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海上角逐-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伊拉克还有各类舰艇约165艘,其中大部分是小型巡逻艇,其它为布雷艇、气垫艇、“北方”级两栖坦克登陆艇和辅助舰船等。
  1991年1月18日,随着“沙漠风暴”的展开,多国部队海军也对伊拉克为数不多的海军发起了攻击。从“突击者”号和“中途岛”号上起飞的战机轻松地打击了2艘伊拉克舰艇,1艘为TNC—45级导弹快艇,以及1艘“萨瓦希尔”级勤务船。
  由于海面上没有多少战斗需要参加,美国的海军其实主要是进行对地攻击。从潜艇和战舰上发射的主要是巡航导弹,从航母上起飞的战机也多是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在海湾战争中最大的海战就是“布比延之战”。布比延岛位于波斯湾北部,1991年1月30日,多国部队按照P—3C飞机给出的情报,连续发动了21次攻击。结果,伊拉克海军的1艘FPB—57导弹艇和2艘TNC—45导弹艇受到重创,另有3艘“奥萨”级导弹艇和1艘TNC—45导弹艇被击伤,3艘“北方”级两栖舰被击伤,同时被击伤的还有1艘布雷舰,只有2艘受伤的舰艇逃到了伊朗,1艘为“奥萨”II级导弹快艇,另1艘为“北方”级两栖舰。这次海战之后,伊拉克的海军就再也构不成什么威胁。到2月2日,伊拉克能够发射反舰导弹的13艘水面舰艇已经全部被摧毁或遭到重创,伊拉克海军彻底失去战斗力。
  在“沙漠风暴”的海上攻击中,多国部队波斯湾海军作战编队几乎没付出什么代价,就全歼了伊拉克海军水面舰艇。多国部队共击沉击伤伊海军舰艇143艘,其中击沉反舰导弹艇11艘、击伤2艘;击沉“北方”级两栖舰3艘、“伊本·哈尔敦”号护卫舰1艘、“波戈莫尔”号近海巡逻艇1艘和9艘扫雷艇;击沉击伤小型巡逻艇和辅助舰船116艘。另外,伊拉克的海上钻井平台、港口、海军基地等均遭到重创。
  海湾战争云集了美国6个庞大的航母战斗群,但由于在整个战争期间,伊拉克海军不堪一击,因此舰对舰的海战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但这场战争却拥有重大的影响力,而且与美国海军密不可分。那就是这场战争的两大特点:一,这是一场全新的战争,海军本身尽管拥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美国战争系统中却处于从属地位,因为现代战争已经不是一个兵种之间的决战,而是国家战争系统之间的对抗;二,尽管这场战争主要的表演者是美国地面部队,但美国海军舰队却是地面部队坚强的后盾,而且,最重要的是,美国的航母编队不但可以从海洋威慑、打击陆地国家,并且是如此深入、如此具有战略决定性。
  它们在海洋之上,它们已经超越了海洋。
  那么,如此强盛的航母舰队是从何演变而来?发生在海洋上的战争又是如何一次次的影响了世界的进程?而在这些海上角逐的背后,又蕴涵着多少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
  且让我们放下眼前波涛汹涌的大洋,透过历史的迷雾,将我们的目光投回到远古时代的地中海去,那片宁静温和的海水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摇篮。
  相信我们会从那里开始;寻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地中海文明
在欧洲,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老的谚语:“谁控制了地中海,谁就控制了欧洲。”地中海,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它没有大洋的暴戾多变,是一个天然的栖息地。
  从这张卫星照片很容易可以看出,在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前,如果直布罗陀海峡封闭的话,那么地中海和黑海就是欧亚非大陆之间的一个大湖。并且这个湖足够广阔,是一个仅次于大洋的水域,最为重要的是,这里气候适宜。地中海周边岛屿、半岛、水系密布,是一个天然的栖息地,这就为人类文明的孕育发展创造了一个非常适合的环境。
  地中海包括黑海共计有300万平方千米,但又不像大洋那样暴戾多变,它温和得多,很适合航行,对早期人类来说,地中海是一个良好的阶梯——一个从内河航行走向大洋航行良好的过渡阶梯。地中海地区位于赤道以北,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冬季的气温保持在5~10℃,夏季21~27℃,而这种温度正是人类活动所最适宜的。另一方面,对早期人类活动来说,淡水河更为重要,因为它可以带来丰富的农业灌溉。而地中海周边拥有许多大型河流,如长达6671千米的尼罗河就由非洲深处一直延伸到地中海,并且,这条漫长的大河在入海口处形成了巨大的冲积平原,尼罗河三角洲因此成为世界上最繁盛的地区之一。而多瑙河和莱茵河流域、中东两河水系、欧亚大陆腹地的伏尔加河、乌拉尔河水系、非洲的尼日尔河水系、法国的罗纳河水系、第聂伯河和顿河水系等都在地中海周边。这些河流都与人类文明的早期形成有关,在从刀耕火种转向早期农业社会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再者,环地中海地区地形变化多端,仅对海洋文明形成有着重要作用的半岛就有意大利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克里米亚半岛、北非沿岸半岛等众多半岛,以及数不清的大小岛屿。正是由于这些半岛、岛屿、以及大陆水系的密集存在,加之地中海适于航行的季风存在,人类出于交通的需要才大大促进了船舶的演变和发展。
  当农业社会到来后,这些密布各个文明发源地的人们又通过河流、古道(如叙利亚大道)逐渐建立了联系,这种联系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把一个地方出现的发明迅速传向周边,这就使得当一个地方的部落种族率先进行某项技术创新后能够迅速被其他文明点采用,同时知识的积累也能够得到普及和传承。因此,泛地中海文明实际上是一个涵盖范围十分广阔、几乎包罗半个欧亚非大陆的庞大文明体系。这些文明点之间彼此征战、彼此促进、彼此超越,正因为如此,这个地方才显得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具活力。一句话,地中海就是因为这里气候宜人、资源丰富、而且矛盾重重才成为一个庞大的文明体系,并且,由于地中海独一无二的海洋特色,这里又成为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浴缸里的灵光一闪
人类的历史,总有诸多不可思议之处:困扰人们许久的有关浮力的秘密,却被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解决了。
  我们了解浮力多是从阿基米德那个著名的故事开始的: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洗澡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顿悟出浮力的秘密,由此解决了困扰他良久的难题——如何辨别纯金与杂金?但在阿基米德诞生前的数百万年里,人类只能通过观察水与物体的浮沉关系来窥视浮力的奥秘。
  这很容易,河流上总是漂浮着很多树枝、落叶,但像石头这样的东西却永远也不会自己漂浮在河水上,并且木头似乎也并不是总能漂浮起来,粗大的树干就无法漂浮在浅浅的小溪上,只有深水河流才能承载沉重的树干。
  而栖息在水边的人们——因为人们几乎天生就知道水中的鱼是上等佳肴,在水边渔猎与在森林、草原上狩猎可以说是同等重要。出于需要,他们经常要涉水,在小溪、山涧中,人们可以涉水而过,但当面对深河大流的时候,人们就只能望河兴叹。而对岸丰富的果实、猎物则不断诱惑着他们。当他们受阻于河流的时候,他们就会想尽办法渡河。但他们千百年来一直迷惑于为什么有的物体能顺流而下、有的却一沉到底。直到有一天,他们也许是突然发现一只蚂蚁正在搭乘一叶枯枝轻舟而行,或者是即将溺水身亡的人突然抓住了一段漂过身边的朽木因而得救,这些身披兽皮的家伙才突然醒悟——如果有足够大的一段树干的话,人们也可以像蚂蚁一样在水上漂浮、航行。与此同时,如果人们不想随波逐流的话,他们会用他们的本能控制方向——显然,人类的第一支桨就是我们的手臂,后来才有第一个聪明人用树枝拨打水流推动他们丑陋的舟筏渡河。
   。 想看书来

拯救人类的木筏
诺亚方舟,只是上帝对人类的精神拯救。远古时代人们的第一只木筏不过是用兽皮将几个树干捆扎在了一起,难看,却很实用,至少可以从此岸到彼岸。
  我们经常能听到《圣经》中“诺亚方舟”这个名词,当人世间充满着强暴、仇恨和嫉妒的时候,上帝感到恼怒了,他决定用洪水淹没世界。但是上帝在摧毁令他感到厌恶的人类之前,为了保留一个世界种子而让诺亚制造了一个大木筏。上帝让诺亚用一种歌斐木建造方舟,并把舟的大小和制造方法传授给诺亚。此后,诺亚按照上帝的指示一边赶造方舟,一边劝告世人悔过其行。《圣经》以它一贯的夸张手法说诺亚在独立无援的情况下,花了整整120年时间终于造成了一只庞大的方舟。
  按照《圣经》的说法,人类的第一只方舟是上帝授予的。但其实人类直到旧石器时代,才能够用兽皮将几个树干捆扎在一起,这样就出现了人类的第一只木筏。它也许很难看,但美学在这时丝毫不重要。后来,人们又发现兽皮不会透水,于是,通过简单的捆扎、制作,兽皮筏又出现了。这样,人们终于征服了一些无法泅渡而又相对平缓的河流,人们既能够摆渡到对岸,也可以乘坐这种木筏或者皮筏在河流上进行渔猎。
  木筏或皮筏之所以最早成为水上交通工具是因为这种工具制作简单,而且取材方便,树木、竹子等都可以成为制作的材料。另一方面,对早期人类来说,运载量并不需要很大。很多筏的主要用途是小部落或是家庭使用,对他们而言,几棵树或竹子制作的筏完全能够承载几个人或一些猎物的运载需求。
  自然,人类每进行一项发明的时候总是要向各个方向发展,人类在发现筏的作用后,各地的人们依据周围环境所能提供的材料也制造出很多种筏。如在盛产芦苇的地方制造的芦苇筏;在有大量藤萝的地方则制造出了藤萝筏等。
  对一些没有风浪的内河来说,这种水上工具已经相当出色,平缓的水流不会使筏倾覆,这是筏的一个突出特点——它的重心几乎就是贴在水面上,只要水流平稳,承载量适合,这就是一个理想的交通工具。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在世界各地看到有很多筏在使用,尤其在一些浅水地带,几乎不需要多少吃水深度的筏很适合在这里使用。
  木筏及皮筏在那时已经广泛应用,成为主要的水上运输工具。考古发现,在两河流域,亚述帝国时期,底格里斯河岸上,距亚述的都城尼尼微王宫南400公里处有一处已经快要消失的库克江德歇克神庙。在这里发现一幅浮雕,其上画有一批当时亚述人使用的内河圆筏和由皮浮囊制成的筏渡河的场景。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详细谈到过图中圆筏,它以柳木为骨架,外蒙兽皮,然后填充干草、麦秆或芦苇。它一般能够通航于内河或浅水湖泊地区,可以运送酒类、粮食、和纺织品等。
  在东方历史上同样也出现了大规模使用筏的场景,并且即使是在船舶出现后仍然在大量使用。在中国楚汉相争时期,据史书记载:“汉王刘邦二年,韩信伐魏王豹,阵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渡军。”其中的木罂就是一种大型木筏,如图所示,这种木筏结构严谨,捆扎技术已经相当熟练,能够满足平稳、宽敞的渡河要求,也就可以保障韩信的军队大规模渡河的需求。
  有意思的是,早在公元前750年,亚述人很早就把皮筏改进为一种特种部队使用的工具,他们聪明地把兽皮制作为一种充气皮筏,这种皮筏实际上相当于一种浮囊,人可以趴伏在上面渡河,他们往往利用这种简单而隐秘的渡河工具把少量特种兵送过河去。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独木舟——中空腐朽的树干
公元前6315年,荷兰;公元前3000年,德国;上古时期,中国……这些地方都发现了独木舟的踪迹,此时的水能载舟,舟亦能载物。
  在筏出现后,一时间流行的相当快,而且几乎全世界都在使用它。但当人们对航行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筏作为最初级的交通工具就有些不能胜任了。因为筏有两大限制:一个是浮力限制,筏所能提供的浮力很有限,由于它不存在吃水,因而同质量的木筏不能与同质量的舟船相提并论;第二个不利之处就是筏无法适应稍有风浪的大河航行。它实际上就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一些捆扎的树木或竹子,因而河水的任何波动都会对筏上的人或物产生威胁,他们随时可能因为筏的倾斜而坠落水中。而且,筏这种水上工具如果制作的比较大,那么操纵起来就比较难,沉重的木筏更是难以推进。而浅显的筏上面经常会浸水,这样很多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