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鬼雨仙踪-第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努力拍打着双翼,也无法靠近前台,不得不在大殿zhōng yāng的横梁上停下来。

    低头看去,只见那白衣文士生得五官端正,鼻直口方,手里正拿着一个直径尺许的玉印,在厚厚的箔书上不停的敲按。他翻一页敲一记,也不知道敲了多少下,口中嘟囔着:“印一张一百个名字,每天几千张!累死人了!早点不来,偏偏来得这么晚,还让人睡觉不?”

    山伯心中一惊:“他是在说我吗?莫非他看见我了?”

    文士头也不抬,敲着敲着忽然停住不动,使劲摇着手中的玉印,怒道:“又传不过来了!每次都这样!跟王爷说该换个新的,王爷偏偏不听,这不是苦了我嘛!”

    山伯盯着对方手里的玉印,发现那印银光闪烁,隐约有字迹浮现,只是距离稍远,看不清写着什么。

    文士无奈地站起身来,弯腰将一卷卷的箔书放在身后的柜子里,深深叹一口气:“这样的rì子何时是个尽头啊!想我崔琰生前光明磊落,死后却久困幽冥,也不知是何道理!唉,时光匆匆,转眼又是一个月,我该去看看恩师了。”

    说着转过身来,提起玉印看了看,然后继续敲按。

    山伯在脑海中迅速搜索“崔琰”的名字。

    不久,他想起三国时期有那么一位文人,博学多才,为人正值,可惜因为说了句“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的玩笑话,传到曹cāo耳中,被认为有异心,因而不幸丧命。

    没想到那位崔琰先生竟然到冥界做了楚江王手下的官员,而且私下里流露出不情愿的神态。

    山伯觉得奇怪:“难道说崔琰也身负奇冤,跟我一样不得超升?不对!他若有罪就该被关进地狱中了,不会在这里做官。他刚才提到了‘恩师’,那会是什么人呢?”

    崔琰忙了大半个时辰,敲得两手发酸,终于全部弄完了。

    只见他伸展了一下手臂,将玉印放在书案中,然后下了台阶开始往外走。

    山伯知道殿内大有古怪,不可久待,更不能被锁在里面,于是急忙先对方一步飞了出去。



………【第135节 康成】………

    崔琰急匆匆出了阎罗殿,向左一拐,走上一条偏僻的小径。

    山伯悄悄跟在后面。

    身生双翼,来去如风,自然不怕跟丢了对方。

    他来到yīn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视力比刚来时大有改善,可以看见周围里许的距离。

    老实说,yīn间跟阳世差不了太多,有着同样的山峦丘陵,同样的田园城郭,只是看不见太阳、月亮和星星,昏暗少光,仿佛身在阳世rì暮黄昏的光景。

    眼见崔琰越走越远,穿过一片松林,来到一条蜿蜒的小河边,又沿着小河逆流而上,走了三五里之后,来到一个长满了苍松的小山脚下。

    那里有一个清澈的水潭,潭边有间土坯累成的茅屋。

    旁边是一片菜地,长着些很像韭菜的青草,叶子细长,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茅屋的门敞开着,一位年约七旬须发皆白的老者坐在门槛上,正用那韭菜一般的青草捆扎书册。

    他身后的屋里已经堆满了书籍,几乎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

    崔琰紧走几步上前施礼,叫道:“恩师,我来了,前来听取您的教诲!”

    老者点点头,面带微笑道:“坐吧。上次传你的《公羊墨守》,你领悟得怎么样了?”

    崔琰呆了一呆,口中支吾道:“弟子职务繁忙,未能全部读完,才读了一小半。”说到这里,他望着老者不渝的面sè,低声求肯道:“恩师,我来yīn间一百五十年了,一直听从您的吩咐,没有早rì投胎。近些天来,却感到chūn心萌动,想要早些出去。”

    老者望着他,有些不忍:“白白耗费一百多年的时光,是我害了你。”

    崔琰急道:“恩师不要这么说。弟子在yīn曹服侍冥君百年,再生之后,将会增长五十年的阳寿,可以活一百二十岁哩!”

    老者叹了口气,:“你这样出去,免不了要饮孟婆茶,所学知识可就全都废了!”

    崔琰面上忽红忽白,眉头忽锁忽舒,过了好大一会儿,似乎下定了决心,毅然道:“投胎之后,我再从头开始学。只是缺了恩师您的教诲,是我来生莫大的遗憾。”

    老者惋惜的道:“我这里典籍无数,都是考证前代鬼儒,重新注释出来的。你只要带出去一本,就能成为一代大家。唉,可惜啊!”

    崔琰望着屋内堆积如山的书册,面现苦恼之sè,道:“是啊,恩师,这些书都没法带出去!不瞒您说,我给楚江王做了百余年的文书,一直在帮您想法子。据我所知,出逃阳世的法子虽不止一端,但是最畅通的路却只有一条,那就是来去‘赤条条’,喝了孟婆茶,隔断前尘往事,一切从头再来。别的法子都太过凶险,即使出去了,也难逃鬼索天谴,往往需要转生魔道,才能暂时安身。恩师,您一生光明磊落,总不想弟子转生魔道吧?”

    老者抬头望着黯淡无光的苍穹,沉默半晌道:“你已经决定了?何时向阎君递交辞呈?”

    “再待一个月吧。我想在这一个月里,帮恩师寻一位弟子再走。您老太孤寂了,弟子不放心。”

    说到这里,崔琰望着老者,十分诚恳的道:“恩师,您估计还要在这里待多久?”

    老者抚mo着身侧的书卷,道:“历时近两百年,我已将《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三统历》、《九章算术》重新编著好了,加起来共三千八百卷,还差几卷总论,就可以完工了。即便全完了,我也不能走。如不能将这些书带回阳世,我怎么舍得离开?”

    崔琰想不出法子,只能沉默下来。

    师徒俩都陷入了沉思,周围一片寂静。

    山伯一直在不远处悄悄的听着,此时听说茅屋内竟然有那么多珍贵的典籍,禁不住心中震惊:“没想到眼前竟有两位同道!这位老者,难道便是天下闻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不是他还能有谁?两百年来,学识渊博,能够批注儒学诸经的只有他一个人!这么说,外面长的那些草便是‘康成书带’了?”

    山伯熟读经书,自然不止一次听说过郑玄的故事。

    汉代经学大师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自小勤奋好学,通音律,擅琴瑟,博学多才,名满九州,不仅集古文经学之大成,而且使古文今文融为一炉,独创了一个新的学派——郑学。

    郑学一出,天下所宗!

    举个例子,郑玄所注的古文经学费氏《易》流行,而施、孟、梁邱三家《易》便废止了;郑注《古文尚书》流传,而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尚书》便散失了;郑玄笺注了古文经的《毛诗》,而今文经的齐、鲁、韩三家的《诗》也就不显了。

    当时有位著名的经学大师名叫何休,曾经用17年的时间写成了《公羊chūn秋解诂》一书,对《公羊》一书的内容多所发明,认为《chūn秋》三传中只有《公羊》义理深远,象墨子的城防一样无懈可击,而《左氏》与《谷梁》二传则存在严重的缺点,根本不值得研究。

    郑玄针对他的观点,著《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以驳斥之,认为三传各有其优缺,《公羊》并非十全十美。

    何休读了郑玄的文章,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康成入吾室,cāo吾矛,以伐我乎!”

    当时京师之人称何休为“学海”,而称郑玄为“经神”,郑的声望远超过何。

    郑玄一度隐居胶东不其山,在山中建立书院,一面讲学,一面著书立说,慕名前来求学者达千人。书院北倚不其山,南临墨水河,被称为“康成书院”。

    据说郑康成的侍女都很有学问。《世说新语》载,玄尝使一婢,不称旨。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诉,逢彼之怒。”“胡为乎泥中”和“薄言往诉,逢彼之怒”都是出自《诗经》的原话。

    传说郑玄在康成书院讲学着述时,经常到书院附近的野地采集一些草叶用以捆书,后来的人们便将那种草叫“康成书带”,又称“书带草”、“郑公草”。

    “文墨涵濡,草木为之秀异”。小小的书带草,长期受到郑玄的影响,竟然也带有书香墨气。

    “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只要见了书带草,就知道主人博学多才。

    而如今,山伯面对的是经学大师郑玄本人!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郑玄为了求真求实,竟然滞留yīn间,采访诸多鬼儒,重新编纂诸经!

    面对这样认真治学的大师,怎不令人无限景仰?

    眼见白发苍苍的老人因为无法将书携带出去而面带愁容,山伯心中不忍,暗道:“于情于理,我都该伸手相帮。可是我也有自身的问题,我就算化身蝴蝶,也不能保证飞得出冥界,更不知到了阳世还能活多久。如果不能将这些书妥善处理,只恐辜负了一代经学大师两百年的心血。那样一来,我就是罪人了!”

    “不过,我总要设法帮助他的。或许,我有可能帮他带出去?待他转世投胎之后,再转交给他?”

    正想着,耳边又传来崔琰说话的声音:“恩师,弟子最近碰到一件事,不知该如何处置。”

    老者从沉思中惊醒过来:“嗯?什么事?”

    崔琰道:“早在很多年前,我就跟您老说过,曹cāo当年无端害我,乃是我的仇人。近rì我得到消息,说他私下里招兵买马,意图不归。可是派人去察,又没有察出什么来。虽然如此,却勾起我的愤懑,此贼当年杀人如麻,视人命如草芥,按律当囚禁千年,可是他竟然只在地狱待了三十年,便成了zì yóu无束的游民。也不知他施了什么花招,里面有什么猫腻?”

    老者望着他:“你想怎么办?”

    崔琰迟疑道:“我想请您老帮个忙,能不能跟现任冥世‘曹吏司’大司宪范滂打个招呼,重新审查曹贼昔年所犯的罪孽,再判他几百年的罪行?范滂为人清高,只对您老很尊敬。”

    老者沉吟道:“我看这事还是算了吧。”

    崔琰问道:“恩师不想帮弟子,是否怕麻烦的缘故?其实,您老无需出面,只要有您一句话,我就可以去找范滂。”

    老者摇摇头,面无表情的道:“非因于此。你可知道,为师为何被成为‘经学’大师?”

    “这弟子当然明白。您老考证诸经,著书立说,因此得是称谓。”

    “那么,经学的对面是什么呢?你知道吗?”

    崔琰想了想,答道:“难道是‘实学’不成?可是,这世上我只听说过经学,并没有实学的说法啊。”

    “不错,经学的对面便是实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实在的学问。若不能将儒家诸经落在实处,终究是空谈无用。这位曹丞相是我的晚辈,我虽然对他知之甚少,不过单凭他统一华夏北方诸郡,笼络天下英豪,使百姓安居乐业,就知他是实学一派的人物,与其为敌,不如放他一马。说不定儒家的发展创新,还要依靠他呢。”

    崔琰叫道:“师父,你恐怕弄错了!曹贼崇尚法家,非是儒学一脉!”

    老者眯起眼睛,递过去一卷书册,道:“在这本新书里,为师收录了曹cāo的一首诗,名字叫《对酒歌》。诗中有云‘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以我看来,曹cāo这人受儒家的影响很深,虽然做了不少的错事,但是将来未尝不可以改过自新。”

    崔琰冷静下来,沉默半晌道:“师父的意思就这么算了?”

    “都已是前尘往事,喝了孟婆茶,你就是新人了。何必再想那么多?”

    崔琰点点头:“我听师父您的。”



………【第136节 拜师】………

    山伯化身为蝶,立在树梢枝头,静静地倾听两人谈话。

    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时辰。

    眼见崔琰起身作别,对着老者深深鞠躬,然后神sè黯然地缓步离去。

    老人的眼中也流露出没落孤寂的神情,待得崔琰去远,才低低叹了口气:“最后一个,这是我最后一个弟子……所有的弟子都已经转世了,喝了孟婆茶,跟我再没有一分关系……从今而后,我只是一个人……可怜我考证出这么多的典籍,竟无法带出阳世……苍天啊,求你赐我一个法子……”他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