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竞底-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日本人尊崇戴明相反,中国人特别喜欢德鲁克,特别是他的目标管理,因为这套理论太适合竞底的需要了:目标在上司的控制下,被高额地制定出来,然后所有下层员工在完不成就辞人的压力下,像爱斯基摩人的雪橇狗一样拼命狂奔,考绩评级和上司的督促,就像赶雪橇人呼啸的鞭子,稍有懈怠就飞舞过来,这就是被竞底者的人生写照。

第二章三、底线类型(13)
戴明的方法,意味着管理者本身得做许多扎扎实实的工作,严格按科学的制度办事,中国的竞底者懒得费心去做,而制度也妨碍他们竞底。德鲁克的管理,则是要员工去做大量的工作,竞底者的主要工作是开会布置,这当然爽快得多,否则做竞底者还有什么人生乐趣?
  看了戴明的方法在日本和美国获得巨大成功,中国的竞底者们一定会对这位智者心向神往;但接着在看了戴明的十四条要点,这些竞底者们一定会大摇其头,或大念苦经:“中国人不如日本人敬业,不如美国人守法,怎么能不对他们计件、考核?”
  什么叫叶公好龙?这就是叶公好龙。
  当日本和中国几乎同时被西方人的炮舰打开国门后,日本人全心全意地向西方人学习,不仅学他们的科技、工业、商业,也学他们的体制、文化、法律和教育,等等;而中国人则半信半疑,搞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想引进器物层面的机床、兵工厂、电报、汽车,而看不到这些器物是生长在西方整体文明上的。
  中国人虽然也实行ISO900X甚至14000系统、18000系统,但行内人都心知肚明的是,中国人执行这些标准时,大多就像被掺了毒的牛奶一样,是有自己内心的一套底线标准的,这样一来,最后的质量控制效果当然也会打折扣。
  中国人无法突破自己陈腐不堪的观念底线,也就无法为自己开拓更广阔的竞底空间。
  结果,经济腾飞三十年后,日本靠制造业成了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而中国呢?
  7。泡沫底线
  没有泡沫的啤酒,不是好啤酒;而泡沫太多,就没有啤酒了。因此在泡沫和啤酒之间,就存在着一个恰当的比例,过于偏离这个比例,就接近了泡沫底线。
  同样,一块糖放在一杯水里,那是甜甜的糖水;如果再掺成三杯水,则变为淡糖水;若进一步掺成一桶水,糖的浓度肯定会低于味蕾能感觉出来的阈值,最终成为白开水。
  因此泡沫底线也可称之为掺水底线。以这种方式进行竞底,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司空见惯:
  如街边新开一间兰州拉面店,刚开始的牛肉一定又大又厚,等生意兴旺了,就会渐渐变得越来越薄,如果店主足够聪明,他会在靠近底线处停止让牛肉变薄,则小店可以维持下去,否则将击穿底线,关门大吉;
  如一部电视剧,获得好评,制片人一定会推出续集甚至续续集,不让观众倒尽胃口不肯罢休。
  案例:掺水——五粮液的品牌竞底战略
  五粮液是中国白酒的老名牌,为了充分发挥这块牌子的价值,五粮液公司曾展开急剧掺水的品牌战略:当五粮液刚刚登上中国白酒榜首时,只有价格两三百元一瓶的五粮液和几元一瓶的“尖庄”、“翠屏春”三个品牌。但其决策者显然觉得这杯“糖水”太甜了,就这样卖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于是开始品牌掺水。
  五粮液品牌首先系列化,开发出52度、39度、29度和25度等口味较淡的系列酒,并将品牌细分为“五粮春”“五粮醇”“五粮神”等新品种。为了提高掺水效率,五粮液公司还施出一手绝招,即“买断经营”:五粮液除了提供品牌支撑外,只负责生产与检验,其他一切推广费用(包括产品设计,包装、广告、营销渠道)都由合作经营方承担。
  这样的懒汉经营方式从财务角度看,公司没有任何风险。但决策者却看不到,或者懒得去看:五粮液在品牌上正滑向泡沫底线。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三、底线类型(14)
到2003年,五粮液下属的子品牌高达100多个,各种不同规格的新产品则有300多种,其中有五粮液、金六福、浏阳河等家喻户晓的名牌,但更多的是运作不良、良莠不齐的杂牌。
  这么多的子品牌都借着五粮液这个母品牌,集中在非常有限的白酒市场,进行竞底式的杀价竞争,使得五粮液这个金光闪闪的高档品牌,在人们的心目中,仿佛蒙上了一层灰垢,变得模糊不清,表现在财务指标上,就是五粮液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大幅下跌。
  五粮液觉察到这样的品牌竞底战略,正把自己拉下掺水底线,因此在2006年提出“1+9+8”品牌战略,即“一个世界品牌,九个全国品牌,八个区域品牌”。
  虽然这样做,杯子里的水还嫌太多,但看来这些四川汉子还算明白事理,在还没有击穿泡沫底线之前,开始主动回头了。
  8。风险底线
  中国人的风险意识向来薄弱,对很多中国人来说,灾难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之前,风险是不存在的。另外,中国人也有“富贵险中求”的习语,仿佛为了赚钱,就得敢于冒风险。
  在这两种观念的作用下,中国人很容易将平时用于防范风险的资源,挪作它用,使自己懵懂而快乐地生活在风险底线状态。平时他们无视或刻意漠视风险,而等到风险降临时,往往会酿成奇祸。
  案例:深圳“舞王俱乐部”大火:中国消防通道法则
  2008年9月20日,“舞王俱乐部”在舞台表演节目时,没有表演资质的演员(风险一)向上方发射自治的烟火枪(风险二)。几十秒后,火灾爆发;一分钟后,全场停电,一片漆黑。大火导致44人死亡,80多人受伤。
  这是一家无牌无证的俱乐部(风险三)。据深圳人大代表杨剑昌介绍,深圳龙岗2/3的娱乐场所都无牌无证。这家俱乐部只有两个消防通道,其中一个不太被人熟知(风险四),且通道内都堆放着杂物,没有应急指示灯(风险五)。消防大队曾在8月就消防通道排风系统等不合格,发出过6项《整改通知书》,但显然这点鸡毛小事情,很快就被“妥善地摆平”了(风险六)。
  2007年2月,东莞发生特大火灾,由于消防通道被阻,堆积大量易燃物品,导致13人死亡;
  2007年6月,深圳一个酒吧发生大火,因消防通道被锁死,造成3人死亡……
  在中国的火灾史上,因为消防通道堵塞酿造的人间惨剧,难以计数,据不完全统计,仅沈阳一地近三年来,因消防通道堵塞造成严重伤亡的火灾,就达84起,死亡60人。
  而据2008年年初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全国共发生因消防通道堵塞,酿成的群死群伤特大火灾109起,死亡2694人(不含深圳那44个冤魂)。
  消防通道是什么?在建筑设计要求中,它是保障人们面临突发灾难时的逃生线,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备用资源。但在相当多的中国人眼里,它却是不用白不用,不用太可惜的房地产资源。
  对待这种重要的消防通道,人们常常会先摆一点小杂物,再逐渐放置更多的大杂物,造成最终的堵塞。其实,任何一种竞底,都是这样发生的,只是有些“不幸”击穿了底线,有些暂时还没有。
  为此,我们特别总结出“中国消防通道法则”,以警醒读者:
  平时用于防范风险的备用资源,一定会被逐渐占用,不到引发重大后果,不肯回头。

第二章三、底线类型(15)
这一法则作为一项潜规则,在中国各个方面应用得相当广泛:
  如在采矿业中本来应该用于安全设施的预算,或者被老板们当做利润分配掉,或者干脆没有设立这类预算,使采矿在高风险下进行,直到发生大规模的矿难;
  如在某些高污染行业,为了节省成本,让员工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作业,直到发生重大职业伤病事故,引来媒体曝光为止;
  如官员或企业家们将休息时间长期忙于应酬,最终因过劳或疾病倒下;
  如血汗工厂牺牲员工的睡眠时间,直至发生过劳死,引起媒体关注;
  如出事故后为了避免媒体曝光,给真假记者发“封口费”,直至被有良心的记者捅破;
  ……
  9。标准底线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标准,如千克、米、ISO900X、食物安全标准、消防验收标准,等等。正是仰赖于这些标准,人类世界才能正常运转。因此,标准理应被严肃对待。
  中国人即使没有遭遇过所谓的“七两秤”“八两秤”,但也一定对此有所听闻。缺斤少两,就是一种对标准底线的竞底。同样,屡屡发生的掺杂使假,也是中国人对标准底线的竞底。
  但在中国的商界,为了削减成本,标准常常成为竞底的方向,其中最普遍的是食品安全标准和生产安全标准:
  如使用瘦肉精的猪肉、用硫黄薰白的银耳、以避孕药催熟的黄鳝、大排档中使用的潲水油,中国人在食品安全上使用的竞底招数,是如此花样翻新,不堪入目,以致有人惊呼:
  中国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就是食品安全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食品安全底线,会被频繁竞底呢?
  1。国家管理不严所致。如在中国毒奶粉事件中,除三鹿的个别高层人员被刑拘外,其他如伊利、蒙牛、光明等掺毒厂家,无一人受到刑事追究,这无异于为后来的竞底者,作出了不良引导。
  2。成千上万的公民是弱势群体,他们无法检验食品是否达标。如民众虽然怀疑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却没有可行的检测手段。
  3。有些食品难以检测,如以病死猪肉灌制的香肠、熏制的腊肉。
  4。食品只要吃了不出现明显的问题,不合格的证据通常就此灭失,无良厂家往往得以逃脱检查,这使他们很容易产生侥幸心理。相对于这种侥幸心理给他们的竞底动力,中国对食品违法的打击力度显然还远远不够。
  甲乙两个企业的囚徒困境
  甲:掺杂使假甲:不掺杂使假乙:掺杂使假乙卖劣质货,甲也卖劣质货乙大赚黑心钱,甲被淘汰乙:不掺杂使假乙被淘汰,甲大赚黑心钱乙卖优质货,甲也卖优质货
  显然,如果国家对掺杂使假的打击力量不够有力的话,不论乙的选择如何,对甲最有利的选择,都是“掺杂使假”,而实际上,许多地区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企业的利益,本身就以“掺杂使假”的方式,对无良厂商表面打击,实际保护,这使得热衷于挑战标准底线的企业越来越多,最终形成法不责众的局面。
  因此,政府在这一点上,也应该对这些无良厂家进行更为严厉的竞底。
  案例:击穿标准底线的中国毒奶粉事件
  由于多名婴儿吃奶粉致死,数千名婴儿患肾结石,2008年9月,三鹿集团被确认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随即,伊利、蒙牛、光明等22家著名奶制品公司,也被曝出产品中添加了三聚氰胺。。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章三、底线类型(16)
由此,中国乳制品行业中的潜规则浮出水面。
  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学物质,正常情况下怎么也和乳制品挂不上钩。因此在人们通常的底线中,乳制品当然不应该含有三聚氰胺,因此也从未将此项目,作为必需的检测内容。
  但中国的这些无良乳制品生产商,为了降低成本,大量往鲜奶中掺水,为了掩饰稀释后的鲜奶蛋白质含量太低的事实,他们就添加三聚氰胺,以便蒙混过关。当然,在添加三聚氰胺时,这些无良厂家也有自己的底线——他们在供应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出口的乳制品中,都没有添加,而且,他们“很智慧”地觉得:添加少一点应该不会出事。因此在每公斤奶粉中,蒙牛添加了毫克,伊利添加了12毫克,光明添加了毫克……大都没有超过100毫克。
  果然,喝了这些公司的婴幼儿奶粉的婴儿,基本没有表现出肾结石问题。这些无良厂家可能都心存侥幸地觉得,如果自己控制在这个添加量的底线内,竞底游戏可以一直玩下去。
  但三鹿集团率先打破了这条“内部底线”,它在每公斤奶粉中添加了2563毫克三聚氰胺,导致众多婴儿死亡,从而引爆毒奶粉事件。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无良厂家和公众社会在三聚氰胺问题上存在两种底线,他们大致觉得,只要添加的三聚氰胺不超过100毫克就可以相安无事;而公众社会正常的底线应该是0毫克。
  有时,一件事物并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如法官在判定夫妻是否感情破裂时,往往只能根据一些常识和相对模糊的主观感觉,而不会参照“一周不讲三句话;一季性生活不足一次,即为感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