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邓小平的三落三起-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邓小平在商丘主持召开的中原局扩大会议,也讨论了渡江作战准备的一些问题。2月8日,邓小平又在商丘主持由中原局负责同志参加的总前委会议,具体讨论了渡江作战的时间、部署、战勤准备等问题,最后形成《关于渡江作战方案和准备工作意见》上报中央军委。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又召集邓小平等商谈渡江作战问题。3月2日,邓小平在蚌埠以南之孙家圩子,连续主持召开总前委和华东局会议,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进一步讨论渡江南进问题。26日,邓小平、陈毅等又听取了三野各兵团首长关于渡江作战准备情况的汇报,着重研究京沪杭地区战役实施方案。
  安徽省肥东县瑶岗村中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曾是总前委的驻地。3月31日,邓小平在这里亲自起草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此,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当时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张震有过这样一段回忆:“我们司令部作战室,专门研究作战方案,进行了讨论。小平同志最后作了结论,讲了该怎么样打,该怎么样部署。会后,(3月)29号,小平同志对陈毅说,你们把我们讨论的写一个作战计划过来。陈老总找到我,说这个参谋工作我也不太熟悉,说你来写,让我写。当时我就写了一个‘两个野战军渡江作战的计划、方案’,写了以后送给小平同志。小平同志讲,写得太具体了,因为我们讲的是哪个(兵)团哪个军向哪个方向打,怎么打,怎么突破江防。小平同志讲,作为总前委写这个作战计划纲要的话,应该站得高一些,更原则一些,要指挥员有一个机动的余地,他们会按照战斗的情况执行,所以他自己写这个作战纲要。”
  于是邓小平亲自动笔,拟定了《纲要》这一历史性的军事文献。4月1日,他又召集有关同志,逐段讨论,随即上报中央军委并下发野战军各兵团以上单位。3日,军委批准了这一纲要。实战表明,邓小平拟定的这一作战纲要,是科学性和可行性,坚定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是总前委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体现了邓小平高屋建瓴,举重若轻,化繁为简,抓住关键,宏观决策的鲜明特点和指挥艺术。
  由邓小平拟定的《纲要》,在渡江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实践证明,《纲要》是我军作战指导宏观决策的范例。
  1949年8月4日,邓小平向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代表所作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
  “渡江作战是从四月二十日夜里发起的。因为反动的南京政府拒绝了人民的八项和平条件,人民解放军一部,即由刘伯承同志领导的第二野战军和由陈毅同志领导的第三野战军,奉命渡江作战。在漫长的一千多里的战线上,所有部队都无例外地顺利地完成了渡江任务。
  从渡江到占领上海,总计用了一个月零七天,消灭敌人四十余万。我方伤亡二万五千人,其中在占领上海时伤亡一万七千人,在渡江时遭敌机轰炸等共伤亡八千人。我们曾有一个兵团俘虏了敌人六万,自己损失一千一百人,比较起来我们的代价花得很少。
  渡江作战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的力量的覆灭。经过了东北的辽沈战役、华东的淮海战役、华北的平津战役,国民党反动派剩下的最大的军队就是放在长江以南这一战线上,他们再没有比这更大的有组织的军队了。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将再不会遭遇更严重的抵抗了,肃清残余敌人的时间不远了,最后解放全国的时间也不远了。”
  

这是毛主席亲自交代给我的(3)
一条横断进攻方向的大河,对进攻者来说常常是很不方便的,因为江河防御具有很大的价值。“可是当进攻者兵力占优势或魄力很大,准备进行大规模决战时,防御者如果错用了这个手段,反而会给进攻者带来实际的利益”。这是130多年前克劳塞维茨在阐述渡河作战时讲过的一段话。1949年4月底,邓小平和陈毅稳健地步入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总统府,高兴地在蒋介石的总统宝座上坐了坐。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到南京古城。促成他此行的自然是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直接的原因是百万雄师渡江战役的胜利。邓小平等指导发起渡江战役可谓是势如张弩,节如发机。
  临阵受命,精心统筹。
  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大兵团强渡江河湖海,同依恃江河防御的对方决战,能获得全胜的战例并不多见。因此,蒋介石在1800公里长的长江中下游南岸部署了70万人,由海、空军协同,组成“陆海空立体防线”,企图凭借长江天险“划江而治”,阻挡人民解放军向长江以南进军。邓小平等则在合肥附近瑶岗村,“统一指挥华野、中野,主持全局”,统筹部署渡江战役。
  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此番领导百万雄师南渡长江,大致时间是敌我双方均有所料之事,但是,具体日期还需精心选择。渡江战役发起日期数次变更,这主要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以及总前委根据政治、军事形势和气候变化而决定的。
  1949年2月,邓小平根据军委两大野战军准备三四月渡江南进的指示,主持总前委会议讨论渡江问题。会议提出3月中旬出动,3月底开始渡江作战为好,因为敌内部政治矛盾未解决,军事部署上对守江岸还是守京沪杭要点,或者退守浙赣线举棋不定。此时雨季未来,春汛未发。中央军委同意这一方案。
  3月上旬,毛泽东等与正在西柏坡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邓小平等,鉴于国共两党即将和平谈判,经反复研究后把起渡时间推迟到4月10日。随后,邓小平回到前线主持总前委会议认为,10日恰为阴历十五,月圆通宵,影响我军突破江防突然性,遂主张15日黄昏渡江,军委表示赞同。邓小平等致电二、三野首长,讲明军事斗争要服从###,渡江行动要严格受到和平谈判进程制约。要使军事、###高度统一。
  4月中旬,中央军委鉴于和平谈判已有进展,电示总前委,欲将渡江时间推迟半月或1个月。根据国共和谈最终期限是4月20日,军委又提出22日、25日以后、29日三个渡江日期,征询总前委意见。邓小平等经多方面调查认为,5月江水比7、8月还大,渡江将发生极大困难,现百万大军拥挤江边,过久推迟,将不得不后撤以就粮草。而签字之事,亦应设想敌人翻脸,故建议先打过江,以争取和平接收。这时,军委告总前委下达推迟渡江命令时,不要说是为了谈判,以免松懈士气。
  对此,邓小平等认为不应回避“为了谈判”,而应正面讲清渡江与谈判关系。他们在下达的指示中强调:我们应在政治上最有利的地位之基础上进行渡江,“故于全局和人民有利”。如政治需要,还将再次推迟。所以,在部队中要“一面防止急性病,一面防止战斗意志的松懈”。此间,“中心工作仍应放在加强战斗准备”。对总前委这一指示,军委认为“甚好”。
  与此同时,邓小平和陈毅等继续详察敌情、水情,根据谈判期限和气候有利条件,于4月17日提出于20日夜全线渡江作战,军委、毛泽东复电表示:“完全同意总前委的整个部署”,一气打到底。同时号召全军将士在总前委领导下,同心同德,完成渡江南进的伟大任务。于是,邓小平为总前委起草电报,下达了渡江作战命令。这时,中突击集团准备先期渡江,邓小平等以总前委名义复示:“只要有可能就可以这样做。总之,整个战役从20日晚开始就一直打下去,能先过江就该先过江,不必等齐。因为全长1000余公里长的战线上完全等齐是不可能的”。此时已是弹上膛、刀出鞘、帆满风,万事俱备。
  

这是毛主席亲自交代给我的(4)
腰斩蛇阵,挟首击尾。
  古文记载:恒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面对长江守敌一字排列的“长蛇阵”,总前委决心采取横斩蛇腰,挟其首,击其尾战法,使敌顾此失彼,首尾难顾。4月20日夜,总前委指挥中突击集团首先在贵池至芜湖间突破,拦腰折断敌长江防线。乘其全线动摇,惊慌失措之际,总前委又命令东集团、西集团于21日黄昏,同时在东起江阴、西至马当约600公里长江面上,有重点地对敌发起攻击,在四野等部的配合和强大炮火掩护下,我渡江部队万船齐发,以排山倒海之势驶向对岸,突破当面江防后,乘胜向纵深发展,东集团炮兵封锁长江,断绝敌舰往东的逃路,另部攻占常州、丹阳等城,切断京沪铁路交通线,并于23日占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西集团一抵达南岸,便横扫敌人,扩大突破地段,接应友邻登陆,贯穿敌人纵深,截敌退路而兜之,后续部队源源不断过江登岸,对敌实施连续突击。战役发起4小时后,成渡部队就达16个团,控制了江南岸宽100余公里、纵深5至10公里的登陆场。渡江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陈毅当时就用“旌旗南指大江边”,“直下金陵澄六合”的诗句来描述渡江成功盛况。汤恩伯眼见江防部队一触即溃,为避免在沿江被分割围歼,他下令芜湖以西部队沿浙赣路撤退,芜湖以东部队分别向上海、杭州撤退。其余江防部队也向南溃逃。
  宜将剩勇追穷寇。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鉴于敌准备在浙赣线重新组织防御,防御不成则继续南逃的企图,紧紧把握战局发展关键环节,及时调整战役部署。当指挥西集团的刘伯承根据战况,提出二野不以主力与三野成交叉运动去南京地区,而全力直出浙赣线的建议时,邓小平等立即复电表示同意。在与刘伯承等共商后,总前委将西集团作战部署上报军委追认,在刘伯承直接指挥下,西集团二野三个兵团兵分三路,实行平行追击、跟踪追击和超越追击相结合,进军速度加快,追击战果显著。于5月上旬,控制了长达400多公里的浙赣线,完全粉碎了敌在浙赣线展开、组织反抗的企图。
  与此同时,邓小平、陈毅和粟裕等,指挥渡江后的东、中两集团,以钳形攻势迅速前进,首先在郎溪、广德山区合围歼灭敌5个军8万多人。随即又鉴于汤恩伯集团约20万人退集上海,负隅顽抗,不成则从海上撤逃的情况,命令三野集中8个军,仍采取钳形攻势,切断敌海上逃路,然后聚而歼之。至此,战役第二阶段结束。
  军政兼施,力求全胜。
  上海是全国经济中心,也是蒋介石反动政权赖以支持的基础之一。对此,蒋介石决定重点防守。他于4月26日赶到上海,亲自部署上海防务。他企图凭借20万守军,依恃坚固防御设施,争取时间,抢运储存在上海的黄金和贵重物资,并准备破坏城市,挑起国际事端,促使美国直接出兵进行武装干涉。
  邓小平在《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中,就预计到“将上海放在最后解决较为有利”。5月初,邓小平、陈毅、粟裕等,在丹阳一起谋划渡江战役第三阶段解放上海,接管上海的问题。攻占上海是一场特殊战役。陈毅比喻,这是瓷器店里打老鼠。既要消灭敌人又要保全城市精华。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指示,邓小平与陈毅等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上海战役指导方针:既要歼灭防守上海的国民党军,又要保全上海免遭战火破坏,以利日后建设。在具体部署上,邓小平等慎之又慎。
  5月2日,邓小平等在听取汇报时认为,在长久围困;攻敌薄弱之点;两翼钳击吴淞口断敌海上逃路,在市郊诱歼敌人这三个方案中,第三案最佳。这样暂不攻市区,使城市少受破坏,又断敌逃路。据此,上海战役第一阶段战斗主要在市郊吴淞、高桥展开。激战中,邓小平等又及时电示:攻沪作战,不要性急,应立于主动地位,作好充分准备。经10天激战,我军完全击破敌淞沪外围防御体系,迫敌主力出市区防御。转入第二阶段战斗时,邓小平等又提出由南向北,总攻市区,全歼守军的意见。5月23日夜,总攻上海市区的作战开始,我各路部队以“保民何惜血沾衣”的精神,严格执行不使用重武器射击规定,采取机动灵活战术,攻占市区要点。25日,策动敌淞沪警备副司令刘昌义起义。至27日下午,完全解放上海。我军激战16天,以伤亡万人代价,歼灭上海守敌15万人。此后,邓小平又花很大精力进行教育接管干部,圆满完成接收上海的任务。至此,伟大的渡江战役胜利结束。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这是毛主席亲自交代给我的(5)
邓小平等领导发起的渡江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