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林清玄散文-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我虽不敢说能千里弛骋,但我相信只要有了伯乐,千里
 虽不能至,也不远矣!
   我对写作能有坚强的信念,愿意不辞劳苦,苦心熬炼自己,几乎全是受到你的启发。
 那时最感动我的一件事,是你为了鼓励我从事报导文学的工作,在你的抽屉里永远为我
 准备了两万元,你说:“只要你什么时候要出发,就动用这一笔钱随时出发。”而且那
 一笔钱不时的填满,那时确曾成为我随时出发的最大动力。你有时先预支稿费给我,说:
 “你写来以后再扣除吧!”
   这是两件小事,但能这样鼓励新人的编辑,恐怕再也不可得见了。后来当我知道你
 出身贫穷,读书的时候经常举债度日,后来还能那样重义轻财,更令我敬佩。这种胸襟
 是杜甫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
   因此,虽然多年来的时迁事移,使我们的处境都完全改变了,但是,我总觉得自己
 是你最初的子弟,是你一手把我培植起来的。这样的恩义,又岂是友情两字可以了得?
 你的广交天下,心怀四海,像我这样的子弟更不在少数。在你的手中,重创了副刊的生
 机,推展了文学的广度,再塑乡上的形象,提高了文化艺术的层次,这些论者早有定评。
 只是深知的朋友才知道你的另一面,这一面是你豪气干云的唱黄河的歌,是你谈起父亲
 在西北拓荒时的雄心万丈,是你饮尽烈酒还怀思着乡上故国,是你遭受挫折而不对理想
 丧失信心,是你永远关怀着那些隐在角落里的人,是你对朋友只有付出而不期待他们的
 回报。
   最重要的是,你是堂堂正正的人,从来行事坦荡磊落,没有不可告人之事。
   十几年前,我初读到你写的诗和介绍艺术的文章,我就觉得你若不做呼风唤雨的编
 辑人,也会是个优秀的作家,或是真诚的学者。有时长夜思及,不免为你这方面的长才
 没有延展而感到遗憾,但是想到你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也就释然了。
   听到你要去外国进修,我的内心最是欣喜。也许只有这一条路,才能令你摆脱十年
 俗务,从你最年轻的那一段出发。那种感觉就如同我们离开人群,走到一个风景特秀的
 地方,盛景可期,你可以纵情的写你的诗,放声的唱你的歌,而没有形象和成就的顾虑
 了。我相信,一个人如果登上了高峰,却不能沉潜山谷,他很快就会老化,也就再也不
 能攀登更高的山。这也就是我等待你归来创造更大天地的信念,我仍愿像十年来那样追
 随你。
   故国此去,再也不能像以前满座高朋的热闹,再也不能像以前天马行空的豪情,但
 是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上,能有片刻的安静,能回视自己来路上的掌声,能独自面对自己
 心灵的时刻是多么的可贵呀!台湾的苦酒,我们曾经共尝,我们会怀念着你,到你登机
 的那一刻,我才体会到王维遍插茉萸少一人的诗意。
   当别人在杂志上批评你,诽谤你,妒忌你的时候,我们都不要介意吧!因为历史上,
 只有那弱的妒忌强的,小的诽谤大的,侧的批评正的,你的存在,你的人格,你的气度
 与胸怀,自有公评。
   我总是相信,不论世事如何变幻,人世多少凄凉,即使你到了边疆,阳光也会洒在
 边疆,且让我吟一段愁予的诗送你吧:
     秋天的疆土,分界在同一个夕阳下
   接壤处,默立些黄菊花
   而他打远道来,清醒着喝酒
   窗外是异国
   多想跨出去,一步即成乡愁
   那美丽的乡愁,伸手可触及
   乡愁总是在远方,想念也总在离开以后,我们曾并肩走过,对酒歌过,我们是同槽
 系过马的,如今你天涯卸鞍壮士磨剑,我却还在江南里独自放马,这样想时,你的处境
 就令我欣羡。
   我的台北到了,你的威斯康辛也快到了,浮天沧海远,万里眼中明,我煮酒,等着
 你回来赋诗。
   我们先干了手中的这杯。
                       ——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七日
  
      
     
 
 
 
 
 
 
      
 如来的种子
 
 
 
   我读过好几部佛经,常常为其中的奥义精深而赞叹着,可惜这些佛经总是谈出世的
 道理,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空的,很难运用到实际的生活里来,对一个想要人世又喜欢
 佛道的人总不免带来一些困惑。
   黄桑禅师说法里有这样一段:“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请佛,世界山河,
 有相无相,偏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偏照也。”
 把一个人的“心”提到与众生请佛平等的地位,稍为可以解开一些迷团。
   一个人的心在佛家的法眼中是渺小的,可是有时又大到可以和诸佛相若的地位。在
 新竹狮头山的半山腰上有一块巨大的石第,壁上用苍润的楷书,写上“心即是佛”四个
 大字。同样的,在江苏西园寺大雄宝殿里也有四个大字“佛即是心”;不管是心或佛摆
 在前面,总是把人的心提升到很高的境界。
   其实,这四个字学问极大,它有十六种排列组合,每一种组合意义几乎是一样的,
 以心字开头有四种组合:“心即是佛,心是即佛,心佛即是,心即佛是”,以佛字开头
 也有四种组合:“佛即是心,佛是即心,佛心即是,佛即心是”,几乎完全肯定了心的
 作用,佛在这里不再那么高深,而是一切佛法全从行念的转变中产生;明白了这个道理,
 可以不再从“空”的角度在经文中索解,有时一个平常心就能在佛里转动自如了。
   我最喜欢的讲佛法是“维摩经”里的一段,维摩诺间文殊菩萨说:“何等为如来种?
 (什么是如来的种子?”)文殊说:“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恙、痴为种,
 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人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
 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文殊并且进一步解释:“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
 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
 湿淤泥,乃生此华。”
   在这里,文殊把人世间烦恼的意义肯定了,因为有一个多情多欲的身体,有愚昧,
 有情爱,有烦恼才能生出佛法来,才能生出如来的种子,也就是“若有缚,则有解,若
 本无缚,其谁求解?”把佛经里讲受,想、行、识诸空的理论往人世推进了一大步,渺
 小的人突然变得可以巨大,有变化的弹性。
   在我的心目中,佛家的思想应该是瘸子的拐杖,顽者的净言,弱者的力量、懦者的
 勇气、愚者的聪明、悲者的喜乐,是一切人生行为中的镜子。可惜经过长时间的演变,
 讲佛法的“有道高僧”大部分忽略了生命的真实经验,讲轮回,讲行云。讲青天,讲流
 水,无法让一般人在其中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过去旅行访问的经验,使我时常有机会借宿庙宇,并在星夜交辉的夜晚与许多有
 道的僧人纵谈世事,我所遇到的僧人并不是生来就是为僧的,大多数并在生命的行程遇
 到难以克服的哀伤烦恼挫折痛苦等等,愤而出家为僧,苦修佛道,可是当他饲入了“空
 门”以后,就再也不敢触及尘世的经验,用这些经验为后人证法,确实是一件憾事。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住在佛光山,与一位中年的和尚谈道。他本是一名著名大学的
 毕业生,因为爱情受挫,顿觉人生茫然而适入空门,提到过去的生命经验他还忍不住眼
 湿,他含泪说:“离开众生没有个人的完成,离开个人也没有众生的完成;离开情感没
 有生命的完成,离开生命也没有情感的完成。”也许,他在孵说里是一个“六根不净”
 的和尚,但是在他的泪眼中我真正看到一个伟大的人世观照而得到启发,他的心中有一
 颗悲悯的如来的种子,因为,只有不畏惧情感的人,才能映照出不畏惧的道理。
   心有时很大,大到可以和诸佛平等,我们应该勇于进入自己的生命经验,勇于肯定
 心的感觉,无明如是,有爱如是,一切烦恼也应该做如是观。
                       ——一九八二年六月二日
  
      
     
 
 
 
 
 
 
      
 归彼大荒
 
 
 
   每年总要读一次《红楼梦》,最感动我的不是宝玉和众美女间的风流韵事,而是宝
 玉出家后在雪地里拜别父亲贾政的一段:
   那天乍寒下雪,泊在一个清静去处,贾政打发众人上岸投帖,辞谢朋友,总说即刻
 开船,都不敢劳动,船上只留一个小厮侍候,自己在船中写家书,先打发人起岸到家,
 写到宝玉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
 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
 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
 却是宝玉,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以喜似悲,贾政
 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来?”宝玉未及答言,只见船头上来了
 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
 而去。贾政不顾地滑,疾忙来赶,见那三人在前,哪里赶得上,只听得他们三人口中不
 知是哪个作歌曰:
   “我所居兮,青梗之峰;我所游兮,鸿濛太空,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
 兮,归彼大荒!”
   读到这一段,给我的感觉不是伤感,而是美,那种感觉就像是读《史记》读到荆柯
 着白衣度易水去刺秦王一样,充满了色彩。试想,一个富贵人家的公子看破了世情,光
 头赤足着红斗篷站在雪地上拜别父亲,是何等的美!因此我常觉得《红楼梦》的续作者
 高鹗,文采虽不及曹雪芹,但写到林黛玉的死和贾宝玉的逃亡,文章之美,实不下于雪
 芹。
   贾宝玉原是女蜗炼石补天时,在大荒山无稽崖炼成的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的顽石之
 一,没想到女蜗只用三万六千五百块补天,余下的一块就丢在青梗峰下,后来降世为人,
 就是贾宝玉。他在荣国府大观园中看遍了现实世界的种种栓桔,最后丢下一切世俗生活,
 飘然而去。宝玉的出家是他走出八股科考会场的第二大,用考中的举人做为还报父母恩
 情的礼物,还留下一个腹中的孩子,走向了自我解脱之胳。
   我每读到宝玉出家这一段,就忍不住掩卷叹息,这段故事也使我想起中国神话里有
 名的顽童哪咤,他割肉还母,剖骨还父,然后化成一道精灵,身穿红肚兜,脚踏风火轮,
 一程一程的向远处飘去,那样的画面不仅是美,可以说是至庄至严了。《金刚经》里最
 精彩的一段文字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我觉得这
 “色”乃是人的一副皮囊,这“音声”则是日日的求告,都是有生灭的,是尘世里的外
 观,讲到“见如来”,则非飘然而去了断一切尘缘不能至。
   何以故?《金刚经》自己给了注解:“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如来者,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常想,来固非来,去也非去,是一种多么高远的
 境界呢?我也常想,贾宝玉光头赤足披红斗篷时,脱下他的斗篷,里面一定是裸着身的,
 这块充满大气的灵石,用红斗篷把曾经陷溺的贪嗔痴爱隔在雪地之外,而跳出了污泥一
 般的尘网。
   贾宝王的出家如果比较释迦牟尼的出家,其中是有一些相同的。释迦原是中印度迦
 毗罗国的王子,生长在皇室里歌舞管弦之中,享受着人间普认的快乐,但是他在生了一
 子以后,选个夜深人静的时候,私自出宫,乘马车走向了从未去过的荒野,那年他只有
 十九岁(与贾宝玉的年纪相仿)。
   想到释迎着锦衣走向荒野,和贾宝玉立在雪地中的情景,套用《红楼梦》的一句用
 语:“人在灯下不禁痴了。”
   历来谈到宝玉出家的人,都论作他对现世的全归幻灭,精神在人间崩解;而历来论
 释迦求道的人,都说是他看透了人间的生老病死,要求无上的解脱。我的看法不同,我
 觉得那是一种美,是以人的本真走向一个遥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