却已头发稀疏并且花白,估计用脑过度。要不是他一举一动充满活力,不知情的人真以为他是个“老头”。我正有些紧张,Steven热情地介绍了自己,然后就和我聊起天,完全没谈邮件上的内容。我也随之放松下来,就跟他从中国的Office团队到我的老家神侃了一通。这以后,Steven就成了我办公室里的常客。我后来发现,通常下午四五点钟时,Steven会在楼里转转,和大家打打招呼,聊聊天。所以开大会时,他能常常叫出一个普通员工的姓名,也就不足为怪了。
  Steven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即加入微软,从一名普通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做起,在不到十年的光景里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并很快跃升为高级副总裁。若在公司里严格按级别排,Steven大概排个第六、七名,但若按影响力及地位,他的名次要更靠前。有些事情上,连盖茨或鲍尔默也让他三分,或更准确地说,不去干预他。

“另类”高级副总裁 金俊(2)
微软的成功人士,大多具备以下特质:聪明、勤奋、精力旺盛、极具竞争意识。 Steven 可以说在这每个方面做到了极致。说Steven“另类”,是因为他跟大多数高层管理人员不一样。比方说,他一点儿没架子,凡事亲历亲为。我前面提到他常常“转悠”到普通员工办公室,与大家聊天,询问工作情况。以他的级别,这在即使并不讲究等级的微软也不多见。他还喜欢自己做会议记录及业界观展心得,换了别的高管可能早就请下属代劳了。再比方说,Steven出差很少带随行人员。有几次来中国,他甚至只身前往,完全不像其他人前呼后拥。
  Office团队显然已经习惯了他这种方式,有些见怪不怪。而且他的行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下属。部门里副总裁、总经理级别的人出差,随行人员精简到不能再减。更“不可思议”的是,我有次出差在飞机上巧遇Steven的一位下属,是当时掌管Outlook产品的全球副总裁。他碰巧和我去参加同一个会议,竟然跟我一样挤在经济舱里。
  从“反博客”到博客人
  2005年左右,Steven开始写博客。据说他初博时动机很有趣 – 他想证明博客不过是个”fad”(即昙花一现),长久不了。没料想他开博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从校园招聘到员工评估到工作中的压力到西雅图的天气,他都一一“博”之,不亦乐乎。他的博客在公司内外影响颇大。在公司内部,他的有关管理方面的博文被广为转发。
  Steven的博客在对读者产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他本人对博客的看法。Word 2007 在最后关头加入了对博客的支持功能,就是他对博客态度转变的最好说明。与此同时,他也把自己的公司内部博客正式命名为“Steven’s Office Hours”(“Steven 的工作时间”)。
  2006年Steven随公司招聘团队去了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该校位于美国硅谷地区,周围高科技公司鳞次栉比。加上北加州气候宜人,阳光灿烂,要让毕业生去外地工作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当得知有些学生有意来微软工作,但是对西雅图多雨的天气心存芥蒂时,Steven写了一篇著名的博客,题为“为什么西雅图的天气并不赖”(“Why Seattle Weather Does Not Suck”)。文中Steven以事实说话,用即将发布的Excel 2007的Beta版对西雅图每月的降雨量做了分析,并与其它几个大城市做了对比,得出结论:西雅图虽然降雨天数偏多,但总降雨量相对而言并不多。而且夏天几乎滴水不降,所以天气并不如传言中说的那么差。斯坦福的毕业生里有无因这篇博文而改变决定,我不得而知。但是想到一位高级副总裁在天气问题上如此较真,不禁莞尔。再一想,他为公司招贤纳士可谓用心良苦。
  Steven学中文
  2004年初的一天,Steven来到我的办公室,一见面就大声说:“Ni Hao!”(“你好!”)然后宣布他要学中文。见我半信半疑的样子,他打开手中的一个大开本,原来是本中文教材。Steven说他刚报了华盛顿大学的中文课,每周三晚上上两个小时。我听了就开玩笑地说,太好了!以后咱们就可以用中文对话了。Steven略带腼腆地说,No; no.不过你能每周花点时间帮我练习学过的中文吗?就这样,Steven成了我的中文学生。大概有两、三个月时间里,他每周三中午到我办公室里报到。我帮他复习在中文课里学过的词语及简单对话。
  我原以为Steven学习中文不过一时兴起,其实他早有“预谋”。沿袭美国大学的做法,微软给一些资深员工提供“sabbatical”(即长假)。Steven那年准备从日常事务中脱身三个月,去中国了解微软在当地的销售及研发情况。他学习中文,也是为此行做准备。
  Steven上课很认真,我常常忘了他是我的顶头上司,对他要求还挺严。跟大多数外国人一样,Steven很不习惯汉语里的四声。我一遍遍地教他,他跟着一遍遍重复,就象小学生一样。有时候门外传来窃窃私语和偷笑,他就恨恨地说,这些家伙一定在嘲笑我。我当然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一下。的确,Steven能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学习中文,光是他这份用心,已经很让我感动,我也打心里想帮助他。很快Steven已经能说一些日常用语,他觉得“好久不见”这话很酷,就常常挂在嘴边,哪怕是两天前才见过。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另类”高级副总裁 金俊(3)
Steven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发展了一套关于“普及中文”的理论,即大力推广拼音系统,取消汉字,这样才能帮助中文真正走向“国际化”。估计他在华盛顿大学的中文课上也发表了此番言论。有天来我办公室,他带了一张课上发的讲义。我一看,是近代语言学家赵元任所写的设限文章《施氏食狮史》,全文共九十一字(连标题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这篇短文人人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读给别人听,他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适市。
  是时,适施氏适市。
  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
  氏拾是十狮尸, 适石室。
  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
  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
  赵老先生限制性地使用一组同一读音但字形不同的汉字来行文,据说是想借以说明汉字及汉语书面语的功能——以形表意。Steven的中文老师很聪明,他借此文告诉他的美国学生们汉字存在的必要性;拼音可以帮助大家学习中文,却无法替代汉字。Steven对此深表折服,再也不提他的“中文国际化”理论了。
  Steven与中国
  从Steven学中文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很有兴趣。他自认为不懂中国,所以希望了解更多。当中国官员访问微软总部时,Steven通常很乐意与他们见面,这令负责政府关系的同事们感激不尽。一次Steven见完一位中国科技部副部长,这位高级官员回到酒店当晚就用英文给他写了个email; 感谢Steven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他及他带队的代表团见面,并称自己通过此行加深了对微软的了解,学习到很多东西。这个email让Steven非常惊喜。他在转发给我时写了一句话加上惊叹号:“能想到么,我收到了一位中国官员的email!” 这在从前是不曾发生过的。显然Steven觉得中国政府官员在对外交流上有了明显进步。
  Steven自2000年后至少来过六次中国,大多是在他管理Office部门期间。其中有一次是2003年初春。那时中国刚发现非典病例。和大多数人一样,Steven当时还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所以义无反顾地按他的原定计划去了中国。等他回到美国时,已是草木皆兵,人人谈“非”色变。美国政府也告知国人不要在此期间去中国。Steven回来后就很自觉地把自己隔离起来,在家里上了一个星期的班。后来说起这段经历,他还津津乐道,宛如历险一般。
  前面提到Steven苦学中文,为来中国度过他的sabbatical做准备。他原本打算来中国生活三个月,不料好事多磨。2004年九月,正当他准备启程前往中国时,美国法院发来传讯,让他到新泽西州为一起牵涉微软的专利权案做证。无奈他只好改变计划,去东海岸呆了两个星期。还好微软很快在此案中获胜。十月一号中国国庆那天,我收到Steven题为“Ni Hao”的email。第一句是用拼音写的:“Wo Xian Zai Bei Jing! I made it! (“我现在北京!我做到了!)”欣喜之情,跃然于邮件中。
  Steven来中国小住的动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学习”,以了解中国的市场及微软在中国的包括研究、开发、以及他相对不太熟悉的销售团队的运作情况。从中国回到美国总部后,我邀请Steven给微软总部的华人员工做了一场演讲,谈一谈他在中国工作的心得体会。那天来了几百人(一些美国员工得知消息后也来了),小报告厅都坐满了,还有人站在走廊上。Steven用Office产品之一PowerPoint做了六张幻灯片,以他一贯的幽默、直率的风格给大家生动地讲述了他在中国的经历。
  演讲伊始,Steven首先感谢了微软法律部门。为什么呢?还记得我前面提到他临行前被法院传讯作证的事么?Steven说,若不是咱们微软的律师能力强,早早打赢了这场官司,他还有可能去不成中国呢。然后Steven感谢了他的大老板,允许他抽出近三个月时间去中国。紧接着Steven表达了他对微软中国同事们的歉意。他开玩笑地说,当初微软中国听说他要去呆三个月时,以为总部高层派他去“卧底”视察那边的工作情况,着实紧张了一阵。这次去中国若给大家造成了心理负担,他很抱歉。 同时他对微软中国各部门给他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 。。

“另类”高级副总裁 金俊(4)
接下来,Steven讲到他去中国的目的。他专门强调自己是去“参与”微软中国团队的工作,而不是去做一个旁观者。他还向大家介绍自己在中国期间,大约有60%的时间是和销售团队一起工作,40%在研发团队那边。
  对自己的中国经历一番“点评”之后,Steven津津有味地与大家分享了他在上海参与微软团队与一大客户之间召开的销售会议的经历。这一个小时的演讲非常生动有趣,听众席上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演讲结束后,许多人围住他问问题。Steven耐心地一一解答。我怕耽误他太多时间,就劝大家散去,Steven却微笑着说,没关系,我今天成了“中国专家”,很荣幸!
  后来我听说Steven在公司内部的一次高层会议上,他给副总裁以上的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