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几岁,痴迷于学习吧-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了下来,那么,她会立刻把它当作自己的作品,毅然决然地去唱这首歌。
  这与其说是作为专业演员,还不如是作为全才的自觉性与责任感。如果她只是一个专业歌手,可能就会使使性子抱怨个没完,可是,当一个团队拍板敲定以后,就要以全才的职业意识去克服自己的那些想法。若非如此,则无论任何时候,你都是游离于团队之外的“客人”。
  客人是不可能影响到客人的。更不可能期待他会为客人带来什么感动。
  “山口百惠把自己演绎得淋漓尽致了。”她是一名专业演员,与此同时,她还是一位具有团队精神的专业演员,即职业全才。
  

43 二十几岁就开始学习如何做上司吧
■20几岁时应该学会如何做上司
  全才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管理高层。在成为这种高级管理人员之前,二十几岁的你要学会如何做一个“上司”。因为,如果不善用人之道,就绝对成不了全才,即便是一个专家也不可能取得如何骄人的业绩。
  但是,二十几岁精明能干的人当中,往往容易产生这样的一些想法:“带下属太麻烦了。”“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去多跑一家客户增加一点销售额呢。”这么去想便大错特错。理由有如下三点。
  ①如果不介意一辈子只做个小小的职员,那么无话可说,因为其结果就是不要出人头地。要想挑战有更新的工作,还是居高临下更有发展前途。
  ②因为日本的企业制度依旧年薪与职位成正比,如果不出人头地,你的收入不会增加。
  ③会失去最好的锻炼自身潜力的机会(这里指管理能力)。
  在日本企业存在着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不可能对一个优秀的销售员说:“单枪匹马地干出成果来吧!”“甭管那些新来的和下属们!”非但不如此,反而会被要求“该带带那些新来的和你的下属们了!”结果就成了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双肩挑员工了,一边要完成实际工作和自己的定额,一边又要带那些新手和自己的下属。
  的确,在销售方面,因为“无下属,无上司,完全佣金收入”而创造销售记录的人大有人在。但是无论多么优秀的销售员,当他跳槽、自己创业或者因为什么事故导致无法工作的时候,公司就束手无策了。处理得不好,也许还会导致公司破产。
  所以,比起只依赖一个顶尖的销售员,还是有好几个销售员共同完成工作的体制,更有利于公司安定。这是一个全才应该完成的工作。
  然而,这里面还存在一个问题。无论多么优秀的销售员,虽然他学会了销售技巧,但是却没有学到如何去培养一个人。开口闭口“自成一派”、“独门绝技”,这样非但不能培养部下,有时甚至可能还会埋没了部下。
  ■“理”与“利”才是指导下属的秘诀
  较之于公司的上下级关系,对于像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居家办公)这种小规模创业的人来说,管理的重要性更是他们所迫切需要的。
  因为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即便上司如何无能,部下都会认真地听从他所发出的一道道指示和命令。
  但是,如果在一个集体当中,完全不存在什么上下级关系,互相平等,情况又将如何呢?例如,像我从事这样的工作,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我自己的书绝对是我自己动笔写,但是,我在一年当中还要做出40~50册实业家、医生、会计、艺人们的单行本计划。此时会联系好所有的撰稿人,交待他们完成书稿的撰写。然后总是有人到了截止日期书稿还没有完成、或者本来可以写得更好一点却做得不是很理想,有时候甚至还会为此而捶胸顿足。这个时候,就要求我必须要有能若无其事巧妙管理他们的能力,或责备,或勉励,就如同一个上司对待他的下属一样。
  不过,这里并不存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彼此之间,说到底只不过为了将同一个项目向前推进的伙伴关系。
  这时候,我就要拿出“理”与“利”来。
  什么是理?比如说,一定有人对你这样下过命令:“请务必在月底之前完成!”如果没给你什么理由,那么在你而言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如果你换一种口气:“这项工作由于什么什么目的必须尽快完成,请大力协助为盼。”将工作的名目、价值和意义等清楚地传达给对方,让对方的脑海里有一个具体的印象,有时候对方还会受到感动,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对于“理”是否做出解释,虽然看上去不过是琐碎小事,却有可能会成为左右工作内容的重要因素。
  船井幸雄(1933~ ,日本大阪府人,毕业于京都大学农学部农林经济学科,为“株式会社船井综合研究所”创始人,现为企业经营管理顾问。――译者注)的调查数据显示:“以未解释工作意义而极不情愿工作时的效率为1。则领会工作意义后,工作效率会提高~2倍。而如果是自己策划的工作,则效率提高~倍。”他取数据的平均值,命名为“1比1·6比1·6的平方法则”,效率因为一时的心情而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我不仅用“理”,还用加上“利”,即传达给对方这样的信息:“这项工作有如此这般的价值。”“这件工作意义很重大,肯定会畅销!”这样一说,对方会一下子瞪圆双眼,接着就会努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理”与“利”,缺一不可。只是诉诸于理,也许会令对方束手无策,无所适从。虽说如此,如果一味以利相诱,则只会引来贪财之徒。
  “对我没好处,才不做呢。”
  “如果想要我来做,再多加点吧。”
  如此一来,身边全是利欲熏心的人。所以,“理”与“利”,缺一不可。
  第八章  跳槽和创业,绝对要尝试
  

44工作伴你一生,跳槽和独立创业也应考虑!
■要注意跳槽的时机
  今后,一生中至少换两三次工作,将会变得司空见惯。也许到了那个时候,“从未换过工作”的话,搞得不好还会成为“你在哪都混不下去”的有力证明。
  现在处于只要有地方上班就算谢天谢地的时代,但就在眼下这一瞬间,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换一份充满活力的工作,或是因为条件优越而亟欲跳槽。
  能够跳槽,完全要靠一个人的能力,这一点自不待言。
  而且,跳槽与相亲相似,只有当“想要跳槽”的你与“希望跳槽过来”的对方公司双方意见一致,跳槽才能成立。也就是说,在你有受人赏识的能力,而对方目前(不是将来)迫切需要你的能力的时候才能成功跳槽。
  即便你如何能力过人,如果对方“人手足够”,或者即使对方如何想要你过去,而你自己却完全没有跳槽的意思,那么跳槽也不能成立。
  一切皆在时机。尤其是跳槽行为,它往往受到时机和运气的左右。
  例如我有位朋友,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就拿到了MBA,在一家大型金融机构上班,积极主动,精明能干。某外资企业以相当优越的条件向他发出了邀请。可他想着“还会有更好的机会”,就没有接受该企业的邀请。不久,又有其他的公司向他发出了邀请,但他同样没有接受。就这样,他所在的公司出现了经营危机,于是他着急了,转而向以前给他发出过邀请的公司推销自己。可是,因为这个公司已经找到可以替代他的人,结果“为时晚矣”,是他自己错过了高价推销自己的大好时机。
  也许你现在正觉得“工作有趣得不得了!”,却突然向你提起跳槽、创业的话题来,很是唐突。可是,一旦你能顺利地完成工作,掌握了专业知识,其他公司是不会放过你的。这时,如果你发现现在你所在的这家公司已无任何发展前景,就要开始考虑跳槽和创业的问题了:“希望挑战更有活力的工作。”而不用去说“给这么少薪水真够呛”之类没水准的话。
  ■跳槽之前要这样下定决心
  我自己也有跳槽的经验。跳槽的理由仅仅是想要磨练自己作为专业人才的能力。
  这里不是我要自吹自擂,我很自负,觉得自己是集行家里手、全才和专家于一身的人物。但是在主持几百名会员的学习会,结识了好几位才华横溢的职员之后,才终于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只“井底之蛙”而已。
  这时,恰好有公司委托我执笔并由我署名的单行本。因此,一边上班,即一边做着工薪族,一边做着美其名曰“撰稿自由”“出版自由”的职业撰稿人的我得到这家公司的肯定,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跳槽到了这家公司。
  这次跳槽是完全正确的选择。很多外资企业职员都希望得到这样一份可以署上自己名字的工作。它是作为公司职员的一枚勋章,也是值得大书特书写进履历表和资历书上的卖点,即作为公司职员的附加值。所以,当一个员工能够意识到“如果能成功完成这件工作,等于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话,即便年薪很低也会心情舒畅地全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一切都是为了想要得到这枚可以署上自己名字的勋章。
  在此,想要说明一下当你决定主动跳槽(并非遭到裁员后的求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是否是值得赌上一生的事业”。详述如下:
  资历能否得到利用?
  能否适应不同的企业文化?
  待遇(收入、职位)会有所提高吗?
  从能力上而言,是否有信心工作下去?
  有“终老于此”的决心吗?
  如果对以上几点没有信心,就不要考虑跳槽。
  有些公司职员从成功跳槽的那一刻起,就在考虑下一步该往哪里跳,最好还是不要这么做。也有人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换了三次工作,这种行为也要反对。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想一想,无论哪家公司都不会接受一个临时栖身或者把他的公司当作中转站的人,都希望职员能以“终老于此”的心情鼓足干劲、努力工作。虽然一辈子当中换两三次工作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换上五六次的话,就显得异常了。至多10年左右换一次工作比较好。
  然后,就可以考虑不再有退休限制的独立创业了。
  跳槽的决定性因素是资历的提高
  (资料来源:《日本年轻职员 资历意识调查》,CAREER DESIGN CENTER公司type编辑部,2005年8月)
  

45 为了确立学习方向,总结一下自己的工作经历
■跳槽首先看的是工作经验,其次是能力
  我曾经受朋友、熟人之托,帮助过好几个人成功跳槽。
  其中有这么一个例子。我曾试着帮助二十几岁的A君从一家处于中坚地位的出版社跳槽到某大型知名出版社。其实,当时已经十拿九稳可以进那家出版社了,因为我已经拜托过他们的高层。前往应聘的人有数以百计,通过书面材料审核之后还剩下100人,然后参加笔试和面试(通过人事部门负责人和主编的面试后,参加由董事长和各位董事进行的面试)。A君在笔试中考了个倒数第一,但还是是让他通过了。面试过程中的初试、复试、再复试几关均告落败,尽管如此,也全都让他一一过关。
  选拔的结果,只有一个人正式通过。A君本来可以走后门进入公司,但他自己主动申请退出了,也许他是害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公司会做不下去吧。我这边特意托了人,而A君自己却放弃了,虽然感到遗憾,但也只能就此作罢。
  另外有位B君,在我的帮助下,他中途调进了这家出版社,他原来做编辑的那家出版社只不过是个靠接点零碎活儿维持的小规模出版社,考试的时候算是刚好通过,面试也是没出什么岔子顺利通过了。出版社方面里甚至还对我充满感激:“介绍这么优秀的人才给我们,可算帮了大忙了。”他现在依然活跃在这家出版社,可谓前途无量。
  同样的条件,结果却如此截然不同。
  跳槽并非只靠考试来决定,考试有时候只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某大企业的人事负责人说过这么一番话:“虽然某个人的毕业学校是以前闻所未闻的大学,可我对他的营销能力感兴趣。这种流浪武士式的人才,在我们公司里还没有呢。”大加赞赏之下,像A君那样虽然考试成绩倒数第一,还有成绩平平而中途调入公司的情况便屡见不鲜了。
  也就是说,跳槽不是以学生为对象,而是以那些已经有了工作经历的人为对象。所以比起成绩的好坏与否来,一般会根据过去的工作经历来判断一个人到底是不是可用之材。
  A君也有工作经验,虽然他在表达自己的这些经历的时候稍嫌稚嫩,但是那些经历一定能对他的工作有用,所以我才用了近乎强制的方式想帮他进那家出版社。而他自己没有意识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